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永远的动力

我姓于,干钩于。

一枝白色的粉笔捏在手里,缓慢而又有力的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于”字,下面的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有的伸出了小手小心翼翼的书空着黑板上的字。

“多好的字!”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发出啧啧的称赞声。

“同学们可以叫我于老师,这节课就由于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伴随着于老师亲切的话语,亲和的眼神,一堂精彩的示范课开始了。

我慢慢地打量台上的于老师。花白的头发整齐的朝一边微微倾斜,鼻梁上一架近视眼镜,淡粉色的衬衫扎在米黄色的休闲裤里,腰间系一条黑色的皮带——通体透着一种干练、严谨、却又不乏时尚的书生气息。

这个画面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从2002年那堂课上的相遇,直到现在。

2001年我师范毕业,成了一名代课教师。怀着等待国家分配工作的期望,我接受了每月70元代课工资的工作。当与学生们相处在教室里,奔跑在操场上,争辩在课余间的时候,我忘记了那微不足道的收入。能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我觉得自己在做着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六月的夜闷热无比。打开墙壁上所有的窗户,都感觉不到空气的流动。窗户外边的大杨树没有抖动一下树叶。站在学校二楼的窗前,可以听到周边人家在院子里谈话的声音。校院沉寂下来。快一年了,自己在课堂上已经逐渐熟练。我坚持经常听前辈们的课,认真钻研自己的课,努力使自己的课能够让学生喜欢。期间,也多次参加了学校、联校组织的多次公开课教学。但,不安也时刻拉扯着我——二十岁的人了,却不能为经济拮据的家庭分担更多。

2002年6月,县教研室的姚老师专程从县城赶来,告诉我,7月份在太原有一个大型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有好多名家直接上示范课。“你应该去看看”姚老师以征询的语气说,他见我有点迟疑,“你和我一起去,乘车吃住其它的费用不用你考虑。”他看出了我的心思。

当我坐在宽敞的会场里,望着周围人头攒动,我体会到了什么叫高规格的会议。不管男女老少,都礼貌的通行,热情地打着招呼。我看着台上已经布置的课桌,黑板,还有好几架高高的摄像机,心想,能在这样的台上授课那该是多么光荣的事情。

于老师的课持续了约一个小时。在这节课上听到最多的是老师们会心的笑和掌声。但掌声响起时,于老师总会用一个手势来制止。台上的学生无比轻松,当于老师说下课的时候,好几个孩子站起来,“于老师,什么时候到我们学校去?”“再给我们上一节课好吗?”……台下的老师会心的笑着。我私下琢磨着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当工作人员把孩子们送下台,然后是主持人的总结和介绍,我才又一次认识了于老师。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曾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19921214——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1995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于老师一贯以他的京剧表演作为对广大老师的感谢。今天也如此。一曲《霸王别姬》选段唱得圆润优雅,听起来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61岁的年纪,犹如天籁般的唱腔回荡在礼堂里。

会场门口是于永正老师书籍的售卖处,我不由停下脚步,姚老师也停下来。我俩细细翻阅着那些封面淡雅的书籍,里面是教学实录、案例或教学心得。

涌出会场的老师们一会儿便将售书处围得水泄不通。于老师的书有好几种,我选了一本,旁边还有支玉恒老师的书,我也想选,但囊中羞涩,还是放下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于老师出来了,姚老师上前打招呼,然后把我介绍给于老师,我赶紧挤到于老师跟前,激动地握住他的大手。姚老师顺便把我家境窘迫的情况告诉了于老师。于老师把我选的书拿过来,提笔写下“苦是前进的动力”。

“这本书送给你,我这次还带来几种,你再选几本,不收你的钱。那边支老师的书也很不错,选一本,费用我替你交给他。”于老师带着微笑看着我。

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嘴里嗫嚅着,竟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谢谢。我转头看向姚老师,姚老师也已经泪流满面了——他蹲在台阶上。于老师拍拍我的肩膀,“小张老师,好好努力,快去看看你的姚老师吧。”他转身消失在人流中。

在回宾馆的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于老师的书成了我教学工作的指南。每当教学中有困惑的时候,我会翻看他那一页页的课堂实录,在脑海里想象着他上课时的情景。黑色的文字会幻化成:他花白的头发、整洁的衣着、亲切而又清晰的话语。我知道他就在书里,在那一篇篇的实录里。

2017128日上午602分,著名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逝世,享年77岁。当噩耗传来,我不敢相信。但各个教育网站悼念的文字已经证实了。我打开书柜,取出那本用报纸包皮的书,轻轻打开,看着那隽秀有力的字,任凭泪水涌流。

我是幸运的,在工作之初,便有幸遇到像于老师、姚老师这样的前辈的指导和帮助,他们的鼓励和付出,是我初出社会面对职业困惑时的指引,也是我在那段岁月里最强的支持。他们身上体现着真正教育人的特质,他们将博大的爱无私地给予了我们这些晚辈,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

“我姓于,干钩于,大家就叫我于老师。”

于老师,您是我一辈子的老师!

文字责编:康所平        图文编辑:侯常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老师语丝1060:2021年新年,白老师收到的最好的新年礼物
姚金凤: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
漫谈青年教师的成长之路
活泼泼的小二班(94)
不精确的课堂才是好课堂,不为教书而读书才能教好书
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