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会村名的演变


              山会村名的演变   
                             文/高世中 
繁峙县山会村,坐落在秀美的莲花山下,滹沱河南畔,地阔人众,民风淳厚。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村有3000多口人,被誉为繁峙第一村。之前,曾用村名 “三会”,大明洪武年间,改称山会。
史料记载,山会村寺庙遍布,晨钟暮鼓此起彼伏。截止解放前,全村寺、庙、观等规模型建筑就有五座,其中,洪福寺规模较大,据说属于五台山青庙十大寺之——殊像寺的下院。最初的“三会”之名,便与佛家有关。

宋末元初年间,繁峙境内,正处在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连年不断争夺疆土的战乱区。当年,在山会村现今的区域内,地广人稀,并无村庄,只有广袤肥沃的土地。洪福寺作为五台山很有名气的殊像寺的下院,同时担负着为其耕作供给粮食的重任,以保障众多僧侣日常生活所需,僧人劳力不足,便长期收容和雇佣外来逃荒逃难者落脚,帮助其农耕生产。经年累月,因洪福寺房舍有限以及寺规戒律,容不下众多雇工居住,他们便在寺外西南处择地建房修屋,尽管十分简陋,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园,几十户聚居一起,相互帮衬照应,艰难度日。这就是山会村的雏形,开始并无村名,后来,该寺住持便起了一个颇具佛家特色的村名——三会村。

“三会”,源于弥勒菩萨龙华树下成道的三会说法。又称龙华会、弥勒三会。乃指弥勒菩萨自兜率天下生人间,出家学道,坐于翅头城华林园中龙华树下成正等觉,前后分三次说法。
 话说弥勒未成佛前亦称菩萨, 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是在龙华树下,其树名龙华,其枝干高大如龙盘空,且能开灿烂之花,结丰硕之果。何谓三会之说?其转第一次法轮,遇弥勒佛听经闻法受记度脱者,是为龙华初会;经若干时期,有若干众生,皈依三宝,乐善好施,守持三皈五戒,又闻弥勒佛说法而得超凡入圣者,是为龙华二会。到最后一会,则大转法轮,凡为弥勒佛所度之机,皆度尽无余,是为龙华三会。可见,洪福寺法师如此确定村名,祈福维安之意不言而喻。

 

随着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三会村的人口数量密集增加,各种农产品手工作坊也应运而生,油坊、酒坊、饼面铺等食品制造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制品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业、农具制造业等发展势头迅速,名气渐长。如今健在的八旬高龄老人们,经常自豪地讲起山会村当年 “八店九铺十条梁*1,毡房饼铺油飘香”的繁盛景况。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三会村逐渐成为周边民间物资交流的商贸中心。
遥想古代,交通条件落后,代步工具稀缺,多数人出门靠步行,运输靠背囊,就近到大村庄赶“会”购物,已成为山民们最便利快捷的行为习惯。
山会”,属于方言,本意是山里人赶集会,犹如庙会。山会是一种流传年代久远的民间经济贸易活动,是农村特有的一处物质交流场所,每年农历十月初开始至腊月底结束。届时,不同行业的商家和外村的百姓,从四邻八乡聚集到三会村进行商品交易,几乎周边所有商贩都会参加,把货物中的精品摆出来,好玩的,好看的,好吃的,应有尽有。

“山会”上,有农民们提供的各种粮食和土特产品,五花八门的特色小吃,也有衣食住行各种类别的商品,还有杂技摆摊卖艺,剧团搭台唱戏。因为“山会”过后就是春节,人们普遍看重这次集会,很多乡下农民步行几十里来“山会”置办年货,扯上几尺花布,做件过年的新衣服;买上新棉鞋,一家人过年的行头都要在“山会”上办齐全了,商家也纷纷趁机处理存货盘活资金。“山会”期间,整个村里人群熙攘,热闹非凡,遇到相熟的人,远远地打着招呼,聊几句家常,扯几句收成,再挤再累也不觉得辛苦。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山会”是一次不亚于过年的盛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再加上本地“三” “山”发音不分,几代人口头误传等因素,“三会”由此逐渐被“山会”取代,正式成为今名。

岁月无声,逝过有痕。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的繁荣, “山会”已演变成人们心中留存的珍贵记忆。超市、便利店的普及,交通的便利,乡亲们购物的选择余地也大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县城,那儿的商场和超市里物品丰富,令人眼花缭乱,时尚的服饰,新鲜的日用品琳琅满目,更重要的是不必像从前那样,为了过年,要储备将近一个月的肉、菜、禽、蛋。几乎各村都开了农家便利店,柴、米、油、盐等一应俱全。
如今的赶“山会”,已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规模比过去的集市小了,人数也比不了当初,只在腊月二十左右热闹半月有余。在山会村,“山会”的繁华与萧条,都深深地刻着时代的印记。
重温旧时光,感受新气象。作为一种民间非物质文化的遗存,作为一种民间遗风惯例的自生延续,每年腊月,赶“山会”的情景还会再现,尽管也算红红火火,但外乡人的影子已少得很了。时代进步了,生活富裕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需要不断充实,让“山会”重新回到老百姓生活当中,重新找到“赶山”的乐趣,其纯商贸的意义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古式农商文化的传承价值更显得弥足珍贵了。
如今的“山会”,只是一个村名的符号而已。 

*【注释】十条梁:即十座油坊。古时,油坊里传统榨油施压用的是榆木梁,一般九米多长,八十多公分粗,约一千多斤重。


文字编辑: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欢欢喜喜过大年 恭迎弥勒菩萨圣诞见者欢喜
中國名勝古跡對聯(彌勒殿二)
水上桃源丹霞山(三)
🍃贤良村来历的传说
龙华三会
KnowArt丨郑小语佛画 弥勒佛系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