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上海人的过年习俗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新春贺岁活动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海的年俗,本就来自开埠以来江海通津、人烟稠密、华洋杂居、五方杂处的格局,兼容并蓄、继往开来,既有与各地一脉相承之法,也有别具一格之处。如今,上海又是新的一个五方杂处之地,随着老上海人的老去,新上海人的迁入,许多年俗被淡忘被省略。如今回望一遍历数一遍,或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添些温暖。    
      在上海,人们习惯上把除夕的前一天称为小年夜,小年夜才是过年高潮的开始。这一天前后,老弄堂开始热闹起来——比如“噤噤咣咣”的大扫除。
      剃头也是如此。正月是不能剃头的,否则不吉利,而除夕剃头也有辞旧迎新“从头开始”的寓意,以前的剃头师傅在小年夜、大年夜里是最忙碌的,往往吃年夜饭的时候还要被人叨扰。另一项重要的节目是汏浴,除夕之前汏得干干净净,新年里就能无灾无疾。

      打扫干净后要置办年货。除了新衣、新鞋、春联、门神外,以前的上海人家里多自备一口小石磨,临近新年在天井里磨糯米粉,包汤圆,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高高兴兴”、“年年高升”。  

      初一起床后,人人换新衣,妇女多穿红衣红裙。清早在家祭祖,拜天地,祭拜后吃早饭。小辈向长辈磕头拜年。年初一讲究要蛰守家中,不走亲访友。这一天忌提水、泼水、动刀、扫地、倒垃圾、倒马桶,不讨债、不借钱、不打人、不骂人、不食粥和汤饭。孩子嬉乐恣意,长辈不加训斥。但若孩子提了犯忌讳的字眼,仍会被训斥。

      初二至元宵节,走亲访友。主人装九子盘,泡蜜枣糖茶或青橄榄茶叶茶待客,大多留饭,称吃年酒。未成年小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初二,新媳妇回娘家拜年,必当天返回婆家,称“正月不空房”。

   上海人新年里的消遣,莫过于上街“轧闹猛”,彼时城隍庙四周,集中了跑江湖卖拳头、木偶戏、变戏法、猢狲出把戏、唱小热昏卖百草梨膏糖、拉洋琴卖糖、看西洋镜、拉洋片等游艺,集中了卖汽球、小刀枪、纸面具、地黄牛、拉铃、小胡琴、短笛、花炮、花筒、掼炮、小炮仗等玩具。

      初一早饭吃糖拌小圆子、宁波圆子、酒酿汤圆、糯米年糕、红糖枣子汤等,忌泡饭、淘茶饭。午饭、晚饭吃隔夜饭。初一到初五、初六,只吃除夕隔年菜,有客会加青菜、豆芽、蛋饺等。青菜是绿色的,吴语中“绿”“乐”同音,取意“安乐”,黄豆芽形似古代的玉器“如意”,这两味素菜是为“安乐如意”,蛋饺则取元宝之意。现在的上海人,连饭都懒得在家烧,自不必提吃隔年菜的习俗,但在饭店里,青菜、豆芽、蛋饺、汤圆、年糕却也被点中不少。

  到了农历新年,从旧上海开始,无论华界、租界,各行业均歇业4天。初四夜,商家接财神,初五各行各业开门营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年夜的几大传统美食,你哪里吃啥?
小年,除了吃饺子,这7种传统食物也要备一点!寓意:虎年开好运
明日小年,牢记“5吃3做3不做”,尊重老传统,为新一年祈福纳祥
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新春,岁醒。
去拜年!怎么样才不失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