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木读研总结与建议之为什么考研

建少爷: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一个喜欢跑步阅读和写作的小胖子。

三年读研生涯即将过去,准确的说,我是四年读研生涯了,因为我是二战才考上的。转眼本科毕业都四年了,在此做一下总结,在此基础上也给想要读研的土木学子一些建议,希望广大土木学子少走弯路。

我本科是在湖南一所地方性的二本院校,开学报道第一天,看着荒凉的校区,有些地方还是黄土、没有开发的荒山,要不是当时有个老乡带我一起去学校,我估计都会拖着行李回去复读吧。

高考后确实有过复读的想法,连复读学校都去看过了准备报名了,家里人说都考上本科了,就不要复读了。

其实我本来报的是法律专业,被录取之后家里又给我换到土木工程。2011年的时候土木是真的火啊,我们班还有十来个都是转专业过来的,只有转进来的,没有转出去的。上课的时候那些老师都很自豪的,说他们的哪一届学生谁谁谁混得风生水起巴拉巴拉的,谁知道等我毕业的时候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个人力量在行业大势面前只是个笑话。

本科四年,回想起来真的可以说是专业知识为零。就结构力学可能学的好一点吧,而且考研的时候也复习了两次。其他科目基本都是混过去的。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结构力学是我大学学的最认真的一科,也是我挂的唯一一科。就因为这个挂科,国奖、入党什么的都和我绝缘了。

当年班上88个人,挂了75个。现在回想起来,大学里面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好好读书,每本专业课至少看三遍以上才算入门。可惜年少不知愁滋味,好读书不好读书。导致我现在经常花时间去补以前的专业课知识。

那我在大学里面做了些什么呢?就是玩。没心没肺地玩。班委、社团、学生会都有任职过,也曾经在召唤师峡谷杀红了眼。我所在的寝室应该是我们班活动最多的,因为我是寝室长,我闲不住,经常组织活动。

两个寝室的卫生间是连通的,所以每次活动基本上都是八个人一起,还有部分同学家属,以及另外一个跟我们玩得比较嗨的。每次开学过来每个人先交两百还是三百寝费,用于交水电费和寝室活动。活动基本上就是只要寝室有同学生日,就有寿星请吃饭,寝费买蛋糕和唱K。那时候学校附近唱歌是真的便宜啊,几十块钱唱一晚上。还有出去露营、烧烤什么的。

现在回过头去看,觉得“中国人的感情都是吃饭吃出来的”这句话真是没有错的。大学毕业四年,我跟我的室友们都没有走远没有走散,一年总能聚那么一两次,而且不会有隔阂,三秋不见如隔一日的那种熟悉感,真好。

至于为什么考研,其实那时候都不懂什么职业规划,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哪里会考虑三五年后的事情。我直到上大学才坐过火车。真的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下小子。大二的时候去北京见习,才亲身体会到大城市原来可以这么繁华这么多彩,在地铁上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一样也没有抱怨,反而是有些羡慕他们可以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

自由活动的那天我去了清华,一开始不让进去,找路边修单车的老大爷租了辆破自行车就进去了,清华北大逛了一圈,还特意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拍了张照片。走在清华的林荫大道和北大的未名湖畔,觉得那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看着清华学子匆匆赶着去上课,北大那边又有个什么话剧表演几百个人排队,觉得那才是大学生该有的样子……为什么考研?大概是想看一看更大的世界吧。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我并不觉得土木是个没有前景的专业,那时候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发达,我上网也比较少,很少接触土木行业那些负面的信息,所以考研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跨专业。

另外一个推动力来自本科老师,是我的一个老乡,我大一的时候他刚从中科院博士毕业来我们学校当辅导员,不是我的辅导员,是地理信息班的辅导员。他跟其他辅导员不同,学校要求办的那些团组织生活会什么的,他从来不要求学生办,只是督促学生学习。我们那一届他带的那个班是考研人数最多,而且也是考得最好的,考完了以后他还帮学生指导面试、联系导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他是真正改变了一部分学生的命运的。我们是同一个市但不是同一个镇。他跟我说,他不会回去,读了这么多年书,就是为了走出来。也跟我说,既然出来了,就不要想着回去。回去?连种地都不会,回去能干嘛?

第一次考研的时候准备了将近十个月吧,因为基础太差,想着笨鸟先飞,结果就是战线拉得太长,没有强烈的紧迫感,看书的时候不够用心,理所当然的失败了。后面其实是很灰心丧气的,觉得自己明明准备了这么久,结果刚刚过了国家线,真是可笑。

那年过年回家以后,老妈带我去拜访了一位某建工集团的员工,当时他已经是项目经理了,在我们村里也算是远近闻名的成功人士了。我妈带我去给他拜年,其实是想让我进他所在的公司然后让他带我。看着我妈谨小慎微的样子,心里钻心的疼。

那时候年轻气盛,总觉得靠自己的本事去混,不需要长辈去低三下四地巴结讨好别人来为自己铺路。那个经理估计也知道我们的来意,跟我说了他的经历。大学毕业以后自己出去打拼了两年,一事无成,老老实实听了长辈的话去考了研究生,然后再去某建工集团,扎扎实实从一线做起,一步一步走上项目经理的位子。这其中当然也有些不可描述的人事关系在里面,但更多的也是自己努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然也做不来经理的位置。

我向他咨询是否有必要继续读研,他说当然要读。研究生出来以后起点就不一样了。到底哪里不一样,我现在也还不甚明了。但是他说:成功无法复制,但是可以模仿。我想着既然我跟他家底差不多,也许可能大概也可以顺着他走过的路去走一走。那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成功学我学不来,但是既然眼前有个实实在在的例子,那还是可以学一下吧。

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初选择去复读,如果上大学的时候选择学法律而不是土木,如果大学毕业后去工作而不是考研……会不会跟现在的人生有些不同呢?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我不后悔自己二战读了这个双非的研究生,因为我觉得这三年的经历与成长,值得。

当然我自己肯定是还不够努力,但是至少对未来有个大致的方向了,而不是像当年一样走在北京街头只会羡慕人家生活在这样繁华的大都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读研三年,就是结自己的网,现在,我要去社会的洪流大浪中弄潮求生了。

土木小生:与你分享土木研究生的日常和土木行业的江湖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最不适合女生的6大专业,就业难,还很辛苦
土木工程本科、一造、二建,十年项目经理,摇身变成家政阿姨
考上211大学,却要复读重新来过,是专业问题,还是学生问题?
燃爆!重大土木师生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有的考生明明有实力冲击985名校,为何考研时却偏偏选双非院校?
当考研成为“刚需” 进阶是专业要求也是个人追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