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遥望北天忆故人”——念先师孙颖教授

原文出自《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探析》载于《舞蹈》2012年9月,此处有删减.

北京舞蹈学院2001年开办的“汉唐古典舞”专业历经十年的发展逐渐成熟并形成较强学科影响力。在已故舞蹈家孙颖先生的积极建设下,“汉唐古典舞”学科的中专教育也在低调而又艰难的进行着。2007年,重庆市艺术学校开办全国首个五年制“汉唐古典舞”中专班,同时进行“汉唐古典舞”中专教材的建设。笔者自2006年就参与到中专教材的制定以及之后的教研活动中,以全国首个“汉唐古典舞”实验班为研究对象,从其成立、发展和经验总结三个方面来进行评述。分析“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的实践经验与不足,为中国汉唐古典舞教育体系的完整构建和长远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一、 缘起

中国汉唐古典舞开办中专教育是孙颖先生多年的夙愿。北京舞蹈学院于2001年招收“汉唐古典舞”本科学生,后又于2003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历经十年的发展,“汉唐古典舞”专业的高等教育日渐完善与成熟。但与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的基础教育相比,“汉唐古典舞”在基础教育方面的建设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中专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它的开办直接影响到正在进行的大学教育和学科的未来发展。因此,“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建设就成了关系中国汉唐古典舞专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重庆市艺术学校原校长的洽谈下,孙颖先生于2007年在重庆市艺术学校开办了全国首届“汉唐古典舞”中专班。至此,打通了下至中专基础教育上至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完整性。学科设置专业教学五年,从“汉唐古典舞”的基础站位和造型开始,注重体能与技术的训练,同时解决学生的风格气韵和表演训练。其采用的教材大纲是孙颖先生在重庆和教材组的老师们共同完成的,具体授课教师为重庆市艺术学校骨干教师李洋、张晓娜执行。“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的开展潜藏着三方面的价值:一方面,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解决了大学教材的基础问题,提高了本科学生接受此风格的起点。经过五年训练的中专生足可吸收现今大学教材一、二年级的内容(包括气韵风格),大学的接受起点和教育空间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大学起点不再是从站位、体态开始,而是直接进入高难度的能力与气韵训练,由于大学教材中原来的低年级任务在中专就已解决,高年级的教学任务下移至本科一、二年级,空出来的三、四年级可以充分的应用到表演(情景组合训练和舞台表演实践)和创造力思维等方面的培养上,这也是解决现今中国古典舞学科的表演问题和舞蹈大学生共同的问题。另一方面,“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的试点办学为将来该专业基础教育的广泛普及做准备,起到问路石的作用。再有,现如今只有重庆市艺校这一所艺校在推行“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如果未来发展至五所、十所、几十所,大学的招生对象将不再是尴尬的“跨学科”录取,大学教育也不再是“改造式教育”。这一上一下的贯彻互为保障,互相支撑,来实现孙颖先生对此学科的完整构想。


二、 立本

“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的招生授课是2007年开始的,而教材的起步却在2006年,在重庆市艺校领导与孙颖先生的促成下得到落实。由孙颖先生负责教材大纲的制定和编纂,其成员包括北京舞蹈学院、重庆大学和重庆市艺术学校十余名骨干教师组成,历时一年,研究数十次最终完成了“中国古典舞专业中专教材系列”,包括《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大纲》、《技术技巧大纲》两门主课和其它专业基础课的意见。从纲领到细则均经过了反复修订,有望形成独有的新模式。

“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的核心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民族基调。其技能训练必须包含是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气质以及民族审美感情的训练。因此,训练教材必须形成文化体系,有着清晰明确的艺术定位,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并具有中国民族艺术审美的特色和取向。这一价值标准不分大学与中专的界限,也是中专教材得以贯穿的民族基调;二是基础问题。中专教材仍然采取不扶把、不躺地的模式,继续坚持不借、不拿的原则,课程训练以中间为主,完成教学的塑形、重心、速度力量、平衡、流动连接、步伐、空中能力、技术技巧几个板块的训练。根据年级的不同,训练板块和重点随之调整;三是区别大学教材中对于流动连接的繁复和气韵的多变。中专的教学仍是以基础训练为主,塑形的准确、重心的突变与倾斜、上下肢部位的单一化解与运用、技术技巧的能力掌握是训练的重点;四是激发青少年的趣味性和表现力培养。中专学生不同于大学生的心智,难以适应过于惆怅纠结的心境和情境表演,他们的表现力培养应该符合与之相适应的主题和人物。同时在课堂中注入童趣表现,调动课堂气氛,也刺激这一年龄该有的活泼面目,情绪的表现趋向于单一,不主张镜花水月的虚境和过于深沉的纠结气氛。确立了这四点指导原则,具体的课堂执行便有了主心骨,不会偏离,也不会失真。

核心课程《中国古典舞基训课》也有着具体的课程结构和要求。《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中专教材的重中之重,负责解决身体的能力和风格,其训练内容仍不分断代而抽取历史综合形态。这一点与大学教材保持一致。分为若干个板块着重的解决身体的塑形、能力、气韵与技术问题,以一年级课程结构示例:首先是起式,也就是课前活动。大学的起式主要是包括兴奋神经、活动身体关节的热身型和铺陈造境的渐进式两种。而中专的起式就是单纯的活动身体关节,以基础舞姿和大幅度伸展为前提,让学生进入课堂的状态,有效的保护身体,更好的完成之后的训练;二是塑形部分。形态是基础,形态的准确与动作连接是神韵的体现基础,一年级对整个身体形态分为上下肢两部分着重训练,上肢包括头颈、手、上肢特定形态三个部分,而仅“手”这部分就包括手的形态、手腕的形态、手臂的形态几个分支,每个分支又具体到若干个规定造型,从分解到整合系统的完成这一塑形训练。下肢部分亦然;三是重点训练。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一年级是基础,也是失重重心、突移重心等重心要求的基础。以双脚与双腿的能力为主,不急于体现斜塔动势和变化;四是速度力量。解决腰腿的柔韧性与肌肉的控制能力;五是平衡能力训练,解决抬腿舞姿、搬腿舞姿的平衡能力训练;六是跳部分,以起法儿为主;七是收式,放松肌肉,调节呼吸。这就完成了一年级的计划与内容。二、三、四年级的设置也都有别于一年级。

“汉唐古典舞”中专教材的整体框架虽在孙颖先生的带领下完成了,其具体实践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在老师的精心培养下,这帮学生也已渐渐成熟,现准备考学。纵观这五年的教育发展,也遗留了许多新的困难有待解决。


三、 探索

伴随着教材的制订,实践教学环节也紧锣密鼓的开始。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主体训练要进行四年,五年级的毕业班仍可进行一学年的强化训练,根据考学时的特定情况而定。

(一)文化氛围

“汉唐古典舞”中专教材的培养方案中除核心课程,也就是支撑风格训练的《中国古典舞基训》和《技术技巧》的重造以外,其余许多课程基本因循于中国舞的培养方案。重庆市艺术学校的中国舞专业也是实行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制定的“中等艺术学校中国舞表演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的纲领。因为其权威和普适性,全国地方中专多采用此方案。“汉唐古典舞”中专教材除核心主干课程以外,在理论基础部分补充了《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在他们四年级时开设,每周两学时,历时一年,在历史课的基础上渗透中国舞蹈史的概念、基本史实以及价值观与综合分析能力。其余公共课与中国舞专业别无大的区别。

政策是一种纲领,或者说是一种初衷,重庆市艺术学校在具体执行中有两方面没有很好的保障。一是没有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理论课的重要性,对于必修的政治、语文、外语、地理、历史等课程只管“教”不管“学”,许多中专学生都没有学习的兴趣,仍然停留在只管胳膊腿的层面,他们上课时没有足够的热情和重视,讲课的老师也没有给予压力和要求,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却自得其乐,毕业时收货甚微,全国的通病仍在漫延。汉唐班的学生也有这种情况,在老师的督促与熏陶下,稍强于其它平行班;二是不得不反思的理论课问题。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习期间应完成《文艺学基础》、《音乐赏析》、《舞蹈基础理论》、《舞蹈剧目赏析》、《音乐基础理论》、《音乐赏析》这几门课程。据调查,2007级中国舞专业只学了一门《音乐基础理论》课,没有满足教学计划的需求。

(二)专业特点

“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的两位执行教师均出自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专业,所以他们对中专的教学中也渗透中许多大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除学校的必修课程外,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积极开展课下教学与班团活动。一是组织去博物馆、科技馆接受教育,他们不只一次的在博物馆开展学习,以实物来冲击头脑,让学生亲身感受;二是与大学保持紧密的交流联系。由于重庆大学舞蹈系是孙颖先生创建的,《中国古典舞基训课》采用的是“汉唐古典舞”风格,每次考试,他们都会组织来观摩,并交流心得;三是在孙颖先生的带领下,中专教学时常得到“汉唐古典舞”教研室老师们的帮助,每次交流都会做出总结与修订,提出宝贵意见以供改进之用。除了这些学习交流,他们还接触了太极等形式,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经验与不足

五年的系统训练除了培养了一届学生外更多的就是自我的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待完善。首先,中专学生不同于大学学生,他们没有大学生的成熟心智,于此孙颖先生在课堂的气氛与组合设置中提出多加入少年儿童的趣味性训练,这一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有待深化,学生的状态少了很多活泼的表现,明显趋向内敛深沉的气质。学生或许是在古代含蓄妩媚的传统女子形象中对号入座,也或许是在课堂训练中的调性设置影响。孙颖先生的古典舞课堂是集结历史造型与神韵的综合训练,女子的形象包含温文尔雅的宫廷之女,也包含巫风楚韵的狂放之女,还包括民间质朴的朴素之美,这在孙颖先生的剧目《楚腰》、《抢鼓》、《踏歌》等中可以对照。由于中专学生的自我消化能力,表演的张力和形象的多样性还显得不足,有待教材的进一步加强。其次是教材要彻底的“独立”。在专业课、专业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的设置中,应该更多的针对本专业来设置,要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形成它的独有样式。中国古典舞应加强人文学科和传统素养的学习,而且是要有保障的完成,才能更好的建设此学科。

现如今,“汉唐古典舞”中专学生已面临毕业考学,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他们不同于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的“个体情况”。从“蒲公英班”到“芷兰班”,再到“芳草班”、“雪莲班”、“青竹班”,他们身上共有的不是选择的困苦,而是他们身上的那份坚持,对于中专班的未来,或许仍是“坚守”与“时间”的问题,让我们共同期待,也相信中国汉唐古典舞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实的,每一次进取都能争取到新的空间。


(原文《汉唐古典舞中专教育探析》载于《舞蹈》2012年9月,此处有删减。笔者完成于2011年末,文中部分论述与今天环境稍有不同,请同仁雅教;照片提供李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风唐彩承古韵寻根细认古今源
经典汉唐舞剧《铜雀伎》
这才是中国最美舞蹈!
古典舞基础训练教材
孙颖 | 中国舞蹈大师
你知道怎样快速区分“汉唐舞”和“古典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