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舞翩跹 II 李凤仙 I 师宗民族民间舞蹈浅述



   具有悠久历史的师宗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族人民都蕴藏着自己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祖祖辈辈不断传承、发展、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

历史上,由于受封建社会制度的制约,师宗经济发展缓慢。明万历二十五年师宗知州夏久安诗中写道:“茶粗兼树叶,烛少借松枝;首盘三尺布,背挂一张皮;稻谷全未产,苦荞最相宜;若逢饥荒岁,采蕨草根靡……。”“刀耕而火种,草食而卉服,诛茅不足以蔽风雨,单衣不足以掩前后,粮赋人户不足当中原小邑一镇庶富之”(《师宗州志》卷上九图·州廓十五)。到了乾隆时代,生产有了发展,生活有了改善,文化艺术方面也有了进步。特别是道光时期,文化艺术方面不但有普遍以广场(团场)为主的歌舞演出,而且修建了一些戏台,开始了以舞台艺术为主的演出活动。

1985年在竹基龙甸村发掘出土的元代瓮棺葬和梵文砖;始建于元代,扩建于明代的“飞来寺”有字瓦,以及先后发现和出土的十一面铜鼓都显示了师宗各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及其悠久的历史。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在今五龙保太村刻立的“重修关帝庙及新建戏台碑记”中明确地提出了新建戏台,就是为了“敬演戏文”。保太村现存的几十方碑刻,是从清康熙至光绪达二百多年间的文化遗存;还有者黑、马场、柏家村、大龙甸等地残留的“古戏台”等,都是有力的佐证。

 

第一,汉族民间舞蹈

《师宗州志》记载:“郡志辖有三州,而士风之淳与民俗之朴,惟师宗称最。”

境内寺观庵堂,每年正月十五前后都要赶庙会,过“火星会”,举行各种传统歌舞、戏剧,花灯、耍龙、舞狮、颠毛驴、划旱船等文艺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人们认为举行上述活动后,不但让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而且能迎来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的好年景,于是便因袭成俗,沿袭至今。盛会前夕,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接囡,接姑爷,迎亲友,请春客,回村过节观灯。参加演出的叫“灯人”或“灯姑娘”(演员)。无论男女老少,皆浓装淡抹,穿红着绿。

以过会的日期、形式和内容来看,与中原的“会火”、“社火”、“庙会”及“元宵会”是一致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地理气候的变化,师宗汉族民间歌舞也不断的变化和演化着,从而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其中《讨亲调》、《送寿延》、《卖花调》、《赞花扇》、《上茶山》、《十朵花儿开》、《新打斧子》、《锣鼓舞》、《短刀舞》、《太平调》、《开财门》等等,都是典型的本地民间歌舞。

师宗汉族民间传统花灯歌舞的演出活动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每个“灯队”的演出活动,基本上都按照这个程序进行。

一、准备工作:每年旧历冬腊月间,由“灯头”(演出队负责人)召集本灯队的演职人商议制定演出计划,并由队员们自愿捐钱,购买演出用品如服装、乐器、鼓、锣、钹之类,以及竹篾、棉纸、麻线、铁丝、蜡烛等。一部分人专门编写和排练节目;另一部分人员专门扎制四到八盏大灯笼(场灯),即:太平灯、白鹤灯、排灯、猴子灯、走马灯等,每盏灯都用三米多高的竹竿撑起,由专人抬举;其次扎制八到十六盏小花灯笼:莲花灯、斗灯、鼓灯、鲤鱼灯、虾子灯、凤灯等,作为演员表演时的道具和照明灯;再扎制“蚌壳”、“毛驴”、“旱船”、“高跷”、“狮子”、“龙灯”;还有要制作四套镇场武士穿戴的“盔头”、“铠甲”、大刀(木制)、扇子等等,以上无论大小灯具和道具,均须成双成对,全部都用纸裱篾扎,自己彩画装饰而成。一是为充分展示灯队的实力和智慧;二是显示灯队排场;三是突出灯队的才艺和特色。总之灯队必须在腊月底做好上述准备工作。

二、送灯贴:各灯队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前提下,从腊月下旬开始,派人到周边邻村或大户“送灯贴”,以便在开年后按“接贴”人家先后秩序,安排前往恭贺演出。

三、接灯神:每年正月初二,各灯队均由“灯头”率全体人员,捧灯神牌位到村外南边请“灯神”,叫做“接灯”,(传说是唐王从南天门送下“灯神”来,人间才许唱灯)。届时文乐奏“迎神乐”,武乐奏“连升三级”,铜鼓经:嚓!嚓嚓!三次,所有演出队人员向南焚香叩首,三跪九拜后,请回“灯神”牌位,供奏于“灯头”家中供桌之上,早晚烧香叩拜。

四、盘灯:若要到邻村去演出,“灯头”应事先和那里的“灯头”洽商,还要自我谦虚,表示自己灯队行当欠缺、演技不行,到贵村演出是要请贵“灯头”指教,传艺,向贵村灯队学习取经,以取得谅解和支持,这就可以免去“盘灯”。否则,贸然前去演出,则要遭遇“盘灯”,“盘”对了,才准演出,“盘”不合就不准演出。有时还会产生矛盾,甚至有被砸烂道具,烧毁灯笼的危险。

“盘灯”的方式及内容:甲乙两个灯队之间,在互相巡回交流演出时,甲灯队为考查乙灯队的水平,就在正式演出前进行摸底考察,如乙灯队到甲灯队住地演出时,甲灯队“灯头”率自己的队员在家关门“盘灯”;乙灯队必须接受“盘灯”。乙灯队人员排队于甲灯队“灯头”住地门前。甲队在屋内或围墙内演奏锣鼓经“连升三级”,从“套话”、“行话”开始盘:“狮子花灯新又新,唱灯先生听原因:灯由哪朝起?戏由哪朝兴?盘得清,盘得明,放你们进来唱花灯;盘不清,盘不明,你们自打锣鼓自转身。”乙灯队答:“狮子花灯新又新,盘灯先生听分明:灯由唐朝起,戏由宋朝兴,盘得清,盘得明,放我们进村唱花灯;盘不清,盘不明,我们自打锣鼓自回村”。如此一直盘到乙灯队对答如意,甲乙灯队人员握手言和,方才由东家接灯正式演出。

各地灯队都必须懂得并掌握一套完整的演出规矩(礼仪),否则将得不到正式演出的机会。若私人接灯,还要根据接灯者的不同身份和需要,分别为之表演《开财门》、《送寿延》、《庆贺调》、《子孙灯》等。不掌握这些环节,就没有唱灯的资格,就无人接灯。因此,各地灯队为了更多的获得接灯者的赞赏和欢迎,都各自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因此就产生了各队不同风格的《开财门》、《送寿延》、《采花调》、《庆贺调》等。所谓“盘灯”,明是盘查对方的演出水平,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学习和演出形式。

五、拜灯:当灯队得到允许在该村唱灯后,就要先去第一个“接贴”人家“拜灯”(这一家往往是村中首富,或是村中首长或者是德高望众之家)。“灯头”就率领本队主要演员(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登门拜年,祝贺主人家在新的一年里,清吉平安,禄位高升等。主人家便盛情款待,先喝茶,吃点心(甜品),于是预备演出。

镇场:为了让观众尽快安静下来,在扫场后,由三到四个武士,身穿自制的盔衣盔甲(全是纸裱篾扎而成),手舞大刀、金瓜锤、棍棒等道具舞蹈出场,即镇守演出场地的安全。这些武士,一般饰刘备、关羽、张飞、赵云,主要起到维持演出场地秩序的作用。

照明:过去因没有汽灯、电灯之类先进照明设备,一般都用油灯,蜡烛或松明作照明。因演出大多是在室外广场上进行,难免风吹灯灭,所以制作各式灯笼,装进蜡烛,加上“灯碗”,这样既可照明又美观大方,照明的灯具分两种:

1、随着“镇场”武士出场的是照明专用的四至八盏大灯笼,由新演员高举分散到场地四周照明,各种小型花灯由演员自己提着歌舞和照明。这样,既能使观众看清表演,又能让演出场地五彩缤纷,十分壮观。

2、若是在本村演出,可事先选好场子,在中心地点栽上一至三棵四到五米的树桩,每棵树桩上挂着若干盏特制的“灯碗”,名曰“灯杆”。从“灯杆”起,向四周辐射出约五、六公尺外。再围绕场子四周栽上若干高约一公尺的树桩,用铁丝互相串连,拉紧固定,形成大圆网状,在适当的地方留上进出口(上下马门),以便演员进出,观众则在“网外”观看演出,其余各种大型灯笼,仍分散在“网内”四周,场内摆许多灯碗于地上,演出时,演员围绕地上的灯碗歌舞,走各种队形,如大穿花,小穿花,及扣链子、龙摆尾、蛇蜕皮、鲤鱼抢水等。这种照明方式一般只有在本村演出才使用。

开始演出:以耍龙、舞狮、锣鼓舞、耍刀、耍流星、颠毛驴、划旱船、蚌壳舞开场。歌舞表演:男左手提灯笼,右手持扇子,女左手提灯笼,右手持扇子或手巾;多以碎步、平歪步和小跑步出场,“扣链子”、“二龙出水、”“蛇蜕皮”、“编篱笆”、“龙摆尾”“大穿花”、“小穿花”等队形;常表演的歌舞有《十把花扇》、《撵红灯》、《赞花扇》、《绣荷色》、《上茶山》、《二十四孝》、《讨亲调》、《开财门》、《荷花顺水开》等。均是边歌边舞。坐场花灯戏是在歌舞、花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题戏剧。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是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角色。也是边走、边唱边舞,边说边表演的喜闹戏。内容多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主,也有结合现实生活的有关生产、生活内容的节目,还有的是现场发挥的说教歌舞,生动风趣,灵活多样。多以揭露封建势力为代表的尖刻、势利、悭吝、贪婪和愚蠢的本质;歌颂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勤劳、憨厚、纯朴善良的美德。曲调丰富优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语言风趣,表演诙谐,节奏欢快鲜明,舞蹈性强。因而人们统称为“唱灯”或“玩灯”。常表演的歌舞剧目如《龙凤金钗》、《王二爷要饭》、《三讨苏么妹》、《憨憨划船》、《花园晒鞋》、《窦大接妻》、《窦何氏报喜》、《王大爷打碓窝》、《赵三娃卖线子》、《水伶伶卖小猪》、《四儿打草鞋》、《三求情门开》、《小白囡上轿》、《王小二过年》、《江西货郎》、《平贵回窑》等等。

汉族民间舞蹈往往是与花灯歌舞和坐场戏交替出现,每场演出也不一定要把上述节目演完,而是轮流搭配上演。但开演的第一个节目必须是花灯歌舞《开财门》。

传统花灯的演出,一般都是在广场上进行,无论歌舞还是戏剧,均绕场而行,边走边演,边歌边舞。并且常有一打岔老倌(丑角),手持蚊刷,在主要演员身边“打岔”。这个角色无论演什么节目,他都在场。因为他是整个灯队的总指挥和总导演,兼提词,名曰:“打岔老倌。”“打岔老倌”在演出中无固定位置,主要是拾漏补空,插科打诨,即兴表演,增添乐趣。

报灯:灯队每演完一场节目后,必须由灯队中最有威望和最有才学的主要演员向接灯人家“报灯”。所谓“报灯”,即是向接灯人家报告演出已经结束,还要根据主人的身份、家庭概况和所从事的行业,以最吉利出色的语言进行“封赠”之后,主人才向每位演员赠送红包。若“报灯”十分精彩,主人往往在欣喜之余,加倍赠送礼物。

收灯:在一个村中,不管有几家“接贴”演出,到最后一家演出结束时,都要进行“收灯”。所谓“收灯”,就是将当晚演出的所有节目都唱一次(只唱每个节目的头一句和尾一句)叫做“收灯”。即“头包尾”,有头有尾之意。

注意事项(演出规则):正月唱灯必须唱大吉大利,喜笑颜开之节目。不准唱哭板腔。如《寡妇调》、《光棍哭妻》、《全十字》等悲惨节目;切忌唱《点兵歌》和《跌断桥》。有“在家不唱《点兵歌》,出门不唱《跌断桥》”的忌讳;凡正式演出时,锣鼓要敲着进村,敲着出村。若不敲响,就视为不吉利,因而接灯方就不准进村和出村;无论大小灯队,唱灯要连续唱三年,不得半途而废;演出结束一定要收灯。不收灯者不准出村;送灯神:最早期唱灯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六,后来这个规矩打破了。根据接贴人家的多少,以及当时的天气情况,往往唱到二月初八或三月初三不等。“送灯神”时,“灯头”仍捧上“灯神”牌位,率领全队人员,抬着所有灯笼道具,敲锣打鼓送往村外南边(接灯神的地方)焚香叩首后,把灯笼、道具一并化火烧毁,意即将“灯神”送回南天门。下年要唱灯,到冬腊月时,再行制作,再请“灯神”。这就是:“纸裱篾扎,一年一发”的道理。如此往返,周而复始,一直沿袭至八十年代末。送了“灯神”后,演职员们便一心一意转入春耕生产。

师宗民间花灯歌舞及坐场戏均属“团场花灯”。主要流行于丹凤镇、堵西、小完旦、龙块、段家桥、普朝、恩荣;葵山马场、山朝、黎家坝、者黑;彩云槟榔洞、长街、拨云;大同色从、召设;五龙脚家箐、保太;龙庆豆温、水洞田;雄壁上、下鸭子塘、堵杂等(包括彝族花灯)。

花灯在本县汉、彝族中广为流传,历史久远。由于各地艺人的祖籍、性格、文化底蕴、生产生活习俗、艺术造诣等方面的差异,在表演形式、内容、角色搭配及舞具的持法上均各有个性。加之师宗历史上没有专业文艺团体,各地灯队全是自发组织的业余团体,因此各地花灯的遗传基因不一样,各灯队就相应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成分和独到技艺。

以丹凤镇为中心,东边以色从、脚家箐、保太为代表,节奏自由、舞蹈刚柔相济、曲调委婉、气势古朴壮观;南边以长街、槟榔、拨云、龙庆为代表:节奏强烈,速度欢快,表演灵活,场记简单;西边以山朝、段家桥、下鸭子塘为代表:节奏跳跃,动作优美,形式多样;北边以龙甸、柏家村、竹基、普朝、恩荣为代表,节奏舒展多样,动作柔韧奔放,气势浑厚古朴。具体到每个灯队,那就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姿了。如色从花灯:无论大小灯笼的扎制都很美观大方,特别是毛驴的编制工艺十分考究,真是技艺超群,形象生动。串灯时多用小碎步,边走边唱时用等点步。男左手抬灯笼,右手掌挟式拿扇子举于右耳旁,扇叶向上;女左手提灯笼,右手捏手巾于右侧,随节奏和鼓点顺身而摆动;主要传承人李家福李发贞、刘福昌。彩云拨云、槟榔洞的花灯:首先是灯笼和盔头铠甲的扎制比较灵巧秀美、色彩艳丽;步法以小崴步和平步为主;男女皆是左手提灯笼,右手拇指和食指握扇子(扇叶向上)于右耳旁摇动。主要传人朱金发、郭有才、李冬兰(女)、王家才。段家桥、山朝的花灯:灯具和道具更加灵巧,步法多用平崴步和十字步,兼用碎步。常以掌挟式握扇,扇花多用左右风摆柳扇。主要传人涂曾佑、刘顺堂。普朝、龙甸的花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歌舞性和戏剧性较强。步法多用平崴步,十字步的和园场步,多用全握式半扇或二指捏扇,扇花丰富独特,棱角分明、固定造型多。主要传人袁聪堂柏乐昌李仕祥李菊章(女),还有小完旦的赵光华、淑足的赵相延、保太的李小能,脚家箐的胡大宗等,都是师宗汉族民间歌舞的优秀传人。可惜大多谢世了。

师宗花灯歌舞的特点:无论歌舞还是花灯戏的主要特点是:重跳不重崴,动律向上,无论何种步法和扇花,跳时膝部均须按节奏屈伸,而且要有弹性,这显然是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歌舞的成份,人们把表演花灯节目统称“跳花灯”或“玩灯”。

此外,师宗汉族还有清唱形式的“板凳灯”。一般在节日期间或闲时,老年男女围坐于火塘边或树荫下,坐唱民间故事,也叫唱书。这种形式不挑场地,不化妆,不拘服饰和观众,道具简单,演唱时仅是随手比划,一般没有乐器伴奏。常演的节目有:《白扇记》、《蟒蛇记》、《柳荫记》、《二十四孝》、《鹦哥记》等,还有以第三者身份唱述故事,而舞蹈动作语汇与故事情节内容并无直接联系的花灯歌舞。这说明师宗花灯包括民间小曲,从歌到舞,再以歌舞形式唱述故事,逐渐发展成有故事情节、有人物的花灯歌舞戏的过程,而且是每一发展阶段的艺术形式基本都保存下来,并不是后来发展阶段的艺术形式“吃掉”前一发展阶段的艺术形式,而是同时并存,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

师宗花灯歌舞音乐的主要特点:舞蹈性强,欢快跳跃,柔韧相间;音域宽广,高亢明亮,独竖一帜;许多曲调之中或末句,都有快收技巧,达到塑造人物的特效。风趣幽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衬词衬字多,如重重亲,叠叠亲,洋琴灯、水波银、梭朗、里朗、桃花点花、梅花、杏花等等。

 

第二、壮族民间舞蹈

壮族是师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自称“布也”,他称“沙人”。师宗县内有两个支系:黑沙、白沙;白沙主要居住在高良、五龙两乡的湿热河谷山箐地区。妇女服饰:黑色包头,宽衣肥袖,大裆裤。

黑沙聚居在龙庆乡黑耳坝子的各个村寨,妇女服饰:短衣细袖,百褶长裙,黑包头。清代知州夏治源有诗曰:“蛮女偷闲点素妆,顶盘高髻耳联珰;短衣细袖蹁跹舞,百褶腰裙拖地长。”白沙和黑沙的服饰都以黑色土布(自己纺织的)为主。男人服饰基本相同,都是四块瓦黑色对襟衣、大裆裤、黑包头。

壮族主要节日三月初三到初五三天,是老辈子传下来的节日;还有每年从正月初一至十五半个月不出工的女节;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五六天不出工的男节。凡是节期,人们都在家里,整天做好吃的,喝酒聊天,唱小调跳民族舞。特别是每年三月三最为隆重,热闹非凡。届时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背上花米饭、花鸡蛋出门,相聚于河边、桥头、广场或树荫下拉家常,对调子,吹竹笛,弹口弦,吹唢呐;在“抱骚桥”上谈情说爱。玩刀棍,跳碗舞,耍猴拳,吃吃玩玩,抒心愉快,互祝当年五谷丰收,吉祥平安。

主要的民间舞有:岭黑何小才,何明俊传授的《耍碗舞》、《猴拳舞》、《刀棍舞》;黑耳大平寨田国辅传授的《碗舞》、《金钱棍》、《琵琶舞》;中寨赵汝方和田佑能传授的《铜鼓舞》。

壮族民间舞形式多样。主要有独舞、群舞、领舞和伴舞。除琵琶舞选用了音乐伴奏外,其余各种舞蹈均只以道具敲击为乐而舞。

黑耳《碗舞》为什么有音乐伴奏呢?那得从头说起:本人1984年秋到黑耳大平寨考查发掘民族民间舞蹈时,第一次发现田国辅跳《碗舞》只用筷子击碗而舞,根本没有音乐伴奏。同年九月下乡到龙庆辅导农民文艺演出队时,我向乡领导建议,从黑耳抽调了六个沙族学员,经过反复动员,田国辅传授了《碗舞》,并排练作为龙庆农民文艺代表队民间舞蹈节目参加全县会演的节目之一。当时觉得《碗舞》很有民族特色,只是认为单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反复思考后,我向乐队几位老师请教,请他们提供黑沙音乐。可是,大家都说不知道。我又找何海山老师,因他在黑耳工作多年,希望何老师提供线索。何老师说:“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怕了,沙人也不听见唱调子,只是在田间有时听见有人嘞嘞哼哼唛,认不得是哼些哪样。”当即我就请他嘞嘞一句,只听何老师:“嘞嘞哩,哩嘞嘞”。我高兴极了,这不就是 | 5 1 | 3 - | 3 5 | 1 - |大家说:“是是是,就是这样哼的。”我抓住这个音型,立刻展开为十八小节乐曲《黑耳碗舞》音乐

1=G  2/4

5 1 | 3 - | 35 | 1 - | 3 5 | 1 5 | 3 5 5 | 1 5 | 3 2 | 2 2 1 |

5 1 |6 5 | 5- | 2 2 1 | 5 1 | 6 5 | 5 |5 O |||

反复征求田国辅及乐队人员意见后,大家一致认可,便立刻复写七份,分别发给乐队人员,自己留一份。就这样,我给黑耳《碗舞》配上了伴奏音乐,至今三十多年来,此旋律一直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如今健在的鉴证人还有:田国辅、李建生、胡林华、李石德、黄增培等。黑耳《碗舞》1984年国庆节在曲靖地区农民文艺会演中受到省地专家和同行的点赞。

壮族民间舞的主要特点:动律向上,双膝屈伸有致,上身前俯,重拍向下,腰随手左右拧动,稳健有力。充分体现壮族人民的彪悍、耿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舞蹈绝大部分是狩猎和农耕劳作过程的描述及模拟,并与祭祖密切相关。

 

第三、彝族民间舞蹈

彝族在师宗各乡镇都有。白彝、黑彝、干彝(彝青)、阿务、三道红五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据《云南图经志》记载,师宗彝族大约从晋朝开始从滇池、哀牢山等地迁入。天启《滇志》卷三十说:“广西府师宗州土官阿的,本州恩荣寨人,其先世有普恩者,元为武德将军,世有其地,至的归附,授州同知,协州事,也居治左之恩荣寨。”

今之彝族乃古“爨”,在云南分东、西二爨,即“东爨”乌蛮,“西爨”白蛮。师宗最大的彝族部落属“东爨”乌蛮。师宗县名就是由彝族首领的名字衍化而来。彝族就是境内最早的原住民族。“婚嫁以牛羊为礼,勤耕,稍守法”(《师宗州志》)。

彝族多居于山区,聚族成村,自然条件较差,解放前多属刀耕火种。《师宗州志》卷上《五纪略》物产诗记载:“山地原种苦甜荞,高下林深野火烧,灰熟地肥齐作口,春来遇雨长新苗。”又“手点荞秧口唱歌,犁牛缓缓细翻过;如盘饼铒争来晌,咂洒盈瓶好味多。”

彝族最早的历法为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后来逐渐改与汉族相同,全年十二个月。节日一般与汉族相同,唯有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最为特殊。届时杀羊祭祀,白天举行斗牛,摔跤,唱歌跳舞比赛,晚上男女老少手持火把,绕行于寨中或田边地角,曰:驱邪除灾;举行迎火晚会:跳叉、跳刀、装烟、跳大三弦等等,热闹无比。

彝族人民祖祖辈辈能歌善舞,普通流传着“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会跳,俏也无人要”的俗语。歌舞是彝族人民的象征和灵魂。舞种丰富,千姿百态。主要有龙庆豆温毕六三艺人传授的《把式》包括:棍、棒、链枷、标枪、大刀、叉、春秋刀等舞蹈。以“胸花”、“背花”、“大刀花”、冲、刺、砍、劈等舞蹈动作,表现先辈们的狩猎及生产生活。

葵山波落塘张谷友、余建生、余春秀等传授的《狮舞》、《大三弦》、《跳叉》、《装烟》;竹基石泥坎(白彝)彭贵和、李建才、彭明坤、李桂芬、彭桂珍、李云秀等传授的《踢脚舞》、《背面舞》、《耍腰舞》;彩云路雄、其村黄四有、海八生传授的《双唢呐舞》;雄壁堵杂孙学明、孙学安传授的《双笛子舞》以及龙庆笼杂李才有、李玉莲传授的《婚礼舞》;彩云小石洞“三道红”的《三弦舞》等等。

从古至今,人们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悼,为逝者开路送魂,都要跳丧。出丧时唢呐开路,不停地吹奏各种不同的丧葬曲牌,在鼓、钹打击乐声中,刀、棍、叉、三弦、狮子等舞队边走边舞;再是十六人抬丧随之;最后是送葬队伍。跳丧结束,立即停止一切响动,静静回村,否则视为不吉利。

干彝《双唢呐舞》、《双笛子舞》既是表演性也是自娱自乐性舞蹈。表演者多为亲兄弟或好朋友,以身材、个头匀称最佳。一般多在节期和盛会时双双对对,边吹边舞,互为对方捏眼,双方必须步调一致,默契配合,巧妙风趣、倍受欢迎。

白彝自称“果泼”。性淳朴耿直,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男性喜欢饮酒;妇女勤劳,善于挑花。跳舞:白彝人叫“比姑”。《踢脚舞》、《背面舞》、《耍腰舞》都只用鼓钹伴奏,节奏强烈、步法简单,舞姿古朴规整,踢脚、背面、耍腰特别鲜明,动律横向。慢时浑厚威严;快时刚健利落。队形用竖、横、圆圈等。《踢脚舞》动律向上,有情趣,任何时候都可以跳,是白彝男女青年交友、恋爱必不可少的内容。《背面舞》、《耍腰舞》动作奔放,刚柔相间,前两拍轻松愉快,婀娜多姿;后两拍粗犷豪放,耍腰抒展潇洒。耍腰时正是男女青年互为审美,传情达意而转瞬即逝的最佳时刻。彝族不仅舞蹈丰富,而且服饰精美,艳丽多彩,各个支系都保留着传统服饰的风貌。

 

第四、苗族民间舞蹈

苗族自称“蒙”。自称“蒙娄”的,他称为“白苗”,自称“蒙史”的,他称为“青苗”,自称“蒙韶”或“蒙周”的,他称为“花苗”。主要以妇女服饰而区分。师宗境内主要有白苗和青苗两个支系,分别居住于高良、五龙、龙庆三乡内的高寒山区。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周、秦以来的《史记·西南夷列传》等文献记载,苗族称为“蛮”,在云南境内今滇东和贵州一带居住,过着“迁徒,往来无常处的游牧生活。”师宗苗族地区过去流传的“桃树开花,苗人搬家”;“老鸦无树桩,苗家无村庄”的游牧生活的写照。有人曾提出过师宗的瑶、苗族应该是唐南诏国蒙氏的后裔。

解放后,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发展,过上了定居生活。

苗族家家户户都有火塘,常年存火,以烧柴为主。史书记载:“苗人之家庭不设神堂,亦无内室,屋内设一火塘,燃以大木,未尽则添以木,自谓人可死,火不死。”

苗族崇拜多神。他们祭祀的鬼神有善与恶两类,善神能赐福于人,而恶神则专门与人作祟。

苗族的丧葬习俗,无论谁家死了人,就在棺木两旁分别挂一个木鼓、一把芦笙,既表示对死者哀悼和赞颂,又是向外人报丧。邻居或村中人看到,就会主动上门来帮忙。客人来了,孝子就把芦笙拿到场院上向客人鞠躬行礼,引领客人到灵堂,主客共同跳芦笙舞,以示对死者祭奠。发丧时,在村外空地上也要吹奏芦笙跳舞祭拜。丧葬后满三年还要举行一次祭奠活动,同样要吹跳芦笙舞。

苗族男子,无论上山、下地、出门赶街、走亲串戚都要带上芦笙,一有闲空就吹跳芦笙。芦笙是他们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

苗族《芦笙舞》分三类。自娱自乐类:主要在茶余酒后、赶街上场、上山耕种、走亲会友等闲空时间跳,以表达欢乐,健康之友情,同时互相切磋技艺;节期表演竞赛类:每年正月初踩花山期间,芦笙舞比赛活动必不可少。踩花山活动,一般在头年的冬腊月就选好场地,竖一棵四五米高的木杆作为标志,以表示明年正月将在此举行踩花山活动。整个活动由事先推举出的花杆头指挥进行。时间一般从大年初二至初六。花杆选六至八米高笔直的杉树或青松树,削皮修枝后,在杆顶扎上五色鲜花彩旗,红绣球等,在节日当天上午太阳未出之前竖于花山场地中央,来自四面八方各村寨的苗族同胞便纷纷围绕花杆吹跳芦笙舞;花伞下双双对对男女青年对调子,叙友情,以及摔跤、斗牛、打公鸡架、打陀螺等。其他民族观众看热闹、卖晌午、卖瓜果、卖针线等。丧葬和祭祀: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祭龙树,祭祖先,丧葬等活动也必须吹跳芦笙。

《芦笙舞》主要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纳平山杨树祥、杨树林传授的《芦笙舞》集娱乐性、表演性、杂耍性于一体,尤其是杨树祥吹跳的《芦笙舞》,在当年称得上是技艺超群,炉火纯青,无以伦比。还有龙相、科白、小平寨、大罗多等寨的《芦笙舞》都比较出色。

《芦笙舞》的主要特点:动律向上。急、缓、高、中、矮结合。凡是“转身”、“下蹲”、“拍脚”都体现一个“急”字。凡是“侧身”、“前进”时就比较“缓”。躬背屈膝、上身前俯。以能深蹲,跳得最矮为佳。“拧”是左右侧转身,以及“抱转”形成的姿态。“稳”,跳芦笙舞,无论是向前跨步,正反旋转,下蹲,跳跃,盘脚坐下都要求稳健有力,最忌摇摇晃晃,头重脚轻。《芦笙舞》均是边走边吹边舞,曲调比较短小,也有一曲多用,一般没有半音,音域不宽,旋律顺畅,节奏感强。舞蹈与杂技相结合,出场和收场都体现礼仪,也就是首尾照应,对观众有礼有节。

总之,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个个会跳舞,《芦笙舞》广为流传。千百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

 

第五,瑶族民间舞蹈

瑶族自称“秀蒙”或“京蒙”。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分布在高良乡新安村丁累、细独、上下笼嗄等地。

瑶族喜欢种靛,用以染布制作衣物,因而师宗瑶族有蓝靛瑶之称。史书称为“蛮”,也是一个古老而能歌善舞的民族。木鼓舞就是其典型的传统舞蹈之一。在瑶族人民中世代因袭,广为流传至今。

早在宋代沈辽就有过描述瑶族祭神跳《长鼓舞》诗句:“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明末清初人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较清楚地描述了《长鼓舞》:“衡人赛槃古……今讹为盘鼓。赛之曰,以木为鼓,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长,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鸣锣、击鼓、吹角。有巫一人,以长鼓绕身而舞,又二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明人邝谌若《赤雅》一书中记载祭祀槃瓠之仪,颇为隆重:“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谓五参。”清人张祥诃辑《粤西笔述》载:“瑶人风俗,最尚踏歌,”人们“浓妆绮服”,打扮得漂漂亮亮,从各处汇集在深林茂竹之间,“一唱百和”,歌声之美妙,使“云为之不流。”上述记载表明,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及云南师宗的瑶族,都有相似的民族风俗和传统舞蹈。而这些古老的祭祀舞都具有表现劳动生产生活、传授生产知识的功能和特点。师宗瑶族中流传下来的“木鼓舞”很可能就是由“短鼓”演变而来。木鼓舞分为两类:《师边木鼓舞》和《道边木鼓舞》。流行于所有瑶族村寨。

木鼓舞及其风俗

1、“受戒”是瑶族最重要的宗教活动仪式。凡年满十二岁以上的男性,必须拜师“受戒”,否则就相不着小姑娘(讨不着媳妇)。“受戒”的男子左手夹铜钱一枚,右手拉着左脚的大脚指或左右手指于双膝弯部交叉,从房上(约两米多高)跳下,如果铜钱不掉地或手不散开,身体不歪倒,就算过了“受戒”关口。人们赞口不绝,夸他将来有出息,便鸣放鞭炮,纷纷起舞祝贺。

2、“当庄”。每年祭祀“当庄”者(东道主),均是头年米酒香甜之家。怎样判断米酒是否香甜呢?其方法是:村中各户每年腊月底,凑足五公斤糯米,蒸成米饭,拌上酒药,连同事先写好的各户主姓名,分别包成若干等份,用一篾箩统一装好酿酒,三天后有关户主一同开箩品尝米酒,凡众人公认的米酒香甜之家,便是下年祭祀、受戒活动的“当庄”即东道主。

3、“煮酒择师”。凡需受戒者,无论受道戒或师戒,择谁为师(拜谁为大师)呢?方法是由需受戒者自家拿出糯米蒸饭后,拌上酒药,将有关师傅的姓名写好,按姓名分别把酒饭包成几个等分,统一装入箩中,同时酿酒。三天之后由东家邀请各位师傅一同来尝酒。凡众师公认的米酒第一香甜者,立为大师傅。主要负责安排整个教法受戒活动;米酒评为第二香甜者,立为二师傅,负责写受戒书。其师傅协助和参与受戒活动全程。

用以上方法选择出来的“当庄”者或“教法受戒师傅”,众人叹服,十分荣耀,受到大家的尊敬,并以他们为首召集人员,进行祭祀或受戒活动。无论授“道戒”或“师戒”的师傅,均必须是读书识字,能歌善舞,道德优秀的长者。木鼓舞就是在祭祀和受戒活动中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传承发展的民间舞蹈。

4、“取名”。瑶族男性,一般都有三个名字。即幼时父母取的乳名;上学后老师取的学名;受戒时师傅取的戒名。受戒取名的规矩是祖辈排行,五代一轮转,辈字不得乱用。受师戒者按:院、应、显、法、胜五字排辈;受道戒者按:妙、经、玄、通、云五字排辈。凡是家中长子,必须继承父业,即父亲是道戒弟子,长子就必须受道戒;父亲是师戒弟子,长子就必须受师戒,不得违背。其余儿子受何种戒,可以自由选择。

5、“双杯酒”。在教法受戒活动仪式结束前夕,即吃最后一餐饭时,新受戒者必须请大师母入席。席间,徒弟应首先向大师母叩首行礼,并捧双杯酒说:“请大师母喝下这双杯酒。”师母对徒弟说几句封赠的话后,徒弟还要向师母发誓说:“××一辈子愿意孝忠于师傅,遵守戒规,不给大师傅失望”。

6、禁忌。瑶族传统上不食狗肉,以食猪肉为主,传说槃瓠是他们所崇拜的图腾。

7、婚俗。瑶族男女青年之间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的。但是,婚后的族规是严格的。任何一对男女,若在订婚后,发现对方的缺点,可以退婚,但必须是在婚前,婚后是不准轻易提出离婚要求的,所以,瑶族一旦结婚后,离婚的极为少见。

瑶族舞蹈特点:

高良乡下笼戛村陆有用陆正富张小树传授的《道边木鼓舞》,主要在送葬或道边弟子教法受戒时跳;另一类是新安村邓开礼(原人大常委)、温小老温志远传授的《师边木鼓舞》,主要在祭龙、接雨或师边弟子教法受戒时跳。两类都是带有神秘色彩的祭祀舞蹈。无论怀古,过槃王节,教法受戒和送葬等祭祀活动,都借助于木鼓舞进行民族意识、图腾崇拜的教育,让子孙后代不忘自己的祖先是槃王。同时,木鼓舞也就依托着这些活动为载体,得到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

道边和师边,不论在任何场合下跳木鼓舞,都必须设立祭坛或法坛。都以锣、鼓、钹、铃子、法棍、法片等为主要道具。有一套传统而固定的表演形式。主要队形有:“三穿花”、顺、逆时针圆场。无论是三人舞或是独舞,双人舞,不管使用何种道具,走何种步法,均须对东、南、西、北、中五方各反复跳三次。

《师边木鼓舞》由开鼓,插四方,跳丧,安坛,武神,跳楼六个舞段组成。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道边木鼓舞》由开鼓、开经、安龙三段组成。

《师边木鼓舞》舞蹈时,先由膝部屈伸带动全身颤动,手舞动道具后带动腰部崴动,“脚点步”是每个段落的起示动作。即舞者手持道具面向祭坛站立,原地而舞。独舞时,无论哪个部分,凡是换了道具,跳“脚点步”后,均在原地双膝按节奏屈伸并左右崴动,双手持道具舞“横字花”由高渐低,又由低渐高反复舞动。“猫洗脸”,形象生动,轻快活泼。双手循环不断在脸前像猫洗脸一样舞蹈。“小跑步”,凡舞中用“小跑步”之处,均是顺时针三次,逆时针三次。舞者与锣鼓点子密切配合。随着动作的不断变化,打击乐也是跌宕起伏,灵活多样,时而紧锣密鼓,时而轻柔缓和,二者融为一体,有张有弛,疏密有致,在粗犷中见轻巧,于雄浑中见柔情,这种伴奏与舞蹈在节奏和色彩上对比融合,构成较完美独特的舞蹈风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城现代舞机构朝鲜传统舞蹈:刀舞
[非遗]花灯戏(思南花灯戏、玉溪花灯戏)
镇平:九莲灯 唱百年
贵州花灯剧
苗族的历史文化
邮票上的中国民间舞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