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人访谈】钢琴是音乐启蒙最丰富的乐器 ——访钢琴演奏家陈敏

         陈敏

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上世纪50年代,有一张特别的照片诸见报端: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怀抱着一个小女孩,照片中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小女孩眼睛大大,聪明乖巧。大家不禁要问,这个孩子是谁?她就是本期的主人公—陈敏。当年她才6岁,便能演奏200多首音乐作品,是广州家喻户晓的“钢琴小神童”。这张珍贵的合影就是她在迎接波兰总理晚会中跟刘少奇主席的合影。当时刘少奇看完她的演奏后,点名要跟这位“钢琴神童”合影。这张珍贵的照片被广州一位记者拍下来,并在“文革”中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底片,使之一直流传到今天。时过境迁,当年的“钢琴小神童”早已经两鬓泛白,不仅自己成了一位钢琴演奏家,还把自己的女儿也培养成了钢琴家。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们兄妹三人都是音乐家。妹妹是著名作曲家陈怡,弟弟是著名小提琴家陈允,兄妹三人同为音乐家的传奇故事在音乐圈里流传广泛。

本期,就让我们走近陈敏,听听她的 “琴童”故事。

感恩“虎妈”

采访前,陈敏给记者翻看了很多老照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她和弟弟、妹妹小时候演奏的照片,纯真的脸庞总是挂着纯纯的笑容。由此,陈敏开始讲述起她的童年经历。

“我出生在广州,父母都是医生,家庭环境还可以。父母很重视我们兄妹三人的教育和身体,基本家里所有的钱都用在了这上面。我父母都喜欢音乐,所以我们兄妹三人都学了音乐。在那个年代,几乎是没有这么小的孩子学琴的。我妈妈具备中等钢琴水平。爸爸会拉小提琴,常常参加当地艺术家的音乐沙龙,他和小提琴家马思聪很熟。为了让我学琴,妈妈找到了当时广东省钢琴学会会长李素心教授,请求李老师能收下我。李老师后来跟我说,她当时从来没教过3岁的孩子。因为年龄太小,与其说教倒不如说是哄,只能试着教。她就从最简单的儿歌和民歌开始教我。课后,妈妈就用她掌握的知识在钢琴上帮我找音,完成作业。尽管妈妈的工作非常繁忙,但她坚持天天陪我练琴,而且我们兄妹三人都是她一个个盯着练的。我们在音乐上取得今天的成绩的确跟我母亲有很大的关系,我母亲真的很伟大。小时候,母亲在我们眼中就是‘虎妈’,但正是因为她的严格管束和教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绩。”

从小的学琴经历再加上成功地培养女儿的经验,让陈敏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孩子的成长有几个方面,用百分比来说,初学琴的孩子,20%是靠孩子,20%靠老师,剩下的60%靠家长。显然,家长的责任更多更大。”陈敏说。

“别看我现在搞了钢琴专业,但小时候我是很不爱练琴的。父母工作都忙,他们除了白天上班,有时晚上还要值班。妈妈经常早晨下夜班回到家,开始检查我头一天钢琴作业的完成情况。有一次我晚上贪玩没好好练,早晨妈妈检查,我弹不出来,结果妈妈罚我不许吃早饭。那天我直接逃学了,结果被妈妈知道后一顿狠揍。那次挨揍,把我弟弟、妹妹吓坏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妈妈的耳朵好,在厨房做饭都能听出我弹错了。所以为了躲避练琴,我也练就了一些‘本事’,比如,我能够分辨出妈妈、爸爸还有保姆的钥匙声。我一只手弹琴,一只手跟妹妹玩扑克。门口传来一串钥匙声。我一听便知道是谁回来了。妹妹赶紧‘撤退’,我佯装继续弹琴。但是妈妈总是能识破我的小伎俩。为了躲避练琴,我放学跑去同学家玩。但妈妈总能及时找到我,把我揪回家练琴。我还常把钟表拨快一小时,然后告诉保姆说已练琴一小时了。

妈妈对我们的严格教育是绝对不容商量的。我妹妹陈怡在一次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提到小时候的经历。她说我是被妈妈管教最多的孩子。因为我是姐姐,所以妈妈经常‘杀鸡给猴看’,打了我一人,震慑不听话的那两个。在妈妈严格的教育下,我的钢琴演奏很快就有了不错的成绩。那时我最开心的就是到处演出和比赛。有时候,家里来客人,妈妈发号指令‘弹一个’,就让我或者妹妹、弟弟给客人演奏。弹好了,妈妈没有过多的表扬,但是弹错了,一定会在客人走后,招致一顿毫不留情的批评。”在陈敏的叙述中,能感到她对母亲的感恩和怀念,当时的“对抗”却成了人生中最为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好老师的重要性

那么,好老师对孩子有多重要呢?陈敏讲到了她的老师们。她认为,遇到一位合格的老师是孩子学琴的先决条件。在她的学琴道路上遇到了几位好老师。李素心老师的音乐启蒙,为她打下牢固的音乐基础。李老师的教学十分规范和严谨,而且学过教育学,对儿童心理学有研究,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能让陈敏既能喜欢弹琴又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谈及另一位恩师,著名钢琴教育家朱工一先生,陈敏说:“先生对我的影响特别深。他教了我很多钢琴演奏之外的音乐知识,我当时无法理解太深,直到我工作很多年后才能在实际演奏这些作品时有所感悟。”

我也是个“虎妈”

作为母亲,陈敏成功地把女儿培养成了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她拿出一张年轻时教女儿弹琴的黑白小照片,这张照片的摄影人正是当年的那位记者。不得不让人感叹,时间的流失和艺术的传承。

“我们这一代是被时代耽误了,可能无形中我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了女儿,虽然我从来没敢奢望女儿也能走上钢琴艺术之路。尤其在她9、10岁的时候对我特别抵触,我曾一度放弃过自己的想法。很多圈里人说教不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做到了。在教育孩子上,我是继承了妈妈的教育方式。我也挺‘虎’的。”陈敏说。

陈敏的女儿在初一时,插班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完高一就到国外留学了。陈敏只有一个女儿,但对孩子从不娇生惯养。“我是11岁离开家,比我女儿离家时小多了。当年很多人说我父母狠心,但我父母认为,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同样,我对女儿也是希望她能尽快地到国外深造,让她接受较为前沿的钢琴专业教育。虽然我不是音乐院校的钢琴教师,但是我把女儿培养出来,有了很多经验,自认为在教学上是很有经验和想法的。当年,女儿的专业老师是陈慧甦老师,因为生病,有好几个月都不能上课,我就在家继续教女儿学习,后来期末考试,我女儿还考到了前两名。这也证明了我学习的东西,在我女儿身上有了作用。”说完,她哈哈大笑。

钢琴是孩子不能少的一门课

陈敏说:“和学院的教师有所不同,在团体里我的眼界比较开阔,尝试了各种演奏类型,让我的钢琴演奏技术比较全面。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和经验,我在教学的时候,能把很多舞台的经验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少走弯路。”

这些年,陈敏的很多学生选择了音乐道路。但她毕竟不是学校里的主科老师,多数学生不是冲着学专业而来,都是从业余开始学习的,所以有些学生还存在很多演奏问题。教这些学生,陈敏坦言她更像一名医生,找出和解决这些孩子的毛病和问题,看着他们在自己的手上,一点点有变化和进步。

起初,陈敏是不喜欢教问题多的学生的,但有一次去林耀基老师家玩,他给了很多启示。林老师说教学生有无穷乐趣,教学过程可以学到很多你没学过的知识,一个学生能从很多问题成为一个问题少或很棒的学生,这说明教师有方法。林老师的话让她深受启发。“那时候我弹一首曲目,只要我视奏下来了,就基本没任何问题。身边的同学经常问我是怎么练的,我却无从回答。我从十几岁就开始琢磨怎么把这些难点变成一个个技术步骤,教给学生。”陈敏说道。

钢琴教师要注重规范

陈敏是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专家委员会委员,除了担任考官外,她还积极做全国钢琴教师的师资培训。虽然做考级师资培训这么多年,但在师资培训课上,每一首曲目她都会亲自示范,很多老师说像是听了一场音乐会。陈敏始终认为,教师做示范是非常重要的:“当年我女儿跟我对抗得很厉害,但是她很服我,因为我示范弹得好。对我女儿的教学,我就感到老师的示范太重要了,更加激励我一定要练琴。另外,现在孩子学习钢琴,我认为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我的童年是接受了严格且规范的训练的。我认为,不管孩子将来搞什么专业,4、5岁开始学琴,把孩子交给老师,家长就要做到把钢琴当成一门课来学。家长经常说,不把钢琴当专业。没错,家长当然不可能一起步就把孩子往专业培养,但是既然学了钢琴,就要当成一门课来学,要有好的习惯。”

现在陈敏虽已退休,但她依然坚持练琴,会有演出、培训及讲学,还有很多学生慕名找到她,让她的退休生活反而更加忙碌。在采访的最后,陈敏也一再强调:希望学钢琴的孩子,把钢琴当成一门重要的课程。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只有一步步脚踏实地学习,才能感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转于《琴童》2018年9月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艺术20%靠老师,20%靠学生,60%靠家长!
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著名钢琴家直言:学艺术20%靠老师,20%靠学生,60%靠家长!
学钢琴的妹妹
家有琴童——学琴心得体会
女儿的十位钢琴教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