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胃癌治疗

导读: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绝大部分胃癌病人无明显体征,部分病人有上腹部轻度压痛,容易延误诊治。胃癌治疗以手术、放化疗为主,化疗药物氟尿嘧啶类是最早进入胃癌化疗的药物,它一直是胃癌化疗最基本的药物之一。在我国,中医中药治疗各期胃癌,胃癌症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不仅可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还可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增殖,控制扩散转移症状,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还可提高疗效。

一、基本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至今仍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早期作胃癌根治切除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多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免疫疗法及中医药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其综合方案为:对Ⅰ期者采取根治性手术,术后予中药,并N1则予化疗并配合中药。Ⅱ期(即T1N2M0、T2N1M0及T3N0M0)者在根治手术前短期给予中药,术后予化疗加中药。对Ⅲ期者也应争取手术,术前予化疗及中药,术后化疗或(及)放疗及长期中药。对Ⅳ期者可试作根3式加被侵脏器联合切除,或姑息切除改道术,亦可以中药化疗治疗。
二、中医治疗
(一)辨病治疗
中医治疗胃癌是在辨证论证治的基础上,运用西医学知识,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的方法。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与整体有密切联系,所以正确处理好全身与局部的关系及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是胃癌中医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既然胃癌(反胃)基本病机是中焦虚寒,下焦火衰,所以胃癌的治疗原则为健脾温胃,温补命门。
胃癌主方:
太子参9g,炒白术2g,炮姜6g,吴茱萸12g,桂枝15g,仙灵脾15g,补骨脂12g,炮创附子30g(先煎)。
至于出现痰湿郁结、肝胃不和及气血亏虚等证,只是胃阳不足病机的不同阶段的兼证而已,治疗宜以胃癌主方随证加减。
近年来全国不少单位也各自制定了一些胃癌协定处方,在主方基础上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加减,此法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证明有一定疗效。如:
1.晚期胃癌方(王冠庭方) 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薏苡仁30g,石见穿30g,蚤休12g,白花蛇舌草30g,白英30g。临床随证加减,水煎服1天内服完。
2.理胃化结汤(福州红十宁医院) 党参15g,黄芪15g,熟地15g,秦艽15g,莲子肉15g,白术12g,黄桂12g,茯苓12g,沙参12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羊肚枣10g,枸杞子9g,田七粉1.5g(冲服)。
水煎服,1天内服完。
加减:出血加紫珠草、仙鹤草各30g,金银花9g,血余炭6g,阿胶25g;气虚、贫血、白细胞减少,黄芪增加到30g,加用当归9g,鸡血藤30g、女贞子20g、制首乌20g;脾胃虚寒,口淡吐清水及白沫者,加高良姜12g、附子9g、肉桂3g、桂圆肉12g、砂仁10g、田三七粉6g,酌减金银花、白英、白花蛇舌草;疼痛加延胡索9g、台乌药10g;口干舌燥,舌质红绛,加麦冬、玉竹、天冬、石斛、白茅根;水肿加车前子、猪苓、茯苓皮、泽泻。
3.健脾益肾方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余桂清教授等以该方治疗胃癌,收效明显。他们结合中医理论认为:晚期胃癌多有中焦虚寒,手术化疗大伤元气,极易出现命门火衰。该方力补脾肾温养命门。从药味而论,党参甘平,补中益气;白术苦而温,健脾运湿;枸杞子甘平,滋补肝脾;女贞子甘苦微寒,滋阴益精;菟丝子甘平,补益肾气;补骨脂辛温,温补命门。全方功效既补先天又补后天,补而不滞,温而不燥,突出健脾益肾之大法。余桂清教授等在上面的阐述中,亦指明了阳气虚弱与胃癌的关系,在治疗方法上亦运用了温阳益肾的药物,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只是未明确提出阳气虚为胃癌发病之根本,故温阳药物数量及剂量均少。通过笔者的临床应用观察,增加温阳药物数量及剂量的方剂(胃癌主方)并随证加减在临床已取得较好的疗效,患者舌体淡胖、舌质黯红及青紫现象,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4.钱伯文教授认为气机失调是诱发胃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把理气作为胃癌的治本之法。他理气不避香燥,枸橘李用至24g,每获良效。同时他认为:治胃癌不用消坚散结之法非其治出,但消坚并不等于一味滥用有毒之品,铺当用斑蝥、马钱子者,也宜改用天龙、露蜂房等药性较缓者。此外,他还认为扶正对于胃癌有重大意义:①扶正有利于消坚;②扶正有利于患者接受综合治疗;③扶正有利于改善患者体质,促进康复,延长生存期。在扶正的方法上,他强调以健脾养胃为主。中医的正气包括阴、阳、气、血四方面,而以阳为主,扶正宜强调温阳。所以笔者认为治疗胃癌在温阳扶正的同时结合理气消坚散结之法,疗效会更好。
(二)辨证分型治疗
根据全国中西医结合胃癌协作组意见,胃癌应按以下6个证型分治。
1.肝胃不和型
证候:胃脘胀满,时时作痛,串及两胁,口苦心烦,嗳气陈腐,饮食少时或呕吐反胃,舌苔薄黄或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健脾,舒肝和胃。
方药:胃癌主方合逍遥散加减。
2.脾胃虚寒型
证候:胃脘隐约胀痛,喜按就温,或暮食朝吐,朝食暮吐,或食人经久仍复吐,时呕清水,面色苍白,肢凉神疲,或便溏浮肿,舌唇淡胖有齿痕,苔白滑润,脉沉缓或沉细濡。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胃癌主方。
3.胃热伤阴型
证候:胃内灼热,口干欲食,胃脘嘈杂,食后剧痛,五心烦热,大便干燥,脉滑细数,舌红少苔,或舌黄少津。
治方:养阴清热,稍佐以温阳(甚至不用)。
方药;麦门冬合胃癌主方减去炮附子、补骨脂、炮姜等温阳药物。
4.痰湿凝结型
证候:胸闷膈满,面黄虚肿,呕吐痰涎,腹胀便溏,痰核累累,舌淡滑,苔滑腻。
治法:化痰散结,温化中焦。
方药:胃癌主方合二陈汤加减。
5.瘀毒内阻型
证候:胃脘刺痛,灼热灼痛,食后痛剧,口干思饮,脘胀拒按,心下触及痞块,或有呕血便血,肌肤枯燥甲错,舌唇紫黯或见瘀点,脉沉弦、细涩或弦数。
治法:活血祛瘀,温阳止痛。
方药:胃癌主方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6.气血双亏型
证候: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甚则阴阳两虚,脉沉细无力,舌淡少苔。
治法:补气养血,温阳健脾。
方药:胃癌主方合八珍汤加减。
以上6型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各个证型亦不一定典型地出现。随着胃癌病情的发展,证型亦随之变化,临床上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论治。
(三)专秘验方
1.灭癌汤(张世雄) 水蛭2g,硇砂0.5g,夏枯草15g,党参15g,木香3g,白矾3g,月石3g,紫贝齿10g,槟榔10g,玄参10g,代赭石10g,大黄5g,丹参30g,陈皮6g。
2.灭癌散(张世雄) 大黄12g,白矾20g,血竭10g,麝香1g,人中白3g,红参20g。
3.蛋楞丸(贾垒) 白术60g,炒谷芽60g,瓦楞子60g,鸡蛋壳(熔)120g,枯白矾30g,苏罗子90g,代赭石90g。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3~6g,每日3次,黄芪煎水送下或开水送下。适用于各期胃癌。
4.蟾酥制剂 用中华干蟾皮制成50%的静脉注射液,每次10ml加入10%或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缓慢静注,每日1次,30次为一疗程;也可用蟾酥皮注射液30ml加5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天1次,连用7天,休息3天为一周期,6个周期为一疗程,停药2个月后再重复治疗。并配合服用扶正中药,每周5剂。与化疗合并应用,效果更好。
5.10%鸦胆子乳剂 取4~1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总剂量为6~13g。
6.手术后调理脾胃方 生黄芪30g,焦三仙30g,党参15g,石斛15g,陈皮10g,清半夏10g,枳壳10g,厚朴10g,鸡内金10g,砂仁6g,甘草6g。自汗及虚汗多者加浮小麦、五味子、防风;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生地;腹胀加莱菔子、大腹皮;便干结加火麻仁;便溏加白术、云苓。
7.胃癌放疗时配合治疗方 北沙参30g,鸡血藤30g,麦冬15g,石斛15g,竹茹15g,女贞子15g,玉竹10g,橘皮15g,木瓜15g,鸡内金10g,砂仁6g,甘草6g。
(四)针炙疗法
1.针刺止痛 主穴:中院、下脘、章门、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配穴:丰隆、公孙、肾俞。
2.艾炙止痛 主穴:中脘、下脘、胃俞、脾俞、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
3.点穴止呃 对术后顽固性呃逆或重症患者呃逆,可按压百会穴,患者坐卧位均可;或拇指按压膻中穴;或按压止呃穴、巨阙穴。
4.针刺止呃 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或针刺迎香穴,或针刺缺盆穴。
5.耳针止呃 主穴:膈、胃、肝、脾、交感;配穴:神门、皮质下、肾上腺。
6.穴位封闭止呃法 用维生素B1、B6各2ml,取双侧内关作穴位封闭,有效率在95%以上。
(五)外敷疗法
1.蟾酥膏 以蟾酥、生川乌、两面针、公丁香、肉桂、细辛、七叶一枝花、红花等药制成橡皮膏,外贴癌性疼痛处,24小时换药一次,7天为一疗程。
2.中药止痛抚癌膏 三七、蚤休、元胡、黄药子各10g,芦根20g,川乌6g,冰片8g,紫皮大蒜100g,麝香适量。大蒜取汁,余药研为细粉过100目筛。用大蒜汁将药粉调成膏剂贴于痛点,或经络压痛部位,隔日2贴。止痛效果好,无不良反应。
(六)饮食调养
1.手术后饮食 注意预防倾倒综合征和低血糖综合征。倾倒综合征主要表现是进食甜的流质10~20分钟后,即感上腹部不适,腹部胀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全身乏力,头晕,出汗,心慌,面部潮红,甚至虚脱。该综合征多可通过饮食调节控制,症状较重和反复发作者,应进食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做到少量多餐,进餐时避免饮用流质等液体食物,餐后最好能平卧30分钟,餐后半小时~1小时可以饮用少量无糖液体。
术后低血糖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进食后2~4小时,出现心慌、出汗、无力、眩晕、手震颤、饥饿感、瞌睡或虚脱。通过饮食调节来控制本综合征的办法是:少食多餐,进高蛋白、高脂及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避免甜的、过热的流质饮食。餐后平卧10~20分钟,并准备可供口服的糖类食品以纠正低血糖。
2.化疗时饮食 ①避免在药物作用的高峰期进食。如采用静脉给药,最好在空腹时进行;如采用口服给药,以饮后服用为好,因为药物经2~3小时后吸收入血液,其浓度在到最高时,即使有消化道反应出是空腹状态,症状会因此减轻。②在化疗期间,进餐次数要比平时多一些,食物的性状要稀软易消化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充足的热能。即使有呕吐,也要坚持进食,必要时可通过输液补充能量。
3.放疗时饮食 放疗时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高峰时可有呕吐,放疗后期可出现腹痛及腹泻、血象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这时宜给予充足的营养和丰富的维生素,以补气生血。常用食品有山药、木耳、莲子、香蕈、百合、藕、绿豆、鸭、甲鱼、蚌肉、牛乳、豆腐、仁、大枣、糯米等清补食品。
三、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后病人的生存期普遍长于非手术的病例。早期胃癌根治手术后效果更好。因此,目前肿瘤界一致认为只要病人全身情况允许,无明显的远处转移,应争取早作剖腹探查,按具体情况施行根治切除,、扩大根治、姑息性切除或短路等手术疗法。
(一)手术指征
凡临床检查无明显转移征象,各重要脏器无严重器质性病变,估计全身营养状态、免疫功能能忍受手术者均应给予剖腹探查的机会。有时即使有远处转移,如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但患者伴有幽门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而一般情况尚能耐受手术者,亦应予以姑息性手术的机会,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为提高手术疗效,提高术后5年存活率,除尽量选择较早期、估计可能无远处转移瘤的胃癌外,还应注意同时配合抗癌化疗、放疗及中医药等综合治疗较为妥当。
(二)手术方式
1.根治性切除术 也称为治愈性切除,即将胃癌的原发病灶连同部分胃组织及其相应区域的淋巴结一并切除,在临床上不残留任何癌组织,并重建消化道。因其区域淋巴结清除范围不同而分为R0、R1、R2、R34种不同的根治手术。将第1站淋巴结(N1)全部清除的为R1手术;未将第1站淋巴结完全清除称为R0手术,同样清除全部第2站(N2)及第3站(N3)淋巴结者分别称为R2、R3手术。手术切除应离肿瘤边缘6~8cm,根治性远侧胃大部分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时,十二指肠至少切除3cm;根治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食道下端需切除3~5cm。
胃癌切除的范围,目前意见尚未一致。但通过临床资料看到,常规应用全胃切除,广泛性淋巴结清扫,包括切除部分脏器在内的扩大根治术等,虽癌肿切除更为彻底,但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增高,5年治愈率也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大多主张按具体情况既彻底切除癌肿,又避免不要的扩大手术范围,采取一般以胃大部切除为主的根治性切除术;如瘤体大、胃体癌、浸润型癌、胃周围淋巴结转移多或已侵犯邻近的某些脏器,只要无远处转移,仍以作根治性全胃切除以至扩大根治术为好。
2.姑息性手术 胃癌常因局部浸润、腹膜播散、远处淋巴结转移或血道播散而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只能作姑息性手术切除以减少出血、穿孔、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姑息性切除后能减轻机体对肿瘤的负荷,有利于提高术后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疗效。
3.短路手术 实际是姑息手术的一种。多半是癌肿处于晚期,手术探查无法切除者,多见于幽门窦胃癌、胃窦不能做姑息切除,但由于肿块大,阻塞了胃通道而引起了幽门梗阻时,为了缓解病人症状,再做胃空肠吻合术。
(三)手术与中医药配合
经多年的临术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手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如何与手术配合,是胃癌中西医综合治疗的重点。据大多数学者意见,手术与中医药综合治疗的基本原则如下:
术前:Ⅰ期,术前可不用中药;Ⅱ期:术前可服用中药(不超过半个月);Ⅲ~Ⅳ期,术前,术前应一直服用中药;对无法手术的晚期病人,应以中药(或加化疗)治疗为主。
术后:Ⅰ期,短期服用中药,调理脾胃,恢复胃肠功能,促进术后体力恢复;Ⅱ期,术后服中药一月左右,调理脾胃,补气养血,以利康复,常规化疗开始时,亦应配合中药,以减少化疗反应,增加化疗效应;Ⅲ~Ⅳ期,无论根治术或姑息性手术,均应长期坚持服用中药,时间达2~3年以上。
术前术后均宜应用充分体现针对胃癌根本病机的胃癌主方随证加减,至于刚术后,以主要调理脾胃为主,可试用胃癌术后调理脾胃方:
黄芪30g,南北沙参各15g,陈皮10g,半夏10g,佛手10g,厚朴10g,砂仁6g,白蔻仁6g,黄精15g,鸡内金10g,焦三仙各30g,甘草3g。
四、化学治疗
化疗应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胃癌,术后癌肿复发,以及中、晚期胃癌作为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有缓解症状及延长生命的作用。目前对胃癌比较有效的药物有氟尿嘧啶(5-FU)、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FT-207)、优福定(UFT)、丝裂霉素(MMC)、阿霉素(ADM)、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司莫司汀(Me-CCNU)、阿糖胞苷(Ara-C)、顺铂(DDP)、氟胞苷(GEMZ)、羟基脲(HU)等。目前,在细胞增殖动力学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疗效颇好。
胃癌化疗的应用有术前、术中和术后等,目前临床大多采用术后给药的方法。
(一)术前化疗
据日本东弘报道,手术前1周开始每日给患者静脉注射MMC 0.16mg/kg,连用4天,手术日再给0.16mg/kg,其4mg置于腹腔内,其余仍予静脉注射。临床事实证明,术前化疗可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
(二)术中化疗
手术操作可能使癌细胞逸入血液循环而导致血道播散。浸润至浆膜外的胃癌,癌细胞易脱落而引起种植播散。除手术操作轻柔正规外,术中化疗亦为防止医源性播散的重要措施之一。胃癌术中化疗常用MMC 20mg静脉注射,翌日再静脉注射MMC10mg。术中及术后化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对照组。
另外术中化疗还有一种最新发展起来的方式,即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ntraopera-tive peritoneal chyperthermia IPCH)。这种化疗方法对预防胃癌术后腹腔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随着人们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了解,手术方法的日益完善,术后淋巴结转移性复发率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但与此同时,胃癌术后因腹膜遭癌细胞种植而复发的严重性却日渐突出。据文献报道,在胃癌术后复发的诸类型中,腹膜种植性复发约占50%之多,且系多数复发患者致死的直接因素。如何预防腹膜种植复发,已是肿瘤临床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近10多年来,在日本等国广泛开展的(IPCH),无论在预防或治疗胃癌术后腹膜转移和复发中,均具有明显疗效、毒副反应小和操作简便易行的优点,已成为一种治疗中晚期胃癌的重要外科辅助疗法。(IPCH)的作用机制系在术中综合应用腹腔内灌洗、温热效应及化疗药物以杀灭癌细胞。①温热对癌细胞有多重性的效应。②由于"腹膜一血浆屏障"作用,腹腔内给药浓度可较经血管内给药高出数倍之多。③IPCH在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大量温热化疗药液对腹腔进行的反复灌洗亦可对腹腔内游离癌细胞起到机械性清除作用,因而亦可明显减少种植的机会。
IPCH适应用于胃癌患者无远处转移,无重要脏器严重质性疾病,且其原发癌灶已切除的进展期胃癌或术后腹膜复发患者。
IPCH操作方法:术完毕关腹前,仍在全麻状态下,分别给患者头枕冰袋,背垫凉水垫,使其体温降至31~32℃,以避免因腹腔内升温对神经中枢造成不良影响。分别在盆腔道格拉斯窝(直肠子宫陷凹)及左右膈下腔隙内置无菌硅胶器(内径0.8cm,外径1.0cm)3~5根,连接于一控温灌洗驱动装置。然后关腹,使灌洗驱动装置、管道及腹腔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循环灌洗灌流系统。常用的灌流液有EL-reflac液或生理盐水。所选用的化疗药物应不依赖于细胞增殖周期,并具有直接细胞毒作用。如丝裂霉素、顺铂和依托泊甙等。整个疗程所需灌流液总量约为3 000~5 000ml,持续灌流2小时。另一方法第采取非循环灌流系统,即注入腹腔内的液体不予重复使用,经输出管弃之。液体输入以每分钟100~200ml之速率进行,持续1~2小时,总量达8 000~12 000ml。腹腔输入、输出端液温应分别保持在44.0~45.0℃和40.0~42.0℃之间,使腹内液温恒定在42.0~44.0℃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欲获得较理想的效果,另一重要因素必须保持灌洗液与腹膜面的充分接触,为此近来有学者提倡应用腹腔扩张器,并采用开放性灌洗,使灌入腹腔内的液体能增至10L以上,从而大大增加腹膜与液体的接触面积,避免腹腔内存在温热化疗的死腔。
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临护,密切观察腹内温热状态对体内重要器官的影响,包括:①放置一组温度计分别监测输入、输出端、肝肾隐窝和直肠子宫陷凹入结肠脾曲上间隙灌流液温度,以维持输入端液温于44.0~45.0℃,输出端液温于40~42℃;②监测回心血流的温度使不高于41℃的安全阈,可采用经肺动脉内置导管的直接测温法或在食管下插入温度计的间接测温法;③心、肺功能指标,包括血压、心率、呼吸、心脏指数及动脉血氧分压等,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维持心肺功能于正常状态。
自IPCH应用于临床以来,无论在预防胃癌术后腹膜复发或治疗腹膜转移均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对业已出现腹膜复发或转移,并伴有癌性腹水的晚期胃癌患者,单纯手术或化疗多已无济于事,但经IPCH治疗后预后有所改善。IPCH宜积极倡导应用,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术后化疗
术后化疗是胃癌最常用的综合治疗方法,术后化疗多采用联合化疗。联合化疗方案的种类繁多,但一般均以5-FU及MMC为基础药,常用的方案有MF方案及FAM方案。
1.MF方案
MMC 8mg~10mg,静脉注射,第1天;
5-FU 500~750mg,静脉滴注,第1~5天。
每28天重复一周期,4~5个周期为一疗程,2年内用3个疗程。
2.FAM方案
MMC 8mg~10mg,静脉注射,第1天;
ADM 50mg,静脉注射,第1、29天;
5-FU 500~750mg,静脉滴注,第1、8、29、36天。
序贯用药,6个月为一疗程。
其他方案基本上都是以上方案中个别药物的加减和调整。
(四)腹腔灌注化疗
用于腹腔脏器及淋巴结有转移者。可用以MMC为主的化疗方案,即MMC 80~100mg,5-FU 1 000~1 500mg,对有腹水者溶于40~60ml生理盐水中,注射于腹腔,对无腹水者溶于1 500ml生理盐水中注射,注射后2小时内令患者分别采取仰卧、俯卧,左、右侧卧位,每个体位10~15分钟,根据情况还可改变为头低脚高或头高脚低位。灌注化疗药物同时注入地塞米松10mg、速尿60~100mg,654-2 20~30mg,1个月为一周期。
现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及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肿瘤中心一般应用:
5-FU 500mg,静脉滴注,第1~5天;
DDP 40mg,静脉滴注,第4~6天;
VP-16 200mg,静脉滴注,第1~3天。
或:5-FU 500mg,静脉滴注,第1~5天;
DDP 20mg,静脉滴注,第1~5天;
VP-16 100mg,静脉滴注,第1~5天。
均可配合MMC8mg,静脉注射,第1、8天。
临床观察表明,这种化疗方案疗效较好。
(五)化疗与中医药配合
1.中医药的化疗增效作用 中医药的应用可提高癌组织对化疗的敏感性,保护正常组织免受化疗的损害,从而减轻毒副作用,是提高肿瘤治疗的重要途径。从临床研究中发现某些中药对化疗具有增效作用,使化疗见效快,效力增加。笔者应用复方丹参配合化疗治疗胃癌,发现近期疗效有所提高。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报道,以健脾益肾冲剂,配合MFV方案治疗Ⅲ期胃癌病人,其中治疗1年以上303例,存活300例,1年生存率99.01%;治疗3年以上者238例存活184例,3年生存率为77.31%;治疗5年以上者191例,存活102例,5年生存率为53.4%;与同期手术加化疗的Ⅲ期胃癌相比较,其生存率显著提高。潘明继报道以益气健脾汤加化疗治疗40例Ⅲ胃癌病人,其5年生存率为48%。此外,临床研究还证实,扶正抗癌方、人参香茶片、升血汤等中药制剂或复方有类似的提高胃癌患者远期生存率的治疗效果。
2.中医药防治胃癌化疗副反应 因对胃癌术后或者未能手术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化疗,化疗的副作用众所周知,如何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与最终治疗的成败有极大的关系。
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应用有健脾益气、滋补肝肾作用的升血汤(生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鸡血藤、女贞子、枸杞子、菟丝子等)防治化学药物引起的毒副反应,证明升血汤能减轻化疗所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保护和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患者NK细胞活性、TH和细胞及TH/TS的均有提高;防治化学药物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改善肿瘤患者的小肠吸收功能并调节胃肠排空运动。
福建潘明继等通过健脾益气汤加减配合化疗,对化疗毒副反应的防治作用,发现中药加化疗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出现率、脱发、肝功能损害、免疫抑制以及血象下降等毒性反应的出现机会,均显著低于单项化疗组。当胃癌化疗病人出现腹泻时,可以参苓白术散及四神丸加减,常用药有:党参15g,白术9g,茯苓9g,焦苡米30g(包煎),肉豆蔻9g,吴茱萸9g,补骨脂9g,诃子肉9g等。对于胃癌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如呕吐酸水或苦水者,多属胃热之证,宜以炒陈皮、姜半夏、茯苓、竹茹、黄连、麦冬、枇杷叶,水煎服;如呕吐清水、凉水者,多为脾胃虚寒之证,宜用炒陈皮、姜半夏、茯苓、炙甘草、党参、丁香、柿蒂等加减。
五、放射治疗
胃癌的放疗,目前较多应用于术前及术中,术后效果不好,多不采用。
1.术前放疗适应证及特点 ①经各种检查已查明无肝转移及较广泛的腹膜播散;②肿瘤及区域淋巴结能包括在照射范围内;③术前放疗可以杀死和抑制胃癌的细胞,使癌肿缩小,便于切除。④术前放疗可使癌灶被结缔组织包裹而不突破胃浆膜面,减少由于手术操作而造成的癌细胞腹腔种植的机会;⑤术前放疗可以使有区域淋巴结转移的Ⅱ、Ⅲ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10%~15%;⑥放射剂量为30~40Gy。
2.术中放疗适应证及特点 ①无肝和腹膜转移;②原发肿瘤必须能够根治切除;③淋巴结转移局限在第2站之内;④放射剂量为30~40Gy;⑤如有大的单个的不能切除的转移病灶,手术不能根治,可用X线接触治疗,一次剂量为30Gy;⑥术中放疗可以消除不能切除的残余癌灶或肉眼看不见的癌灶,以提高5年生存率;⑦Ⅰ、Ⅱ期胃癌仅做根治术,术中不必放疗;Ⅲ期胃癌术中放疗可提高术后生存期;Ⅳ期胃癌剖腹后证实不能切除者,术中放疗亦无效。
3.术后放疗适应证及特点 ①胃癌术后放疗一般不常应用,但在术中由于解剖条件限制而无法切除者,应在癌残留处以银夹标记之,术后经病理证实其组织学类型非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者可考虑行术后补充放疗。②剂量:一般需达50Gy,如能提高到60Gy,则可提高疗效。
对于胃癌放疗出现的并发症,可予以对症中西医综合治疗。
六、生物免疫治疗
1.生物免疫治疗适应证 ①早期胃癌根治术后适合全身应用免疫刺激剂;②不能切除的或姑息切除的病例可在残留癌内直接注射免疫刺激剂;③晚期病人伴有腹水者适于腹腔内注射免疫增强药物。
2.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1)BCG(卡介苗):能增强杀伤细胞活力,促使淋巴因子释放。
(2)OK-432(picikanil):为Su株链菌加热并经青霉素处理后菌体的冻干粉末,可增加自然杀伤细胞(NK),自身肿瘤杀伤细胞(ATK)和粒细胞活力,促进淋巴因子分泌。全身用药从0.1KE开始,渐增至2~5KE,每周1~2次。给药方法可肌注,皮内或静脉注射。局部用药5~10KE,每周1~2次,有高达一次用100KE瘤内注射者。
(3)蘑菇多糖:为大分子多糖体,能提高免疫细胞活性,促进淋巴因子分泌,与化疗合并应用时可提高疗效,常用1~2mg,静脉注射,每周1~2次,副反应有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胸部紧迫感。
(4)N-CWS(奴卡菌壁架):是一种低毒性免疫佐剂;能刺激T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多种毒素。
3.淋巴因子 体内多种细胞能分泌一些物质,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通过自身的生物反应而对肿瘤发生杀伤作用,称为细胞因子或淋巴因子。
(1)干扰素(IFN):其抗癌机理除增加免疫活性细胞活力外还可活化蛋白激酶、磷酸二酯酶等而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应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制成的高浓度的重组人干扰素rhifh已用于临床,300万~600万U肌内或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或1 000万~3 000万U,每周1次。
(2)白细胞介素-2(1L-2):1L-2可增加杀伤细胞的活力,人脾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经1L-2培养后可诱导出直接杀伤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细胞,称为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AK)。
(3)肿瘤坏死因子(TNF):可促进淋巴因子分泌、组织分解代谢和组织释放炎性介质,使白细胞趋化杀伤细胞活力增高,从而使肿瘤灶出血坏死。
七、胃癌的内镜下治疗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是早期或进展期胃癌都可通过胃镜进行治疗,尤其是近些年来日本学者已较多采用内镜下切除治疗早期胃癌。
1.早期胃癌的内镜下治疗 目前内镜下对早期胃癌的治疗大致可分:①组织破坏法,即采用激光、微波使病变组织坏死的治疗方法;②组织切除法。现发展有双用(加倍)勒除器对癌灶粘膜行切除及剥离整个组织的切除方法。
2.进展期胃癌内镜下治疗 作为对进展期胃癌的姑息治疗,经内镜使用各种激光(ND-YAG激光、氨氖激光、铜或金蒸气激光)微波、高频电凝固等治疗,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并取得一定效果。
以上具体内容,如适应证、操作方法及并发症等,可参考其他有关书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胃癌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胃癌
论胃癌
紫杉醇与替吉奥联合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疗效
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案的选择
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