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杜雨茂教授应用肾气丸治疗面部升火的经验

 

1990年12月26日,余随念伟、振亮、邓伟三师兄去杜老师家拜访,恩师谈及医理医案及个人新近体会,颇多启迪。期间杜老师谈到面部升火的三种情况,其中应用金匮肾气丸引火归原,对我印象最深。日后临床,每以此为辨证眼目,收效甚捷。欣逢“经方研究与杜雨茂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之际,兹不揣浅陋,野人献芹,求正于同门。
面部升火本为小症,是病人自觉症状之一,本无小题大做之必要,但此症虽小,却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甚至以此为主诉者在临床上也屡有其人。从仲圣“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来看,即使不是主症,但临床上但见其有面部升火一症,有时也可顺藤摸瓜,明察病机所在,不失为执简驭繁之一法。

业师当年所论面部升火的三种情况,一为阴虚火旺,即“阴虚生内热”。病属真阴亏耗,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故面部升火。同时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这类病人临床常见,辨证不难,习医者对此均轻车熟路,都知道以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滋阴降火来治疗。自不属该文介绍的重点。

二为阴阳两虚,阴亏阴不恋阳,阳虚阳不固阴,导致虚阳浮越于上则面部潮红升火。揆其形成机理,一为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虚火上浮;一为肾阳亏损,阳虚阴盛,逼出元阳,阴火上浮。二因同时存在,交相为患,故虚阳上奔之势亦急亦烈。阴虚火旺,众所周知;阳虚阴盛,逼阳上越,其理隐深,洞悉者鲜,故忽视者多。关于阴盛逼阳上浮之理,历代均有其论,惟清代火神派开山祖师郑钦安对此阐发无遗,正如他在《医理真传》所云:“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也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因该证病机涉及阴阳亏虚两个方面,故病人在出现面赤身热等虚火外浮表现的同时,尚有下肢、小腹冰凉等阴寒内盛的表现。业师讲临床上这类病人稍有疏忽,极易误作阴虚火旺。如是则常难获效,即使有点效,疗效也不巩固。究其原因,只治上热,遗漏下寒,病根不除,症虽有减,效亦难久。

业师讲他一生中诊治这类病人不少,其中大多在来诊前曾四处求医,检阅其以往病历,不难发现不少人均误辨为阴虚火旺,甚至也有人误辨为上焦火热,而作实证治疗者,此则犯“虚虚”之戒,不可不慎!如业师曾治一崩漏病人,患者症见面红,身热,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四处求医无效后,专门求治于我校某名老。该老先用养肺阴为主,治之无效;后又以滋肾阴为主,亦无效。该老最后认为补之无功,“久病不愈反其治,”可能患者表面上是虚证,实质上却是实证,遂以清热泻火为法,药用知母、黄芩、桑皮之类,病反加甚,才始求治于吾师。业师见患者除有面部升火等火热表现外,尚有双膝关节冰凉,遂认为患者证属阴阳俱虚,虚火上浮,治当引火归原,药用金匮肾气丸加白芍及其他止血药,仅服药一剂,患者漏下即止,同时诸症显减,后再守法调治而愈。

临床上面对这类病人,医者往往易为患者颜面烘热、面部升火、口舌生疮、牙痛、鼻衄、咽痛、头晕、耳鸣等上热现象所惑,若用心不细,很少有人能问及病人是否还有膝凉、脚冷等下寒表现。此时若诊察不周,就极易造成误诊漏诊。业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会,提出本证与阴虚火旺证及上焦实热证的鉴别,关键在以下4点:

A  下肢冷,或冰凉

B  少腹冰凉,或拘急

C  尺脉不足

D  舌质淡红,或舌淡

细析之,下肢冷可表现为膝凉、腿冷、脚冰凉等,但以双脚冰冷为最常见。少腹冰凉、拘急,也包括脐腹部的怕凉、怕风、紧张、急迫等。尺脉不足可双尺不足,或以一侧不足为主;相对尺脉不足而言,病人寸关脉多偏浮滑。病人虽一派阴虚火旺表现,但察其舌质并不鲜红、瘦红、干红少苔,最多舌质淡红,甚至反而舌质偏淡。业师讲4条之中,其中尤以A、B两条最为重要。

从临床上看,这一证候很少单独在外感疾病中出现,多见于内伤杂症、慢性久病。如长期发热、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口腔溃疡、崩漏、更年期综合征、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肾炎等。遇此证候,业师主张均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化裁,引火归原,进行治疗。至于临床具体应用,还当进一步分清阴阳两虚的偏重程度不同而治疗有异。若双膝、少腹冰凉明显,舌质淡胖隐青,右尺弱于左尺,以肾阳亏虚为主者,则肾气丸中桂、附用量宜重,地黄、丹皮、泽泻滋阴寒凉泻火之品用量宜轻;反之,以肾阴亏虚为主者,则方中桂、附用量宜轻,地黄、丹皮、泽泻用量宜重。当然,也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师肾气丸之意,灵活选用后世的潜阳丹(附子、龟板、砂仁、甘草)、引火汤(熟地、天冬、麦冬、巴戟天、茯苓、五味子、白芍、肉桂、甘草)、二仙汤、封髓丹等加减化裁。

此外,面部升火除阴虚火旺、阴阳两虚外,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阳气虚衰,阴盛格阳,虚阳上越。这种证候多发生于病情的危重期,病人除面赤如妆、颜面潮红外,多伴有四肢逆冷,大汗淋漓,脉象微细等。与“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有关,治当以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类回阳救逆、破阴逐寒、宣通阴阳为主,与本文讨论的重点有异。

    以上所述面部升火的三种证候类型,临床皆可见到。就病机而论,一者为纯阴虚,一者为纯阳虚,一者为阴阳两虚。阴虚火旺者,纯热无寒,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火热之象鲜明,辨识不难。阳虚阴盛,格阳于上者,病人阴寒内盛,四肢逆冷,舌淡胖有齿痕苔水滑,脉微细,仅面赤于上,“大雪纷飞一点红”,稍加留心,也不难掌握。只有阴阳两虚,热中有寒,寒中有热,最易顾此失彼。因此,业师强调对疑难杂病,特别是久治乏效的面部升火的患者,观上热不能遗下寒,审阴亏还当查阳损,如是明察秋毫,自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肾阴阳虚
111.肾阴阳虚
中医告诉你什么是肾阳虚、肾阴虚?
肾阳虚大于肾阴虚,有哪些治疗方子比较有效?
女人肝虚肾虚吃什么药
少阴病篇:概要(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