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春温病辨证论治——3.血分热盛(转载)

春温病辨证论治——3.血分热盛(转载)

血分热盛,是指热邪深入血脉而导致血热炽盛的一类证候。血分热盛可以由营分传入,也可以由气分窜入,一般以气分高热窜入血分者居多。如果血分热盛而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就可以导致以人体各部位出血见症为主的血热动血证;如果在气分高热窜入血分的过程中气热未罢而血热已起,就可以出现。如、气血两燔证;如果血分热盛而消耗血中津液,也可以导致血分蓄血证;如果因血热导致肝热而致热灼筋挛,还可以导致血热动风证。从虚与实的角度来看,血分热盛必然消耗血中津液,所以血分热盛的各种证候都应该属于虚实夹杂证。但是,虚是因血热而致,是因实而致虚,正虚与邪实相比较,是热盛邪实居主导地位,所以一般多称这类证候为血分实证。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1)血热动血

【临床表现】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斑色紫黑成片,舌绛紫,脉数。

【证候分析】因为血分热邪盛,正邪相争激烈,所以体温很高,高热灼手。由于血热扰心,导致心不藏神,心神外越,所以轻则躁扰不安,重则神昏谵语,狂躁妄动。血热扰心而导致的神志改变。以神昏狂躁为其特征,这就如同把鱼放在水里,再给水加热,随着水温的升高,水量因蒸发而减少,鱼在水中就躁动不安,甚至昏迷死亡。这种证候出血的原因来自于热邪对血络和血液两方面的作用,热邪一方面灼伤血络,使血络受热而变得焦脆,很容易破裂;一方面又迫血妄行,使血液流速加快,单位时间内血脉中的血流量加大,从而对血脉的冲击力加大。血络已经受损,再加上压力增大,就容易导致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出现出血见症。不同部位的血络损伤,就会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肺络损伤可见衄血;胃络损伤可见吐血;肠络损伤可见便血;膀胱络脉损伤可见尿血;在女性病人,如果胞宫的络脉损伤,就可以出现非月经期的阴道出血,称为非时经血;肌肉部位的血络损伤,血从肌肉而出,瘀于皮下,就形成了斑,又称为肌衄,开始是斑点,血越出越多,就逐渐扩大,形如大豆,甚至连接成片,斑斑如锦纹。如果血分热邪深重,可以导致各部位同时出血,称为大衄。斑色紫黑,说明热邪在动血的同时,也在消耗血液,导致血中津液亏损,血液粘稠而成瘀。不仅斑色紫黑,其它部位所出的血也是紫黑的。舌绛紫,也意味着热盛津伤,血液粘稠。脉数,是血分热盛的标志。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血热动血之证是.既有热盛动血导致的出血,又有热盛耗血使血液粘稠浓缩而导致的凝血、瘀血。由于出血与凝血都是血分热盛所致,因而把它称为血分实证。

【治法】凉血散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引《温病条辨》)干地黄-两(30)生白芍三饯(9)丹皮三饯(9)犀角三饯(9)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方解】凉血的“凉”字,是使动词,就是指通过药物的作用使血液由热变凉,也就是清血热。散血的“散”字,也是使动词,是指使瘀血消散。活血的“活”字,也是使动词,是指使不能流动的血液恢复流动。从字面上肴,散血与·活血都是指活血散瘀,但是散血的含义比活血更广。因为血热导致的瘀血是热邪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凝聚的结果,不用补充血中津液的药物稀释血毒液,瘀血就不可能消散。所以必须在养阴生津,使血液稀释的基础上再用活血药推动血行,才能使瘀血消散。因此可以说,散血包括养阴与活血两方面的含义。这个证候的动血与耗血都是血分热盛所导致的,所以治疗的前提是凉血,必须先使血液的温度下降,才能终止出血与耗血。在凉血的基础上,用大剂量的滋阴药,补充血中的津液,使血液稀释,同时用活血药推动血行,这种治法实际上也是增水行舟法。血液因粘滞而成瘀,就如同胶粘在桌子上一样,不用水把胶泡软,能把它刮掉吗?拿刀用力刮可以刮掉,但是桌面也刮破了。血液枯.滞成瘀,如果不用养阴药而是用大剂量活血药去活血,很可能导致加重出血的后果,所以在滋阴的基础上再加推动血液的药物,才能使血液恢复流动。犀角地黄汤这个方剂原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干金要方》,《温病条辨》里用它来凉血、散血。方中犀角咸寒,清热凉血,现在用水牛角代替。这个方剂里的干地黄就是现在用的生地黄,它在方中的用量是一两(30) 在方中用量最大,吴鞠通说它的作用是“去积乘而补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去积聚”是指去血的积聚,也就是活血。干地黄不是活血药,它为什么能“去积聚”呢?是因为它能“补阴”,通过补阴而稀释血液,使血脉中积聚的瘀血消散。可见大剂量的干地黄是作为散血药使用的。吴鞠通所说的“地黄去积聚而补阴”这句话有语病,应该说地黄是通过补阴而去积聚,而不是通过去积聚而补阴,他说颠倒了。生白芍在方中有什么作用呢?吴鞠通说:“白芍去恶血,生新血。”恶血是指瘀血,“去恶血,生新血”就是指祛瘀生新。具有祛瘀生新作用的药物应该是活血药,而白芍不是活血药,应该用赤芍才有凉血活血,祛瘀生新的作用。丹皮辛寒,吴鞠通说它“泄血中伏火”,这句话也不够规范,因为血中的邪气是伏热而不是伏火,丹皮的作用是凉血活血,泄血分的热邪,而不是火邪。应该说,吴鞠通对犀角地黄汤中药物作用的分析是很透彻的,但是在表达中存在语病。总而言之,方剂的四味药犀角咸寒,地黄甘寒,赤芍微苦寒,丹皮辛寒,都是凉血药,凉血既能止血,又能终止耗血;这是方中用药的主旨,在治法中只提凉血散血而不提止血与养阴,就是这个道理。在凉血的同时,用大剂量的干地黄养阴而稀释血液,用赤芍、丹皮活血以推动血行,使瘀血消散而血液恢复流动。还需要说明的是,赤芍、丹皮这两味活血药在方剂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与干地黄配伍,在滋阴的基础上推动血行以对抗血液的“熟凝”。另一方面还应该考虑到,犀角地黄汤中所用的都是寒凉药,大剂量的寒凉药进入血分,也可能导致“寒疑”因为血液的特点是得温则行,遇寒则凝。血热固然可以导致凝血,但是使用大量凉血药,使血液温度突然下降,又难免出现“寒凝”的副作用,所以用活血药推动血液,也可以使血液不会因为用寒凉药而造成寒凝。总而言之,活血药在这里既能抗热凝而消散瘀血,又能抗寒凝以避免副作用。犀角地黄汤是凉血散血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可以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选加相应的凉血药。例如:发斑,可以加丹参、紫草;衄血,可以加白茅根;便血,可以加地榆;尿血,可以加大蓟、小蓟等。还应当特别强调的是,血热导致的出血,不能用炭类止血药,如十灰散等;血热导致的耗血伤阴,不能用补血药,如熟地黄、山萸肉等。这是因为,炭类止血药是通过收涩而止血,在止血的同时,也收涩热邪,使邪无出路而内闭,反而更容易造成大出血。使用炭类药物堵塞止血,就如同河道涨水,不去疏通河道使洪水入海,而用筑堤挡水的办法去堵塞水路一样,迟早造成堤毁水崩,古人称这种错误治法是“鲧湮洪水”叶天士说:“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就是说,温病的热邪耗血,是耗伤血中津液,因此治疗要从养阴生津入手,而不能用重浊滋腻的补血药,防止滋腻敛邪,这样反而使热邪设有出路。

(2)气血两燔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心烦躁扰,甚则昏狂谵妄,衄血、吐血、便血、尿血、非时经血、发斑,斑色紫黑,舌绛紫苔黄燥,脉数。

【证候分析】气血两燔证,一般是由气分高热窜入血分而形成。它的特点是气热仍炽,血热已盛。这个证候和单纯的血分证的不同点在于,单纯的血分证可见高热,躁扰昏狂谵妄以及各部位出血的见症,但是口不渴,舌质绛紫而无苔。如果同时见口渴,舌上有黄燥苔,说明血热已盛而气分证仍然未罢,是热邪由气分窜入血分而形成的气血两燔证候。

【治法】清气凉血。

【方药】化斑汤(《温病条辨》)石膏-(30)知母四钱(12)生甘草三钱(9)元参三镬《9)犀角二饯(6)白粳米一合()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渣再煮一钟,夜一服。

【方解】清气凉血法,又称为气血两清法。由于气血两燔证是气分高热窜。入血分而致,所以治疗的重点仍以清气为主,通过清气降低了气分的热势,给血分热邪找到了出路,血热自然可以向气分外达。化斑汤中的石膏、知母、生甘草、粳米,就是白虎汤的原方,用来清泄气热,达热出表,使气分热邪达表而邪有出路,气分的热势下降,血分热邪自然就可以外达。因为血分证已起,已经有耗血、动血的趋势,出现了出血见症,所以要用凉血药,方中用犀角凉血以止血,元参养阴清热。从这个方剂的组成来看,重点是在清气,组方原则是正.确的,但是斑点已经发出,而且斑色紫熙,舌质绛紫,说明血分热也很重。这个方剂虽然称为化斑汤,但是化斑的力量不够,方中养阴药少而且剂量小,更没适量有活血的药,所以还应该加重养阴药的剂量并加入凉血活血药以凉血散血,临床实践中可以用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这里要特别强调温病营分证、血分证中神志失常的鉴别诊断。前面已经讲过,营分证与血分证都是热邪深入血脉的病变。心主血脉而藏神,血脉中热,盛必伤阴液,血热则内扰心神,阴伤则心神失养,所以营分证、血分证都会出现神志失常的表现,但证候类型不同,神志改变的形式也不同,治法也有很大差异。热入心包证是内有营热阴伤,外有热痰蒙蔽,它属气营两燔证,因热扰心神而神昏谵语,但气分有热痰蒙蔽,使心神内闭而不能外越,所以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没有躁动的表现。这种类型的特点是痰蒙与热扰并存,心神不外越而内闭,所以称为“窍闭”,治疗要清营养阴,豁痰开窍。热灼营阴证、气营两燔证、血分热盛证、气血两燔证这些证候都有热扰心神而致神昏谵语,狂躁妄动的症状。其所以出现神昏谵狂,是因为热扰心神而导致心神外越,所以治·疗要清营凉血,使热邪消除则昏狂自止。这类证候是心神外越而并无窍闭,所以治疗中不能使用开窍的药物。息而言之,以上所说的两种神昏类型的鉴别,主要看它有没有狂躁症状,从而分析是心神内闭的窍闭证,述是心神外越的,证候。

(3)气血两燔,热毒充斥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四肢厥逆,咽痛,唇肿,甚则面肿,头痛如劈,骨节烦疼,腰如被杖,喘急鼻煽,神昏谵语,狂躁妄动,呕吐,泄泻,或大便燥结,衄血、吐血、便血、尿血、发斑,血色紫黑,或见四肢抽搐,舌绛起芒刺,苔黄燥或焦燥,脉虚大而数,或沉数,或沉细数。

【证候分析】这种证候是气血两燔的危重证。由于热邪炽盛,充斥表里上下,从头到足,从脏腑到肌肉、皮毛,弥漫三焦而导致周身表里皆热,热郁而不宣,从而蕴郁成毒。气分热盛就出现壮热,口渴。由于热邪炽盛,正邪相争激烈,正气全力与邪气抗争,阳气就不能达于四末,所以虽然体温很高,但手足厥冷,这种厥证就是常说的热深厥甚。由于热毒上攻,导致头面部充血,气血壅滞不通,所以咽喉部、口唇部,、甚至面部红肿。由于热邪壅滞周身,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出现各个部位的疼痛,如头痛剧烈如劈、全身关节烦疼、腰如被.杖。热邪迫肺,肺气上逆,就出现喘急鼻煽。热扰心神,心神外越,就可见神昏谵语,狂躁妄动的神志失常症状。呕吐是热邪犯胃,胃气上逆的表现。热邪下迫大肠,逼迫大肠津液下渗,就可以出现泄泻。如果热邪消耗大肠津液而导致.炀燥热结,也可以见大便秘结。热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可以出现各个部位。喜的出血,而且血色紫黑,说明热伤津液,血液粘滞成瘀。如果热邪波及到肝而阡热,热灼筋挛,也可以引起动风,这种动风属于热极生风。由于热邪损予}裂盖竿雾液而使血液粘稠,所以舌绛紫,甚至起芒刺。气分热炽,所以舌苔黄燥或者焦燥。脉虚大而数,实际上近似于芤脉,是热邪耗伤血中津液而导致脉管空虚,阳气无所依附而浮动的标志。脉沉数,说明热邪壅滞,阳气郁闭不通。如果津液持续损伤,则可见脉沉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石膏大剂六两至八两(18~24)中剂二两至四两(60~120)小剂八钱至一两二钱(24~36;)、生地六饯至一两(18~30g)犀角大剂六钱至八饯(18~24g)中剂三饯至五饯(9~15g)小剂二馒至四饯,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先煮石膏致十沸,后下诸药,犀角磨汁和服。

【方解】气血两燔,热毒充斥的证候,因为热邪炽盛、充斥上下表里、弥漫三焦,所以非大剂清凉莫救。清瘟败毒饮方中以生石膏、生地黄、犀角、黄连为主要成分,君药是石膏与犀角,臣药是黄连与生地黄,这四味主要药物,分为大剂、中剂、小剂三种剂量,临床可以根据病情的轻重斟酌选用。余师愚所说的“六脉沉细而数即用大剂;沉而数者用中剂;虚大而数者用小剂”可以作为临床参考。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这十味药原书中没有写剂量,临床可按常用量使用,比如:栀子(9)、桔梗(6)、黄芩(9)、知母(12)、赤芍(9)、元参(15)、连翘(12)、甘草(9)、丹皮(9)、竹叶(9)关于方中的石膏,余师愚说:“此十二经泻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余氏对石膏在方中作用的论述,切中要领。因为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气血之源,胃热炽盛,则热邪随气血从胃运行到十二经而导致周身大热。治疗重点在于先清胃,胃热得清,十二经热邪自解口从方中重用石膏来看,余师愚是把治疗的重点放在清气分热方面,从方剂的配伍上更体现了这一思路,石膏配伍知母、甘草,实际上就是白虎汤。黄连配伍黄芩、栀子,实际上就是黄连解毒汤。犀角配伍生地黄、赤芍、丹皮,就是犀角地黄汤。这个方剂中用了两类清气分热的代表方剂,辛寒清气以白虎汤为代表,苦寒直折以黄连解毒汤为代表,而凉血化斑则以犀角地黄汤为表。可以说,清瘟败毒饮中包括了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个方齐羹譬荽从全部药物组成来看,凉膈散、清营汤也都包含在其中。这个方剂不仅清气血力强,而且从多种渠道给热邪以出路,使弥漫周身的热邪外泄。白虎汤辛寒清气,达热出表;连翘、竹叶清凉宣透,使邪从表出;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既能清又能降,导热邪下行;犀角地黄汤加元参,更增强了养阴清热,凉血散血的作用。方中的桔梗、竹叶载药上行,宣通肺气,通过肺的宜发、肃降,使药力行于周身,从而解除充斥周身之邪。清疽败毒饮是清气凉血的重剂,近年来曾有报道用它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出血性肺炎取得了良好疗效。

(4)血热蓄血

【临床表现】身热,少腹急结或硬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神志如狂或发狂,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舌绛紫而暗,脉沉实或沉涩。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又称为热与血结或瘀热互结。它的形成原囡是热.邪深入下焦血脉,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粘稠成瘀,热越耗则血越粘,血越粘则热越滞,最终导致瘀血蓄积于下焦的血脉之中。血分热盛,所以出现身热。由于下焦的经脉中血液瘀阻,气血不通,所以少腹轻则窘急难忍,重则坚硬胀满,按之疼痛。由其少腹痛而拒按可知是实证。因为蓄血是在经脉中而不是在膀胱,所以小便通利。心主血脉,全身的血脉都通于心,下焦的血脉有瘀热,循经脉上扰心神,所以出现神志的改变,轻则如狂,重则发狂口如狂,是指虽然狂躁不安,但是还有自制能力。发狂,是指狂躁妄动而不能自制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是指口干而欲饮水,但水入口中仅是含漱而已,不喝进去,这说明热邪不在气分而是在血分,是热邪蒸腾血中津液的表现,与营分证口不渴的道理相同。舌绛紫而暗,是热邪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凝滞成瘀的表现。瘀血阻滞气机,实邪壅阻,气血闭塞不通,所以脉沉而有力,甚或沉涩。

【治法】泄热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大黄五钱(15)芒硝二钱(6)桃仁一钱(96)芍药三饯(9)丹皮三钱(9)当归三钱(9)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不知再服。

【方解】《伤寒论》中有桃核承气汤,《温病条辨》中有桃仁承气汤,两个方剂组方原则基本一致。二者的区别在于:《伤寒论》中的桃核承气汤中有桂枝、甘草,没有芍药、丹皮、当归;《温病条辨》中的桃仁承气汤去掉了桂枝、甘革,改用芍药、丹皮、当归。桃仁承气汤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泄热一是逐瘀。一以大黄、芒确在这里主要是用于泄热逐瘀。大黄是很好的凉血逐瘀药,它不仅入荡涤脏腑攻下腑实,而且入血分凉血活血。桃仁、丹皮配合大黄泄热逐瘀,桃仁含有油脂,有润燥作用,润燥活血。丹皮辛寒,能透泄血中伏热。用桃仁、丹皮配合大黄攻逐瘀血,使瘀血消散,热邪也可以随之而散。因为瘀血是有形之邪,热是无形之邪,有形之瘀消散了,无形之热就有出路。方中的芍药应该用白芍。白芍有养血和营的作用,制约攻逐瘀血的药物,使它们逐瘀血而不伤新血。当归辛温,是血中气药,既能养血、活血,又能行血中之气,使气行则血行,从而促进活血药更好地发挥消散瘀血的作用。在《伤寒论》中,用桂枝通血脉,但温病忌用辛温的桂枝,所以用当归替换它。当归虽然是温药,但不燥反润,活血而不伤血。从当归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吴鞠通对经方灵活运用的技巧。

(5)血热动风

【临床表现】壮热,四肢抽搐,两日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或神昏狂乱,四肢厥逆,舌干绛无苔,脉弦数。

【证候分析】这个证候又称为热盛动风或热极生风。它是由血分热盛而导致肝热动风,所以属于血分证的范畴,但是它的临床表现比较特殊,不似别的血分证表现为耗血、动血,而是以动风为主疰,所以称为血热动风。因为是血热而引起的动风,所以从虚、实来讲,它属于实风,是热邪深入下焦足厥阴肝的厥阴温病。肝主藏血,热血归藏于肝,必然导致肝热。筋要赖肝血以滋养,肝血炽热,筋受热灼,就会发生拘挛,简称为热灼筋挛。这就如同把牛蹄筋放入开水中煮一样,牛蹄筋受开水煮烫,必然拘急挛缩。血热而导致筋脉拘挛,就出现四肢抽搐,两目上视,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肝风内动而见壮热,说明正气不衰,还有抗邪能力,正邪相争激烈,所以说它属于实风。因为是实证,所以这种动风抽搐剧烈,频繁而有力。血热上冲于头,头部血热塞滞,清窍不利,所以头晕、头胀、头痛。手足躁扰,神昏狂乱是由于血热扰心而致心神外越。因为血热耗阴,血液粘滞,所以舌绛而干。脉数主热盛;弦,是指如同按在绷紧的弓弦一样,这种脉象主筋脉拘急。因为血热动风证有抽搐、动摇的表现,与自然界的风性主动相似,所以称为动风。但是这种风属于肝风内动,不是外风侵袭所致,二者要加以严格区分。

【治法】凉肝熄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角片一钱半(45)先煎霜桑叶二饯(6)京川贝9(12)去心鲜生地五钱(5)双钩藤三钱(9)后入滁菊花三钱(9)茯神木_(9)生白芍三钱(9)生甘草八分(24)淡竹茹五钱15)鲜毒,与羚羊角先煎代水。

【方解】方中羚羊角成寒,入肝经血分,清肝热而凉肝。动风是因为肝热,肝热解则风自熄,所以用羚羊角凉肝熄风,是方中的君药。钩藤辛寒,它既能清肝热,又能透热,所以有平肝熄风的作用。羚羊角与钩藤配伍,凉肝熄风的作用非常好。羚羊角以前有镑片入煎剂与锉粉冲服两种用法,因为这味药短缺、贵重,为了节省药物,现在一般是把羚羊角粉直接倒在嘴里用汤药送服。桑叶、滁菊花都是轻凉宜透的药物,可以透热,使肝热外达,帮助羚角、钩藤平熄肝风。滁菊花就是白菊花,是白菊花中的上品。鲜生地甘寒,养阴生津,生白芍配伍生甘草酸甘化阴,这三味药的作用是养阴生津,柔肝舒筋,使拘急的筋脉得以舒展,则拘挛可解而风自熄。因为血热动风是实证,不是以肝阴虚为主,所以治疗重点在于凉肝,甘寒、酸寒的药只是辅助治疗,不是方中的主要成分。肝热往往灼液成痰,痰生成之后,就容易形成肝风夹痰走窜经络的趋势,也可能上蒙心包,所以在凉肝的基础上用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川贝母性寒而润,化痰而不伤津。竹茹性寒能清,既化热痰,又清肝、胆,还能通络,吴鞠通说它有“以竹之脉络,通入之脉络”的作用。竹茹是从鲜竹子上刮下来的刨花,所以昊鞠通称之为“竹之脉络”竹茹通过通络也可以起到舒筋的作用。因为竹茹与羚羊角片都不易煎出有效成分,所以要“先煎代水”,也就是说,用煎竹茹与羚羊角片的水再去煎其它的药。茯神木也是辅助药,在方中用来养心安神。羚角钩藤汤是血热动风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使用时,如果又见壮热,渴欲冷饮,大汗出,说明是气分热盛窜入肝经血分的气血两燔证,应该在方中加石膏、知母,清气与凉肝并施。如果又见大便秘结,腹满痛,应该加大黄、芒硝攻下热结。如果抽搐剧烈频繁,可以再加入紫雪散,以增强凉肝熄风止痉的作用。如果见神昏,舌蹇,喉间有痰声,是痰热蒙蔽上焦手厥阴心包与下焦足厥阴肝热动风并见,所以要两厥阴同治,用羚角钩藤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用安宫牛黄丸豁痰开窍,以开手厥阴心包之闭,用羚角钩藤汤凉肝清热,以熄足厥阴之肝风。


 

 
气分。。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面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咯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恼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膈;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营分。。。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血分。。在营分证的基础上,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


 

热而渴,热在气分,伤津液。反之在血。热在营是指热在营阴、在营血,与热在气分是不同的。热在气分则耗气伤津,导致津液亏虚而口渴;热在营阴,热甚蒸腾津液,化水汽,并不是直接耗伤津液,所以会出现咽干,但并不渴。打个比方,就相当于烧水,热在气分就相当于把水烧干了,热在营分就相当于将水变为水蒸气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2春温 营分证治 血分证治(1)
温热病治疗大法
w清热剂1
33清营汤
(11)痘疹门医论38
「临床」刘景源辨治温热病:血分证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