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窗明月几度秋

 毅

一轮月亮从东边山岭中慢慢的升起,跃上杨柳树梢,圆圆的、亮亮的,像一面明镜照亮人寰。丁亥年的中秋之夜到了。

中华民族自古有圆月之说。中秋月之所以令众人喜爱,大概也是因为它的圆。老幼相依,夫妻双携,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庭院,吃着月饼、品着美酒,说着话儿,遥望明月,可谓人人心中的天伦之乐,只要是和谐美满的家庭,有谁能不喜欢这中秋之月呢?也有人说,中秋月之所以令人喜爱,是因为它的明亮,一轮皓月当空,情侣们双双对对,依偎在山坡上、小河边,也许喃喃细语,也许情歌对唱,月光使他们的影儿缠绵在一起,纯洁的爱情就像中秋月那样皎洁。只要不是心有阴影的恋人们,有谁会不爱恋天穹上的这轮明月呢?

此时,望着这冉冉升起的月儿,还有这月下闪烁着的乡村灯火,不由得浮想联翩,忆起那已经逝去的许许多多的、令人难忘的、值得品味的中秋月……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下的人生丰富多彩。屈指算来,中秋月夜对于我,已有五十多个,但最令人陶醉的还是少年时的中秋月夜。

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麦季收成较好,以地瓜、玉米为主要农作物的秋粮也丰收在望。为了过好灾难之后的第一个中秋节,生产队给每家分了些小麦,一斤月饼,一斤猪肉,还有韭菜、茄子等许多蔬菜。在石碾、石磨“咕噜咕噜”的旋转之后,香喷喷的饺子端上了家家的桌面,虽然家里的大人们还不能敞开肚子的大吃一顿,但尚不懂事的孩子们确实美美的饱尝了一番。而他们并不满足,因为还有一件事更令孩子们羡慕、眼馋,因为从下午看到的杀猪、盘灶、购置碗筷上,他们猜到或者已经探听到:晚上生产队要举行全体社员大会餐。

天还没有暗下来,

社员们已三三两两的向生产队的大场院汇集,年老的社员吊着旱烟袋,烟荷包晃晃悠悠的在烟杆上荡来荡去。年轻力壮的庄稼汉在相互调侃着,你吹我啦,大有将在酒场上跃跃欲试的味道。而尚未出嫁的大姑娘和刚刚结婚的小媳妇们,却显得有些羞涩,窃窃私语着,仿佛在评论着后生们的所作所为,或许在寻找着会餐的伙伴。最为活跃的是那些结婚有些年月的妯娌婆娘们,他们一方面善意的咒骂回应着汉子们的骚话挑逗,一方面,又用眼光在跑来跑去的孩子们中间搜寻着自己的娃,生怕他们失去了这顿免费的晚餐。

终于,天黑了下来,一轮大而圆的明月跃上屋脊,挂上了杨柳树梢。在队长的吆喝下,社员们十个人围成一圈,算作一桌,一伙伙地坐在平整的场院上。队长开始讲话,先是谈了今年生产的大好形势,再是强调了社员们今后的奋斗方向,最后说明了今晚的中秋夜宴,叫“庆丰收”。不过为了把丰收庆好,只准社员享用,不许孩子参加。说罢,会餐开始,一个个的菜肴端了上来。红烧茄子、油焖芸豆、炒鸡蛋、土豆炖猪肉、糖拌西红柿,还有红烧猪肉,一碗碗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与此同时,一坛坛的地瓜烧酒打开盖子。在扑鼻的酒香中,一碗碗的白酒端在汉子们的手中,一样样的菜肴夹在姑娘妯娌们的筷子间。“四喜发财”、“六六大顺”的吆喝声在天地间响了起来,处处“叮叮当当”,一片“嘻嘻哈哈”,还有躲在远处孩子们的叫骂声、哭闹声,仿佛奏响了一曲独特的农家丰收乐。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有大胆的孩子在“馋虫”的勾引下,向会餐的场所开始了冲锋。开始是试探性的,装作瞎跑的样子,跑向自己的母亲,善良的母亲偷偷的夹一块红烧肉送进孩子的嘴里,孩子便知趣的跑了开去。于是你传我、我传你,几十个孩子同时扑向自己的母亲,在队长的呵斥声中,在母亲的关爱声中,尝到了馋人的红烧肉味道。这时,只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远远的站在一边,虽然佳肴的香味使他有些馋,但由于慑于正统的父母的责骂,终究不敢近前。因此,红烧肉的味道对于他,只能是中秋月夜诱人的期盼。于是,他带着有些悲壮的思想发誓:好好学习,争取有出息。到时候,一定要凭自己的本事吃上红烧肉、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那孩子,就是笔者,以至于每年的中秋,一看到天上的明月,便想到了那碗红烧肉,以及场院上中秋月夜的会餐。因此,在我的印象中,少年的中秋月夜是浓香的,属于我的月亮是诱人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虽然每年的中秋月还是那么明亮,那么皎洁的圆。但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我的一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是,对中秋月的品味,也不再像儿时那样的稚嫩单纯。

1976年到1984年,我在村里担任生产大队长,每年的中秋月夜,总是在繁忙的秋收秋种中度过。每每酒足饭饱以后,我喜欢跳上耕地的拖拉机,驾驶着它在辽阔的大地上奔驰。夜风徐徐,皓月当空如镜,银色的月光洒在家乡的原野上,远处的村庄、近处的庄稼,无不处在一种飘飘渺渺的朦胧之中。那时,我所在的村,不论是从粮棉单产、机械化程度,还是党政治安管理方面,均在全公社名列前茅。坐在隆隆作响的拖拉机上,头顶蓝天月,手握方向盘,看黑油油的泥土在我的耕耘下,从犁铧上蹿将上来,又翻转过去,随后变为一片黑黑的沃土。这沃土将变为来年的丰收,来年的丰收又变成乡亲们生活的丰裕。在这丰裕中,有老汉们满意的笑容,有姑娘们漂亮的嫁衣,还有小伙儿那豪爽的欢笑。在这丰裕和欢笑的背后,再没有生产队长对馋嘴孩子们的呵斥,再不会有农村孩子们对一碗红烧肉的期盼。“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么么想。”突然间,一条广告用语浮上脑海,我不禁傻傻的笑出声来。笑声中,便觉得心情十分愉悦,好像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自豪感。这种情感,悄悄的藏在我的眉间,甜在我的心头,鬼不知、神不觉,只有中秋的明月知道。想到这里,我抬起头来,望一眼天上的明月,似乎看到月儿在对我默然相许。于是,猛地轰一下拖拉机的油门,在机车的欢畅中,田野间便似乎充满了我无声的欢笑。啊,此时的中秋月夜是自豪的,我的月亮是秀美的。

1984年后,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先后在乡镇党委、公安机关、财政系统的办公室从事文字工作。每当夜晚,从钢筋水泥造就的建筑中走出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满街通明的电灯,在高楼大厦林立的缝隙中,很少看到天上的那轮明月。即使看到了,也感到没有家乡的月儿那么明,那么亮,那么带有情感迷人的味道。尤其是每年的中秋月夜,往往在别人观看焰火、品尝美酒的时候,自己却还在办公室爬格子,不打夜班的中秋夜是很少的。因此,欣赏中秋之月,寻觅心中的那轮月亮,对于我却成了一种奢侈、一种渴望。虽然因改革开放,老百姓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秋月饼、美酒佳肴不再稀罕,红烧肉对于血压高的我也早已避之三舍,然而,对于少年中秋月的思恋、对家乡中秋月夜的回想,还是情不自禁的涌上心头。于是,只要条件允许,我还是喜欢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或爬上楼顶,去凭空遥望我的中秋之月。看到那当空高悬的明月,那月边慢慢飘过的白云,那在白云间若隐若现的星星,笔耕的劳累、世间的烦愁,似乎便瞬间消逝,只有那悠悠的乡情,在脑海中荡漾。

自古以来,望月思乡是很多文人墨客涉及的传统主题。诗仙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名句,曾让多少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潸然泪下,使背井离乡的人们酒不醉人人先醉,对月独酌到天明。而在李白之前,则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在李白之后,更有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华,篇篇撩拨着诗人们愁苦的心弦,首首写尽了对月寄相思的深切情感。仰望天上的宫阙,吟诵古人的优美诗篇,我仿佛看到在月明如洗的夜晚,诗人面对皎洁的月亮,自斟独酌、仰天长叹。思故乡、思亲人,思朋友,使他们泪流满面。或漫步于月色阶下,或畅想在天地之间,将那旧梦重温的期盼,怀念家乡亲人的情思,乃至怀才不遇的情感,统统寄托于可以跨越时空隔绝的那轮明月。辗转徘徊中,情爱愁苦喷涌而出、挥笔泼墨、跃然纸上。于是,月亮便成了诗人们真挚情感最无言的见证。

睹物生情,面对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我常常想起家乡的父母亲友,不知道他们都在想些什么?也许就像我想着他们一样,他们也在想念着异乡的我吧。他乡赏月,可谓别样滋味。我好像品到了嫦娥的寂寞,尝到了吴刚的惆怅,走进了李白的幽思,步入了苏东坡的乡愁。往往无限情怀涌上心头,回身铺纸泼墨,或填词,或赋诗,将思乡之情抒于笔端。记得有一年的中秋,正是在这迷人的夜晚,望着明月我忽来灵感,草就了《月下,乡愁的缠绵

岁月的车轮悄悄碾过/额头的平原又添一道大川/ 默默的我沉思不语/悄悄的沉浸在月下的思念/ 当皱纹爬上眉梢/乌发驱走了少年/ 我的月亮/还有月下的老屋小院/便深深的/深深的刻进心田/ 村头的老槐树/门口的辘轳杆/ 纳鞋底的妯娌们/还有爱干吼的庄稼汉/ 就像夹在书内的野花啊/一枝枝/勾起我悠悠的思恋。

/乡情宛如/ 一杯醇香的美酒/ 望着月儿/ 我醉意中眯缝着双眼/ 啊/乡情就像/织娘手中缕缕的蚕丝/ 一根根织成我/月下的缠绵/ 多想喊几声家乡的歌谣/让思乡的情愁喷薄而出/ 多想把明月揽在手上/又紧紧的/紧紧地搂在胸前/可又怕勾起不尽的乡愁啊/重坠入那彻夜煎熬的难眠……

因此,在我的印象中,中年的中秋月夜是充实的,我的月亮呢,好像是甜中带咸的。

今晚,又是中秋月夜,圆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空中,偶有几片白云轻轻吻上月儿的脸,更增添一种朦胧浪漫的感觉。凉风习习,拂动着街道上的梧桐,空气中似乎处处弥漫着清醇的酒香。我站在故乡的街头,尽情的呼吸着家乡的空气,欣赏着天上的明月,还有天穹的云舒云卷。只见在白云的撩拨下,月儿忽明忽暗,好似秋波频传。只是那白云犹如纨绔的少年,似乎不解得月亮的风情,打一个照面便飘然离去。一时间,我不知天空中是月亮在走,还是白云在动,只觉得故乡的中秋月夜是那样的美轮美奂。

今年,因政策的缘故,年龄大了的我从工作岗位内退。因此,有充足的时间来了却梦绕心头的思乡夙愿。

正在我观赏中秋月亮的时候,忽然,传来了母亲亲切的呼唤,于是,我留恋的看明月一眼,回身往家中走去。

家中,一张八仙桌摆在堂屋的中央,各种菜肴满满的摆了一桌子,当然,少不了香甜的月饼。兄弟子侄们已经到齐。当父母亲坐了主位后,我们这些人就按辈份分别坐了下来。随着“嘭嘭”的开瓶声,啤酒瓶中的酒花嘶嘶的上溢,白酒注入年轻人的酒杯,我与父母喝葡萄酒,当红红的张裕味美思倒入玻璃酒杯的时候,喜欢回忆往事的母亲首先开口了:

“一过八月十五,我就想起了你奶奶,她老人家操劳一辈子,连一天福都没享。看看今天的日子,就是原来的地主老财也享受不到啊”。

“是啊,如今的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瞧瞧这些孩子,真是活在蜜里”父亲慈爱的望着自己的后辈,笑着,端起了酒杯。老人家今年八十六岁,早已盼到了重孙绕膝、四世同堂。而他的祖辈父辈,最大的也只活到了四十二岁。我想此刻他的心里,实际上是比蜜糖还要甜的。

在向两位老人敬酒后,小辈们的饮酒在谈笑中开始了。大哥谈,由于近几年党的农村政策好,刺激了乡亲们的积极性,由于调整结构种大葱、种蔬菜,家家收入增长,户户房屋翻新。侄子说,胡锦涛、温家宝的为民政策好,现如今,农民种地不仅免除了皇粮国税,而且国家还给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买补贴。这样的好政策谁能不说好呢?只盼这好政策长期实行下去不要改变。好说话的弟弟更是眉飞色舞,这几年,他走出土地,带领十几个人在工厂从事焊接,在学会埋弧焊、等离子焊接等本领的同时,钱自然也赚了不少。只有老父亲在话语中说出了忧心事。他说,这些年虽然经济上去了,生活富足了,但我觉得村里的思想道德建设还不行,某某谁家婆媳不和不赡养老人了,某某谁搞封建迷信靠算命坑人赚钱了……末了,老人家感慨地说,党中央叫搞和谐社会,真是抓到了点子上。

在大家侃说谈笑中,不善言谈的我,仔细地听着,愉快地想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胸中翻卷着,几十载的苦辣酸甜在心中品味着。

啊,祖祖辈辈的中国农民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说到底都是为了一个吃和穿。以至于两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么?”,一句“吃了”仿佛成了生活好的象征。在父辈那代人,吃的是掺野菜的地瓜面窝头,劳动一天的价值也就五六毛钱,一年下来不欠集体的就算少了高香。我们这代人,先是手推车,后开拖拉机,吃的是不掺野菜的玉米面窝头、白面馒头,劳动一天的价值是几元钱,一年收成使得粮满囤、猪满圈。而到了我们的下辈人,现在一天就赚几十元。家中没粮是因全都存到了粮食加工厂,随吃随拿。手中无钱是因为采用了刷卡消费,想买啥就买啥。我曾经渴望的中秋节的那碗红烧肉,变成了今天中秋餐桌上的海参鱿鱼、蘑菇金针。连我早已厌烦了的野菜小豆腐,反倒成了今天孩子们口中赞不绝口的稀罕东西。

啊,变了,变了,在我的思恋和梦想中,故乡的一切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在这变化中,还有父亲的担忧,还有弟兄子侄们的期盼,但我觉得,今日的担忧已不是昨日的担忧,今天的期盼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新的期盼。

圆月的酒宴结束,已是十点多钟。在大家热闹的说笑中,我信步走出庭院。此时,月亮已高挂南天,银色的月光普撒大地,使故乡的一切都显得那样静雅和谐亲切。不知是多喝了几杯酒的缘故,还是大自然格外的恩赐,我发现面前这轮曾照古人、也照今人的明月,今晚竟然格外的明、格外的亮、格外的圆。

啊,我的中秋月,故乡的中秋月,多像那圆圆的月饼,一看到你,咋就觉到格外的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月》学习资料
中秋赏月(张宇涵)【附评】
【中秋专刊】张舒媛:中秋团圆夜
《描写月亮的诗句》集锦
【犁城文学】夏去秋来又一年
中秋诗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