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2版的《西线无战事》是一部野心之作。把一部一百年前进入文学史和电影史的经典拍出花样并不容易,但新版没有让我失望,除了借用了原著的名字和剧中人的姓名以外基本和原著的关系已经不大。这部新作的野心极大,可以说是一战的百科全书,属于极少数成功的全景式战争片。


全景式战争片

战争片大致能分为三类。

一类是普通士兵的视角。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从海底出击》等等等等。这类影片类似于主题乐园,观众跟着士兵来“经历”战争。这类影片的质感好,可以填充进无穷无尽的细节,大多数能进入影史的战争片大多都是这一类。毫无疑问,老版本的《西线无战事》是这一类型战争片的鼻祖。

元首之怒也算经典了

还有一类是走高层路线,这类苏联人拍得多。这个类型中我唯一看得上的是德国人的《帝国的毁灭》,拍的是真好。当然库布里克的《奇爱博士》也绝对是杰作,只是库神实在有点玩世不恭,大概不会有人把这部作品当做战争片来看。我门国家这类作品也不少,常见于红色题材。在这类影片中,最典型的情节是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喝着酒,吃着红烧肉,就做了一些左右一个国家的命运的伟大决定,颇有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只是战争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灰飞烟灭的恐怕不只是樯橹,所以国产战争片没人爱看。

阿尔及尔之战,反恐战争的典范,绝对超前

第三类是最罕见的全景式战争片,高级将领 普通一兵,这是最难驾驭的。这个类型里杰作更少,我能想到的杰作大概只有法国人的《奠边府》和意大利人的《阿尔及尔之战》,都不太出名。2022版《西线无战事》也是这个类型,而且是杰作。

2022版的《西线无战》在尝试拍一部一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在两个半小时内想拍一部百科全书,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疯子。但无论是天才还是疯子来拍,最后的结果大概率会是苏联《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这类缺乏质感的平庸之作。所以想成功取舍就很重要,一些地方要像冰山一样,漏出10%,然后让观众来脑补90%,这就对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造成了口碑的两极分化。


吃——底层士兵拒绝非人化

《西线无战事》1930版是一个经典,他几乎提供了一个士兵视角的战争片模板。这类影片从训练开始,完成从死老百姓变成士兵的过程,然后观众跟着主角进行一段历险,经历战争,这几乎成为战争片的标准模式一直到今天。

《现代启示录》经典中的经典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战争片大多数是悲剧,喜剧版多半是“抗日神剧”,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战争片撕碎的一般都是“人性”,这个过程一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拿敌人不当人,就像雷锋同志说的:“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敌人这种东西,那是怎么折腾他们都不过分的。但是有时候是你对敌人残酷无情,有的时候是敌人对你残酷无情,你拿别人不当人,就别怪别人也拿你不当人。时间久了,就是自己也不拿自己当人了,这就完成了第二步——对自己的非人化,《全金属外壳》是这一类型的典范。更经典的《现代启示录》直接完成了第三步,人退化成兽,最后变成远古邪神,被吸进了“The heart of darkness”。

《西线无战事》2022版非常敢干的一件事就是,士兵从来没有非人化,他们既没有对敌人非人化,也没有对自己非人化,他们自始至终都是人,没有被战争改变。士兵们的生活并不围绕作战展开,而是围绕一件事——“吃”。影片中他们有空就吃,抓紧一切时间吃,从头吃到尾,最后为了吃丧了命。

劫后余生抓紧吃一口

吃是生存的必须,拿破仑说过:“An armymarcheson itsstomach.”如果不吃,人就死了,就不是人了。Paul第一次经历过恐怖的炮击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这是战友 Katczinsky给他的一点安慰。劫后余生的人并没有失去胃口,而是抓紧一切时间吃。

原著中也有不少吃,印象最深的是Paul他们几个从司令部搞到了一头小猪,吃得不亦乐乎,由于肚子里太久没有油水吃完后拉得更加不亦乐乎。他们甚至还用肝肠和面包和法国姑娘换来了春宵一夜,没错,谁能拒绝肝肠呢?这些情节在新版电影里基本都被删掉了。我认为这也是成功的改编,在影片中最神圣的就是吃,没有任何其他东西能比,哪怕是女人。

家书抵万金,但是还是吃最重要

新版中,在饱餐一顿法国大鹅后,Paul和Kat一起读家书。这封家书基本是一个德国版的报菜名,后方寄来四份香肠和猪油,几个蛋糕,酸菜和小牛香肠,一些鸡蛋和一罐李子酱,听的我都饿了。在这里,吃代表温暖的家,吃和家是一回事儿。

要吃不要命

影片中最壮观的一场战斗中,Paul小队九死一生攻入了法军战壕,他们偶然间发现了法军厨房,马上置生死与度外,放下武器大快朵颐。战斗是为了什么?与其为了祖国,还不如说是为了吃,吃比祖国神圣多了,值得用生命争取。

没有吃的那就只能喝了,哪怕是脏水也要喝

在无人区,Paul手刃了一个法国士兵,他心怀愧疚。如何赎罪呢?吃的是没有了,那就喝吧,可惜只能给他喝混着泥巴和鲜血的脏水。

双份晚餐,可惜他已经没有胃口了
人死了,饭也别浪费

在激战过后,德军已经知道德皇已经退位,谈判正在进行,一切即将结束,士兵们陷入了疯狂。他们怎么庆祝呢?当然是吃。由于死人太多了,炊事兵得到的口粮远超士兵数量,因此每人分到了双份,这已经是天大的福利。Tjaden终于失去了胃口,用餐具自杀了。在武器唾手可得的前线,他选择用餐具自杀,这是神圣的武器。他死后,他的双份口粮被另外一个人抢走了,只有有胃口的人才能生存。

偷了两个鹅蛋而已,至于吗

不少观众对偷鹅的剧情失望,觉得德军这么干就不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了,是偷鸡摸狗的鬼子进村,但这恰恰说明了编剧和导演是高明的。如果真的是鬼子进村,哪还用得着偷鸡摸狗?如果是我进村了可不光要鹅,我还要花姑娘呢,刺刀一上,什么好东西都得交出来。Paul和Kat为什么不像鬼子一样拿枪去抢,而是选择偷,说明他们还是人,既没有把自己非人化,也没有把法国人非人化,还是用正常人的逻辑在思考。Kat被抓一路狂奔,Paul偷鹅被发现甚至还有点不好意思,只拿了两个鹅蛋。虽然他们他们是杀人如麻的百战精兵,但仍然是人,心中仍然有愧疚感,这是文明的象征

在法国小说《悲惨世界》里,冉阿让为了不让外甥饿死,偷面包被判刑5年。人若为了面包犯罪,那么有罪的是这个世界。在一战的残酷环境下,偷鹅是否有罪?人会饿,饿了要吃,德国人饿了,但他们没抢,他们偷,他们是正常的人,没有异化。但在法国农场主看来,德国贼当然有罪,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向德国小偷射击,只是枪法太差,最后Kat还是死在农场主儿子的猎枪下。德国小偷的该死之处不在于他们偷,而在于他们是德国人。农场主眼中德国人的命值不上一颗法国鹅蛋,他是异化的,而这是法国政府希望看到的,这是有系统的让他们异化。

如果人愿意为了鹅蛋而死,人命不如鹅蛋,有罪的是战争。


“you are what you eat.”顶层的非人化

西方有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食物的最基本要求是能吃,然后是够吃,如果要求再高一点,那么他应该是洁净的,如果再高一点,才是营养均衡,才是好吃,如果再高一点,那就是新鲜,是稀有,是摆盘,是餐具。士兵对食物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能吃和够吃,卫生都是非常奢侈的。影片中士兵的手从来没干净过,吃东西基本都是用手抓,我甚至怀疑他们吃的到底是面包还是泥巴。士兵门手中唯一一次出现餐具也不是用来吃饭,而是自杀。

影片中军官的要求就直接拉满,要摆盘和餐具,讲究餐桌礼仪。影片中的众多转场镜头都是通过食物进行的,高级军官的几次出场让人印象深刻。军官们的用餐时间和士兵们正好相反,士兵们是经历战斗后,劫后余生吃,而军官们恰恰是在进行决定上千万人命运的谈判之前吃。

丰盛无比的早餐

吃一半的早餐。军官第一次集体亮相是在早餐餐桌上,雪白的瓷器和丰富的早餐和前线士兵形成鲜明对比,看得我都饿了。但是福熙元帅不让他们吃完,直接要求谈判,法国人并不想让德国人吃。

胜利者有面包吃,失败者只能饿死

福熙元帅的面包。在德皇退位后,福熙元帅拿起了一个牛角包咬了一口,很嫌弃的让侍者也来尝尝,并不是当天新烤的。然后德法双方开始谈判,法国人这边放着一盘并不新鲜的牛角包,而德国人面前什么都没有。双方开始谈判,Erzberger描绘了德国战败的可怕后果,德国兵甚至没有车带他们回家,逃兵会在乡间游荡,平民将面临饥荒和无政府的混乱。胜利者在关心牛角包是不是新烤的,而失败者无权祈求公平,他们只能饿死。这样的后果是法国将在20年后将自取其辱。

将军最后的晚餐,红酒和鹌鹑

将军最后的晚餐。全片中最有意思的是德国将军的晚餐,这一餐颇有点最后的晚餐的味道。既然是最后的晚餐,那就一定和《圣经》有关。将军吃的是鹌鹑,鹌鹑是圣经中重要的食物。《出埃及记》中,摩西带着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一年后,民众在荒野中只有上帝降下的吗哪吃,他们开始思念埃及的美食,一些人甚至想重返埃及,完全忘记在埃及受的苦而祈求上帝拯救。上帝在愤怒中降下许多鹌鹑,在以色列人吃鹌鹑的时候,“用最重的灾殃击杀了他们。”

上帝的愤怒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以色列人对神的信心不足,而且他们贪得无厌。在《西线无战事》2022版中,将军对战争已经丧失信心,把一切责任推给社会民主党。另一方面,将军的伙食和前线士兵的伙食形成鲜明对比,而他甚至把吃不完的肉喂狗,把喝剩一点的红酒泼在地上,这是贪婪。将军犯了和以色列人一样的罪,上臂必将用“最重的灾殃击杀他”。只是在这之前,他要拉上士兵垫背。


一战和现代性

一战各国被动员士兵的伤亡率,你们体会一下

一战对普通士兵最大的震撼是残酷的战壕战和巨大的伤亡。这种伤亡的规模是以人口比例来计的,完全超出了之前人们对战争的认知。现代战争中部队一般伤亡率达到20%就会有失去战斗力的危险,30%则是全世界军队公认的伤亡率界限,超过30%,仗就没法打了。在主要参战国中,法国战争死亡人口占总人口的4.29%,英国是2.19%,德国是3.82%,奥斯曼土耳其甚至高达13.72%。注意这是总人口,如果把分母换成适龄参军人口的话这个比例就高得吓人。简单的计算,扣除女性,老人和小孩后,适龄人口中的死亡率 伤残率轻轻松松上10%,可以说欧洲的一代人都打废了,一战中的伤亡率甚至高过二战(德国除外)。有一种说法是二战后大英帝国的迅速衰落是因为高级人才储备不足,那么人才都去哪儿了呢?他们都挂在一战德国人的铁丝网上。战争开始的时候,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认为,新技术一定带来的是战争的速战速决,但谁都没想到战争居然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并且让各个参战国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

无比高效的杀人机器

所以一战和以前战争的根本不同在于技术的不同,新技术带来更大的恐惧,这是一场现代战争,这个现代的意思是理性主义和效率主义。一战中已经能看到很多现代武器的基本雏形,杀人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在一战前,陆军唯一能称得上技术装备的就是大炮了,一战中炮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说,依托铁路和公路的快速补给和军队调动让战争规模迅速扩大,机枪、火焰喷射器,飞机,毒气,坦克的运用给士兵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对于一战中的士兵来说,他们在体验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之前先体会到的是科技带来的死亡,洗衣机的发明晚过机关枪不少。尽管从古至今,军事技术一直是战争的核心之一,但从一战开始后,技术开始成为军事力量的绝对核心,远远胜过人的因素。如果说古代还在比拼谁的士兵更强壮,更勇敢,更有纪律,一战后的现代战争则比的是谁的动员能力更强,谁的工业更发达,谁的技术更先进,人的价值在这台巨大的机器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没有任何光荣的光荣之路

战争是什么?在顶层眼中,战争是克劳塞维茨说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孙武说的“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但对普通的士兵来说,战争是实现阶级跃迁的手段,是所谓的“光荣之路”。如果说一战之前普通士兵还有光荣的话,一战和以后的战争士兵能获得的光荣则微乎其微。

恐怖的炮击

无论是《西线无战事》的小说,还是1930版本电影,其实都没有对技术进步的的探讨。老版本《西线无战事》中,技术给士兵带来的震撼仅仅在于“弹震症”和毒气。对于炮击,步兵只要是学会了听炮弹的声音,快速跑到掩体里,炮兵就没什么太大的威胁,只有在进入没有任何掩体的无人区,炮兵才是极端致命的,但也并不比机枪致命多少。毒气则更多是一种折磨,并不致命。而其他新兴的武器装备比如坦克、火焰喷射器等等则根本没有出现,更不用说其他现代性的讨论。一个一战经典影片,却不讨论现代性,多少是有点遗憾的。

2022版《西线无战事》探讨了很多现代性,既讨论了现代性,也是一首过去时代的挽歌。《西线无战事》(2022)出现了毒气、坦克和火焰喷射器。其中很多细节并不真实,但是在现代性的探讨上却恰到好处,很多人认为这是败笔,但我觉得恰恰是此片改编的成功之处。

影片中没有直接出现毒气攻击,但是阵地上的浓雾已经非常有那味了。真 德味,毒

毒气的运用。毒气是一战中的一个壮举,他是随着化学工业而产生的,最早是化肥和农药的副产品。在用化肥生产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之前,人类先学会了用毒气互相消灭。毒气是理想的武器,杀人与无形。但其实一战中的毒气远没有现在这么厉害,最早的毒气是氯气,有色又有味,根本做不到“杀人于无形”,很容易被发现,其作用也是简单地感染呼吸道引起中毒,对裸露的皮肤没什么效果。即使最后发展到了芥子气,致死率仍然很低,其主要作用是让敌方丧失战斗力,而非立即死亡。即使到了今天,化学武器仍然很难马上致死。美军的化学武器训练学校里面有一项训练科目就是为了克服士兵对化学武器的恐怖,训练过程是在一间密封的屋子里投放少量化学武器样本,士兵们在不戴防毒面具的情况下进入。在喊完规定口号,回答教官问题后可以戴上防毒面具,在达到规定时间后可以离开房间。过程当然是不舒服的,但是训练也明确地告知士兵,只要按照训练来,化学武器也没有那么可怕。当然,这种训练只是针对伊拉克这种不发达国家的化学武器,五常这种大流氓大概率是有无色无味,真的能“杀人于无形”的大杀器的,比如说毛子在莫斯科剧院中对付车臣恐怖分子(和人质)的那种。

恐怖但并不真实的场景

所以回到《西线无战事》2022版,那一屋子由于“过早的摘掉了防毒面具”而被团灭的少年动员兵显然是不真实的,但是在今天的战争中,这是非常可能发生的。在面对这样的武器时,个人的勇敢、爱国情操、训练和装备水平,都是没什么用的,士兵们除了死亡什么也得不到,尤其是宣传中所谓的荣耀。

恐怖的坦克
步兵对坦克真的太恐怖了
完全无助

坦克的运用。影片的后半部分出现了坦克,德军的表现仿佛第一次见到坦克一样惊慌失措。实际上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在1916年就投入了战场,在短暂的惊慌失措后,德国人迅速发现用平射炮可以轻易地击毁这些铁甲怪物。而影片中的时间已经是1918年,德军已经不太会对坦克大惊小怪,也正如影片中表现的,几个老兵用手榴弹轻易地收拾了法军坦克。但是在情绪上,德国士兵面对坦克时的惊慌正是面对现代性的惊慌,人的价值是不值一提的。坦克仿佛滚滚而来的现代性,压死每个妄图螳臂当车的小歹徒。

地狱也就不过如此吧

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武器,看起来非常吓人。死并不可怕,死了就一了百了了,但是死的过程非常可怕。在所有死法中,被烧死可能是最痛苦的一种死法,所以大家都非常憎恨火焰喷射器。在一战中,双方抓到用火焰喷射器的士兵都不会留俘虏,直接就地枪决。但是与它可怕的外表不同,一战时火焰喷射器的射程只有几米,和步枪的射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此外储油罐是易燃易爆品,一旦被击中就会爆炸,不但喷火兵会马上置身火海,就是周围的人也很难幸免,所以一般是优先攻击目标,因此喷火兵的阵亡率远远高于其他兵种。综合起来,喷火兵的作用更多是给敌人精神压力,而非实际对敌人的杀伤。在《西线无战事》(2022)中,法国喷火兵的出场非常吓人,产生了一种“人间地狱”的戏剧效果,但只拍了“贼吃肉”,并没拍“贼挨打”,在影片中的作用也更多地是吓唬观众。

经典PTSD式瞪眼

火焰喷射器也是一种现代性武器,如果能吓住一个士兵,让他PTSD而丧失战斗力,那和直接打残他有什么区别呢?效果是一样的。在一战中这个问题还不算太严重,或者即使很严重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我极其迫切的想看《巴比伦柏林》第四季的原因。但是用现代视角再看这个问题就有意思多了,美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死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患上了PTSD?是伊拉克人和阿富汗人的路边炸弹更厉害,还是这些路边炸弹带来的心理创伤更厉害?这其实是很难比较清楚的的,甚至如果只看媒体报道,那么无疑是后者更厉害。

所以在我看来,《西线无战事》(2022版)在小说和电影(1930版)玉珠在前的情况下很好的做了创新。他很好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即10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要拍《西线无战事》,为什么还要看《西线无战事》。雷马克和1930年电影的主创们或许是一战的亲历者,对他们来说现代来的太突然,他们还不能很平静的面对这种变化,但是一百年后,已经进入后现代的观众,再从现代性的视角看这个故事,感受已经和1930年完全不同了。


总体战——平民参政(军)和贵族的退场

小说中一个段落是身心俱疲的士兵从前线回家休假,结果发现后方的人对前线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依然沉浸在德国即将迎来胜利的幻想中,而最了解实际情况的士兵显得像个局外人,最后中断休假提前归队。1930版中这是重要的情节,但是2022版中则删掉了这一段落。我个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个败笔,因为新版中年轻的士兵入伍已经是1917年,战争已经进行了近3年,而学生和老师们对前线的实际情况一无所知,士兵领取的制服甚至是从上一波阵亡士兵身上扒下来的,这是比原著更加讽刺的情节。

不真实但是够讽刺

普通人而非贵族参军,进而参政议政,其实是非常非常现代的概念。征兵制,而非募兵制是伴随着民族国家一起出现的。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军队改革让法国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有全民武装动员能力的国家,这已经是1800年左右拿破仑时代的事情了,到一战爆发不过百年。一战德国总参谋部把法国人搞出来的民族国家和动员机制发挥到了极致,这就是鲁登道夫的《总体战》。鲁登道夫名声不太好,总是以“战争狂人”的形象出现,但“战争狂人”显然是低估了他老人家的水平,如果追根溯源计划经济,那么他显然可以称得上是计划经济之父。所谓总体战,就是动员一切力量,包括通过宣传手段动员所有的人,并且通过国家机器控制一切经济资源,使其服务于战争这一最终目标。听起来确实有点疯狂,按照《总体战》的设想,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战争,但有些国家确实就是为了这样的目标存在的,比如苏联。苏联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全人类,所以苏联是一个超越国家的组织,他是一个国际性组织。那么如何解放全人类呢?不管苏联怎么说,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想通过军事手段,所以苏联整个国家的计划经济体系基本是围绕军事展开的,最后终于拖垮了自己。一直到1990年苏联解体,苏联的国家战略实际上也有脱离开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从这个意义上讲,给鲁登道夫扣一个经济学家的帽子应该也不过分。

被低估的世界名著

《西线无战事》2022版有一个情节,就是入伍新兵的军服其实是从阵亡士兵身上扒下来的。这个情节并不真实,一战时并没有出现过军服重复利用的情况,但是军服质量迅速下降倒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我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改编,他让观众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总体战”和计划经济。一战的残酷并不仅仅体现在高的离谱的杀戮效率,也体现在对一切国家资源的迅速榨干,这样的战争即使打赢了,胜利者从失败者身上也榨不出什么油水来了,最后只能迎来一个双输的结果,胜利者输一次,败者输两次。就像影片中Matthias Erzberger的扮演者Daniel Brühl说的:“We Germans know better than anyone – there are no winners in war.”德法两国在一战之后都有深刻的反思。法国人妄图建立坚不可摧的马奇诺防线,让进攻者知难而退,而德国人则考虑如何速战速决,最后发明了闪击战。

鲁登道夫和他的“好朋友”,一个著名的下士。

鲁登道夫虽然堪称战争天才,但他并不是容克出身,只是一个农家子弟,并不属于著名的普鲁士军官团,所以在他的《总体战》设想中没有给贵族们留下位置。民族国家的全面战争动员是让每个男人都作为士兵上前线,每个女人进入工厂从事生产,即使既不能打仗也不能生产的老人和小孩也要省吃俭用把一切物资送到前线去,全民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而以前,这都是贵族老爷的事情。既然现在全民承担了贵族老爷的义务,那么贵族老爷们就没什么用了,他们只能退出历史舞台。

《西线无战事》2022版本的高层故事线我还是很喜欢的。作为谈判代表的Matthias Erzberger并非德国贵族,他的父亲属于普通小市民,干过邮递员和裁缝,他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而非出身才当上德国副总理的,影片中强调了他奇怪的南德口音。影片中军官代表贵族,而士兵和文官代表平民,平民们想要和平,军官们却明知战争没有希望却为了“荣耀”不肯投降。这里的军官不限于德国军官,法国的福熙元帅最为死硬,好大喜功,一定要把战败的德国往死里搞,结果就是搞出了一个二战,正中鲁登道夫的下怀——“和平只是两次大战的间隙”。

普鲁士贵族“最后的晚餐”

影片中德国上将和他的副官聊起了战后的打算,将军作为典型的普鲁士军官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干,他无法想象没有军队和战争的生活,他要和帝国一起走向毁灭。下令挺火的兴登堡元帅就是一个这种典型的德国军官,他一生中在成为魏玛共和国总理前没有一件军服以外的衣服,没有读过一本和军事无关的书,并且以此为自豪。而他的副官显然不是普鲁士军官团的人,他是一个马具匠人的儿子,战后可以去做生意。而我们知道战后是汽车和飞机的时代,马具和普鲁士贵族一样都将被现代性碾压的粉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巴以冲突第13天,谁才是战争的代价?
备受争议的恐怖武器-火焰喷射器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一战的残酷:速战速决成幻想,武器更迭越来越可怕,冲锋不如挖坑
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的第一次集体疯狂
20部战争巨制来袭!
老照片: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日子【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