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新干线·散文」席腾华|我的村庄

作家新干线

我的村庄

出了英言街,沿着王横线一直往南,走到骆驼腰,往东一拐,上个小坡,再走两公里,就到了我们村——无恨。

在村子的中央,一路往西,下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坡,就是我的村庄——西洼了!

小的时候,叫我弄不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小山村叫西洼呢?村子的东边,有一个小山庄子叫——东洼,可它还有一个名字叫——荞麦洼。我们的小山庄就没有第二个名字。

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山庄里只有九户人家,三家姓卫的,是亲叔伯弟兄,两户住在高处,叫上庄,两户分别住在东西两个院子里,另一户卫姓人家,住在他两家稍下边的一个院子里,相隔有二三百米。再往下一个叫后门上的小庄子,住着一户姓侯的人家。在后门上往南,翻过一道岭,住着一户姓胡的人家。在后门上往西也有三四百米的地方有一个稍大一点的庄子叫前门上,这是我们西洼最大的一个小庄子,住着三户人家。一家姓郅,一家姓赵,一家姓席,就是我家。还有最后一家,在我们小庄子上,下一道坡,过一道小溪水,再往西南走,离我家超过三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庄子,叫宋家庄,那里住着一户人家,姓宋。别小看这户姓宋的人家,解放前,他是我们西洼最富有的一户,弟兄四个,耕种着四五十亩山坡地,过着很富有的小康生活。

解放后,这户姓宋的依然住在那里,因为那里水源充足,有石磨,石碾,他们家有骡马,不愁吃穿。单干,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成立后,截至六零年以前,他们一家都没有挪窝,依然过着他们的独立生活。在宋家庄的门前,下了坡,过一条小溪,上个坡,就是我们无恨村比较偏远的一个小生产小队 ——邓家庄的上岭。1956年9月邓家庄的上岭划归古城镇,成立了三联村。一个是邓家庄的下岭,古城镇胡村的一个小生产小队。另一个是谭家乡峪子村的南岭。分队时,我们和邓家庄的上岭,划分了地界,以小溪水为界,沟南归邓家庄的上岭,沟北归我的村庄。

人民公社成立后的六零年前,我们生产队九户,少一口,不到四十口人,耕种着四百多亩山坡地,由于地多人少,大多数的土地都荒芜了,可是宋家庄的宋家一直住在那里,一大家十二口人,五个青壮年男劳动力,加上四个年轻媳妇,他们一家耕种的五十余亩地没有荒芜。因为宋家庄有一盘石碾,母亲经常带着我去那里碾米,公社化以后母亲也经常带着我去那里干农活,拔谷苗,锄地,收割庄稼,因为那里有宽阔的场院,庄子后边我们生产队的麦子、谷子、玉米都在那里收打,然后分给社员,剩余的担挑回来入库做储备粮和种子。

六零年以后,国家号召大搞食堂,由于西洼生产队的人少,没有食堂,被村领导解散了,有住到西窑、村西、村北、任家庄的。我们一家先后在西窑,村西队、村北队居住,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1966年才回到前门上我的家。这时候的西洼人多了,散了食堂后,提前回来的人又收了几户人家,他们是李春香一家,河南省新安县石井镇荆子山人,父子五个,六口人。李学庭一家,父女六个,垣曲县窰头乡安河人。卫世开一家,父子六人,窰头乡阎家河卫家庄人。李景银一家,父女五人,山东省巨野县柳林镇人。刘传和一家,父子六人,山 东省金乡县羊山镇人。加上回来的原西洼人,其中有两户至今没有回来,他们是宋传贵,住到了无恨村的任家庄,宋传祥住到了古城镇的北窑庄村。我的村庄人多了,到了文革时期,我的村庄里,人口增加到128口人。可是,前宋家庄门前的黄土地,由于六零年的村庄解散,去村内吃食堂,大部分荒芜了,稍平一点的山坡地,已经被三联村上岭的人开了小块荒地。西洼人因为路远,交通不便,加上地头相连,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好意思说和这些被三联村上岭人挖开的小块荒地,还有一个就是相互联亲的关系,再一个西洼人,有来自山东、河南,还有本县其他地方的,平时过日子更多的是谨慎从事,声不敢高,言不敢重,惹是生非的人不多,怕被外界欺负了,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打碎了牙齿肚里咽,进一步悬崖绝壁,退一步海阔天空。也不说每年给国家上交的公粮、农业税什么的,你种你就种吧。

西洼这个小山庄,由于地处山体滑坡之处,居住涣散,全部一色土窑洞,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五谷杂粮。他们有自己的打麦场,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一个小茅房。庄子再小,也少不了流水沟,有一条小溪水。这条小溪水,我以前写过,它是那样的流光溢彩,叫人羡慕。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全队一百五十多口人,除了住进市里、县城、乡镇上的,剩下的全部整体搬迁,才住到了无恨村南边的大路西边,家家户户才住上了小楼房。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庄就是这样一年年地走过,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如今我的村庄变得美丽了!

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春夏秋冬,人们在时光里一步步地走过,许多老人不见了。年年月月,每年都有新的生命诞生。我的村庄仍然是一个大家庭,他们都是华夏儿女的根!

庄上的老人在岁月的暮色中走完了自己一辈子的时光······

新一代的诞生,他们在岁月的晨光里,一步步走向青春的梦乡······

我的村庄坐落在祖国的大地上,周围有许许多多的村庄包围着,他们与周围的村庄和睦相处。可以说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村子,他们也是在其他村子的包围中,他们也都在和睦相处之中。

我们村庄的人,朝出晚归,早晨迎着日出的朝霞,傍晚看着慢慢消退的晚霞,无论朝霞和晚霞,都是很美很美的霞光!

THE

END

责编

杨志强

作者简介

席腾华,网名:田野文化,1951年生,垣曲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一个生长在农村的老农民。喜欢文学,喜欢在文字里寻找自已的梦想,爱好怀梆戏。曾有《回忆父亲》、《大槐树下》、《警民情深》等发表于《科学导报》和《舜乡》等报刊。

推广团队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周   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边走边写:地名里的村庄之四庄谣
偏关县各村村名的来历
大城县各村来历(上)四言杂字歌
大堰镇后畈村董氏
杏溪村往事(4)——地名里的人文信息
阴阳姓,江西偏远村生前一个姓,死后一个姓,这个谜守了700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