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新干线·散文」张宝晶|皇甫村里吊柳青

作家新干线

皇甫村里吊柳青

在六七十岁的中国人心目中,柳青是一个名垂青史的人物。前不久,我借去西给妻子看病的机会,抽空去了他的陵园。
柳青先生逝世后埋葬在长安县皇甫村,这是我几十年前在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求学时就知道的信息。那时,我们到终南山下的神禾原割麦,坐汽车路过过皇甫村。这次探访柳青墓,觉得是轻车熟路。可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不断的扩张,如今的西安市区与远在几十里地之外的长安县城连到了一起,县城变成了市区。楼房多了高了,街道宽了长了,还通了地铁。一切都变得那么生疏。
从公共汽车站牌上,我看到几站外有一个柳青广场。孰知到了跟前,才知道广场与墓地不是一回事,还需换车前行。
坐4-08路公共汽车到了皇甫村,打听柳青墓的位置,车上的几位老者,用地道的长安话告诉我:“柳青墓在皇甫村不假,但路不好走。你应该从兴盛村下车,那里路平好走,返回去吧!”于是,我急忙跳下车,顶着烈日,向着车来的方向,一步一步的爬着一个大坡,十分钟左右,到了坡顶,我不顾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便去兴盛村路边小卖部打听“去柳青墓怎么走?”约摸七十岁左右的一老翁从店里出来,用手指向我要去的地方,“看见了吧,那棵柏树跟前就是柳青墓,墓地的门锁着,要到附近住户家里找到钥匙,才能进去。”我连连道谢。好在眼前的柏油路很平坦,距柳青墓估计也就二三百米的样子,胜利在望,我便打起精神,埋头赶路。
我敲开了柳青墓园隔壁人家的大门,经说明来意,大嫂告诉我她家没钥匙,“钥匙在他们家。”我跨过马路,径直来到她指的那户人家。门开了,我对一女人又重复着先前说过的话。她转脸向着屋内说了几句我听不大懂的土话。一二分钟的光景,一位手里拿着钥匙的男人走了出来。我随着这位四方脸,平头,约一米八高,穿戴整齐的帅哥去了柳青墓。柳青青,风飘飘,是那位写过《创业史》的作家的灵魂在这方园游荡吗?
我站在门口,只见一亩八分地的墓园坐北朝南,南北长东西宽,周围用红砖砌了约两米高的墙。墓园地势北高南低,落差约一二十公分。因为墓主人叫柳青,园内四周栽着许多柳树,还有柏树、松树和其它树种。树下没有杂草,被锄得干干净净。
墓园门口到柳青的墓冢,砖块漫地。形似普通农人墓碑的一碑矗立在陵园中心,显得简单朴素。碑用砖块盖起的碑楼包着,碑顶覆盖灰瓦,此楼估计不到两米高,六十公分宽。碑身通体为黑色,上面的字均为白色。碑的右侧竖书“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作家”一行小字,碑中心位置的“柳青同志之墓”是几个大字。碑的左下角为立碑时间“一九七八年六月”。谁立的碑,没有显示。碑的背面横刻着:
“柳青同志,陕西吴堡县人,。一九五二年到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深入生活十四年。历任长安县委副书记,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三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二岁。”谁写的这段碑文,也没有说明。
柳青先生的坟墓在墓碑后面,圆圆的,下端是一圈约一米高的砖墙,顶部覆盖着黄土,长着一些小草和不知名的花。整个墓园肃穆安静,仿佛柳青先生在静心写作。
在陵园大柳树下,我与来开门的人边乘凉边聊天。他叫罗润怀,今年六十八岁,是个退休干部。他对我说,他与柳青很熟。他父亲是当年的大队会计,与《创业史》中那个卖稻种的梁生宝原型王家斌、柳青等经常在一起。他小时候常给他们递水端茶拿凳子。柳青去世时,他和村里的一帮子青年掘墓抬棺材。柳青去世后,他当了义务守墓人兼讲解员。
我对老罗说,柳青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贡献,一是《创业史》,一是深入农村长达14年的“纪录”。没有这14年的农村生活,就没有《创业史》。
老罗说,柳青原名叫刘蕴华,原来在陕甘宁文化协会工作,会说英语和俄语。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他就用笔名柳青出版过长篇小说《铜墙铁壁》、《种谷记》等著作,让所有人感到惊讶的是,全国刚一解放,他便住进我们皇甫村,去亲自参加和体验农村合作化运动。《创业史》中那些琳琅满目的人物,都是我们村与他朝夕相处的乡亲们。主人公梁生宝就是他一手培养的农村基层干部,梁三老汉就是他喜爱的大队饲养员……作家热爱他的主人公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那年他出版小说,收到一万六千元稿费,这在当时可算一笔巨款了,但他没有用这笔钱去充实养育有五个孩子的家庭,而是给我们皇甫公社建了一家机械工厂。
老罗说,以往我们看到的柳青照片,一副农民形象。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柳青是一位行政十级的高级干部。
第一次听说柳青是高干,我心里更是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十级,那时最低是副省级干部才能享受的级别。这么一个大人物,能到县里挂职副书记,能在农村土炕上住14年,了不起呀!我们还听说过哪一个高干有这样的作为,没有呀!”
老罗点点头。他接着说,进皇甫村之前,柳青是一位比较时尚的作家,穿的是背带裤,戴的是黑礼帽,还时常肩挎猎枪,显然是当时很“酷”的形象,但他认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必须从里到外焕然一新,而这个“新”就是农民的感情和外形。于是他彻底改变了自己,完全农民化了。矮瘦的身材,黧黑的脸膛,和当地农民一样,剃了光头,冬天戴毡帽,夏天戴草帽。他穿的是对襟袄、中式裤、纳底的布鞋。站在庄稼人群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大干部、大作家。他甚至住进牛圈、钻进牲口交易市场与人在袖口里捏指讨价。正是由于他的深入,我们村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人物,背着锄、挑着粪、拉着车、唱着歌走进了《创业史》。
我记得,《创业史》出版后,引起了轰动效应,许多人禁不住为这样一位实践毛泽东思想的作家而激动,为他创作的作品赞叹不已。这书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成了新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柳青的作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短时间内无人能及,甚至很长时间也可能没有哪个作家能重复他的成就。
中国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步入飞速前进的时代,同时也面临着有数量没质量,有“高原”没“高峰”等诸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重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在柳青先生去世三十八年后的今天,《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柳青的意义》。可见,柳青仍然是新时期作家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走出墓园,我用眼晴打量了一下周围,发现柳青的墓地,不在荒郊野外,而在庄户人家的房前屋后,与大家毗邻而居。他永远不孤独,不寂寞,仍然扎根在皇甫村的乡亲中,仍然在那里深入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柳青的皇甫(5)
【拜谒柳青墓】/ 王立刚
狄马:柳青墓前的哀思
永远的柳青
柳青故居
创业史唯一活着原型谈话剧柳青再现了柳青精神我们皇甫村感谢你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