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文选粹」肖东珍| 禅香佛缘白台寺







作者简介:肖东珍,笔名安歌,山西新绛县人,从小痴迷文学。1987年,初中一年级参加全国“希望杯”日记大赛,获得三等奖。作品散见于《少年文艺》、《故事会》、《运城晚报》、《生活潮》、《世界汉语文学》等报刊,常有散文,诗歌,小说,在众多网络平台发表。






禅香佛缘白台寺

白台寺,又名普化寺,是全国仅存的450所皇家寺院之一。

白台寺坐落于新绛县城西北方向二十公里处,有一条旅游路可以从新绛县城直达,在光马村西侧。

有碑文记载,白台寺重修于唐开元十四年,即公元726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从建筑、历史文化内涵到旅游价值来看,都值得您到此一游。

据记载,“白台寺”名字的由来,是缘于建筑白台寺的垒土高台,神似释迦牟尼佛脚下的白色莲台而得名。

曾经寺庙里的主持释宽德老师父讲过,传说中,“白台寺”是因为当初修建寺庙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曾经站在白色莲花台上现身垒台而得名。

前来游览的人们,会去研究那些保存完好或者残破的石碑,从一块块石碑的碑文中,探索出白台寺在某个王朝从繁盛走向衰落的记录,找出白台寺在唐、宋、元、明、清等朝代,N多次重修重建的确切朝代和年份。

人们参观白台寺,用手机或者相机拍一些照片,保存他们印象中白台寺的样子,通过古建筑和彩塑的各个特点,来研究它们的历史。

人们研究的,大多都是我所不懂的。

只是,我出生在白台寺东边的光马村,因此,我想说一说,我所知道的“白台寺”。

它建筑在在垒土高台之上,朱红色的红墙,门柱,历经千年仍然夺目。

走近山门,脚下踩着那些乌黑蹭亮的,被千百年来的亿万香客走过的,光滑发亮的青黑色石板,还有一抬头,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建筑都能够证明,白台寺从建寺之初就备受看重,而且香火旺盛。

寺庙有大大小小的很多石碑,每块石碑镌刻着碑文,那些字迹清晰的或者模糊的,保存完整的或是残破不全的石碑,都诉说着白台寺见证过许多的朝代,曾经多少次繁华而旺盛,也衰落被毁坏,后来,再重新修建。

在这里,历朝历代都有出家人,和尚、沙弥或者守护者的存在,他们怕纸张和布帛不能保存太久,就用心地把白台寺的清规戒律,和曾经的枯荣一“录”,“再录”,再“重录”,把N度的兴衰刻在石碑上,记录并保存下来,让我们后世之人通过这些文字,去窥探白台寺那悠远的历史痕迹。

白台寺现存主要硬件建筑,在原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排列有:法藏阁,山门,垛楼,释迦殿,舍利塔,后大殿,皆坐北向南。寺内唐宋以来的石碑俱存,多数的碑刻被嵌在各殿的墙体上,还有唐代九级舍利塔一座,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铁云牌一叶。

站在寺庙外法藏阁下,由南向北,可看到法藏阁有三层,全殿木质结构依断崖而建,形制壮丽,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工艺高超,是晋南独一无二的古建筑。从山门看去,法藏阁双层房檐,屋面平缓,出檐深远,鸱吻简单粗狂,有梁架为汉式,枓栱硕大,所用的每根柱子都很粗壮。

只见那雄健的枓栱一排一排自阁间凌空而起,尤其是在第三层最为精妙。枓栱为榫卯结合,栱架在枓上,向外挑出,栱端之上再安枓,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栱托枓,枓托栱,虽然低调,其实高贵又繁华。

由枓栱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支撑着那些高挑着向上翘起的,深远的出檐,犹如雄鹰展翅鼓风欲翔,优美壮观,看似奔放,又不失典雅

这些,据我了解,大概是大唐的建筑风格,有资料说,唐代枓栱技术成熟之后,就专为皇族所用,不允许民间使用了,这大概可以说明,在枓栱技术专门为皇家所用之前,白台寺就已经建成,也或者是重修的时候工匠们所用的技术吧?

也有人拿出资料证明,白台寺法藏阁修建于金天眷年间。

不管怎么说,历经千年,在荒野之中,白台寺能够保存下来这些古建筑,已经是很难得了。

法藏阁名为“三滴水法藏阁”,是说法藏阁歇山式檐屋顶形式的古建筑名称,像是“三滴水”的样子。

最底层并没有楼梯,能看到上层在房檐南侧前接出一檐来,如同悬挂在断崖上一般,便是第三层了,需要从山门进入白台寺的院子里,再绕过去,便能到达三层的药师佛殿,站在殿前的栏杆处,看到蓝天白云下碧绿的田野,顿觉心旷神怡,是否也会有“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诗意?

三滴法藏阁在前,大殿在其后,阁基高于殿基,在阁前看着是楼,从院子里看,是个大殿,这应该是依断崖而建所造成的前楼后殿的效果。

法藏阁外围最底层的那个房间,是土地老爷的房间,从土地老爷门口向东走,便是二层小楼样式的山门——如今只剩下山门洞了,记得我们小时候,山门口站着两位高大威猛的将军彩塑,手持兵器,面带怒容,瞪圆了双目,能吓得小孩子哇哇直哭。

从幽深的门洞进入白台寺,每座佛殿中都有历经千年仍然栩栩如生,法相庄严,色彩艳丽的,连他们衣服上简洁的线条都那么自然流畅。

转到法藏阁里面,看到屋顶中层,有一根显赫的梁架自东向西横贯大殿,似乎是支撑起整个屋顶,让所有的那些斗拱和辅佐梁架繁复的榫卯结构清晰可见,不由得就会赞叹古人的智慧,木工技术的高明!

转转悠悠,逐一礼佛,那身形高大伟岸的药师佛,地藏王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观世音菩萨,以及六位正在讨论佛法的尊者,似乎这些彩塑在举手投足间,有微风吹起他们的衣角,让布料翻卷起来,连纹理褶皱都那么轻盈,仙气满满。

出了法藏阁向北走,看到释迦殿,屋顶是单檐九脊顶的造型,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迦叶尊者,阿难尊者,还有六位罗汉,他们有讲经的,有闻法的,也有辩论的,他们的姿势各异,栩栩如生。

再往北,就到了后大殿。后大殿面宽五间,屋面深而平缓,进深三间,单檐九脊顶,殿身较高,梁架构造简洁,殿内筑有方形佛坛,佛坛成立面须弥式,中部束腰壶门处,有精美古朴的砖雕花卉、人物和花边图案。佛坛中央依扇面墙置须弥座,下有镂空圭脚,枋面沥粉贴金。

座上莲花台莲瓣饱满,绿色金边。阿弥陀莲花台端坐,有几根卷毛胡须画得很清楚彩衣贴金,佛坛前两侧有两个莲花台,三层的莲花瓣尚未完全绽放,两个莲花台上有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的站像,一位着粉红色衣裙,淡绿色短褶裙,一位上穿单衣,斜披络腋,法相庄严,造型优美。

也许是一种习惯,我去寺庙之前必定要洗脸洗手,进了寺庙必定双手合十礼佛,对于这些佛祖菩萨尊者等,每尊彩色塑像,都心存敬畏之情。

我奶奶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一九九六年,还健在,那时候,白台寺香火旺盛,寺庙中的出家人有十几二十位之多,她常常带我去白台寺给寺里的师父们送些米面钱粮,还出钱帮忙,在山门口东面盖了两间小屋,供寺庙里看门的人居住,小屋如今还在。

我与寺庙里的主持和师父菩萨们渐渐地熟悉,后来,奶奶去世后,我自己也常去白台寺里烧香拜佛。当然,我是个俗人,会求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也求财运亨通。

那时候,庙里的主持老师父是从五台山学过佛的,据我所知,他的俗家是在万荣县的荣河镇,他的“中国佛教学会会员证”上面写着,法号:“释宽德”,职务是:“新绛县白台寺主持”,他是一位胖胖的慈眉善目的,有些像弥勒佛的老和尚。

释宽德老师父爱讲佛法,只要有人在跟前,他就会开讲:“阿弥陀佛,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法皆空,因果不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他端坐蒲团,双手手指转动佛珠,他的声音清彻悠远:“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富贵皆有命,前世各修因……”,在白台寺,他的身边常常围满了双手合十的信众。

宽师父对我奶奶说过我眉清目秀,能闻得佛法,很有佛缘。他给过我很多学习佛法的书籍,告诉我,深奥难懂的梵文是需要背诵的,每天都必须要学习才能精进的,如果能考入“中国佛学院”,就能有大修为。

在所有学佛的书籍里头,我最喜欢看诸位佛菩萨罗汉比丘等人,是如何修炼涅槃成佛的故事。比如说,佛陀在鹿野苑说“四谛法”,是因为乔陈如等五人,是由听佛说“四谛法”的声音而悟道的,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总称“声闻乘”,“乘”,所运载的意义,即是把众生从迷昧的此岸运载至开悟的彼岸。

至于那些经文,我是背不会的。

直到现在,“大悲咒”我还是只会第一句:“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您要问这句是怎么记住的呢?说了您别笑话我哦,“那么,喝啦大哪,多罗爷爷。”

我和所有善男信女们在见到释宽德老师父的时候,都会双手合十称呼他一声“阿弥陀佛,宽师父辛苦!”

我很纳闷,他总说:“老僧法号:释宽德”,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不称呼他为“释师父”,都称呼他为“宽师父”呢?大概是觉得“宽师父”更顺口一些吧?

我喜欢闻白台寺里禅香的味道,也不知道那个香是不是“檀香”呢?也早已经习惯了帮着寺庙的居士们烧火煮饭,打扫卫生,宽师父说,这也是在做功德。

说句实话,寺庙里的斋饭都是少油少盐的,不怎么好吃,而且,在吃每顿饭之前,还必须要念“二时临斋仪”,就是供养偈和供养咒,念完,师父端碗,大家才可动筷子。

我一直都没有学会“二时临斋仪”的经文咒语,就算我跟着大家轻声唱佛,那音调也是跑调了的,不过信佛的人大都心善,也没人笑话我。双手合十的时候,我会反复地只念一句:“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用宽师父的话说,要背的,这些都要会背才行,他说:“小小,你应该可以好好学佛,能得大智慧。”

我笑着说:“不行啊,我要吃肉,'三德’里头我无肉不欢,'六味’之中,我难以清淡。”

宽师父笑着说:“你是能闻得佛法的孩子,以后,你就会看到三德的好,也会喜欢淡然,淡,乃味之本源。”

宽师父是得道高僧,我肯定是讲不过他的。

他说:“你买肉来吃,和杀生没有区别,你可以初一、十五不吃肉,可以只吃'三净肉’。”

“什么是三净肉?”

“就是你没有看见他杀,这个肉不是为了你而杀,这个肉不能自己买来吃,就是说,你可以去吃席,到席面的桌子上去吃肉。”宽师父解释道。

我笑呵呵地自动脑补一下那个画面,自己在宴会上疯狂吃肉的样子,同桌的人们是不是都不吃了,就看我一个人吃呢?

白台寺的饭很清淡,我想,也不只是没有肉才不好吃的,没有葱姜蒜,少油少盐,白水煮菜,虽然宽师父说:“淡,乃味之本源。”可是,那也得有一点咸味儿吧?诸味必以盐为首嘛。

我去厨房鼓捣,给饭菜里放盐加醋,对奶奶说:“佛祖涅槃时,诸优婆塞为佛及僧备办的种种饭食,具有三德六味,不加盐怎么能美味呢?”

“别瞎说!”奶奶呵斥我:“佛门是清净修行的地方,怎么能讲究味道呢?做饭要淡,宽师父说要清淡,要'如法’!”

奶奶并不知道“如法”的意思,她只是单纯的敬畏神灵,以为“如法”就是听佛祖的话,听宽师父的话。

最让我崇拜的,就是宽师父超乎寻常的记忆力,我不知道这个老和尚是怎么做到的,把那些生僻的,深奥的,艰涩难懂的经书梵文背得滚瓜烂熟,还能像唱歌似的,在做早中晚功课的时候,到大殿里合着木鱼的节奏,用飘然出尘,清亮悠扬的声音,抑扬顿挫地唱出来。

曾经,我觉得心浮气躁,心烦意乱的时候,就去白台寺听高僧们做功课,在那袅袅禅香里,听到悠远清扬的梵音,让跪在佛祖脚下的我心平气和,昏昏欲睡。

每天,凌晨三点半,宽师父带着他的弟子们洗漱完毕,会准时敲响早课的钟声,开始集体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心经》、《十小咒》,各念一遍,念诵经文的声音会传出很远。

我家距离白台寺大约有两三千米的样子吧,每天凌晨寺里做早课的钟声总是能叫醒沉睡中的我。我想着他们在大殿里认真念经的样子,也虔诚地在被窝里双手合十,然后,继续睡觉。

宽师父说,他们早课所念诵的经文神咒是普度众生的,十方诸佛以此神咒而成无上正觉,诵持此咒有降魔息灾、拔济群苦、制伏外道的作用。我希望自己会念,最好能够熟练地背诵出来,事实上,我做不到,看见那些生僻字就脑袋发懵。

两个多小时的早课后,等听到“顶礼,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的唱腔,那就是早课快结束了。

若是在农历的初一、十五,早课之前要加唱“香赞”,即《宝鼎赞》:“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彼时,宽师父已经是花甲之年了,他每天三课的间隙,会为善男信女们说因果,讲经文,弘扬佛法,劝人行善,那时候的白台寺香火旺盛,在晋南很有名气,白台寺的客房里常常留宿有远道而来的香客们,师父们,或者居士们,大家双手合十,对信众口称“菩萨”,都互相敬重,暖意融融。

白台寺每年正月十九和六月十九的庙会,都是很拥挤的,在庙会的前几天,我们村里人的亲戚朋友们就会来好多人,白台寺周围全是人,人山人海的,不仅如此,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每位菩萨的殿前都会挂满了“有求必应”、“佛法无边”、“灵应”等的崭新的大红灯笼,人们都在“发愿”或者“还愿”,向亲友们宣传,并且夸赞着白台寺的佛祖菩萨们很灵验,“有求必应”。

寺庙里一天到晚不停地接待香客,宽师父自豪地说,咱们光马村白台寺名气越来越大了,香火旺盛,闻名遐迩,目前是晋南拥有僧尼最多的寺庙。

九七年,宽师父去太原崇善寺参加山西省佛教学会第六次代表会议的时候,为白台寺争取到了一尊超巨大的汉白玉卧佛。

玉佛为释迦牟尼卧佛,卧姿身长7.3米,高2.6米,宽1.5米,重15.3吨,通体为整体一巨型白玉雕塑而成,他闭目养神,体态慈祥,右臂支撑头部,躺在莲花底座上,玉佛雕刻细腻,形象逼真,体积之大,重量之重,价值之高,在玉卧佛中,当属国内之最。

玉卧佛从缅甸入关,19978月,由光马村的郝福生和郝贵武从云南,辗转18个昼夜才运到新绛,两个人一路吃住都在车上,他们精心呵护玉佛回到光马村的时候,俩人都瘦了好几斤呢!

我们很多很多信众,都去参观玉卧佛,从1997年九月27号到1018号期间,玉卧佛的身体出现了数十次前后摆动,摆动的幅度达到十几公分,有一位老摄影家名叫张新生,他曾亲眼目睹,觉得十分蹊跷,他问,是否有人推动?都说没有,然后,在玉卧佛摆动的时候,他围绕玉卧佛转了一圈,拍照留念,只说不可思议,啧啧称奇。

信众们纷纷虔诚礼佛,都念念有词:“阿弥陀佛,佛祖有灵。”

闲暇时,信众们会兴致勃勃地听宽师父讲,他单枪匹马斗智斗勇地和大同的悬空寺,极乐寺,云林寺争夺汉白玉卧佛的故事。

宽师父说,玉佛的捐赠人是美籍华人傅凤英,当时还健在,106岁了,是原中国水电部部长傅作义的姑母,这位傅凤英的丈夫是袁世凯的侄子,她的父亲是位出家人。

当时省佛教协会内定下来,玉卧佛是要给大同的寺院,只是在悬空寺、极乐寺和云林寺之前做选择,听说给悬空寺的可能性比较大,原因是该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独特的“三教合一”宗教文化内涵精彩纷呈,寺内僧侣众多,是举世闻名的边塞民族融合之地。

宽师父大胆地站出来说:“既然人家是捐赠给山西省的,也没有说非要给大同,这怎么能内定呢?红尘俗世之中,求人办事要走关系,看面子走后门,我们佛门清净之地怎么能这样办事儿呢?”

当时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你们运城那边的寺庙大多损毁严重,庙里也没有僧人,要想得到这尊玉佛,必须尊重捐赠者傅凤英女士的意见,将其安放在有僧人的寺庙,妥善保护,你们小小的白台寺具备条件吗?”

宽师父一听这个,底气更足了,他说:“出家人不打诳语,给您汇报一下,我们白台寺现在僧尼众多,光是出家僧人就有12名,香火旺盛,而且傅凤英是我俗家的老乡,万荣荣河人。

“她的父亲傅老先生也是位出家人。傅老先生年轻时是个丝绸商人,庚子之乱,八国联军进犯山西时,他从苏杭押货回来准备西行,某一天路过白台寺的时候,天色已晚,为了躲避劫掠,曾寓居寺内,后来,他的孙子傅作义成了抗日名将,转战晋南时,还来白台寺祭拜过他的爷爷呢!”

“傅凤英早年嫁给袁世凯的侄子,出国定居,也许不知此事,但是,她捐赠的玉佛安放在她的桑梓之地,不是更有纪念意义吗?再说,卧佛从西南运往山西,路经晋南,何必舍近求远送到大同呢?”

赵朴初看着振振有词的宽师父笑了,也或者是听到傅作义和他爷爷与白台寺的渊源,有所触动,他说对宽师父说:请稍等,我们再商量一下。

“然后,卧佛就被我们请来了,”宽师父笑眯眯地对我们说:“这不是我贪心,这都是缘分,因缘际会,是这玉卧佛与我们白台寺有缘分呢,你看,我去参加会议,正好遇到这事儿,捐赠人还是我们老乡,她父亲和侄子也都来过白台寺。”

通过宽师父和光马村领导班子的努力,白台寺得到了很多单位和个人的帮忙,后来就开始重新修建,越来越好了。

就在那一年,我离开了家乡,如一叶浮萍,去外地谋生。此后经年,再不曾去过白台寺进香,听说零八年,释宽德老师父圆寂在白台寺,葬在了白台寺的公墓里。

大前年我回到家乡,再来到白台寺的时候,这里早已经物是人非了。

宽师父说过,任何结果都是有原因的,因为有过去的原因,才有现在的结果,你看那残垣断壁,曾经歌舞升平,那枯树断枝,也许曾是琼花玉树,那穿着破衣烂衫的人,说不定前天还穿着绫罗绸缎呢。

往日没有的,如今有了不算过分,往日有的,现在失去了也不能算不曾拥有,一昼一夜,盛开的花儿便会凋零,一春一秋,万物都换了容颜。

站在白台寺围墙之外,看着紧锁的大门,一抬头,恍惚间看到宽师父坐在三滴水法藏阁三层的蒲团之上。

他指着面前一望无际的田野,微笑着说:“我们白台寺建在这平川旷野之上,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白台寺,乃千年以来禅香袅袅的皇家古刹,气势宏大,形体俊美,庄重大方,一殿一阁都整齐而不呆板,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又富有活力。

责任编辑 杨志强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推广团队

平台顾问

李清水 运城市文联党组书记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河东文学》主编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 周   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   哲 

微信号:8913480

小说投稿:3295584939@qq.com

散文投稿:3118633192@qq.com

诗歌投稿:3474682901@qq.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玉佛禅寺
五台山
我的小确幸——安福寺禅修三日记
(佛友短文分享)犹豫修何法门时,东方台菩萨和师父同时出现
具有颠覆感的中台禅寺
积健为雄 | 东华山普慧禅寺印象小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