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年度散文推荐」陆渴望|地平线下古村落









作者简介



陆渴望,原名卢新松,祖籍河南省济源市,出生于洛阳市新安县,曾任《河南法制报》《农民日报》记者,现任农业农村部《农村工作通讯》主任记者,著有抒情诗集《家乡的九月》《世纪大合唱》和长篇小说《丁字路口》等,新闻作品《女教师惨遭凌辱,三凶手逍遥法外》《六法官血染黄河》等,在《南方周末》《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后,先后被全国数百家报刊转载,香港《东方日报》曾载文称其为“新闻杀手”。




地平线下古村落

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有个令国内外游人叹为观止的民间建筑奇迹,那就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地坑院民居。这些建筑群,在2007年5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地坑窑院文化之乡”。

地坑院是一种古老的汉民族建筑形式,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坑,深约6至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居住者出行的门洞。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至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了保证人们在地面劳作活动和儿童的安全,三是建筑装饰需要,这样会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人们在地坑院中间下挖一个深4至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和渗进坑内的雨水。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个辘轳用于解决人畜的吃水问题。地坑院内各个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这说明建造地坑院的人们受到汉族传统文化八卦的影响,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位的朝向。

2020年7月25日上午,作者在大雨滂沱中来到位于陕州区张汴镇的地坑院景区参观游览。雨天观景别有一番情趣,宛如雾里看花让人心旌飘摇。导游是一位30多岁的女子,名字很好听,叫高玉洁,形象气质俱佳。因为熟能生巧的缘故,她无论是谈起陕州历史或者是谈起地坑窑院的由来皆如行云流水、风轻云淡,且音质清脆,使人记忆深刻。陪同作者一起游览的,是陕州区的社会名流师学武与张恒。

陕州的“陕”塬指地形地貌,《说文》云:“陕,隘也”,意思是险要难以通行的地方。据请乾隆年间撰修的《直隶陕州志》记载:“山势四围曰陕。环陕皆山故名陕。”陕的周围,东有崤山,西有函谷,南跨陕塬依甘山,北逾黄河至中条山。陕州因“陕”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陕州境内即出现村落。西周时,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是为焦国;又封虢仲于陕,是为虢国。战国时,始属晋,后归魏,部分又为韩国属地。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90年)置陕县,属三川郡。“陕,隘也”,也就是险要难以通行的意思。陕县县境位于崤山山岭的环抱之中,“据关河之肘腋,扼四方之襟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间的咽喉,固以“陕”为名。一说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塬为界,分陕而治,故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陕州。隋时改为陕县,唐复改为陕州。五代、宋、金、元、明、清均属陕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改升直隶州。

1913年废州置县;1928年属河南省第三行政区管辖;1932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管辖;其间陕县均为行政公署驻地。1949年5月,陕县解放,归属河南省陕州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4月,陕州、洛阳两专区合并,归洛阳专署领导。1959年,黄河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大坝动工兴建,陕县与三门峡市合并;1961年10月与三门峡市分开办公。1962年3月恢复陕县建置,县委、县政府设于三门峡市。1986年4月,洛阳专区撤销。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陕县归三门峡市管辖。

1994年5月,陕县县委、县政府迁址三门峡西温塘村。1995年,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营乡和西张村乡撤乡设镇。199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陕县人民政府从三门峡市区迁至陕县大营镇温塘村。 201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陕县撤县设区,为陕州区。

由于陕州塬上一带黄土层堆积深厚,一般在50—150米;黄土土质结构十分紧密,具有抗压、抗震、抗碱作用。这里的地下水位较低,一般在30米以下。这些都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民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实,陕州的地坑窑院起源于我国穴居时代,从附近庙底沟发掘的历史遗迹中可以看到地坑窑院的雏形,秦汉唐时期持续发展,宋元时期达到成熟,明清时期达到全盛。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与科学,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地坑窑院又称“地窖院”,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带形成的最古老、最独特的民居样式之一;是古代人类穴居方式的遗留,被世界成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据传约有四千年历史。

这是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生活在黄土塬上的先民比较贫困,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较少,建筑成本较低,只需要自家的劳动力于农闲之时挥䦆刨挖,便能在一年半载中建成一座窑院,这是地坑窑院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豫西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特点是凉爽干燥,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左右,很少有大暴雨发生,一般不会殃及地坑院落。半干旱性气候有利于保持当地土壤的干燥和坚固,使窑洞建筑经久耐用。由于一年四季温差较大,更能体现窑洞“穴居”冬暖夏凉的优势。

南宋朝廷秘书少监郑刚中在《西征道里记》中写道:“自荥阳以西,皆土山,人多穴居。”并介绍当时挖掘窑洞的方法:“初若掘井,深三丈,即旁穿之。”又说,在窑洞中“系牛马,置碾磨,积粟凿井,无不可者。”这是对地坑院最早的文字记载。

高导游首先带领作者一行进入地坑院落的杨家院。杨家院的开挖时间为1896年,历时10年建成;方位类型为东震宅;窑洞数量为12间,总面积为224平米;院心尺寸:长14.6米,宽11米,高6.5米,属于村里面积最大者。此院落的翻修时间为1929年。杨家6代人在此居住,曾经四世同堂。

高玉洁说,主窑为一门三窗,侧窑为一门两窗。屯粮的窑洞门上方留一方孔,后方窑顶上留一圆孔,它们除了用了通风除潮气外,后方的圆孔还可以用来把在窑院上边打的粮食输送进来,既方便又省事。

作者在这里的婚房墙上发现了黑色的剪纸,尽管这些剪纸栩栩如生,但让作者感觉有些诧异。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黑色是悼念逝者的饰物,比如参加追悼会要带黑纱,演员如果去世了,他的名字上要画一个黑框等。高导游看出了作者的疑惑,便笑着解释道:“古人实际上是非常崇敬黑色的,从脸谱上讲,白色为奸,黑色为忠。我们写字喜欢用黑色,古人画画也喜欢用黑色,这种颜色叫中国黑;黑色,才是真正的中国色!”

高玉洁继续说:“首先,重大场合全用黑色。《礼记》中就说过,夏人以黑色为贵,丧事要在昏黑的夜晚举行,征战用黑色的战马,祭祀用黑色的动物。丧事、战争、祭祀全都是神圣场合,这些场合夏朝人全都选用了黑色。其次,黑色承包了整个礼仪领域。夏朝把尚黑作为服色制度,这个'服色’可不只是我们理解的服装颜色那么简单,它包括了王者的车马、旌旗、衣服,是国家意识的礼仪表现。再有就是,以黑为美。和现在女孩的粉底恨不得白上N个色号不同。夏朝人心中的美女,都是黝黑黝黑的。《易经》中,把黑色上升到'天’的颜色。《左传》中就说过: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皮肤黑光可照人,这才叫极致的美女。随着夏朝的灭亡,这种覆盖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尚黑习俗也渐渐没落,但这并不意味着黑色崇拜的消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也同样走的厚重风,崇尚黑色。现在我们在电视剧中也能看到,只要是秦国的背景,从服饰到旗帜,全都是乌压压一片黑色。所以你们看,从原始氏族社会到大秦王朝,黑色一直都是人们崇尚的颜色,可以说包揽了中国文明的源头。在五行中,黑色为水,只要有了水,五谷才可丰登。”

作者在游览中发现,这个地方的女人几乎都会剪纸,男人几乎都会唱地方戏,并且是女人在剪纸的同时,男人在旁边拉着二胡唱戏,场景让人感觉其乐融融,情趣无限。

作者在地坑窑院里发现一种灶火,叫做“穿山灶”,又叫火龙灶,是陕州十碗席制作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一炉多灶、灶心相通的独特火灶。当地气候干燥,百姓们在日常生活里养成了以炖菜、烩菜为主的饮食习惯。在承办宴席时,需要多个锅灶,人们可以根据不同锅灶的火势,进行蒸、煮、炖、焖、保温等操作,灶台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做成饭菜的速度,因而有“七紧八馒九消停”之说。穿山灶,设计巧妙,结构合理,节能环保,成为陕州一奇。

作者一行沉浸在导游女士那妙趣横生的讲解中,丝毫没有注意到天上的雨越下越大,只是觉得空气越来越凉爽,心情也更加愉悦起来。雨下得这么大,地坑窑院内基本上没有什么积水,院中间诺大的渗坑把雨水全部吸收了。雨下得这么大,游客反而越来越多,这些人有的披着雨衣,有的打着雨伞,一个个瞪着好奇的眼睛在院内转来转去。望着颜色各异的雨衣和五颜六色的雨伞,作者一瞬间有了点在西湖岸边的感觉,”杭州姑娘有个伴\人手一把夕阳伞\要知情侣有多少\不需点人只点伞”……这是著名诗人胡笳的诗,全诗已经记不清楚了。作者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至今也解释不清楚。

作者一行从地坑院出来走上地平线,雨依旧没有要停歇的意思,通过着那密密麻麻的雨线望去,空气变成了淡蓝色并且有充满芬芳。作者一行从上向下俯视地坑院,一连看了五六家,发现家家院内都有一棵十几米高的果树,树梢高出地面好几米。这些果树有的是苹果,有的是梨子,树上那已经成熟的果子在雨水地冲刷下,绿的青翠欲滴,红的像朝阳的花瓣,着实令人馋涎。如果从远处望来,只能看见一棵棵果树,谁又知道一棵果树下边是一户人家,一户又一户人家组成一个村庄呢?这就是当地人常说的“见树不见村”吧!

我们离开地坑窑院景区时,天空仿佛漏了一般,地上是雨水横流,淹没了脚面。作者回头深请地望着地坑院这幅由先民们用才智绘成的图画,发觉这是一幅千古绝唱,纵使世界上最顶尖的绘画大师恐怕也难以画出如此空前的极品!



责任编辑:杨志强




作家新干线公众号

五龙杯

“年度文学奖”、“季度人气奖”公告

 
1、本平台决定从2020年4月1日起,设立“年度文学奖”,评选规则如下 :
一、年度文学奖:2020年4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凡在本平台发表的文学作品,均可参与评奖。
二、奖项:
1、“年度好小说”1名,奖金1000元。
2、“年度好散文”1名,奖金1000元。
3、“年度好诗歌”1名,奖金1000元。
三、参评要求:
1、“文学奖”所有参评作品,必须为作者原创,由本平台首发,非本平台首发原创作 品,均无资格参与评奖。
2、入选作品要求阅读量达到2000以上,留言50条以上。
3、作品题材不限,拒绝低俗内容,不得违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4、在阅读量和留言量达到参评标准的基础上,获奖作品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题材要求新颖、独特,主题要求有一定深度,读者反应良好。
四、本平台每季度公布一次候选作品名单。每季度末阅读量和留言量达到要求的作品,即进入候选名单。
五、颁奖时间:2021年1月15日进入评选阶段,1月20日公布获奖名单,为获奖作者颁发奖金和证书。
六、经评委评定,如无作品符合评奖要求,获奖名额可空缺。

2、本平台决定于2020年4月1日起,设立“季度人气奖”,评选规则如下:

一、2020年4月1日起,凡在本平台发布的原创首发作品,均可参与“人气奖”评选。拒绝非原创首发作品。

二、凡本平台发布作品阅读量达到1000以上,留言量达到50条的作品,均可进入“人气榜”名单。

三、每月公布一次“月度人气榜”名单,统计截止及公布日期,为下月15日。“季度人气榜”统计截止及公布日期,为下季度首月15日。

四、每季度末“人气榜”排名第一,且阅读量达到3000以上,留言量达到100条的作品,获得本“季度人气奖”。

五、“季度人气奖”奖金300元,每季度颁发一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井窑院地下藏,宝轮塔上挂太阳
河南大山里的神秘村庄,120元造10个房,游客感叹:太神奇了
世界“建筑奇迹”奇迹:地平线下的河南“穴居”村落探秘,地坑院
中国的地下村落-庙上村
夯土的石头竟是“宝贝”!三门峡陕州区发现武举“力石”
在陕之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