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除夕等习俗,依据竟是改过除害的周处?

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除夕等习俗,依据竟是改过除害的周处?

(2011-08-09 12:02:43)

周处(242?—297?),字子隐,东吴末西晋初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东吴名将、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改过自新,去向名人陆机、陆云兄弟请教,后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仕西晋,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工作勤勉,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著有《默语》30篇及《风土记》。后者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古代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除夕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该书。


周处石刻像

周处是《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中所记故事的主人公。

周处年幼丧父,母亲过于溺爱他,缺少家庭管教。他生得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不爱读书,只好驰骋田猎。年少时轻狂放荡,任性使气,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凶暴强悍,横行乡里,成为阳羡一带恶名昭彰、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物。

大家都把他当成是为祸四方的“三害”之一。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

有一日,周处见乡里的长辈们看到他以后就满脸忧愁、难过、害怕、厌恶的样子,便问他们:“当今时局平和,又是丰年,大家为何苦闷不乐呢?”

长辈们叹道:“三害未除,何乐之有!”

周处追问是哪“三害”。得到的答案是:“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还有欺负百姓的恶人。”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3个祸害只剩下一个。当然,最好周处是在与那两害的搏斗中同归于尽,那就皆大欢喜、尽善尽美了。

于是周处自告奋勇,先入山杀了猛虎,又下水与蛟龙缠斗,浮沉数十里,飘流到阳羡东方的震泽(今太湖),一连3天3夜没有消息。乡人以为周处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贺,喜笑颜开。

周处与蛟龙顽强拼搏,殊死较量,出生入死,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把它消灭。当他活着回来,看见大家竟如此高兴,才知自己在乡民的眼中是何等的可怕!于是自我反省,心生悔意——原来他竟是“三害”之一,而且还是“三害”之首!

接着,周处前往拜访本地名士陆机、陆云兄弟,告以实情,并且表达了自己想要改正错误、提高修养的愿望;可又担心年岁太大、去日已少,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但陆机不在家,陆云以古人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勉励周处“哪怕是早晨才明白了圣贤之道,晚上便死去也甘心”,立定大志,就尚有前途。人就害怕立不下志向来,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显露呢?

于是周处改过自新,并拜陆氏兄弟为师,励志好学,文武兼修、言行检点,作文有思想,志向存义烈;言谈讲忠信而守分寸。1年以后,周处果然接到诸多州府下的聘书,于是走上仕途之路,终成一番大业。

公元280年,晋灭吴。晋军大将王浑在建业宫中开庆祝酒会,半醉时问底下的吴臣:“你们的国家亡了,不难过吗?”周处站出来说:“汉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国鼎立,魏国灭亡于前,吴国灭亡于后,该难过的岂只一人?”曾是魏臣的王浑不免面有惭色。

在平定西北少数民族氐、羌反叛的战场上,由于西晋指挥不力,周处被陷于敌阵。他知道必败无疑,即奋勇杀敌数以万计,终于弦绝矢无。旁人劝周处撤退,他却按着剑说:“这是我效忠死节、以身殉国之日!”遂力战至死。留下一首诗:“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被追赠为“平西将军”头衔。

 

被誉为“阳羡第一人物”的周处,不仅以“除三害”的故事名闻天下,而且在入西晋以后,立志折节读书,潜心调查研究,专执著书立说,编写出我国较早记述地方风俗和风土民情的开山之作《风土记》。

《风土记》是我国早期方志之一。清人严可均认为该书除“古地说《山海经》、《水经》外,此为最旧,《三辅黄图》《华阳国志》并出其后”。《隋志·经籍志》作3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作10卷。记述的地域范围“皆概言吴越风土,非夷志阳羡也”。可见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刘知几《史通》补注篇称其书“文言美词,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评价甚高。

把“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称为“除夕”的中国最早文献资料,就是这部《风土记》。该书特别记述了当时除夕即大年夜的民间习俗,相当“讲究”: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酒食相邀,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此习俗,经唐宋相袭,并沿袭至今。同时《风土记》中还有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驱鬼”(即“年”这种猛兽)的记载。

对“端午”习俗,《风土记》的记述更为详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注曰:‘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俗重此日。’”“烹鹜”,煮鸭,今多食鸭蛋;“角黍”,即用菰叶裹成的三角形粽子。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端午食粽已成为全国性风俗。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为“益智仁粽”。该书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这就是“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的由来。当时江南地区的端午节,人们已普遍食用用菰叶裹黍米粟枣的粽子,叫简粽,也叫角黍。端午节在自家门口挂艾草、菖蒲等物,因菖蒲为世上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形,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所以被方士们称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该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削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这一习俗传至今日,可以说长盛不衰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对“七夕”的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或云:见天汉中有奕拊积白气,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七夕”之时守夜者对河鼓、织女二星乞富、乞寿、乞子,这本是“七夕”的本义。后来,随着时代演进,姑娘们在这天夜晚专门向织女乞求巧手巧艺,这天便成为“乞巧节”;再后来,青年男女又在这一天专门登桥遥拜牛郎织女,向往虔诚而忠贞不渝的爱情,此夜又成为“七夕会”;前些年,中国人由于受到西方情人节的影响,在这一天情人相会,又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从“七夕”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该书记载的民俗在国内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九九重阳在该书中也有记载:“九月九日,律中无射,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烈气成熟色赤,折其房以插头髻,云辟恶。”《礼·月令》:“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无射。”“律中无射”指的是秋季到来。“茱萸”为植物名,古时有缝制茱萸曩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以避灾的风俗。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唐代仍保持这种习俗,传承到现在,重阳节又注进了更多内容,不过都是在周处记述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继承和革新罢了。

周处像1


周处像2

周处读书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周处《风土记》探寻“端午”来源
端午古画:老祖宗的节日太有意思了!
1995年《周处除三害》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端午节简介
端午风物志:中华气节古韵悠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