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7)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20
1970年插秧前夕,我们到高店公社礼堂首次演出亮相。由于准备充分,人马齐整,说唱奏舞品种齐全,节目档次基本上是都市水准。确实让台下的现众一下子大开眼界。
农村人本来观看演出都不大注意自身形象。台上你演你的,台下说话的,笑骂的、抽烟的、吃零食的各行其事。而我们上台別开始演出,台下便鸦雀无声。
每个节目结束,观众便报以极热烈的掌声,群众对演出的痴迷也很让我们感动。这次演出,得到高店公社领导的一致好评,也增加了我们的信心。
此后,大家排练节目愈发认真。我和小朱经常负责节目的编排、组织、指挥排练等工作,大家在排练中互相切磋、互相学习、激发了热情,忘却了忧愁。
以后只要不是农忙季节、孟书记都把我们集中起来,在大队部或小学校里进行排练。我们也在各种场合为农民们演出,在干校操场上,在水利地上,在相邻的公社里,在所有重大政治活动的场合中,都安排有宣传队的演出。
公社文艺汇演我们参加过多次,每次都能载誉而归。
在此期间,陈嘉康回郑州通过母亲的熟人。几经周折为我们大队买回一台当时供应奇缺的铁牛55拖拉机。
这台拖拉机带个大拖斗,它并不承担犁田耕地的任务。因为罗山是小块水田的土地构成,大拉机下不了水田。这台拖拉机的主要任务是搞些运输,为大队赚些集体副业的收入。
另一方面,这台拖拉机也成了我们宣传队的交通工具。当时农民有一段顺口很有趣也很说明间题:
地委书记两头停(指轿车),县委书记“帆布篷"(指吉普),公社书记蹦蹦蹦”(指拖拉机)。而我们大队竟有了一台蹦蹦蹦,其规格之高是可以想象的。
每当有重要演出,陈嘉康开着拖拉机,孟书记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我们笑闹着在后面的拖斗里。
这种阵势也给全大队的农民平添了一种自豪感,一看到铁牛55“突突突地从远方驶来,附近村里的孩子们无不蜂拥而出、欢呼雀跃跃地跳着喊着宣传队来了!都来看节目啊!”
大群的农民们马上涌出家门,一会工夫在那个村的稻场上,就会有一场別开生面的宣传演出。这使得那几年张河大队的生活气氛,确实有了不小的改观。
21
1971年春存节前夕,我们的队伍整齐地地开往罗山县城去参加罗山县宣传毛泽东思想文艺调演会
罗山县委大礼堂的演出条件,自然比高店公社的简易舞台条件好了很多:有两重大幕可拉可合,两侧的边幕可让全部乐队半隐半现,下边的观众从穿戴到气质也大不相同。我们略显紧张,便相互在后台自我勉励以鼓舞士气。
演出次序是县里排定的,我们排在最后ー场。
我们上场了,第一个节目是合唱《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主要想起到镇场的作用。
第二个节目即是黄始全的快板书,他的板打起来花样甚多,单这些花样就耗时两分钟,未开口即先赢得了一阵喝彩。接着他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说起”华蓥山巍峨耸立万丈多,嘉陵江水滚滚东流似开锅。赤日炎炎如烈火、路上的行人焦心窝……”最终赢得了满堂彩。
第三个节目《青青的苗岭》是女演员们自己编排的,流畅婉转,舞姿优美。随后是陈嘉康豫剧风格的毛泽东诗词演唱《沁园春・雪》,也颇为叫好。
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我们全体演职员的心情随着观众的情绪渐趋亢奋也慢慢放松起来。
最终,我们得到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先进单位的大红奖状。这个成绩让大队孟书记在三个月内一见人都喜笑颜开地述说一番,大队的很多农民提到宣传队也会很兴奋地夸赞不绝。
22
19709月,张河大队的大队部在五七干校的支援下通了电,大队孟书记筹划着要建立张河大队有线广播站。
他把我抽到大队部脱产当了电工兼文书,问我有没有问题,我说没问题。其实我所有关于电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理论,从来没有机会实践过。
我到信阳城里买了一本《农村电工实用手册》,便依葫芦画瓢地操作起来,按照技书上要求买了用电器材和有线广播设备。
回来后先把大队部按现代化要求装上电灯和高音喇叭,把有线广播主播设备安装到位,又跟着拖拉机去公社把镀锌铁丝和户用小喇拉回来。
以后的一个月里,便走队串村跟各生产队队长协调,让各生产队按照规划好的路线每隔50米栽一根木杆,然后在杆上用铁丝把大队部和各生产队联系起来。
线路的起点是大队办公室,终点是每个生产队队长屋下挂着的碗口大小的小喇叭。人们都知道这是个技术活,但实际上却需要巨大的体力付出。
工程完工的时候,我已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但眼前的焕然一新却使我马上忘记了劳累。大队办公室、大队仓库、会计室和伙房各处都亮起了电灯,很有些灯火辉煌的味道。
当我拧动主播机的开关,孟书记正襟危坐在话筒前开始讲话,立时大队部院里的高音喇叭和十几个生产队队长家里的小喇叭就会响起喂,喂,全体社员社意了,今天我给大家讲这几个事情……”的声音。
自此,大队干部们有了事情就立即通过喇叭通知各队立即去办,或者通知各队集合开会,还真是方便多了!
大队文书的工作并不复杂、主要是帮大队
干部写一些工作总结之类的文字。
我时常还需要到各村去跑一趟,一来检查直一下沿途的广播线路情况,二来顺带把每队一份的《河南日报》以及一些社员的家信带给他们,因为公社邮递员送报送信只到大队为止。
就这样我熟悉了全大队的所有小队干部和大部分的社员群众。两个月后,连各个村里的狗见了我也不再狂吠了。
也有一部分知青和我一样,被抽到大队干一些集体公益事。有到学校当了民办教师,有的当了大队医务室的赤脚医生,陈嘉康当了拖拉机司机兼副业采购。更多的知青担任了生产队会计、保管、记工员等职务。
任这些职务并没有太多的好处,但说明了农民们对我们的信任,也说明了农村对知识的需要。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剑威,1954年生,郑州市人。1968年从郑州七中毕业后到罗山高店张河大队插队当知青4年。曾担任河南省冶金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现已退休。
☆ 往期精选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②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③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4)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5)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久成:过年
老七:那幽幽的眼神
宣传队
知青回忆|我在公社宣传队的日子
当年知青在京山——三阳篇·何关
生产队那个年代(78)—休闲娱乐之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