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奉劝金融精英们远离健身创业


前不久后台有粉丝爆料,说深圳有一家名为Oncycle的单车工作室关店之后拒不退款。


然后还在后台发了他们的聊天记录。


我简单查了一下,这个关店的老板的确在莱美的文章中出现过。

当然因为具体情况还不明确,所以孰是孰非也不能简单的下定论。为了几百块钱拖了用户这么久,似乎太不应该。



这里我们还是要呼吁一下,吹过的牛皮没人在乎,但欠人的钱还是要还的。都是体面的社会人,请留一个好聚好散的印象。

看这个Oncycle创始人庞军的资料时,我还发现一个关键词:金融。

突然想起来去年跑路工作室Gucycle的两个创始人,也是金融行业的(详情回顾:Gucycle疑似跑路)。


司维从高中开始赴美留学,康奈尔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尔街从事投行工作。2011年初回国创业。司维在全城热炼之前的第一次创业是女强人范儿,在投行、新东方分别短暂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扎进教育圈,做了个留学平台时差网。


之前有读者投稿说新店刚筹备就倒闭,老板纵容教练当众打前台的工作室,老板还是做金融的(详情回顾)。

似乎健身行业对于金融才俊来说,有点高危行业的意思。

当然现在金融这个行业范围也大了,做小额信贷的、卖保险理财的、混币圈的……,都统称自己做金融,所以难免鱼龙混杂,碰上几个人品差的,弄出点跑路事件,这一点儿也不稀奇。

如果说都是人品问题,肯定是以偏概全了。我们默认大部分做的是真正的金融行业,而且一开始都是真心喜欢健身而来的。

是智商问题吗?都是能考上名校混金融行业赚到钱的人,脑子都不会太差。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工作关系,我很早以前半只脚也踏入过一阵金融圈。根据我对行业的接触,发现金融精英大多有着一些特殊的思维模式,或许是阻碍他们在健身行业取得成功的罪魁祸首。



金融行业一个基础方法论就是杠杆思维,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小部分的本金去撬动更大的资源,获取指数级别的收益。

举个例子,张三有10万本金去投资,如果年度收益率是30%,那么一年之后他最多能赚3万元。

但用杠杆思维怎么玩呢,张三拿10万本金做抵押,贷款了20万,这时他有了30万,他拿了30万又去另一个地方获得授信60万,这时候他手头的资产一下变成了90万。

当然,如果他还是不满足,完全可以再去拿着90万的资产继续借款90万,一下子就变成180万。

如果还是按照收益率30%计算,那么一年之后这哥们最多能赚54万,即使扣除七七八八的手续费和利息,也远远比之用自己的钱要赚的更多。

投资加杠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挺普遍了,比如车贷、房贷,就是利用杠杆提前享受的场景。而专业的投资方式,比如期货、外汇,用杠杆去博收益更是基本的交易规则。

其实杠杆思维本身没有对错。但最怕的就是不受限制的加杠杆,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为若是亏损的话,杠杆的作用也是指数级别的。

比如之前那个张三,如果今年光景不好,反而亏了10%,那么就是亏损了18万,张三的所有本金都这赔进去了还不够。

但说句实话,这个杠杆思维并不是金融精英的专属,很多传统健身人早就已经深谙其道。

比如我听说几年前很多健身房是怎么扩张的呢?

举个例子,你手头拿个50万签个租赁合同,然后就做预售,如果预售赚了200万,其中100万把新店开出来,另外100万再去预售开店。如果下一个地点预售出300万,那么就拿200万再去开两家店……

本质上,这就是健身房老板利用销售流水收入作为杠杆,迅速实现门店数量的快速增长。

只不过这个杠杆的来源不是金融机构,而是用户的。

老板们的如意算盘也打的很溜,银行借款是要还的,但用户的钱却不用还,看起来是一个特别划算的买卖。

事实上前几年的确是顺风顺水,所以杠杆吹起来的泡沫越变越大。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开店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需要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来获取流水。

一旦遇到市场下滑或者不可抗力导致的需求停滞,比如疫情大爆发,门店失去自我造血的能力,也无法通过新开门店来输血,那么每个月高居不下的运营成本就会瞬间成为真实的赤字。

之前吹出来的泡沫很容易就破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请出另外一个概念:及时止损。

止损的概念是当亏损到达一定水平时,投资者会毫不犹豫放弃这个项目,一般叫做“割肉”,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在需要杀伐果断的投资界,一秒钟都是翻几个零的那种,这是一个好的思维模式,因为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的实力。

但这个思维如果弄不好,就很容易让人过分冷血,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放弃。

因为金融投资亏了也是自己的钱,而且直接平仓割肉找地方去哭就完事了。

但如果做实体,哪那么容易脱身呢?人员安置,用户安抚,乃至赔偿退款,都容易让人焦头烂额,进而失去应有的风度和诚信。

那么,跑路就不可避免了。

其实我倒是见过止损思维的正面案例。

大概是四年前,我认识一个踌躇满志投资健身的朋友,花了近半年时间,从取名、选址、装修、招聘,到搞定消防、做宣传……,眼看都要开业了,突然把这个盘子转让了。

我很纳闷,你都辛苦那么久了,还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怎么临阵脱逃了呢?

人家回复特别简单,测算了一下觉得永远不可能达到自己设定的盈利水平,所以及时收手。

什么叫通透?什么叫果断?

要做到好的止损,想清楚一件事就可以,止损点是主动设定和可控的,而不是非要等到哪一天入不敷出干不下去了,那就很狼狈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与其说是金融行业的思维模式容易水土不服,不如说是高大上的金融才俊们,过于迷信自己的能力,进而在各种鸡毛蒜皮中的小事中迷失,才会酿成事故。

那金融精英如果实在喜欢健身怎么办?

你完全可以多去你喜欢的健身房多充充点钱,当一个精神股东。

而一些传统的健身创业者,也不要误读所谓的金融思维,画虎不成反类犬,走火入魔,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我一直以为,创业是需要一点感性和坚持的,并不能完全用数字来计算得失。尤其是实体服务业,再多的高科技,再精确的算计,都很难抵消人性的温度和陪伴。

服务行业更加复杂,毕竟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不管是用户还是团队,充斥着大量人性的博弈,也不是几个模型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的问题。

那有人问,有资本就是要投资我怎么办呢?毕竟融资也是一种常见的杠杆,难道就不能要了?

这么说吧,如果你相信自己对于资本嗜血冲动的控制力,完全可以。但假如你对自己的商业路线并不坚定,甚至为资本马首是瞻,难免屈服于疯狂的投机心理和无底线的数字游戏,无异于帮助吃人的巨兽解开枷锁,很快就会把你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

其实说到底,如果仅仅是希望赚钱,而不做别的考量,稍微计算下健身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就会发现这行来钱真的无比缓慢,从投资角度来说,完全不是一个好生意。

真正的投资大牛,在这个时代,如果对健身行业多看一眼,算我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振宇:为啥金融精英赚钱跟玩一样,高级思维决定如此
一个交易者持续盈利三年,却说自己遇到了瓶颈,原来问题出在这里
一图让你秒懂,什么是金融杠杆!
大时代,2020,一把迅速致富,达到财富自由,怎么做?
以交易为生,交易市场是最赚钱的市场,没有之一
假如你现在手里有十万,如何在一年之内变成三十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