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健身是新一轮风口还是自嗨?

如果要问咱们的读者朋友,什么样的家庭健身产品才是人们需要的,很多人的回答或许是:

需要个屁,必须去健身房跟教练练。

的确,从商业健身业者角度看来,因为缺乏陪伴和监督,家庭健身市场怎么看都像一个吹出来的伪需求。

有句话说的好,你有你的计划,这世界另有计划。

疫情期间健身房无法营业,在家健身突然就变成了很多人的刚需,再说在家躺久了,也需要活动活动。

一项调研显示,疫情期间51% 的受访者开始选择在家训练,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了走路、慢跑以及使用家庭健身器械,这直接拉动了跑步机、健身车、哑铃、瑜伽垫等相关品类的关注度。

必须承认,家庭健身市场一定程度上被激活了。

据媒体报道,很多家用健身产品在疫情期间的销售数据都是成倍的增长,而拥有家庭产品线的器械商也要比商用厂家日子好过百倍。

而在疫情控制不力的欧美国家,健身房迟迟不能正常营业,家庭健身产品更是迎来了百年不遇的发展良机。

Peleton股价连创新高,Tonal、Tempo、 Mirror等一众家庭健身智能产品,要么获得大量融资,要么直接被巨头收购,一派繁荣景象。

就连一向喜欢挤牙膏的苹果,也在前不久发布了功能强大的整合健身应用Fitness+,颇有美国版Keep的韵味。

疫情的不确定性与巨头的入局,反过来又加剧了资本对于家庭健身场景的热捧。

海外市场的狂飙突进,让敏锐的国内媒体和创业者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错过了久违的风口。

正好前几年被疯狂热炒的智能硬件、AI交互、动作捕捉等产能过剩的概念,也在寻找新的附着点,于是国内市场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主打家庭场景的智能健身产品。

比如借鉴美国Mirror思路的Fiture,比如号称动作识别精度级高的沸腾时刻,以及一直深耕家庭健身场景的Keep、小乔、Myshape等一众新老品牌……

根据5年前互联网+健身泡沫期的经验,未来一段时间,一定会有更多打着智能家庭健身概念的新老朋友入场。

那么,家庭健身到底是风口还是自嗨?是资本和媒体联手制造的商业幻境,还是被疫情重塑的消费新场景?

1

其实家庭健身器械的历史,可能比很多想象中的还要久。

据考证,有据可查的最早家庭健身器械诞生于1861 年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机械师已经发明出由红木板、绳索、哑铃和滑轮组成的训练器械,和如今健身房中龙门架的雏型很接近了。

在说明书的画面中,正在训练的模特是一位身穿礼服的贵妇,显然在当时,家庭健身还是个奢侈的物件,只有上流社会的人才能享用,毕竟他们有钱又有闲。

到了现代,家庭健身器械的主流成为了跑步机、健身单车、健腹轮、拉力器…

特别是当上世纪末国内出现电视购物后,这些产品就从来没在荧屏上缺席过,电视里夸张的文案配着外国模特的完美身材,也成功地把产品送进了千家万户。

没错,那时候人们就幻想着只要买了这些产品,就可以马上瘦20斤,和现在的手机直播视频里说的一样一样的。

但过去十几年间,为什么此类产品并没有让我们对家庭健身市场的发展坚信不疑呢?

有个著名的笑话:家里买跑步机为什么优于椭圆机?因为跑步机上可以摆放更多的杂物。

不信大家去亲戚朋友家翻翻,被束之高阁的家庭运动器械并不少见。

无数案例告诉我们,没有专业指导与激励陪伴,不了解动作要领和目标肌肉感知,小白往家里盲目地搬健身器械,纯属占据空间。

这也造成传统家庭器械产品思路的两极分化,要么贵的要死,往家具艺术品方向打造,反正买了不用看着舒服也好;要么降低技术含量打价格战,反正买了不用也不心疼。

如果只停留在这一层次,那么可以肯定的说,家庭健身市场的确成不了什么气候。

因为仅仅叩开用户家的大门还不够,好的产品需要有效促进用户坚持运动,帮助用户取得效果,这样才有机会打开局面,真正引领家庭健身市场的繁荣。

这样的产品存在吗?

2

几乎市面上所有新老家庭健身场景的提供商都会告诉你,自己就是问题的那个最佳答案。

说到家庭健身场景,有一个领域不能忘,那就是历久弥新的家庭健身教学内容。

现在的小年轻一说健身内容,就联想到Keep。

其实早在30年前,中央电视台每天早上的健身五分钟,就成为很多家庭健身的启蒙节目,而英年早逝的马华,也一度成为简方达式的全民偶像。

至今很多电视台还有固定的健身教学节目,只不过收视率有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Keep,如今只要打开抖音快手B站等,都不难找到居家健身的大量教程。

便携式健身内容的高速发展,能否夯实家庭健身的场景呢?

如今火热的健身直播过程中,屏幕那头的用户到底是在大汗淋漓的跟练,还是吃着水果葛优瘫,用意念和主播一起运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或许抖音上健身视频的高赞回复可以提供参考。

归根结底,不管是电视还是手机端,它们所提供的健身内容均属于单向传输,缺乏对于接收端的监测与感知,

也就是说,用户在看完这些内容之后,是否按照要求去做,持续的去做,我们并不得而知。

因此,单纯的内容还不够,必须要有硬件的支撑,而且硬件必须能够收集到用户足够多的运动数据,直观的反馈给使用者,帮助他们看到即时的效果,激励他们持续运动。

而这些数据到了课程制作方,也可以促进他们研发更贴合用户训练水平的内容。

以上就是家庭智能健身器械的基础产品逻辑。

在我看来,优秀的家庭智能器械,至少还要满足以下四个特点:

1.极致的性价比

2.优化使用体验

3.高成瘾机制

4.较深的护城河

第一点很好理解,这关乎到用户的决策成本

对于家庭健身产品而言,如果价格过高,势必会让大部分用户产生心理的负担。

毕竟如今健身房的年卡目前大多也就两三千,如果一个家用器械卖的比旁边健身房的卡价还贵的多,上万块的价格,为什么不去场地更大、选择面更多的健身房呢?

此外就是内容的服务费用,几乎所有的海外家庭智能产品都会向用户收取月度的内容订阅费,但吃惯了免费午餐的中国用户是否买单,也需要时间论证。

第二就是要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今很多家庭器械公司对优化的理解,往往变成了一味的简化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健身镜产品出现,光秃秃一面镜子,不占地方,也没有额外的器械,触摸屏的交互方式、内置屏幕的真人演示,外加摄像头的动作感知实时纠正用户的动作标准度。

这些看似极简化的产品,也许并不一定能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好。

因为优化体验并不能只停留在产品端,用户的心理层面同样重要,特别是对于家庭健身的主力用户——小白人群来说,消费的安全感很重要,而安全感来源于符合他们对于健身场景认知的产品。

比如健身房里有哑铃、瑜伽垫、跑步机、单车,所以家庭训练产品最畅销的就是这几类产品,用户接受起来不会有任何的障碍。

如果要向他们兜售一个长得不像健身器械的产品,那么势必要增加教育市场的成本。

第三点高成瘾机制,是游戏产业的术语。

游戏为何能让人沉溺,感官刺激、不确定性和高获得感,都是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游戏厂商都会着力强化奖品积分的累积和社交机制,让用户契而不舍的追逐下去。

任天堂的健身环,就是一件把游戏和健身结合的很好的产品,当然它的成功,除了疫情的影响外,还是要归功于出品公司强大的行业积淀。

直白地说,这种产品很难复制

当然,这不妨碍很多家庭健身产品去借鉴类似的运营思路,高颜值的教练、直播课程、打卡和积分排名,本质上都为了能增加用户的训练频率和使用黏性。

如果说健身产品的成瘾机制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构建自身产品的护城河,则是一项更艰巨的任务。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的家用器械,基本都处于亦步亦趋复制海外产品创意的阶段。

不过稍显欣慰的是,在双循环的影响下,厂商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竞争力,毕竟强如Peloton,也花了三四年时间才摸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3

有人说是因为疫情让国人意识到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性,所以家庭健身要火,其实是值得商榷的。

有没有疫情,中国人都很注重体质提升。

比如国人在被火化前奋斗一生的事业:祛湿,就会神话成百病不侵的铁布衫金钟罩。

更不用说咱们国家5000年养生的传统,根本目标就是百病不侵、活的长久。

所以要抵御病毒,健身运动绝对不是老百姓的首选,否则双黄连、板蓝根就不会被动不动就疯抢一空。

并且随着疫情在我国的有效控制,大家又恢复了紧张有序的工作生活夜夜笙歌,在家健身的时间也被大大压缩。

但就此断言家庭健身是个伪需求,似乎也不是很恰当。

根据媒体报道,中国人的肥胖人口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达成了上亿水平。

何况在以瘦为美的观念影响下,许多没达到肥胖及格线的女性也把减肥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这也造成几乎每个中国家庭,至少三分之一成员对运动减肥有潜在需求的事实。

比如疫情期间“宅家运动”的火热,归根结底还是大家葛优躺的同时吃的太多,对自己的身材实在看不下去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庞大的潜在需求,绝对不会全部流入线下健身房,大部分人会首先成为Keep的用户,还有一些装备党则会考虑往家里搬几件工具用来在朋友圈表明决心。

而对于狂热健身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来说,假如疫情再来一波,那铁定更需要在家里置办更多的器械。

照此看来,家庭健身的需求是有的,一定程度上还是商用健身场景的有力补充。

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质疑呢?

因为人类是很难改变的。

比如对于高热量食品和葛优瘫的偏爱,比如自制力和专注力的缺失,都是在家健身的拦路虎。

这些铭刻在我们基因深处的本能偏好,不是创业者们几页制作精美的PPT就能篡改的事实。

当然风口论的秉持者,也会举出很多自律带来自由的例子来反驳,总之谁也别想说服谁。

回到本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决定家庭健身场景能否延续最本质的因素,不是融资金额,不是所谓的黑科技,更不是空洞飘渺的战略规划,而是无数鲜活的用户

好的家庭健身产品,是为了消除用户对健身的畏惧和障碍而生,而不是一个难以自圆其说,只为了吸金的样品。

反过来说,只要是心系用户的努力,不管产品是内容还是硬件,传统器械或是智能化高科技产品,值得肯定与鼓励。

对于家庭健身场景,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面镜子8000元,这个赛道你不懂
深入产业链后,健身器材智能化还要回答哪些问题
被疫情“带飞”的家庭健身市场,是时候卷起来了
魔镜闯入健身房
健身镜,下一个风口还是笑话?
从运动手表天猫销量第一,看咕咚占领户外和家庭运动健身场景的野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