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灯火记忆
都市的街巷已灯影婆娑,社区暖暖流淌的欢乐,远山的村落火苗闪烁,渐渐明亮小康的思索。归港的船帆从灯塔掠过,追梦脚步月下交错,广场焰火在节日诉说,星空升腾时代的巍峨,灯火里的中国,胸怀辽阔……

一首好的歌,总能让我们在生活的某一瞬间产生共情。所以我告诉你们一个写作文的小窍门:如果你有话想说,有文想写,但一时又不知道怎么开头,那么你就把共情的这句歌词写上,就着它原本的旋律,这一篇文章的开篇也不算太差。

这首歌是田地作词的《灯火里的中国》。灯火,这个词语很生动,能使人感觉到心底的光亮和人间的暖意。似有人间万象,在这个词语中熠熠生辉。于是,我也想写一写我记忆里的灯与火。


我是七零后,但我不太记得煤油灯的模样,也不确切什么时候有的电灯。记忆里就是听父母亲说,他们年轻的时候,白天要去生产队出工,晚上不开会的时候就在家点着煤油灯编竹耙子,偷偷摸摸的,窗户上还要捂着棉被,以防窗户纸透亮。说那时候村里有一个支书,晚上不睡觉满村转,悄无声息地侦查村民们晚上干什么。如发现有搞小自由者,第二天就开批判大会。在那个年代,大队支书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能掌控全村每一个家庭甚至每一个人的命运前途。
村里那个支书个头不高,其貌不扬,整天黑乎着脸没个笑模样,权利又大,说哪会儿开会就哪会儿开会,说批判谁就批判谁。如凶神恶煞一般,村民们都怕得要死,出门走路都不敢直着腰抬着头,背地里给他叫“猫齁”。据说有一次一个村民正驾着牲口在地里耙盖,村支书就在地边上立着,吓得他也不敢回头,过了一会儿感觉有个人在自己身后跟着走,他还是不敢回头,只悄悄问:“猫齁走了没?”“猫齁走了没?”结果身后就是“猫齁”,“猫齁”发怒:干完活别回家,全体开会,说说谁是“猫齁”!
其实上边这一段话应该是括弧里的内容,继续写灯火记忆。

父母亲点着煤油灯编耙子,从深夜到凌晨,鼻孔都被灯油烟气熏黑,也不知这一夜能编几个,也不知道这一夜睡不睡得一个时辰,反正是编好还要趁着夜黑风高背着耙子去赶张岗集。张岗属衡水市辖区,地处沧保衡三市交界的地盘,管制可能比本县要稍微松懈一点。耙子质量应该是很好,总之很好卖,一清早就能卖完,漫洼插地大步流星赶在生产队出工前回来,神不知鬼不觉。


可能农村的现代化首先就是电灯的普及吧。长长的电线顺着电线杆、墙头、房顶引进屋里来,用两个小瓷片夹着钉在房顶的梁上,电线是花线,一红一白两根线拧绞在一起,就那么裸露着,再从屋顶中央垂下来,挂一个圆圆的灯泡,一拉墙上的开关绳,屋里瞬间如昼。电灯也不都是这么亮,不“算计”的人家会把灯泡买得度数高一点,家里到处亮堂堂明晃晃。过日子忒“细巴”的人家十五度、二十度的灯泡也是常有的,再加上旧房旧屋黢黑的房顶,灯泡也熏了烟火气,昏黄污浊,朦朦胧胧。
安装电灯也需要请专业的电工来帮忙,我记得家里新盖了配房,就请了村里电工来给接电,顺便也接上一个新的电表。母亲会烙饼炒鸡蛋招待,炕上放一张小方桌,摆上四个菜,也会有一瓶酒一盒烟。白面饼软软喧喧的,“一哆愣就散”,日子确实都好起来了。
那时候经常停电,家里常备有蜡烛,白色的蜡烛六根一包用牛皮纸包裹着,也不算太贵。用时找一个瓶子,点燃蜡烛蹲粘在瓶口。我喜欢看烛泪一滴滴滚落,喜欢看烛火跳动的影子映在书页上,似有所感。当然蜡烛也是要节省着用,节省是母亲的美德。
虽然彼时已是电灯照明,母亲叨叨我们的时候还是习惯地说我们:白天逃猴,晚上熬油。为了少被母亲嫌弃,我会把头缩进被子里,打着手电筒偷偷看书。铁皮的手电筒里面装两节大号的电池,大小也算家用电器。母亲总是明察秋毫,第二天就会念叨手电筒的光弱了,又该换电池了。
那时候村里根本没有路灯,人们屋里的灯也不会太亮,也有少数的人家会安装一个门灯,就是在房子门口安一个灯泡可以照亮整个院子,虽安装了门灯,却很少开着,所以乡村的夜晚是黑到极致,晚上有点事出去,或者串门或者找人,拿着一个手电电筒会很方便,如果叫门不开,拿手电筒在窗子上晃晃,也就知道有人了。
手电筒还有个大用处就是浇地,巡回一下龙口有没有跑水,看看一畦是不是水满了,改畦口。机器哒哒响着,又离着远,有什么事喊也听不见,举起手电筒晃一晃,对面就知道了。也有的人家过日子精细,一些家伙什保存得好,会提个桅灯浇地,但确实不如手电筒方便。


那时候的房子不精装,刮大白就住,屋顶都是裸露的,房梁檩条椽子还有芦苇编的芭席都明晰可见,极少数精致要好的人家、或者结婚的新房,也会糊上花花纸的顶子,把电线糊进去藏起来,只留个灯泡下垂着。大部分人家是没有糊屋顶的,电线就那么裸露着,年复一年烟熏火燎,油渍麻花的闪着光亮,腊月里扫屋子的时候会擦擦灯泡,电线油得沾手,灯泡焕然一新的亮,更突出了电线的油黑。

那时候崇尚节俭,家家户户都懂得节约用电,天未黑决不开灯,人走必定灯灭。但在过大年的时候,会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包括院子里的灯,屋里屋外亮亮堂堂的,一直亮堂到心里。一直开到乡亲们起五更拜年。人逢过年精神爽,大年三十家里灯亮一宿,也为守岁,费了精神,初一傍晚早早熄灯睡觉,到十四、十五这样的日子还是年间,还是要多开灯多亮堂,尤其是十五是灯节。
因为正月十五是灯节,很小的时候我还见识了另一种灯。村里临街住着的一个老太太,每到正月十四、十五晚上,会用棉花沾了黑油,点燃成“灯”,隔断着围着她的土坯房子放一圈。灯火摇曳,春风不寒,那种感觉也不错,那可能是我感觉最早的诗意。如今,那个老太太已去世很多年了,我每到十五都会想起幼时因她而起的那份朦胧和美好。


后来,人们居住条件越来越好,都盖了新房,搬了新家,房要精装,家要精致,客厅的造型灯换了又换,卧室里的灯泡也升级再升级,早没有了那根开关拉绳,就连床边的小夜灯也尽情挥洒着满屋子的碎碎的浪漫与朦胧。夜晚也不再是漆黑一片,因为街上的路灯也多起来,各种造型各种柔光,有时候路灯像月亮,有时候月亮像路灯,每望一望,我就想起那篇《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好像闪着无数的星星,天上的星星,又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人们也有了闲心,风花雪月,浪漫诗情。有那么几年,正月里,满空的许愿灯,像一颗颗红色的灯烛,由近及远飘飞去,大背景里,也有一束束烟花炸开。谁家对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夜幕降临,远远的看着万家灯火,像极了满天星斗。这满天星斗里,一定有一颗星星是属于你的,这么一想,便不觉春寒。

有一首歌我很喜欢,就是因为歌词:“我喜欢,一回家就有暖洋洋的灯光在等;我喜欢,一出门就看到大家微笑的脸庞……我喜欢旅行时,为你把美好记忆带回家……”
我知道的歌很少,但是这句歌词的旋律我记得清清楚楚。灯火是家的感觉,家里有灯,就温暖,家里有人在等,就是幸福。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多么美好的句子。
所以,我也喜欢一进家就亮堂堂的。所以,每年都买闪烁的霓虹彩灯,挂在家里的花树上,窗子上。我喜欢那种闪闪烁烁跳动的有色彩的光。
想起我的不良少年发过的朋友圈,他说:每次晚上坐火车路过村子,都会看着窗外的人家,心里总是很好奇,那一户一户的灯光里,藏着多少柴米油盐的故事。鸡鸣犬吠,小儿无赖。所以,别人是怎样一番光景?
是啊,那一户一户的灯光里,藏着多少柴米油盐的故事?别人又是怎样一番光景?我想,万家灯火里,应该是各有各的琐碎,各有各的念想,各有各的幸福吧。

2022年,因为新冠疫情封禁在家,有人航拍了肃宁夜景,夜景本就是夜,又是航拍,能拍到什么呢?有灯就能有无限的联想,万家灯火自成景。鸡鸣犬吠,小儿无赖。千家万户的尘烟俗常和幸福暖意都在这万家灯火里。
于是我写下了万家灯火最肃宁》——
夜寂风语,肃静安宁,万家灯火可亲,这就是我们的肃宁。
当原本的喧嚣迅速转向宁静,宁静也是一种力量,宁静里,肃宁人蓄力前行,刚劲与士气分毫不减。
你看,这万家灯火是不灭的人间星河,透露出这座小城在疫情面前的坚韧与从容。一条条街道,一排排房舍,一盏盏灯光,你家呼应我家,我家连着他家,聚如璀璨长龙,散作满天星斗。
万家灯火里,聚集着心手相牵时依偎着的温暖、无畏奋战时血液里的沸腾。每一次爱心传递,每一句“谢谢”中滚烫的人情,每一声“加油”里盈眶的热泪,都是着灯火的温度,标注着无数勇毅逆行、日夜坚守,也辉映万千默默奉献,守望相助。这星星盏盏,都深藏着热爱,澎湃着力量,酝酿着信念和希望。
春意虽缓,终将暖暖。待来日,肃宁重新按响播放键,昂扬奋进的武垣儿女将梦想的锚重新抛向广阔天地,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待那时,破茧重生的肃宁,必将如我们所愿:状元新城,精彩肃宁。

也是因时而作,疫情时代终结了,再看便有一些不太合适,但是我又觉得它也是我灯火记忆里的一部分,所以改也不改,就用它来结个尾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维修LED灯泡
怎么测led灯泡的功率?
没有电线的连接,都能隔空让灯泡亮起来,有点厉害了
LED灯珠用干电池配合检测
头灯,手电筒等不充电,可以这样改
自制超大手电筒,亮度堪比大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