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 | 心理学中的“强迫症”是怎么回事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作者:九月梧桐

编辑:十六

图片来自网络

在生活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有过轻微的强迫观念,并做出一些刻板的行为。比如说:

出门前,总是要检查是否锁好了门;走在地板砖路上,总要避免踩到格子边缘;提交材料信息时,总是担心填错信息,于是会一遍又一遍地确认。

有的人受到他人的戏谑,于是硬生生地给自己贴了一个“强迫症”的标签。然而强迫行为并不等于强迫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强迫症。

 强迫症到底是什么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具有强迫倾向的行为,但是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的强迫观念表现得十分过度。强迫行为或仪式通常能缓解紧张并带来满足感和控制感(Racman & Hodgson,1980;Salkovskis & Kirk,1997; Steketee & Barlow,2002)他们通过反复执行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强迫行为,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适。

强迫症OCD(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在诊断上的定义是:个体产生不必要的、侵入性的强迫观念或令人苦恼的想象,通常伴随着压制这些强迫观念、强迫想象,以及防止恐惧事件或情境的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令人烦恼和不当、持续的、反复的侵入性思维、想象或冲动。(DSM-IV-TR)

    一般来说,有强迫症的个体通常会受到强迫观念的驱使而去做一些强迫行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也是十分痛苦。他们试图去压抑这种观念,或者通过其它行为或者观念去取消这种强迫行为。但是受到心中对某种恐惧事件或情境的担忧,他们往往会选择服从心中的强迫观念。

举个例子来说,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有时会强迫自己检查重要信息提交是否有误,他可能就是核对几遍信息是否有误。而对于强迫症的个体来说,就可能会给自己检查信息过程进行排序,一定要先完成第一项,再看第二项……然后再进行排序,直到所有顺序都检验过,才放心。而当他在进行这项过程中,如果受到他人的干扰,忘记了顺序,说不准会将对方大骂一顿。而后,又重新开始这一过程。

 强迫症的行为特征 

强迫症患者会迫使自己反复做某些看似没有意义的荒谬行为,其实他们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想这么做。患者的这些强迫行为分为五种主要类型:清洗、核查、重复、排序和计数(Anthony et al.,1998)

清洗仪式的行为不尽相同,既有相对轻微的类似仪式的行为,如上完厕所后用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间洗手。也有更加极端的行为,如每天用消毒剂洗手数小时,甚至把手洗出血,直到完成这一仪式。

检查仪式行为也不尽相同,有的患者,每次离家前检查所有灯具用品和门锁多次或者采取某种固定的检查程序(比如说,对物品的检查顺序进行排序)还有的患者认为他可能在十字路口撞了人,于是会回到这个路口用好几个小时检查想象中的事故迹象。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清洗和检查仪式往往都会进行一定的次数,因此也与计数相关。

大多数强迫症患者经常担心某些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他们会让自己确信这这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种对危险的不切实际的判断,似乎是强迫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特征。

 强迫症并不等于强迫症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对于强迫症相比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强迫观念。但这种强迫观念引起的强迫行为并不一定就是强迫症。

其实我自己也有一些强迫行为,比如说:摆放物品一定要摆得整整齐齐,位置不对一定会重新摆放。而且桌子上不能有太多东西,所以我经常会强迫自己收拾桌子。

看到朋友圈、QQ空间之类的有红色的标记,即使不想看,也想点开,只为了去掉那个标记。

研究表明,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的正常与否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其主要区别在于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的频率、程度、引起个体的烦恼程度以及做题对其的抗拒能力。

所以啊,如果你有一些小小的强迫行为,不妨试着接受它。

最后附上强迫症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 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对强迫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A.具有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者两者皆有。

强迫思维被定义为如下:
1.在该障碍的某些时间段内,感受到反复的、持续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冲动或意向,大多数个体会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
2.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或意向,或用其他一些想法或行为来中和它们。

强迫行为被定义为如下:
1.重复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 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反复默诵字词)。个体感到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是作为应对强迫思维或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执行的。

2.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况; 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的连接,或者明显是过度的。(注: 幼儿可能不能明确地表达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

B.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 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C.此强迫症状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的毒品、药物)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
D.该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来更好地解释

参考文献:[1]Storch, E.A., Larson, M.J., Merlo, L.J. et al. J Psychopathol Behav Assess (2008) 30: 111. 

[2]胡艺馨. 强迫症患者抑制困难及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3]孙凌,王建平.强迫症诊断研究的新变化[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6):1041-1047. 
[4]袁勇贵.焦虑障碍共病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33):7544-7547. 

[5]潘丹.一例强迫症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报告[J].知识经济,2009(14):170-17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强迫症患者:那些潜意识里必须遵守的奇怪规则
强迫性神经症
什,么 是,强 迫 障 碍?
青少年强迫症病理机制
开启“强迫症”的秘密花园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强迫症(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