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那些曾经被“贴标签”的人,现在还好吗?

Hello

与 世 界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你 相 遇

真 幸 运


  大家好,我是明天心理的主创之一“明天”。关于“贴标签”这个话题,我想大家可能都不陌生。那么你是否也曾因身上的那些“标签”陷入痛苦中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贴标签”!

“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真是一个蠢货!”
 “你这辈子都不会有出息!”
 “你这什么审美?钢铁直男?!!!”
 “谈过这么多次恋爱,肯定是个渣男/渣女。”
    
    类似的话,我想大家在生活中应该不陌生吧。
    没错,人们总是喜欢“肆无忌惮”的对别人进行概括性的评判,不知不觉也就给人贴上了标签,也不管会不会给人带来伤害。
    这些标签是否真实先不说,但是肯定会给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一个小小的标签必定无法概述一个人的全貌。

    在我从事心理咨询以来,见过许多贴标签的情况。不仅有“被贴标签”的,还有自己给自己“贴标签”的。

    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给人贴标签?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看: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祖先生活在混乱的史前时代,那时候人们随时随地的要面临生存和其他物种带来的生命威胁。

    为了更好的生存繁衍下去,我们的祖先们学会了“贴标签”。

    为了更好的辨别哪些物种是有害的,哪些能够带来生命威胁的,哪些是可以食用的,那些是可以捕杀的我们的祖先将世界分成不同的板块,并且分别贴上容易辨别的标签。

    除了上面的原因外,贴标签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人们整合认知资源,节省大脑思考,节省精力,这会让我们变得更轻松。

    慢慢的贴标签就成为我们的一种“本能”行为。

    所以,贴标签很有可能是“遗传”下来的。

    但是这种“本能”行为在现代却给很多人带来了麻烦。因为轻松,所以我们热衷贴标签。

    但是轻松所带来的代价是:

    标签并不可靠,也不准确,还会无形中伤害他人!

一、贴标签具有无中生有的力量!

      在一次心理活动中,有一位参与者给我说他得了抑郁症,不知道怎么办。

    在询问下才知道,他口中说的自己得了抑郁症是因为有一天心情不好,就去网上找抑郁症诊断来看,发现自己很符合诊断标准。

    于是,接连一段时间就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并且情绪一直都不太好。

    像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后来,我建议他最好到正规的心理医院或者心理科去看看,去做一个心理测评,先拿到权威的诊断再说。

    为了不让他再胡思乱想下去,我告诉他七情六欲是我们的常见的情绪反应,是正常的情绪。

    抑郁情绪也是我们七情六欲的一种,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抑郁情绪阶段去看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基本上都会发现挺符合的。

    尤其是这个人还不懂心理学的话,就更容易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时间一长,本来不是抑郁症的就真的变成抑郁症了。

   这句话真的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标签”真的有“无中生有”的能量!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很可能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有可能朝与所贴标签内容相反的方向行动。    

    所以“贴标签”有着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它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
    比如,一位纯情小男生,第一次花费心血给心爱的女孩挑选了一件生日礼物,结果被人嘲笑说直男审美,还是钢铁直男。
    然后一直被笼罩在这个阴影中,之后也不敢给心爱的女孩儿表明心意,因为他觉得自己是“钢铁直男”,会被人嘲笑的,女孩子不喜欢钢铁直男。
    就这样,一个纯情小男生可能就这样被“定型”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这男孩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努力的改变自己,想要摆脱“钢铁直男”的标签,但是很可能效果并不理想,或者变得不伦不类。

    为什么呢?

    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倒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或许不知道别人口中的“钢铁直男”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在这里,我想“大言不惭”的说一句:“估计99%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甚至连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

    所以,贴标签的根据是什么呢?

    因为一件事定型一个人?

    还是因为一句话?

    还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感觉?

    我们还是不要随意给人贴标签为好,因为人的一生有着无限可能,并不是一个“标签”就能定性的。

    毕竟人是灵长类动物之首,还是食物链顶端的存在,几百万年的进化,我们创造了无数的奇迹,打破了无数的不可能,怎么可以一个“标签”就盖棺定论了呢?

    人又不是超市里的水果和蔬菜。

二、“贴标签”怎么一步步吞噬一个人

      首先,我先来了解一下“贴标签”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效应的:
    一、是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一般来说,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只有当它成为知觉对象时,它才会被人注意,被人认知。所以当一个特征被单独提取出来时,就很容易代替其他特征,让人注意到,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
    二、是标签的类化作用。一般来说,某一特征被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特色。
    三、是标签的暗示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产生积极的标签效应。
    四、是标签的指向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他往往会认为,我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的消极作用,因此就会错误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于标签所定的方向,从而更像标签所具有的特征,成为名副其实的标签人。

     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做的这个实验:
    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捐款,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对一部分被试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些被试则没有用标签法。
    后来要求他们再次捐献时,那些第一 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的捐钱更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款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因为他们觉得,反正我都是“不慈善的人”,少捐点甚至不捐也没什么。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标签效应”。
    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能够发现,“贴标签”对的影响有好有坏,但是常常生活中因为“被贴标签”陷入魔障的人却不在少数。
    “贴标签”的场景也经常在学校和家庭中上演。
比如:
“坏学生”、“差生”、“学渣”等等。
再比如:
“你注定成不了大事。”
“你一辈子都不会有成就。”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就是个笨蛋!”,时间长了,很可能孩子真的就成了口中的“笨蛋”。

    很显然这些“标签”是不准确的,是不符合孩子成长的。

    虽然可能有着刻意的“激将法”意义,但是相比之下,风险无疑更大。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其实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谁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谁的性格或者个性是长期不变的。

    一个被人定义为“内向”人,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内向”的人,我想在我们的读者中也有以前内向,但是现在外向、开朗的吧?

    生活中,或许也有以前被人贴上“内向”、“没出息”的人,现在依旧过得特别痛苦,甚至自卑的人存在。

3、如何正确应对“贴标签”?

    首先,我们要知道,随意给人贴标签是一种很愚蠢的行为。在我们不能够全面的了解别人的情况下,我们的评判或许对自己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对别人来说却可能就是一种伤害!

    所以,不要随便去给人“贴标签”。

   我们要知道“贴标签”也有好的一面,所以我们可以尽量的多展现“贴标签”好的一面。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多一点对别人的赞赏和肯定。

    “你真勤劳”、“你真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你是个努力奋进的好孩子”、“你一定会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赞美和肯定是一个人内在的需要,也是一个人的内在动力。

    所以,不妨多给人一些认可和赞赏的“标签”。

    我身边就有很真实的例子:

    有一个大龄心智障碍者,在一次手工课中,手工课老师向我反映说他做的特别快,学得很快,但不是很积极。

    然后我就把老师的话给他说了,表示了我们对他的认可和赞赏,并且告诉他让他好好学,然后可以把他学到的交给别人。

    在第二次手工课的时候,他非常积极,完成量也是第一名,并且还主动教旁边的一个小伙伴怎么做。

    手工课结束后,他跑过来让我给他拍照,因为别人只做了一朵花,而他做了两朵,而且非常好看!

    他说要拿回去送给他妈妈。

    同样的,在一个中学,我们有一次开展禅绕画心理小组活动,有一位孩子特别内向,也不跟周围的人说话。

    我发现他的画得很好看,我就对他说:“你画的这么好,我可以拿去给其他同学展示一下吗?”

    征得他的同意后,我将他的画展示给在场的几十名同学看,在大家惊讶是谁画的时候,我告诉他们作者的名字,并告诉周围的同学可以请教一下怎么画的。

    在后面半期的活动中,这个孩子渐渐的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也开始主动和身边的同学说话了。

    “标签”就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

如果你正被“标签”所困扰怎么处理呢?

如果你正被“标签”所困扰怎么处理呢?

    (1)、最近《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特别火,里面有一句话我送给你:“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如果别人乱给你贴标签,那你记住,这个世界没有谁有足够的资格去评判另一个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说了算!

    (2)、别乱给自己“贴标签”,对自己要有信心,人生有无限可能,别过早给自己下定义。

    (3)、如果你实在是难以解决,可以寻求专业的渠道,寻找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他会帮助你走出困境。

大家对“贴标签”这件事怎么看呢?

评论区见!

文章作者 / 明天

文章编辑 / 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中国孩子都是“笨”大的?
学习心理学,最高境界是什么
“贴标签效应”的积极变身
不礼貌的贴标签习惯
贴标签,与被贴标签
别给自己贴标签来逃避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