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囧妈》 :父母的爱不该是控制和索取,应是接纳和尊重。

Hello 

与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相遇

真幸运

大家好,我明天心理的主创“明天”。前两天在家看了徐峥导演的《囧妈》,感触颇深,今天我以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不得不接受的是,你的孩子每长大一天,就离你远了一步。”

这句话虽然有些残酷,但是终究是事实,也是做父母的终究需要面对的。

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现实,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常常“为爱所困”。

当有一天孩子真的长大了,如果父母还不懂得放手,那么亲与子的关系就会变得如履薄冰,双方也会因此无比痛苦。


电影《囧妈》是徐峥导演的“囧”系列第四部电影,电影主要讲述母与子的关系从相爱相杀到彼此理解的过程。

或许是因为这个特殊时期,也可能是导演本身就没有将主线聚焦到喜剧上,总之在我看来,电影中喜剧的成分并不是很浓烈,倒是多了一些悲凉。

影片中主角母子相处的剧情也很真实了,尤其是母子吵架的片段,太让人感同身受了

电影的一开始是主角徐伊万和老婆张璐闹离婚的片段。张璐将猫送到徐伊万家,嘱咐徐伊万不要像上次一样喂罐头,要按时给猫喂猫粮,从这点可以看出,夫妻俩显然已经分居一段时间了。

之后的剧情可以看出,徐伊万之所以迟迟没有签字离婚,是因为还爱着张璐。

只是徐伊万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爱意,他习惯了被爱“控制”也习惯了“控制”爱,所以他通过离婚协议中'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去控制和维持这段已经走到尽头的婚姻。



破碎的婚姻,来自原生家庭的投射。


徐伊万拿出早先给张璐买的一只台灯让张璐带回去,但是张璐表示自己并不喜欢这只台灯,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只是徐伊万觉得她喜欢。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话:“你心里面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说什么样的话,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改造我呢?都这么多年了,你难道还没意识到我不是你想要的那个人吗?

而同样高度相似的一段话,徐伊万也在火车上说给了妈妈。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来自父母,所以孩子长大后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获取别人的爱,与父母有很大的关系。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大。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发现,徐伊万对张璐的爱与母亲对他和父亲的爱高度相似,充满歇斯底里和“控制”。

母亲卢小花和父亲走到一起,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母亲在亲密关系中长期得不到满足,但是获取爱是一个人的本能,也是一种基本的需求,所以她便通过改造配偶来满足自己对“理想丈夫”的幻想。从中去获取想要的爱和满足,同时也是通过对丈夫的“控制”来满足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在丈夫去世后,在不安全感的驱使下,卢小花又不自觉的开始改造儿子徐伊万。所以,母亲卢小花对儿子徐伊万的爱也充满着“控制”。

在火车上,徐伊万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应该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 ,都要按照她的要求来,必须符合她的设定。

徐伊万对张璐的爱和母亲对父亲和自己的爱很相似。

母亲对丈夫和儿子的爱,也投射到了儿子和儿媳的婚姻中。

所以为了维持已经破碎的婚姻,徐伊万也首要选择了“控制”而不是改变自己。

徐伊万知道张璐难以放弃当初夫妻俩共同研发的“暖霸”,才有在离婚协议中,徐伊万不同意“暖霸”一半所有权归张璐,拒绝签字。徐伊万试图通过“暖霸”专利来留住张璐的人,却没想过这样并不能留住她的心。

这就是所谓的去“控制”爱。

然而张璐并不是一个喜欢被“控制”的人,她敢于放弃和追求自己。所以面对徐伊万的做法,张璐决定去开拓美国市场,从而退出中国市场,间接满足徐伊万在离婚协议中的需求,顺利离婚。

当徐伊万得知张璐的想法后,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破坏张璐在纽约的竞标,让张璐没法扩展到美国市场,只能留在中国,只要张璐留在中国,他就能够通过“暖霸”专利维持这段婚姻。

现实中也有人如此: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想尽办法来改变你,让你符合我的需求,这样我就更加的爱你,但是我从来没想过,你愿不愿意。

所以,最终徐伊万和张璐还是离婚了。




一个充满控制欲的母亲塑造了一个想要逃离的儿子


后面经过一系列意外,徐伊万最终和妈妈一起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车,彻底失去了去美国的机会。

而在这一路上,徐伊万和母亲的争吵也一直持续不断。

母亲在徐伊万发语音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发呆的时候,不断的给徐伊万喂小番茄、零食、鸡蛋······定时让儿子喝小米粥,各种有机果汁;制止徐伊万吃最后一块红烧肉;甚至连应该多久排水都已经给徐伊万安排好了。

在火车上的六天六夜里,“什么时候生孩子”、“吃什么”;“喝什么”;“该做什么”等等问题,让徐伊万几乎奔溃。

电影的情节中和我们的现实生活非常的接近:很多时候,我们都被父母的“我是为你好”而束缚着,而我们之以被束缚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也深深的爱着他们!

火车上,徐伊万又和母亲争吵了起来。争吵中,母亲希望儿子能够少喝点酒,接着告诫儿子不能总是在外面和其他女人接触,并询问和张璐不生孩子是不是就是因为这个······整个过程中儿子和母亲的思维完全没有在一条线上。

徐伊万试图让母亲少管自己,但是母亲的一句:“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啊。完败徐伊万!

电影中母亲的爱充满着强烈的控制欲。

而儿子为了逃离母亲的控制,长大后很少和母亲互动,也很少回去看看母亲;回家更多时候也是在工作,常常忽视需要被关注的母亲;偷偷将一盆小番茄从火车上一个一个扔了下去;面对母亲的反对,刻意和俄罗斯女孩儿接触。

这一系列行为犹如一个叛逆期的少年,不论是和母亲作对还是忽视母亲的爱,都是为了逃离控制,渴望独立。

于是影片中,在火车上的六天六夜里,出现了一个充满控制欲的母亲和一个迫切想要逃离的儿子。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是接纳和尊重



很多时候,像影片中那样母与子的冲突场景比比皆是。

不同的是现实中这样的场景会持续很久,有些甚至会争持一辈子。

而影片中随着儿子徐伊万歇斯底里的和母亲卢小花的一次吵架把剧情推向另一个转折点,也是母亲与儿子开始相互理解的开始。

内容是这样的:

伊万: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不是你养的宠物狗啊!

妈妈:你疯啦,你怎么可以跟妈妈这样讲话呀?!

伊万:对,我今天就是要大声说出我的心里话,我受够了跟你呆在这个包厢里,受够了你的教导,受够了你的强迫症,还有你的疑心病。我告诉你吧,你所有的小番茄全部都是我扔掉的,包括那个盆儿。

妈妈:你是不是酒精烧坏了脑子,你跟你爸一个德行!

伊万:我知道我爸为什么老是爱喝酒了,就是因为你什么事情都管着他,你管他吃,管他喝,管他怎么交朋友,管他调工作的事,我记得很清楚,当年你冲到他的单位里面去,在那个广播站对着大喇叭跟所有人喊,你们所有人不要跟徐翔交朋友,不要到我们家里来,不要跟徐翔喝酒。你当年就是这样对他的。

妈妈:你知道你爸喝完酒是怎么发酒疯的吗?

伊万:对,他就是太压抑,他不自由不幸福。

妈妈:他不幸福我就幸福吗?

伊万:他压根不是喝酒喝死的,他被你气死的!”

最后这一句话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母亲关起门来失声痛哭。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她如此爱儿子,处处为他着想,他居然会说出如此伤人的话来。其实这也是许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也会有的困惑,也常常因此痛心。

这也是来自孩子的反抗和叛逆。

之所以因此,这意味着两件事:第一,孩子有了独立意识,长大大了,开始慢慢的塑造自己,成为自己;第二,父母给孩子的空间太小了,他觉得压抑了。也有可能是父母以一种不恰当的方式侵入了孩子的世界,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反抗。

这时候孩子可能会想:为什么我都这么大了,他们还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我呢?为什么他们总是管着我,从来也不愿意来了解我想要什么,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

剧中徐伊万的行为就犹如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少年,让母亲痛心,哀伤。

而母亲之所以痛心,是因为儿子的反抗和逃离让她无法掌控,让本就没有安全感的母亲很难再从孩子身上索取到被爱的安全感。

最后,痛苦过后,母亲决定提前独自下车,一个人走向未知处。

当徐伊万发现时,心中的恐惧、慌张、后悔让他无法冷静,他发了疯似的到处寻找母亲。当在一处森林的雪地里找到独自坐在木桩上的母亲时,徐伊万充满悔恨,连声向母亲道歉,说“我错了!”

其实和父母的每一次争吵后,孩子会比父母更加的悔恨。因为相比之下,孩子对父母的爱一点也不比父母对孩子的爱少,甚至还要多余父母。

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向我说过:“我和孩子吵架后,我生气的扇了他一巴掌,然后我们就各自回房间了,当爸爸去安慰他的时候,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还在生气吗?’。”

其实我接触的很多案例中都曾表明,当孩子和父母争吵后,很多时候孩子会比父母更加悔恨,也更快妥协。

所以,请你坚信,很多时候孩子比你爱他还要爱你!

所以剧中,当徐伊万找到妈妈时,早就没有了叛逆的样子,此时的他就是一位极度害怕失去母亲的孩子。

相比母亲的独立离开,徐伊万的疯狂寻找似乎更加表明了,相比父母来说,孩子更害怕失去父母!

而卢小花面对儿子的道歉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知道了你是我的儿子,但是你也有你的人生啊,我管你管多了,对不起!”

至此,母子两人释然了。

后面,在母子俩遭遇黑熊危机时,母亲为了救儿子,拼命的吸引黑熊的注意,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的逃生之机。

由此可见,在孩子想要逃离的背后,是一个不惜放弃生命去爱他的母亲。


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是如果父母的爱变成了一种控制的时候,就会让爱失去原本的意义,这时候的爱对孩子而言,更像一种绑架!

当危机过后,徐伊万陪着母亲去参加了演出,当母亲的歌声响起,看到舞台上那个美丽且优雅的女人时,他才发现原来母亲也曾拥有美丽的年少纯真,也一直都有梦想······

许多时候,在没有人父为人母的时候,我们都会低估父母的承受力,父母其实也会有很多的脆弱,也会承受许多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影片似乎给我们一个这样的启示:

父母只是一个人的其中一个身份,褪去父母的光环,他们也有美丽的梦想,也曾拥有炽热的青春和年少。

剧中,母亲卢小花和儿子徐伊万因为这一段俄罗斯旅程达成了和解,妈妈不在充满控制,儿子不在处处逃离。

那么现实生活中呢?

还有多少人因为缺少这样一段旅程还在爱中互相挣扎?

剧末,母亲睡前说道:“我的伊万是个大人了。

这份满足感,或许是许多做父母渴望的。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却忘了其实孩子每一天都在长大,而很多时候只是父母还没习惯和适应孩子已经长大了。

其实当我们接纳孩子变化和成长、尊重他的独立时候,你会发现他比你想象中还要强大。


文章作者:明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刷《囧妈》:你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你和世界的关系
“就是因为有你这样的妈,我才这么不幸福”,真的是这样吗?
徐峥被《囧妈》逼哭:为什么我们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
《囧妈》:披着喜剧电影的外壳,却根本不是喜剧,徐峥野心尽显!
囧妈,暴露了中国父母的心理
没有完美人设,适度的爱才会让人幸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