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集解(一)

论语集解

[魏]何晏等 撰 

(元郡覆宋本  中华民国二十年故宫博物院影印

论语序

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校,户教反;向,舒尚反。)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大子大傅夏侯胜、(大,并音泰。)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於《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故有《鲁论》、有《齐论》。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坏,音怪。)《齐论》有《问王》、《知道》,多於《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大守马融亦为之训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凤麟按:宋邢昺周生烈,炖煌人,《七录》云: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凤麟按:《晋书》列传第三《郑冲传》:“初,冲与孙邕、曹羲、荀顗、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从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成,奏之魏朝,于今传焉。”则《论语集解》又非何氏一人之力也。其《序》末已自标明,而今人独归功于何,以其驸马官贵欤?此为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前有序目,今略。今以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同治陈立刊本)作校。】

——郡重刊  廖氏善本——

注者传略

[孔安国]《史记·孔子世家》:“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国。安国为今皇帝博士,至临淮太守,早卒。”为孔子十一世孙。又《史记·儒林传》曰:“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其注《论语》,出自家学,比何晏以玄学为近真也。

[包咸]《后汉书·儒林传》:“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赤眉贼所得,遂见拘执。十余日,咸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光武即位,乃归乡里。太守黄谠署户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咸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谠遂遣子师之。举孝廉,除郎中。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拜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郎将。永平五年,迁大鸿胪。每进见,锡以几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经传有疑,辄遣小黄门就舍即问。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束帛,奉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病笃,帝亲辇驾临视。八年,年七十二,卒于官。”

[周氏]未详。见何晏《序》。【凤麟按:《集解》注有“周曰”、“周生曰”字样,知非一人。又宋邢《正义》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则其为二人也明。】

[马融]《后汉书·马融传》:“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融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涿郡卢植,北海郑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尝欲训《左氏春秋》,及见贾逵、郑觽注,乃曰:'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但著《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三《礼》、《尚书》、《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所著赋、颂、碑、诔、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凡二十一篇。”

[郑玄]《后汉书》卷三五《郑玄传》:“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仆射。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凡玄所注《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干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

[王肃]《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王)肃,字子雍。年十八,从宋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黄初中,为散骑黄门待郎。太和三年,拜散骑常侍。……初,肃善贾、马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同异,为《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其所论驳朝廷典制、郊祀、宗庙、丧纪、轻重,凡百余篇。时乐安孙叔然,受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征为秘书监,不就。肃集《圣证论》以讥短玄,叔然驳而释之,及作《周易》、《春秋例》、《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诸注,又著书十余篇。自魏初征士敦煌周生烈,明帝时大司农弘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于世。”

[周生烈]周生烈,敦煌人。见《王肃传》。阮孝绪《七录》云:“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何晏]《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何)晏,何进孙也。母尹氏,为太祖夫人。晏长于宫省,又尚公主,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凤麟按:宋邢《正义》: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世。乃归功于何氏,洵有未安。然古无版权,今不引姓氏之注,出自郑、孙、曹、荀、何之手,不敢必为谁某。】


论语

学而第一

何晏集解

1.【凤麟按:序号原无,乃编者所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〇乐音洛。】【凤麟按:“乐音洛”乃元刊本注音,与今多不同,择其有助于读者存之,余删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凤麟按:无姓氏者即为何晏、郑冲等注。余皆同。】

2.有子曰:曰:弟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可大成。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后仁道可大成。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

4.曾子曰:马曰:弟子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凤麟按:“传”余以为乃圣贤经传也。】

5.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曰:道,谓为政教。《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千乘也。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包曰:为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节用而爱人,包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为本,故爱养之。使民以时。包曰:作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马曰:文者,古之遗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孔曰:尽忠节,不爱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郑曰:主,亲也。惮,难也。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於厚也。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郑曰:子禽,弟子陈亢也。子贡,弟子,姓端木,名赐。亢怪孔子所至之邦必与闻其国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原与之为治?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郑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明人君自与之。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孔曰: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孔曰: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於父之道。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马曰: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凤麟按:《曲礼》曰:毋不敬。】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义。恭近於礼,远耻辱也。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远耻辱,故曰近礼。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郑曰:学者之志,有所不暇。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曰:敏,疾也。有道,有道德者。正,谓问事是非。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孔曰:未足多。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郑曰:乐,谓志於道,不以贫为忧苦。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曰: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能自切磋琢磨。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曰:诸,之也。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善取类,故然之。往告以贫而乐道答以切磋琢磨。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王曰:徒患己之无能。】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包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於正。

3.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曰: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

5.孟懿子问孝。孔曰:鲁大夫仲孙何忌。懿,谥也。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郑曰: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将问於樊迟,故告之。樊迟,弟子樊须。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武,谥也。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使父母忧。

7.子游问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凤麟按:《曲礼》曰:毋不敬。】包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凤麟按:“交”,刘宝楠《正义》作“畜”。《孟子·尽心上》: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赵岐注:“人之交接,但食之而不爱,若养豕也。爱而不敬,若人畜禽兽,但爱而不能敬也。且恭敬者如有币帛,当以行礼,而未以命将行之也。恭敬贵实,如其无实,何可虚拘致君子之心也。”】爱而不敬,兽畜之。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凤麟按:二字《正义》作“色乃”。】为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马曰: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曾是以为孝乎?马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谓此为孝乎?未孝也。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颜名回,字子渊,鲁人也。不违者,无所怪问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凤麟按:《正义》作“绎”。】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

10.子曰:“视其所以,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观其所由,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曰:廋,匿也。言观人终始,安所匿其情。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也。寻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凤麟按:《正义》“师”前有“人”字。】

12.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无所不施。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之不周。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包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郑曰: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禄位。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包曰:尤,过也。疑则阙之,其馀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包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郑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

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包曰:哀公,鲁君谥。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包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曰:鲁卿季孙肥。康,谥。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包曰:庄,严也。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孝慈则忠,包曰:君能上孝於亲,下慈於民,则民忠矣。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包曰: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包曰: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辞。友于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行有政道,与为政同。【凤麟按:《正义》无“即”字。】

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曰:言人而无信,其馀终无可。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包曰:大车,牛车。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小车,驷马车。軏者,辕端上曲钩衡。

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质礼变。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郑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见义不为,无勇也。孔曰:义所宜为而不能为,是无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言哲理经典语录大全(含注释)
柴立中注何晏《论语集解》
论语中教我们做人的十则经典名句,尤其是第三句
中华国学经典及释义300句
【教育读书】中国古言哲理经典语录大全(300句含注释)
《论语》知识竞赛之选择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