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集解(二)

八佾第三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马曰:孰,谁也。佾,列也。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2.三家者以《雍》彻。马曰: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雍》,《周颂·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今三家亦作此乐。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包曰: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後。穆穆,天子之容貌。《雍》篇歌此者,有诸侯及二王之後来助祭故也。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於堂邪?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包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凤麟按:仁为礼乐之本,故《曲礼》曰毋不敬;敬者爱也、仁也。】

4.林放问礼之本。郑曰:林放,鲁人。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包曰: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於奢,不如俭;丧,失於和易,不如哀戚。【凤麟按:丧礼以哀伤为本。】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包曰:诸夏,中国。亡,无也。

6.季氏旅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马曰:旅,祭名也。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冉有,弟子冉求,时仕於季氏。救,犹止也。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曰:神不享非礼。林放尚知问礼,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诬而祭之。【凤麟按:讽刺季氏、冉求君臣不知礼。】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争。揖让而升,下而饮。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其争也君子。马曰:多筭饮少筭,君子之所争。【凤麟按:谓竞争之前行礼,既争之后行礼,胜者对负者行礼。君子之争,争的是本事,不争的是闲气。】

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马曰: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此上二句在《卫风·硕人》之二章,其下一句逸也。子曰:“绘事後素。”郑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曰:“礼後乎?”孔曰:孔子言绘事後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包曰:予,我也。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

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包曰:徵,成也。杞、宋,二国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郑曰: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曰:禘祫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灌者,酌郁鬯灌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

11.或问褅之说。子曰:“不知也。孔曰:答以不知者,为鲁讳。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包曰:孔子谓或人言知褅礼之说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12.祭如在,孔曰: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曰:谓祭百神。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於心,与不祭同。【凤麟按:祭礼以肃敬为本。】

1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孔曰:王孙贾,卫大夫。奥,内也。以喻近臣。灶,以喻执政。贾,执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孔曰:天,以喻君。孔子拒之曰:如获罪於天,无所祷於众神。【凤麟按:奥与灶皆神名。《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郭璞注:“室中隐奥之处。《抱朴子·内篇·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御览》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曰: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淮南子·齐俗训》载“衰世之俗”曰:贫人则夏被褐带索,含菽饮水以充肠,以支暑热;冬则羊裘解札,短褐不掩形,而炀灶口。”《御览》四八五引注曰:“炀,炙也,向灶口之自温。炀读高尚之尚也。”本谓向灶取暖,而今俗腊月廿三日谢灶,乃以饧祀,欲粘其口者,或误读“炀”为“饧”也。灶神能白人罪,故虽卑微之神,俗世罪人宁媚之。朱熹《集注》:王孙贾,卫大夫。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

14.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曰:监,视也。言周文章备於二代,当从之。

15.子入太庙,包曰:太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也。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不当复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曰: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凤麟按:问即示敬重,乃助祭之礼,盖祭神如神在,每次入大庙,皆如第一次见神,必问所以,固不在问而知也,故曰“是礼也”。安国所解,未必确当。】

16.子曰:“射不主皮,马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武,与舞同。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马曰: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

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郑曰:牲生曰饩。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有祭,谓之朝享。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其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包曰: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凤麟按:礼有外显之仪节,有内在之礼义。如丧之哭踊拜兴,礼仪也;怀思哀伤,礼义也。故太史公曰: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礼由人起,宣达人之情性是其根本,故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人虽好礼仪而不知礼义,其去禽兽几希,而况爱其羊乎!

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曰: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凤麟按: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敬事而信”即“尽礼”之谓也,直言之,乃所谓事人如己也。事人如己,浅人乃以为谄。】

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曰:定公,鲁君谥。时臣失礼,定公患之,故问之。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曰: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

21.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包曰:事已成,不可复解说。遂事不谏,包曰:事已遂,不可复谏止。既往不咎。包曰:事已往,不可复追咎。孔子非宰我,故历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後。【凤麟按:“使民战栗”属子不语“怪、力、乱、神”中的“力”孔子为尊者讳,故止之。后儒斥为无知妄说,是不考孔子答语也。】

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言其器量小也。或曰:“管仲俭乎?”包曰:或人见孔子小之,以为谓之大俭。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包曰:三归,娶三姓女。妇人谓嫁曰归。摄,犹兼也。礼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备职,非为俭。“然则管仲知礼乎?”包曰:或人以俭问,故答以安得俭。或人闻不俭,便谓为【凤麟按:《正义》作“得”。】礼。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郑曰:人君别内外,于门树屏以蔽之。反坫在两楹之间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凤麟按:此注从《正义》。底本作:郑曰:反坫,反爵之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于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也。”】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大师,乐官名。五音始奏,翕如,盛。从之,纯如也,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和谐也。皦如也,言其音节明也。绎如也,以成。纵之以纯如、皦如、绎如言乐始作翕如而成於三【凤麟按:《正义》无“者”字。】

24.仪封人请见,郑曰:仪,盖卫邑。封人,官名。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包曰:从者,弟子随孔子行者,通使得见。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孔曰:语诸弟子言,何患於夫子圣德之将丧亡邪?天下之无道已久矣,极衰必盛。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曰: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於天下。

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凤麟按:宽者仁也,故曰宽以处下。礼以敬为本,丧以哀为本,舍本逐末,故无足观。朱熹曰:“居上主于爱人,故以宽为本。为礼以敬为本,临丧以哀为本。既无其本,则以何者而观其所行之得失哉?”

  

里仁第四

1.子曰:“里仁为美。郑曰:里者,【凤麟按:《正义》作“仁”,非。盖本作民,避唐讳改人,刘氏又改为仁。】之所居。居於仁者之里,是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郑曰: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曰:久困则为非。不可以长处乐。孔曰:必骄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知者利仁。王曰: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凤麟按:仁者爱人,不仁者自私,故无德以处约处乐,唯利是图。仁者用舍而得,故安之;智者用知而得,故利之。】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曰:唯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恶。【凤麟按:仁者即君子,得道之中,故可以好恶。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四书章句集注》引)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孔曰:苟,诚也。言诚能志於仁,则其馀终无恶。【凤麟按:此如成佛者也,著仁境则无不仁。颜回不及夫子,故曰“三月不违仁”,若夫子,则终身不违矣。终身不违即著于仁境,则举动纯善无恶也。】

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曰:不以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曰: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马曰:造次,急遽。颠沛,偃仆。虽急遽、偃仆不违仁。

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孔曰:难复加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恶不仁者,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於已,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曰: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曰: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凤麟按:底无,据《正义》补。】

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曰: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凤麟按:此章意有可疑,予译曰:“人对自己的过失,多数是采取遮盖文饰的态度。所以,善于观察人的话,我们可以通过看他对待过失的态度、处理过失的方法,来看出他是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君子了。”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

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凤麟按:刘宝楠《正义》曰:“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凤麟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适,郑(玄)作敌;莫,郑音慕,无所贪慕也。”

11.子曰:“君子怀德,孔曰:怀,安也。小人怀土,孔曰:重迁。君子怀刑,孔曰:安法。小人怀惠。包曰:惠,恩惠。

12.子曰:“放於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孔曰:取怨之道。【凤麟按:唯利是图乃小人行为,不可为典要,故为怨府。】

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难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包曰: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

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包曰:求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已。

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晓不问,故答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以事上,恕以接下,本一而已,其唯人也。】【凤麟按:此注《正义》无,当是脱漏。四部备要、十三经注疏本亦无,当再求善本考之。】

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犹晓也。

17.子曰:“见贤思齐焉包曰:思与贤者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事父母几谏,包曰:几者,微也。当微谏,纳善言於父母。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包曰:见志,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凤麟按:此亦色难之意,要在无私无我。故班固称屈原自沉为露才扬己,显君之恶。然则非也,盖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违君一人而利益社稷众生,可犯颜而谏也,与谏父母异。班氏史识不及史迁,可知矣。】

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郑曰:方,犹常也。【凤麟按:不远游而膝前承欢,上也,即不能而游,须有常规,一者令父母可觅,一者常回家看看。】

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郑曰:孝子在丧,哀戚思慕,无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为。此章与《学而》篇同,当是重出。《学而》是孔注,今此是郑注,本或二处皆有,《集解》或有无者。【凤麟按:《学而》第十一章前有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二句,安国注曰:孝子在丧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於父之道”亦与郑注异。】

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曰: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凤麟按:刘向《说苑·建本》:“韩伯俞有过,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尝见泣,今何泣也?’对曰:'他日俞得罪,笞尝痛;今母之力衰,不能使痛,是以泣也。’”(参见《御览》四一三)】

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凤麟按:下曰讷于言敏于行。】

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凤麟按:伊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约既谓物质节俭,又谓行为约束。】

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凤麟按:有德君子,易于相处,故曰四海皆兄弟,则不孤矣。】

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谓速数之数。【凤麟按:予译曰:子游说:“和君主的关系走得太近,会招来侮辱;和朋友的关系走得太近,会导致疏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 礼
日讲礼记解义 卷二十六
《论语》: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论语》的结束语讲的是什么
论语--关于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