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金融的视角看我们的教育和文化(转)
岁尾将至,一学年终于要结束了,又一年紧张的学习让我对很多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总是想把学到的应用起来,也因为自己中西方文化,教育的背景和经历,让我更多的反思一些对比和冲突,希望能学有所用,讲明白一些道理。开篇讲个小插曲,今年授课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课堂上中国学生的思想观念,在一节风险管理课上,我在讲到主权风险(sovereign risk)这个概念时,举例了阿根廷,俄罗斯,希腊债务违约,同学们都没什么反应,但当我讲到1949年新中国对西方企业,日本企业债务违约时,在座的中国学生都义愤填膺起来,激愤地说:那是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和剥削,我们只是拿回来原本就应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凭什么还要还他们钱!我深深的感受到我们中国学生长久以来都带着浓郁的民族情结在学金融是不可取的,金融是门很理性的东西,思维方式就是‘唯利是图’,我之所以借你钱给你投资是因为我想有回报,仅此而已。西方企业到中国修铁路建工厂只是一个投资行为而已,因为中国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他们为了融资在自己的国家发债是向本国的老百姓借的钱,这些钱怎么会有血腥呢?老百姓也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投资而已,但是因为我们的违约,导致他们的投资血本无归,我实在想不到这有什么可喜可贺,弹冠相庆的。当然,我也认同新的ZF是没有义务去替以前的ZF还债的,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我们还是要以公正的学习态度来面对的。其实,再往深处想,我们的思维中就是带有太多的主观民族色彩,经常看到报道:外资来投资我们,参股了我们的上市银行或企业就说是在剥削我们,趁机廉价侵吞我们的国有资产;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在美国上市,又说给外国人民做贡献,只给外国人分红。这难道不矛盾吗?这种双重是非的标准我实在看不懂,简单一个资本市场的投融资行为竟能被解读到这么深的层次,在我看来,这真不是我们搞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应有的心态。

其实,这个问题究其缘由可能还是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吧,我们从小接触经济是从一门叫做‘政治’的课里面开始的(当然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在初中高中上政治课时是在睡觉的),这门课教了我们两件事:一是社会主义好,劳动最光荣;二是资本主义腐朽,万恶的资本家只会剥削劳动人民。好了,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说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而搞资本是万万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创造价值,还要剥削和侵占我们劳动创造的价值(其实资本与劳动一样也是能够创造价值的,这个观点我以前写过文章了,不再赘述)。在当时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这样讲或许是对的,但是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这么多年,市场经济环境下还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概念来教育市场参与者,那么就难免起来冲突,而且我相信随着市场进一步开放,这种矛盾会更加突出,从我在开篇引得例子看,中国学生还是在带着中国政治课本上讲的概念在学习西方金融。


文化这个题目就更大了,其实我自己就是个深受儒家影响的人,可能来自中原地区,这种观念意识是植入骨髓的。但现在越来越有种趋势,要复兴华夏就要大力提倡推崇儒家思想,甚至用儒家思想来解救西方,整合世界。在国外生活过的同学都有切身感触:觉得西方人情冷淡,即便父母子女之间也是算的清清楚楚,人老了也是跟狗过而不是跟子女过,孩子好像没有赡养的义务和责任。反过来外国的同学听到中国父母给孩子上学付学费,甚至买车,买房一个个惊叹不已。我想这就是一些文化上的冲突: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他们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我们匪夷所思。这个逻辑框架大概是这样的:我们传统的中国人父辈会尽义务来养孩子,给其提供一切能提供的资源来让孩子成才,那么老了以后,孩子自然要尽孝道来赡养父母。当然由于现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父母给孩子的会多过子女反馈给父母的,这个有其时代性。但纵观历史大体上讲,我们还是会讲究这种传承的,起码没有人敢公开说自己不养子,不孝父,这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那么维系这种传承的不是法律不是行政,而是道德---就是我们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提倡的道德标准。正是这种文化像纽带一样把中国人联系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个家庭,家族。我们出国的人都觉得国内家庭是真的太温暖,真的有温情。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阐述过这个问题:“中国几千年来统治阶级一直依靠一个个单一的单元组织---‘家庭’来维系庞大帝国的政权和稳固。我们每个中国人努力工作其实都是为了自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老人。在我们危难时刻,首先想到的是靠父母,亲戚,朋友;而不会想到ZF,不会想到福利,社保。这与西方的个体是有区别的。他们往往不靠家庭,不靠亲戚,甚至连亲生父母都指望不上,但他们会指望ZF,为什么会有排队领取救济金的,为什么那么在意ZF花的每一份纳税人的钱。因为西方的体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百姓也深信不疑,自己纳了税,ZF就要照顾自己。顺便讲一句,中国人没有西方慈善的观念也源于此,因为我们把钱捐给别人了,就没有人再来就救自己了!”

我现在觉得这个认识可以更加深入一层了:
之所以中国人只能靠亲戚朋友小圈子,因为这是一个小的资本市场,我们学过资本结构的同学都明白,企业融资次序是先从留存收益起的,因为内部的成本低嘛;一样的道理,我们进行家族内部的借贷就是成本低(往往没有利息),无抵押,无合约。而这就是最好的融资方式吗?我不认同这种靠亲情,靠道德约束而不是法律的方式就是最好的,兄弟反目,老无所养的例子还少吗?西方的社会结构是这样:首先是国家养,国家有这个责任和义务来赡养失业的,退休的和需要帮助的人。而赡养的资金来源是大众,从税收中,从贡献的养老金中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第二,发达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比如,投资上有股票,债券,以及更加发达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供起投资最终获得资本利得;有专业的基金,保险,投行来进行规划理财。所以,这种结构使人独立出来,不再依靠父母依靠亲戚,当需要帮助时首先有国家(如:澳洲的 centrelink), 然后是金融市场,金融产品。而且有法律条约保障也使得人放心安心。回过头来看中国,首先ZF是不能过于指望的,其次金融市场不发达,我们即便有钱也无处可投,股市不行,债券没有,衍生品不允许,就有个房市还有点岌岌可危的。所以,我们的保障就只能来自家庭家族内部。

当然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前景还是很大的,人一辈子有四种经济风险:1,小概率的不确定事件,如:天灾人祸。那么就要有保险的需求:医疗保险,天灾保险,财产保险;2,一次性的大支出:买房购车,子女留学,娶媳妇嫁女,这种就要有借贷需求;3,养老;4, 投资创业。这些方面的需求都在刺激这些金融机构的成长和发展,从另一个角度上也促使中国人的从家庭的约束中释放出来。我所提倡的这种释放不是说打破我们文化中的孝道,亲情;恰恰相反,我倒是觉得剔除了经济因素我们还能融洽的生活在一起不是更加幸福吗?父母不要省吃俭用为了孩子,一对小夫妇也不用发愁赡养4个父母,8个爷奶,亲戚朋友间的往来不是为了潜在中可以借钱周转。这样不是更加幸福吗?

我想通过企业资本结构来进行个形象的说明:我们当下的中国父母对待子女就是一种权益投资,父母可以不计成本的为子女付出,供其读书,买房,结婚甚至养孙子。但子女一定要听老子的安排,你的每一步路怎么走我要指挥你,读什么,去哪里,干什么,甚至讨什么老婆,嫁什么老公,父母是一定要干涉的。因为我是你的股东!我提供了经济来源,你理所应当的听我的,而且更深层面上讲这种威严和权威也是日后我老了以后你要孝敬我的一个道德铺垫和保障。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呢?孩子要么往往丧失了独立性,太依赖于父母;要么会叛逆,抵抗腻烦心理;父母老了后,当把所有财产交给孩子,反过来老人又丧失了独立和尊严,要看孩子的脸色说话行事,弄不好这份股权投资变成了零,孩子不孝也一点办法没有。那么我想说的是可以把这种经济支持变为债权投资。孩子18岁之前还是靠父母义务抚养,18岁以后再要钱就是借债,明确有借有还的!这样做的好处:第一孩子不会被控制住,掣肘,可以自己做决策;第二,从行为金融学上讲,一般有借债压力的人会努力一些;第三因为是债这笔钱的所有权仍是父母,所以老了以后这笔钱能够是老人独立和有尊严。再次强调我自己是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人,绝对接受不起对我不孝的道德批判,我只是在用我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而已,为的是在儒家文化下追求更大的幸福。
说了这么多,收个尾吧,其实一年来学了不少,研究了不少,思考了不少,讨论了不少,但苦于学术性论文的枯燥性和不可读性,也没什么机会表达这些想法,写成闲散的语言。学年结束,略有余闲,偶有所感,情不自禁,冗长杂谈,货与识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这个拼爹妈时代,普通家庭做到这点也能胜出?后悔看晚了
儒家文化批判:孝文化的实质
我们该怎样认识传统的孝道
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
春風化雨|韓國「道人村」 恪守儒家禮儀
让孩子做个普通娃,怎么那么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