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成果】感恩与教育

感恩与教育

徐亚新

01

作者简介

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去农村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古诗文诵读》等20多种教学用书,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著有《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致青年教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2005年出版教育随笔集《不跪着教书》,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02

内容简介

《不跪着教书》共收录吴非先生近年来的教育随笔100篇,文章篇幅虽短,但篇篇掷地有声,视角极广有的的是作者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想,有的记录的是对教育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笔,有的则是同行或学生的对话。这些都是作者20多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它传达的是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从教育教学问题入手,分析现象,提供思路,充分展现了一位资深教师、教育专家对中国教育问题,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问题的真知灼见,新颖深刻,文笔老练,促人深思,广受好评,展示了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风范,被许多学校作为教师必读书。

03

封底的话

“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的人?”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它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人一生的道路。”

“真的教师,不会因为社会寡廉鲜耻就放弃高贵的梦想,也不会因为社会的反智行为而丧失理性判断,教师有独立人格和职业精神,学生跟随他们学习,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

“我们也许因为软弱放弃过昨天,但是我们一定要为理想追求而珍惜每一个今天。”

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教育理念,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首先要求教师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当是人的本能,拒绝名利诱惑未必需要多高的境界。教师有独立人格和职业精神,学生跟随他们学习,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作者强调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要做生命教育。

04

读书感悟

下面开启我们的读书之旅。本书共有六章,今天我就第一辑《永不凋谢的玫瑰》和第六辑《在欢乐中沉思》说说我的读书感悟。本次分享的主题是“感恩与教育”。

感恩与教育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人世间,给予我们生命,为我们扛起重担,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感恩老师,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和付出,一路启蒙、引导着我们。授予我们知识,助我们圆梦。念师恩,一生无悔!感恩我们生于一个伟大的祖国,让我们幸福快乐的生活。只有懂得感恩和珍惜的人,才能获得人生最大的收获快乐和幸福。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同时还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品端正,知恩图报的人,才会受人尊敬,前行之路才会越走越顺,人生之路才会走得更远,心灵才会更加富足,活得才会更踏实心安!   

本书的开第一辑是“永不凋谢的玫瑰”,这朵玫瑰是什么样的玫瑰?第一个故事给出了答案。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幼儿园的四岁的孩子在花房摘下了一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他从容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小女孩儿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儿害羞的说:“奶奶得了重病,我告诉他,学校里有一这样一朵大玫瑰,奶奶有点儿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完之后,我再把他送过来。”听了孩子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儿,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孩子。”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一个懂得感恩和心中有爱的孩子,还看到了一位胸怀感恩和爱的教育家。老师们,我们想想,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怎么做?设想一下,如果苏霍姆林斯基没有奖励给女孩玫瑰花,而是因为女孩把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批评她破坏公物,乱折花草,这会给女孩留下什么?“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个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这样的美好。”于是作者把这个故事当做作文让学生续写的时候,其结果让作者大失所望。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在处理时弄清事情的原因。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长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学校不仅是“增长智慧”的地方,更应该是培养能够懂得“爱和感恩”的地方。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够经常的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在后面的章节中,作者还介绍了几个故事,同样是孩子感恩父母的故事。一个不大爱说话的男生说起母亲怀胎如何不易、分娩如何不易、父母如何艰难、从小如何备受呵护等等而滔滔不绝;一位学生工作后住进宾馆,第一个念头是“要是能让爸爸妈妈在这样的房间里住一夜该多好呀!”我想,这些孩子的父母如果知道这些事情,他们肯定会既感动又自豪,把儿女教育得爱家庭、爱父母,是父母最大的成功。这样的家庭,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没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了。少年儿童在成长时期,父母是最早的老师。面对最早接触生活的矛盾,孩子首先总是要学会学习父母的态度,为父母者必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古人训“养不教,父之过”,因此给学生,给子女以仁爱、善良、互助、友爱、克己奉人、节俭、朴素、自尊、自爱诸多方面的教育,父母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让我想起一则公益广告,一个小男孩看到妈妈在给奶奶洗脚,也端着一盆水蹒跚的向妈妈走来,说着“妈妈,洗脚”。这则广告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广告中男孩稚嫩笑容和话语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爱与感恩在生活中代代相传,这类教育是就是给下一代留下一颗真善良的种子,只有种下这粒种子,它能生根、发芽,并开出美丽的花朵。

在第一辑第六节《善良的心是一盏灯》中,作者这样写到“我喜欢富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学生,有没有善良的心,有没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是区别“人”与“非人”的标准。教会学生学会同情,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作者讲了学生郭虹的故事,郭虹是一各胆小,会撒娇的女孩,可是身为大夫的她,在除夕夜陪着一位孤老太太走完了生命最后的里程。事后,郭虹平静地说:“她孤苦伶仃,在最后的一段路上有我们送她,我觉得挺神圣的。”通过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善良。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仁爱的禀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成为情感健全的人。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也会懂得平等和仁爱。

学生的善良和感恩与学校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老师,我的神》这一节中,作者说到了在校庆90周年时,来了四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他们参加大会后,一时找不到歇脚的地方,随意走到了我的办公室。听他们说到了求学往是教数学的是谁,教国学的是谁,后来又换了谁,教英语口语如何治好,教音乐的老师如何潇洒,某某老师的一次严厉等等。90多岁的老人,还清楚的记得学生时代的老师。教师是教育生命的人,在一生中会留下如此难忘的记忆。

看到这时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小学老师。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朗读课文,因为我七岁还有些口吃,说话都费劲,读书总是读不通顺。五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位语文老师,他是校长,兼我们的语文课。在他给我们上第二节语文课的时候,让我读书。我硬着头皮站起来,半天没完读一段。老师听了我的朗读后,没有评价,只对我说:“以后上课读书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没办法,我害怕明天继续让我读书,我不能明天还读不上来吧,那不丢人吗?为了自己的自尊心,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放学回家后我开始反复地读。第二天再读的时候,比上次强很多。老师表扬了我。从那以后,我坚持每天朗读课文,后来我爱上了朗读,直到现在,依然喜欢朗读。我感谢我的老师,如果不是他,我可能今天依然不会朗读。一位好的老师,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从我当上老师之后,我也时刻的提醒自己,我要做一个好老师,用我的爱心和耐心关怀和帮助每一位学生。

老师在学校工作,学生在学校学习,在第六辑《在快乐中反思》,作者对名校、校长、老师等多方面进行了反思。

在作者心中的名校,应当是在教育教学上坚持“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信条。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名校的培养目标中还应加上“高贵的气质、平等的意识”。学校给学生的心灵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精神种子,今天的教育者如果不去想,就不是合格的教育者。虽然世界光怪陆离,学校教育不能世俗化,学校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培养合格的父亲们、母亲们,培养民族需要的人才。但是名校更应当是教育学生一生追求真理,像一个真正的人活着。在精神上有一有追求,始终有一种批判和怀疑的精神,勇于探索反思和求索。名校必须从小向学生灌输民族进步、为人类文明服务的思想,从小注意从精神上打好人文精神的底子。这些年,有的学校不遗余力地追求高考的升学率,强调重点大学、名牌大学的录取人数,学生从高一开始就记住自己的责任,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学校仅仅以考取名牌大学的人数而确定是否成为名校的标准,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呢?作者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杜鲁门当选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表示祝贺,说“你应当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他的母亲回答说,我也为另一个儿子骄傲。祝贺者问,“你的另一个儿子在干什么?”老太太自豪的说:“他在地里挖土豆。”这让我想到,何为教育的成功?学校培养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或者是培养会种水稻的农民,都是教育的成就,绝对不能是将前者视为成功,而后者视为失败。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想必大家都看了吧。有个情节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大年初一,周家全家外出拜年,在拜年过程中,邻居们无不称赞周家培养出了两个大学生,疯狂点赞周秉义和周蓉,父亲周志刚很来劲,强调儿子和女儿都是北大学生。可他却忽略了常年照顾瘫痪母亲,抚养姐姐的孩子,默默为家付出的小儿子周秉昆夫妻俩。爸妈越是夸赞周秉义周蓉他们,周秉昆和妻子郑娟这边就越不自在。邻居们和周家人都知道,如果没有周秉昆和郑娟的默默付出,周秉义和周蓉不会那么顺利实现大学梦。没有周秉昆和郑娟为周家负重前行,不会有周家今天的岁月静好。说到这里,我们能以成绩的好坏和是否考上名牌大学评价一个人的优劣呢?

作者还写到了校庆时,按照职位和财富的多少进行排序,将官职高的、财富多的则被排在前面,请上主席台,而教育他们的老教授只能排在后面,这是多么令人伤感?

作者在书中说到了校长,“校长应当是职业的教育家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从事的是教育,应当远离权力圈儿的。”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校长,也不知道各位老师学校的校长是什么样子的。不做过多评论。

作者在第六辑里,强调了一个词“反思”,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时刻的反思,是否能够正视工作中成功和失误,从中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呢?专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专家,是因为他善于总结和反思。下面开始我们的反思环节,请老师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畅所欲言。

1.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2.在你的学生时代,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和他之间的故事。

3.你如何看待“升学率是评价名校的标准,校友会按官职大小或财富多少排序”这类问题?

4.在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经常反思?说说你觉得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

 让我用作者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分享,“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够经常的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 教师七怕
李玉杰 || 新教法
挖名师,抢学生,民办学校迅速成名校,如今不让掐尖怎么办
半个世纪母校情
在实验班家长会上的讲话
小学教育热点话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