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组织架构巨震!阿里腾讯为什么都在今年“大手术”?

阿里这轮组织架构“大手术”,终于还是来了。

今年9月30日,腾讯宣布进行企业组织架构大调整,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并将原七大事业群压减至六个。这是腾讯时隔6年后首次动刀组织架构。

当时,腾讯的组织架构大调整在业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但在经济下行周期,巨头企业“春江水暖鸭先知”,率先进行自我革新,打破组织惯性,增强经济寒冬中的求生能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很多人奇怪的是,一向喜欢“拥抱变化”、几乎每年都要进行内部组织架构调整的阿里,为什么这一次落在了腾讯后面?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而且一来就是个大动作。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

今天,阿里巴巴CEO张勇在公开信中透露了具体的组织架构调整,调整几乎涉及阿里的每一个重要部门。

阿里云、天猫、菜鸟网络、阿里妈妈、阿里大文娱等部门均有重大的人事变动,此外,还新成立了一个新的组织架构——新零售技术事业群,同时,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还进入阿里的创新业务事业群。

如此巨大的人事和组织架构变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腾讯和阿里为什么都选在今年对自己“动手术”,而且选择的时间节点如此接近?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腾讯提前一年“动刀”

马化腾曾在2015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明确表示,腾讯每隔7年便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调整。从整部“腾讯史”来看,腾讯一共3次动刀组织架构,而上一次是2012年。

腾讯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发生在2005年,当时公司内部讨论到底腾讯业务是否需要多元化,而腾讯的实际情况是多元化布局已经完成,囊括了无限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游戏和媒体等,所以腾讯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是BU化,也就是“业务系统化”,以产品为导向。

第二次组织架构调整是在2012年,那一年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分水岭,All in 无线迫在眉睫,因为之前的无线业务被分散在不同的业务系统,所以腾讯又实行了第二次“自我进化”,从产品为导向的业务系统升级为BG(事业群)制,把对等业务合并在一个部门,方便统一体系内产品协调资源,快速创新和迭代。

从腾讯历史上的这两次组织架构变化不难看出,每次腾讯的调整背后都顺应着时代环境的变化,把自身业务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积极地拥抱变革,实现自我进化,正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一般,腾讯正是通过这种不停息的自我进化,成为中国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按照以往的“规律”,下一次调整应该在2019年,但这次却提前了。

今年9月30日清晨,腾讯官宣,启动战略升级:“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

腾讯董事长马化腾

腾讯公司的组织架构在时隔6年后迎来新一轮的优化调整,在原有七大事业群(BG)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整合,成立六大事业群:一方面保留原有的企业发展事业群、互动娱乐事业群、技术工程事业群、微信事业群;同时新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平台与内容事业群。

腾讯的第三次组织架构调整,和前两次一样,同时也是为了迎合社会的巨大变化。

如今的互联网商业中,没有一家巨头可以离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这三种技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下半场,这三者或将决定中国互联网巨头未来的生与死。

但2018年突入其来的经济下行打乱了腾讯7年一次的组织架构调整。

在过去的整整10个月中,腾讯股票一路下跌,在10月份的最低点时,腾讯公司的市值几乎腰斩。在巨大的危机面前,马化腾决定提前对自己“动手”,开始了组织架构的调整。

腾讯的“自我手术”,一方面是为了迎接社会变化的新浪潮,另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打破“组织惯性”、勇敢跳出舒适区,来提升自己的抗危机能力。

组织惯性有时会要了命

惯性是物理学的概念之一,牛顿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表述为“所有物体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由于作用于它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围绕花盆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毛毛虫的悲剧在于思维的惯性,在于不假思索的盲从。其实,只要有一只毛毛虫能越雷池一步,打破固有的习惯及跟随的习性,就会逃脱死亡的陷阱。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人和那些大公司又何尝不是如此。

组织惯性其实很简单,往往由之前成功的策略和经验而引起,因为这样的工作方式、这样的文化,把我们带到了今天这个位置,因而很难改变之前的“惯性”。

正是因为组织惯性的存在,在面对重大危机时,往往会缺乏应对和变化,进而把企业推向死亡的陷阱,胶卷巨头柯达、手机巨头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是死于组织惯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所以打破“组织惯性”,现在就成为很多大企业过一段时间就来一次的“必修课”。

 

陆奇失败的“百度试验之旅”

但组织惯性并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

百度的前CEO陆奇前两年就有过一次不那么愉快的失败体验。

前百度CEO陆奇

2017年年初,陆奇进入百度,很快,百度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部分与人工智能无关的业务被边缘化。

随后,陆奇还将百度的业务梳理分划为四个象限。以关键使命和非关键使命为纵轴,主航道和支持的护城河项为横轴。纵轴区分的是与核心业务相关联的程度,横轴体现的则是业务的战略级别划分。而纵轴的“关键使命”项对应的是夯实移动基础,“非关键使命”项对应的是人工智能时代。

庞杂的百度业务通过这四个象限,被梳理了出了轻重缓急。具体来说,主航道指Feed流和人工智能两大业务,代表百度的未来;护城河是指能够让主航道业务航行更稳健的业务,起到护卫舰队的作用,是百度的现在。

在调整过后,百度的财务也开始了亮眼的表现。

2017年4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6.8%、14.3%、29%和29%,2018年Q1同比增长31%。市值一度跌至500亿美元的百度,在2017年10月冲破900亿美元关卡。

百度继续升级All in AI战略。很快形成了六大事业群平行的组织架构。六大事业群组分别是搜索公司、AI技术平台体系、智能驾驶事业群组、智能生活事业群组、新兴业务事业群组和金融服务事业群组。

但陆奇的探索在一年后戛然而止。2018年5月,陆奇无奈离开百度。

百度董事长李彦宏

在某专业财经媒体《陆奇止步百度深水区》的一文中,百度一位不愿实名的中层这样说,“想清楚变革的方向不困难,困难的地方在于你推动变革的过程太难了。你可能会说,我把组织架构调了、把业务结构也调了,剩下的就是执行了,不是很简单吗?很多隐形的东西是无法调的。陆奇做的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感受得到,所有员工都能感受得到,但阻力非常大。”

不管这次组织架构大调整的阻力来自于何方,但可以看得出,要对一个已经形成巨大惯性的大公司“动刀”是没那么容易的。

阿里一言不合就“拥抱变化”

一个人往往就是一个企业。

在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中,这句话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过去的这些年中,由于马云的强势,再加上他持续不断的推动,阿里巴巴被业界公认为是最热衷架构调整的互联网巨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传出阿里巴巴架构调整的消息。

2011年,一淘、天猫,三者从淘宝网拆分,团购平台聚划算独立运营;2012年,设立淘宝、一淘、天猫、聚划算、阿里国际业务、阿里小企业业务、阿里云为七大事业群;2013年1月10日,拆分出25个事业部,以此给更多的阿里年轻领导者创新发展的机会;2013年9月,阿里巴巴成立网络通讯事业部,OS事业部升级为OS事业群,原B2C事业群总裁张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团COO,阿里巴巴CEO陆兆禧亲自挂帅移动业务;2014年,阿里集团COO张勇、原淘点点事业部总经理王煜磊、阿里副总裁张建锋得到重用……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阿里为何如此热衷组织机构调整?其实也就是为了防止出现“大公司病”,所以要时常打破组织惯性,让整个公司有机体处于兴奋、有竞争力的状态之中。

阿里巴巴CEO张勇在2017年年初的公开信中曾说过:“不断升级自我,时刻具备拥抱变化的热情和能力,必须成为核心竞争力。”

拥抱变化,阿里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

在面对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竞争、国内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时,阿里这次“自我大手术”的时间虽然略晚于腾讯,但调整的力度却明显大过腾讯,不夸张地说:几乎是把阿里原有的高层组织架构狠狠地“砸了一锤子”,堪称颠覆。

可以预见,阿里在本次组织架构大调整后,必然会面临一段时间的阵痛和不适期,但一旦结束阵痛期后,新的阿里必然将像春天的幼笋一样,获得更强向上的力量。

 

说得残酷一点,企业竞争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达尔文世界”。

打破组织惯性,很痛苦,但对企业来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面对变化和危机,谁能更快地调整自己、谁有更大的勇气“解剖自己”,对自己动刀——赢家的王冠才能戴得更久。

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永世不灭的王者,危机时时都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为、腾讯、阿里、小米、百度3年组织架构调整最全梳理
IPO清障:阿里巴巴集团再融资80亿美元
BAT编辑基因
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绩效
2C放缓、2B焦虑,留给腾讯的时间不多了
化腾、马云、李彦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