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1804个大山女娃逆天改命!她红了却遭质疑:见不得伟大,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愿你
心中有梦想
眼中有温柔
脑中有哲学
作者 |张尼德普     来源公号|正经婶儿


键盘侠可能会迟到,可他们却从不会在任何新闻中缺席。

在63岁的女校长张桂梅把1804位女学生送出大山的新闻火了之后,质疑的声音终究还是出现了。

他们先跳脚张桂梅的“填鸭式”教育:


几天之后,又有人找到了新的“黑点”。

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论,我都是震惊的。

我宁愿相信说出这种话的人,是为了吸引眼球和关注。

如果是认真的、毫无证据的批判,我不得不遗憾,人心冷漠的也太可怕了。


和同龄人相比,63岁的张桂梅看上去比她的年龄老太多了。

看过张桂梅的朋友说,她的状态已经很不乐观了。

“查出的病就有14种,其中4种都是肿瘤。”

“在电话里,只要一提起她的学生,她即便咳嗽也会滔滔不绝。”

实际上,之前医生就曾断定,张桂梅活不过去年。

可她坚持下来了。

想到能用有限的时间再把一百个、十个或许只有一个女孩子送出大山,她好像就能再坚持很久。

今年的张桂梅终于“红”了。

这是她来到丽江市华坪县的第24年。

也是她创办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第12年。

只要是女孩,不管成绩怎样,都可以在这个全国第一个免费女子高中申请就读。


十多年的时间,张桂梅和一届又一届的女孩同吃同睡。

每天早上5点20分,张桂梅拿着手电筒,站在一片黑夜里。

亮灯、开门。同时,她也不忘大喊着叫起还在睡梦中的女孩赶紧起床。

收拾、跑步、读书……

这样紧绷的状态一直会持续到晚上。

直到凌晨十二点最后一盏灯熄灭,张桂梅才最后一个睡去。

周而复始,张桂梅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除了在学校照看孩子,身体一直都不太好的张桂梅还想想方设法走出去。

学校需要钱。

去乡里,去县里,去省里,甚至去北京。

只要能要来一点钱的地方,她都要去。

她也需要亲自找回一个又一个从课堂上消失的女孩子。

从家里,从田地里,也从订婚的现场。

女孩子一定要上学的。

女孩子一定要爬出大山的。

只有走出去,人生才有转机。

所以,为了一个命运的转机,张桂梅像妈妈一样,把一生奉献在了这个蜿蜒曲折的山路永远没有尽头的小山村里。

我曾经被张桂梅的一张照片动容。

在硬邦邦的长椅上,张桂梅侧身吃力地躺在那里。

怎么看,这都是极其不舒服的。

可这是张桂梅的日常。

每天有一点空闲,身体背负着极大压力的她就勉强在办公室这条椅子上闭上眼睛小憩一下。

“这样随时都可以起来工作。”为了方便孩子们找到她,她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年。

支教的人很多,很多人也曾在大学的某个假期申请到偏僻的山村进行几个月的教学体验。

可真正能留下来的人很少。

像张桂梅这样,愿把一生扎根在山区女生教育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所以,当地人把她称为当代活菩萨。

这样的生活未免太孤独了。有人说。

为什么?也有人问。

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个普通的家庭。

因为母亲病逝,还未成年的张桂梅跟着参与三线建设的姐姐从黑龙江飞到了祖国另一端的云南。

在这里,她遇到了她命中注定的爱人,她也有了平淡经营家庭的梦想。

颠簸流离的人,终于有了家。那时候的张桂梅,珍惜着这段来之不易的幸福。

可幸福太短暂了。好像只是一场梦。

结婚还没有多久,丈夫便因病离世,留下了张桂梅独自承担余生的悲喜。

从来没有人教会过我们如何面对离别。

失去了爱人,张桂梅几近崩溃。

因为不愿意留在这个悲伤的地方,在申请了调职之后,1997年,40岁的她来到了丽江市华坪县。

那时候,中国内陆的经济已经开始飞速发展了。

可张桂梅在这里,看到了茫茫众生中的另一面。

贫穷、愚昧、落后……

当一家人连基本的生存都无法保障,他们又有什么资格讨论教育和自由?

一开始,张桂梅大概没有想过为此奉献一生。

她只是一步步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

缺什么,她就去买什么。没有钱,她就去借、去要。只要孩子来读书,她就有责任把她们带到毕业。

那一年,城里的孩子在电影院为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掉眼泪,回家还要为此写一篇观后感。

而在张桂梅的世界,她就是魏敏芝,她教的孩子,就是一个都不应该少的孩子。

没有家,就没有后顾之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张桂梅把学校当成家。没有人要求她,可帮助孩子走出大山成为了她的使命。

2008年,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坪女高迎来了第一批100个女学生。

自那之后,张桂梅肩膀上的责任更重了。

有了基础设施,就没有借口教不好孩子。

读书,只有读书。

值得欣慰的是,张桂梅手下的学生都很拼。

不想早早嫁人,不想回家面对一贫如洗的家,想要出去看看,想要改变人生。

互相鞭笞,互相鼓劲。

从建校到2019年,女高一共送走了1645名毕业生。

这些女孩子,能上大学的比率是100%

今年,女高参加高考的159个女生中,9个读了专科,其余的150人,都上了本科。

70个一本。17个孩子成绩在600分以上。

“我不满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张桂梅说。“我的目标是人人上一本。”

“要有那么一两个人上清华北大。”

干瘪虚弱的身体,却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这一刻,张桂梅的眼睛是坚定又闪亮的。


可与此同时,却有人声称,她的成绩,是用虐待孩子换来的。

她们可是处在发育期间的女孩子啊,每天五点钟起床,怎么能够保证一天八小时的睡眠呢?

只让疯狂读书,这不就是填鸭式教育吗?

轮不到正义网友反击,张桂梅先解释了。

没错,我就是填鸭式教育。

能怎么样呢?

这里是贫瘠的山区,这是一个辍学和结婚都比读书容易的地方。凭什么要求山区的孩子每天轻松完成学业,然后去学琴棋书画,去学编程数据,去学奥数英语?

她们没有条件去发展特长。甚至她们的基础学科都让人忧虑。

不靠死记硬背,不去大量做题,怎么高考?怎么拿分?怎么走出山区?靠键盘吗?


在评论里,有人留下了这么一段话是啊,在你没有条件的时候,最笨的方法也就是最有效的办法。


也有网友说,怎么?西方也有填鸭教育啊。

解释了,澄清了。想要诋毁她的人却不信。

时不时,总有反对的声音出现在关于张桂梅的新闻下面。


让不得不让我想到了最近另一位热搜常客——钟南山。

几天前,84岁的钟南山因为他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了共和国勋章。

在采访中,他说:“中国人,什么都压不倒。”

他是国家英雄,他值得得到最大的掌声。

可是呢?

他也没有逃脱一些自诩为“道德卫士”的审判。

网友替钟南山刨除了中国人的身份。

为什么?

因为有人发现,钟南山的女儿嫁给了一位外国人,她的孩子并不是百分百的中国血统。

而在一段美国探索发现频道的纪录片里,钟老的女儿也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

叛徒,走狗,滚出中国。

有人骂得格外难听。

同时,他们还注意到了镜头里,钟南山的儿子腰间明晃晃的爱马仕皮带。

凭什么穿爱马仕,钱是哪儿来的?

一时间,某些人疯狂跳脚。

他们指责钟南山,教出了两个崇洋媚外的子女。

一定是爱国教育没有做好。

他不值得我们歌颂。

关你屁事。

这是看了新闻后,冲入脑海里第一个词。

钟南山怎样教育子女,怎么轮得着一群外人指指点点?

大概这群人,根本不知道钟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的有多优秀。

随性发展,做他们想做的事,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强加干涉。在几十年前,钟南山就有了这样现在看上去依旧先进、很多普通父母都做不到的教育理念。

那个嫁给外国人的女儿,叫钟帷月。

她曾是中国最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之一,曾获得100米蝶泳的世界冠军。

那个被批用爱马仕的儿子,叫钟伟德。他是中国有名的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能力出众,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这简历怎么看,都可以被吹嘘一辈子吧?

只是嫁给了爱情。

只是买了自己喜欢的奢侈品。

然后呢?

竟然要被一群无关紧要的人议论生平?

作业写完了吗?工作找到了吗?业绩完成了吗?房贷还完了吗?有那么多闲工夫,不如多思考思考自己。

同样被抨击过的还有袁隆平。

只是在车展上摸了一下豪车被记者记录了下来,袁隆平就被扣上了“奢靡、忘祖”的大帽子。

真不知道,如果当时袁隆平高兴想要试驾一下,骂他的人又会上升到怎样的高度。


到底网络上到底是什么时候形成的这一股烂风气?

不能赞美,只能批判。

每当有一个正面的形象出现,有些人总会条件反射般想要去挖出温馨故事的黑暗面。

哪怕,也许黑暗完全不存在,也要编纂出黑暗。

“怎么可能会那么好呢?我一定得找出不好的地方让大家看看。”

当处心积虑地找到了一个可以挑起矛盾的点,这些人高兴坏了。

放大矛盾,奔走相告:“看,我说的对吧,他/她根本没那么完美。”

一开始,这一切只会发生在偶像明星的粉丝圈里。可渐渐地,网络变得可怕了。

翻黑料、泼脏水,这一系列行为蔓延到了英雄身上、也波及到了很多的普通人。

一言不合,就人肉。

看着不顺眼,就质疑。

现在呢?

不管你们赞美的是谁。你们赞美,我就要反驳。

甚至有人说,不管是钟南山、袁隆平,还是张桂梅,这些故事都是炒作,是骗局。他们的身后,有一个神秘的组织在“推波助澜”。

不然,张桂梅为什么突然火了?

为什么?

我不知道,我也不需要知道。

反而我还觉得,如果有人愿意去炒作她,去收钱赞美她,去捧红她,那太好不过了。

不管张桂梅的初心是什么。

不能否认的是,她做了实事,做了好事。的确是因为她,那一千多个女孩有了学上,改变了命运。

她们不用被迫去嫁给其他人,不用在该读书的年纪去做母亲,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穷日子……

她们可以成为律师、医生,也可以成为老师、白领……

最重要的,是她们终于明白了,要想成为任何人,首先要成为自己。

因为张桂梅“炒作”了,她火了。

有单位和个人愿意捐助她,愿意去重视女性和儿童教育,愿意深入到更穷更偏僻的地方去。

在未来,可能有更多人的命运会因此改变。

这样不值吗?

值。

有时候,我害怕张桂梅、钟南山上网不小心听到那些质疑的声音。

后来我明白了,那些真正的英雄们,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专注并热情于自己的事业。

为事业燃烧的人,他们没时间,也不屑于去倾听否认他们的声音。

只有脚踏实地干实事,做好事,才是对自己的最好证明。

至于外界的是是非非,又能影响的了他们什么呢?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析+范文】山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作文:对两种截然不同教育观,有何感悟
【西散原创】韩进作品 | 蜡炬成灰泪始干
了不起的妈妈
李展飞:给张桂梅的“填鸭式教育”点个赞
乘风破浪的姐姐,没她我不服!用高考改变1645个女孩的命运,她比任何人都值得一个热搜
被骂“女拳头子”的她,今天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