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轴心时代”的生命颂歌——孟子“仁学”掠影

编者按:2018年9月15—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出时代困境探寻新出路。本平台将陆续发布参会嘉宾的论文,以飨读者。

中国“轴心时代”的生命颂歌

——孟子“仁学”掠影

胡发贵

胡发贵教授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作者简介:胡发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孟子“私淑”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光大者,也是华夏文明精义的传承者、创新者和发扬者。他为中国古典文明的“轴心时代”做出了许多奠基性的思想贡献,其中最具永恒价值的当属颂扬生命的“仁学”。

孔孟儒学忧世忧民,特别具有人道情怀,后人称之为“仁学”。仁是孔孟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子甚至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为了仁,连生命都可以放弃,足见孔子对仁的推崇。《论语》中“仁”字出现一百多次,孟子则积“仁”为“仁学”。如果说孔子在观念上提升并重构史已有之的“仁”字,使其成为儒家的核心关键词,那么孟子则进而从人性和理想政治的角度,论证并深化了“仁”,使其成为彰显人的尊严,维护人的权益,体现人的文明的“仁学”。一句话,孟子以其“仁学”极大地凸显了人的价值,树立了一座永远闪耀人道精神的生命哲学丰碑。

孟子的时代,诸侯间战争愈演愈烈,人民生活困苦,人的生命也惨遭涂炭,用孟子的话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也”(《孟子·公孙丑上》)!因此孟子更为激切地宣扬仁学。

孟子所理解的仁,从他的论述来看,含有厚道、亲切、温情、爱怜之意。如孟子说“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下》),这句话就揭示了“无欲害人之心”与“仁”的密切关系。一次梁惠王问孟子:怎么做才能使我的国家更有利?孟子说:谈什么利呀,有了“仁义”足够了。因为过度崇尚利,那么大臣就会怀着谋利之心来事其君;作为儿子的,也会怀着谋利之心来事其父;作为弟弟的,也会怀着谋利之心来事其兄。这样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就没有“仁义”可言,全是赤裸裸的以利相交了,千百年来发展而来的人伦美德就将毁于一旦。孟子还指出:如果以利害来说服秦、楚罢兵议和,不如以仁义说服他们,“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孟子·告子下》)这里以杀戮与“仁义”对举,可见孟子的“仁义”实包含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事实上孟子也认为仁就是人,直接将仁与人划上了等号。他说“仁也者,人也”。因此在孟子那里,仁学就是有关人的学问,是对人之为人的一种充满人文关切的解读。孟子性善论即意在论证人的伟大和优越。历史上孟子首倡性善论,他认为人性的本质先验就是善的,人有着极为优越的禀性,因为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四端”之心,这就是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按孟子形象而生动的说法,“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此四端之心,孟子认为也是人不用学习而先天就具备的品质,是一种“良能”,“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良能也。”孟子强调人的这种道德性和智慧性,近乎一种不加人为的自然本性,是人,就有这种“四端”之心,就有这种良知良能。孟子所反复论证的良知良能,重点不在先验的认识能力,而意在揭示人性所本然具有的道德认知和识别能力,用孟子的话说即“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

孟子尤其再三致意的是恻隐之心。因为恻隐之心即是仁,即是爱,是对人的生命安危的关切。有时侯孟子又称此恻隐之心为“不忍人之心”,这实即是关注人的存在状况的爱心。孟子以为人都有此不忍人之心,其例证就是如果有人突然间看见一个小孩马上就掉到井里面了,都会产生紧张和痛苦,并顿生抢救他的念头。人们之所以会这样,并非为了讨好这个小孩的父母,也并非是要在亲戚和朋友面前表现自己,更不是出于听不下去小孩的哀叫声,而只是人的爱心使然!人性中本就有爱心,那么仁者爱人不就是自然而必然的吗?孟子“四端论”着意论证爱心的自然天成,实也是在为仁学寻找合理性的先验论据,是在证明孔子所提出的仁学的合理与应当。

不仅如此,孟子还从价值论的角度,证明人也值得去爱。孟子强调人有“四端之心”,因而凡为人都是同类,“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孟子·告子上》)这是说人虽有圣、凡之别,但在人的本质意义上,圣人与我都一样,是没有差别的。孟子的“同类”之说,就悄悄地肯定了人的价值。也因此价值,孟子特别强调人与物不同类。当时另一位著名学者告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主张人性本无所谓善恶,就象水一样,哪边低它就往哪边流,而且他还认定人的生物性就是人性,用他的话说即“生之谓性”。孟子坚决反对告子对人性的定义。他反驳告子说,如果生之谓性,那么牛之性同于犬之性,同于人之性吗?孟子认为人性是有其卓越特别之处的,它根本不同于动物,所以孟子一再说“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虽然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只是“四端”之心,意即人先天所具有的只是性善的萌芽,所以如果环境不利,再加之主观不努力向上的话,人性也就有沉沦的危险。孟子有句名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所谓“几希”,即人与禽兽的区别是很小很小的,一不小心即会失去这种差异;但即使如此,孟子依然坚持人与禽兽是有根本区别的。“几希”的存在,也就确保了人的特异性和不同寻常的价值。《孟子》一书中多处论及“人-禽”之辨,如《离娄下》就有数处涉及。其间有一处孟子提出,通常是“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但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不知好歹,甚至恩将仇报,孟子认为其行为禽兽不如。孟子比喻说:如果有人对我蛮横不讲道理,有修养的“君子”就会自我批评:想必是我不仁,是我无礼,才遭至别人疾恨的。他自我反思后,变得富有爱心了,待人接物也彬彬有礼了,可是还有人对他蛮横无礼,有修养的“君子”又会自我批评:肯定是我待人不诚实。他自我反思后,待人很诚恳了,但这个人还是态度蛮横不讲理,这时候人们就会说这个耍横的人,真是一个丧心病狂的人,他这样做与禽兽又有什么区别?在《滕文公下》中,孟子宣扬为我论的杨朱学说,本质上是“无君”,而宣扬兼爱的墨子学说实为“无父”。孟子认为他们的学说,实是蔑视和否定人类的文明礼则,是欲使人去人文而近蒙昧,是反人类的,“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的“人—禽”之辨的用意固然也有强化修身养性的必要,用孟子的话说即“养心”。因为按孟子的见解,人如果吃饱了,穿暖了,无所事事,不知反思自己的行为,社会也不加以教化,那么人就有禽兽化的危险。孟子以为正是为防止人性的堕落,所以官为司徒的契创设了五种社会规范、即“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但我们以为,孟子强调人—禽之辨另一层深意,是对人的价值的反思与颂扬。孟子以这种辩论说明:不论人与禽兽的差别是多么微小,但人就是人,禽兽就是禽兽,其间有绝不可混淆和泯灭的界线;孟子用心划出这一界线的意图,不是遮掩人的光辉,而是凸现人的伟大。

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存在,那么合乎逻辑的自然会产生对生命的敬畏,孟子由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进而认为人的生命是至上的,所以他说“仁也者,人也。”并断然论定:“杀一无罪,非仁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是主张认同周礼的,史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作为华夏文明进步重要成果的周礼,是严辨男、女之别的,并强调这是人之为人、人不同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一次淳于髠与孟子讨论这一问题时,淳于髠问是否男女之间应有隔离而授受不亲?孟子予以肯定。

人在孟子眼里,既有最有价值的,也是别具理性的伟大生物,这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有“大体”,所谓“大体”就是人能思考,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可是人不仅有“大体”,人同时也有耳目之类的“小体”,所谓“小体”即是感官和本能。孟子认为人如果听任“小体”的控制,其结果必然是人沉湎于物欲而日益禽兽化,所以孟子强调人应发挥“大体”的作用,让它来控制和支配“小体”。 孟子固然承认人有食、色之欲(它们实是“小体”的表现),但人决不能让它牵着鼻子走;人肚子饿了要吃,但绝不能从兄弟手里抢饭吃;人虽有“好色”的本能冲动,但不能让这种本能支配自己,人应该遵循社会的道德规范,即“由仁义行”,不应不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义程序,而夜翻墙头的男女苟合,或以暴力来满足自己的性欲。

不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孟子如此重视理性监视下的男、女之别,但当淳于髠问嫂嫂溺水,是否可以伸手拉她?孟子的回答也是断然肯定的:“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后一句话是讲男女之间本应不相接触的,但嫂子掉到水里去了,出现了特别的情况,可以伸手拉她,这是一个特例,是临时的应变。不少论者注意这一点,强调孟子的“权变”思想,以显示孟子并非“迂腐”。下面这段话,也经常被引用,以证明孟子并非死板。一次弟子万章对孟子说:《诗》中的‘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真是说得好,但象舜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为什么不先请示父母就娶媳妇了呢?孟子回答说:是这样的,如果舜事先禀报父母,他就聚不成媳妇了。婚姻是人生大事,也关系到祖宗香火的传递,还涉及人自身繁衍的大问题;如果事先让父母知道了,那不就坏了大事吗?这反而会增加父母的罪过,所以舜不告。孟子为舜的辩护,也确实显示了孟子并非死守礼则。权变见解是孟子思想里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过,我们以为诸如“嫂溺援之以手”的这类“权变”,其含意就远远超出了权变本身,因为它所包含的深意是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你看,“礼”虽然是应严格遵守的社会规范,但在人的生命面前,再崇高的规范都退居次要地位了。孟子这一抑一扬之间,不正显现了他的仁者爱人的情怀吗——对生命的讴歌。

正是怀着这种礼赞生命的信念,孟子疾呼人应有人的生活,孟子四处宣扬“仁政”的旨意也正在此。孟子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鼓吹实行仁政并不难,只要扩充此“不忍人之心”于天下百姓,就能够建立起仁政。为此他曾尖锐批评梁惠王不行仁政,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去做。孟子为此比喻说:一个人如果让他搬动泰山,那确实是做不到,客观上是不能;但如果说让一个人抬起几片羽毛,让他为老人折根树枝作拐杖,他竟说他没有能力做到,这就是谎言,他并非“不能”,而是“不为”,即不愿意去做。孟子以此比喻说明,“仁政”是不难做到的,关键是看诸侯们做不做。

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是一种恻隐之心,实即是一种爱心,从此爱心流淌出的政治模式,逻辑上也当然是一种充满仁爱精神的,事实上孟子也正是这样主张的。孟子认为商汤、周文王已开了仁政的先河,其政治特征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其道德特点是爱心,是“视民如伤”。孟子特别强调商汤、周文王都非常重视赡养老人,尤其是关心那些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可怜人,用孟子的话说即鳏、寡、孤、独的“四穷民”。受先人的促动,孟子设想的仁政,中心是让所有人、尤其是那些“穷民”过上体面而快乐的生活。在物质上他要求“制民恒产”,即实现井田制,给予人民一定数量的私田,还给人民一定面积的宅基地,让他们有住处。孟子认为老人没有肉是吃不饱的,也只有穿绢帛才暖和,为此孟子要求统治者使人民有条件养家禽,种桑麻。孟子的“仁政”还要求统治省刑罚,薄税敛,给人民创造宽松的生活环境,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孟子还强调“仁政”的道义性,其具体表现:一是不要让已满头白发的老人为了生计还要劳作,要让他们安享晚年;二是统治者要轻徭薄赋的善待人民,不能把人民看成牛马,要让他们有喘口气的机会,让他们有娱乐、休闲和学习的时间,用孟子的话说是“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这最后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表明孟子不仅看到了人的生物性,更体认到了人的精神性。人活着不仅只为吃饱穿暖,还追求活得有意义,有想象的自由,有学习文化的自由,有弄懂人为何是人的权利。

孟子一方面呼吁“视民如伤”的仁政,另一方面则猛烈批判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暴政。孟子曾这样愤怒地斥责道:“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还如此尖锐地抨击暴政的冷漠和残酷:“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人民死于冻饿,统治者还竟然说:这不怪我,是年成不好。孟子引述孔子反对以偶人陪葬,痛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故事来说明,孔子连用人的形象都不允许,更何况虐待活生生的人,统治者怎么能让人民“饥而死”!孟子坚决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即统治者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住得好,也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劳力者”虽然与“劳心者”有贵贱等级之差,但他们也是人,同样有追求快乐和享受的权利。所以对于齐宣王设置王家花园,不准老百姓进,而且“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将人的生命看得还如其麋鹿,孟子怒斥他为“不仁者”!对那些不管人民死活、只顾自己享乐的暴君,孟子甚至主张人民杀死他们,是完全合法的,因为他们先违背了仁道原则:“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反对暴政杀人,也同样反对战争杀人。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动辄数万、甚至几十万人,死伤的人数也非常巨大。长平一战,赵国被活埋的俘虏就达数十万,孟子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是有所据的,并非臆想和夸张。孟子认为这种兼并战争,为得是夺取城池和土地,不惜牺牲大量的生命,孟子痛心而愤怒地说“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孟子还说,那些善于打仗的人,那些常胜将军,都应该处以“大罪”,即处以极刑。孟子认为那些崇尚暴力的国家,草菅人命,是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取得天下的,只有那些爱惜生命的人,“不嗜杀人者”,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而赢得天下,最终能统一天下。

韩非子曾描述:战国争以气力。孟子反战、控诉战争戕害生命,主张好战者应服“上刑”,故遭战国权势者忌恨,其思想被讥笑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但正是这种“迂远”,恰反衬出孟子生命哲学的超越性和深刻性,它代表的是一种文明普遍而久远的关切和利益。事实上,孔孟仁学所建构并强化的“仁者爱人”理念,深入人心,人的生命至上意识,庶几成为古代中国的自然法。暴君虽然可以无视她,但其结果必然象秦二世一样的迅速灭亡;相反,只有遵循这一自然法,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拥护。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为何体现孔子思想的阶级和时代性?
孟子“不忍人之心”的哲学阐释
浅析孟子的人性论
先秦时期儒家对孔子人道观的发展(苏文帅)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
深入系统地把握孔孟思想精髓 ——《论语》《孟子》教学建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