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汉字差点变这样——昙花一现“二简字”

撰文、供图:盛立刚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


翻看1978年1月、4月出版的旧报,赫然发现《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蹦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文字!如果不联系前后文,许多字根本就不敢认。比如发展的“展”,就是一个“尸”字,底下一横;英雄的“雄”,写作“厷”;打算的“算”,写作“祘”;建设的“建”,写作“迠”;疾病的“病”,写作“疒”;正副的“副”,写作“付”;停止的“停”,写作“仃”……




看到这样的字,90后、00后大概只能问爷爷奶奶辈认不认字了。70后、80后大概小的时候都见长辈和老师写过,不过以为只是记事和板书书写方便而已,在书刊报纸上却从未见过。如今在正式出版物上集中看到这些怪字,虽有些熟悉,但更多的是震惊:汉字的简化,一度真的要走入一个让人“纵使相逢应不识”的方向。


这些字是所谓的“二简字”,“二简”即《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该方案(草案)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申报于文革期间的1975年5月,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12月20日正式公布,并于第二天在《人民日报》“试用”。这几份1978年1月、4月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就处于“试用期”。很快,也就在1978年4月,教育部率先发出通知,要求在课本、教科书上停止使用“二简字”;7月,中宣部通知报刊、图书停止使用二简字。“二简字”在正式出版物上总共“试用”了七八个月后,就结束了其官方历史使命。八年之后的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正式“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不难想见“二简字”在这段时间引发的争议和乱象。此次正式宣布废止的背景之一,据说还有电子计算机的汉字库对文字稳定性的要求。



而在民间,那些已经习惯用“二简字”的一部分人,依然在日常生活里书写少量“二简字”,一直到今天。但是这些老人,大多已不记得1977-1978年的“二简”方案,人们将“二简字”完全归咎于“文革”。


由简而繁,再由繁而简,是各文明古国文字发展的普遍规律,汉字自然也不例外。对简化字的态度向来两极,一方认为扫盲居功至伟,乙方则认为文化已被割裂。已退休的蔡若明教授说:“简化字各个有来历,无一由改革者撰造。”以示汉字的简化是历史必然,与文化割裂并非直接相关。不过,一位参与汉字最新国标《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专家,在完成该项目后,现在都在用繁体字了。

无论怎么争议,“二简字”这样不成熟的方案,被匆匆废止并且被长期诟病,继而逐渐被人遗忘,却是不争事实。



1月10日下午,“访问历史”系列沙龙第6期将在北京举办,嘉宾为《寻找·苏慧廉》作者沈迦,主题为“一条开往中国的船”,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简字草案(主要内容)
77年推行的二简字,为何不到半年就废除?晒晒二简字你认识几个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即二简字总表】
歺和餐两字意不同、音也不同,歺的读音你知道吗
二简字为何会被废除?学者:外形太像日本字,失去了中国汉字精髓
70年代的汉字二次简化,虽然失败,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