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坚定的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


虽然被限制了报道,但这两天柯洁大战AlphaGo的消息还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两局之后柯洁完败,类似于人工智能就要代替人类,今后多少年内50%人就要失业等等的月经贴又开始流行开来了。


1、


其实我想大部分人和我一样,既对AI不怎么了解,又对围棋没什么兴趣。对这件事情的进展这么感兴趣,完全是出于对科幻片的那点小兴趣。


可是有些论者就是闲不住,你又不是大资本、大基金的管理者,用不着对新科技这么敏感,“对人类未来发展的担忧”也就更是笑话中的笑话了。拿着一个月几千块的工资,房子都买不起你倒是先考虑起人类的未来了。


我真是很不理解他们的想法。你既不是站在科技树顶端的研发人员,又不是“天之骄子”的互联网从业者,顶多就是和我一样,怕被落下而匆匆挤上了互联网发展的便车(而且并不是搭普通车,是搭印度的那种火车)。然而你们的情况就跟坐了一趟新干线回头就觉得非洲都得换上这样的火车了。


*我们只是挂在火车上的这些人,甚至连乘客都不是。


咱们的新闻记者,社会科学家们难道除了摇旗呐喊和杞人忧天,就真的什么也不会了吗?


2、


简单一点,历史的看,这样恐惧机器的事情过去都没有发生过吗?


从小经过“工人运动史”教育洗礼的我们肯定都还记得“卢德运动”。当年在英国,不就是有这样一股思潮吗,认为纺织机器要抢了大部分纺织工人的饭碗,换了现在的社会学家们肯定就要分析了,这样下去必然大家全部要失业。


所以以卢德为首的一帮人就去砸机器,结果呢?1787年根据英国议会一项调查,英国从事纺织业的工人从几千人暴涨到32万。


当然了,抵制的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伟大的印度政治家甘地,为了抵制英国的机器织布进入印度,防止印度本地纺织业的奔溃,他以身作则,只穿土布衣服,每天还纺纱织布。他想以这样淳朴的精神来抵抗西方的机械文明,结果他发现,他的着力点都搞错了(在这点上,他被刺杀能充分说明)。


*图为甘地正在纺纱


还是中国人滑头啊,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


李鸿章张之洞们心里都清楚:技术,那是奇淫技巧,绝对不是关键点,体制才是他们要守护的最后归宿。


扯远了,还说机器代替人的事吧。机器成为日常之后,人对机器的恐惧感就慢慢消减下去了,直到另一个大IP的兴起,这股热潮则又回到了媒体和舆论的中心地带。那就是机器人的发展。


下面这张图是1980年《时代周刊》刊登的一篇名为《机械革命》的文章,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机器人正在用双手扼杀人类劳动力的景象。可惜的是,这个美国快四十年前的预言到今天还是没有完全实现,美国的那些科技业、制造业的巨头们,还是选择了在中国的富士康来给他们输出劳力(当然,现在逐渐搬到越南、印度去了)。



既然机器人那么好,效率又高,为什么不去用呢?


太简单了,因为人比机器还便宜啊,可恨的资本家们本来是想要尖端的科技来改进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达到挣更多钱的目的。可是他们发现,哟,世界上还有一些其他地方的人,比咱们用机器还省钱,那我干嘛还要去投入巨资研发新科技呢?直接用人不就完了吗。


3、


时间又来到了现在。


不过这回好像不一样了,这回有各路大牛、科技博客作者、主流社会科学家们来加持,似乎人工智能必定要取代人类了,甚至连一些鸡汤号都做好了准备,“要随时提高自己的能力,免得等着被人工智能淘汰。”


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我们先来比较一下两部科幻电影。



第一部是烂大街的《美国队长2》,里面的巨大阴谋是神盾局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系统被九头蛇窃取了,这个系统就是现在最典型的一种人工智能恐惧模式,通过大数据的搜集,进而可以测算出每一个人的成长路径,到底是不是值得消灭。


包括我以前最喜欢的一部美剧《疑犯追踪》,采用的也是这个套路。


可是大家知道嘛,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早在十八十九世纪,像爱尔维修这样的极端科学决定论者就已经在宣传这样的思维模式了。他们认为,只要具备关于普遍人性和社会行为规律的足够知识,再加上关于特定时间里人的状态的足够知识,就能科学的推算出这些人在特定行为条件下的行为。


然而,二十世纪的历史证明了什么,理性的过度发展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杀戮最大,破坏力最大的一个世纪。而一个一个的事件都是超出当事人估计的。


另一部科幻片比较小众,名叫《机械姬》,电影具体的内容我忘了讲的是什么,但是主题我却印象深刻,那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应不应该有性别意识呢?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编剧不简单啊,能想到这样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当其冲就是男女两性之间的冲突与合作。这样的张力是人类社会很多关键部分的基础。如果人工智能不具有性别意识,那它怎么替代人类完成那些需要性别差异的工作。


性别只是人类特性的其中一种,那其他方面呢?情绪、怪异思维、艺术等等,事实上,人工智能仅占了人类特性中的一样——理性。(因为它们都需要特殊的算法嘛,算法其实就是思维逻辑,简单说就是理性。)


4、


所以啊,以赛亚·伯林讲过一段话,我觉得特别透彻:


“受过科学训练的人好像经常持有不切实际的政治观点,正因为他们相信在自己的专门领域里行得通的某些方法或模型可以应用于一切人类行为,即便不是这种方法与模型,也会是另一种多少有些类似的方法或模型。”


科技宅男们总觉得世界会像他们想象的这么简单,美好。新闻记者、社科学者又总是认为这些人都是偏执狂、疯子,将来一定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可惜啊,你们都自我感觉良好了。谁在真正掌控这个世界,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是金钱和权力!斯大林为什么说要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因为他觉得工程师这个行业的人太好管理啦,有用,直肠子,做事循规蹈矩,绝对不会给他惹麻烦,而人文学者想的就是太多,还是要把他们往工程师的路子上引。


再想想,谷歌为什么要到中国来使劲宣传,而咱们这边又为什么不让报道。这一来一回才是真正的较量。那些为了技术的明天而狂欢或者忧虑的人们,你们真的太天真了。


—  讲完了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闫坤如:人工智能机器具有道德主体地位吗?
科学家做了实验并回答了七个问题,告诉你机器人是否会伤害你?
美军方欲征集“模拟昆虫大脑”方案 要让人工智能拥有“意识”
「机器人」能进化成充满爱的机器吗?
弱道德人工智能可行吗——从精神医学用途到道德增强
人工智能,计算机如何实现模仿人类的思维和行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