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明与野蛮之争:谈古代军事(下)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个观点或许很多人会从政治正确的角度去抨击,但它确实是历史书中的一再出现的客观现象,你可以举出不少反例,比如李唐王朝的鲜卑血统,但同样也有很多事例在证明着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是多么困难,而互相攻击屠戮是多么常见。


在从商周直到西汉的这接近2千年的时期内,华夏民族是一个不断融合生成的过程,而从西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开始,情况开始起了变化,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集越来越多,最后开始出现了这样的一个新问题,那就是部分被汉人击败或者在游牧部落的互相竞争中暂时失败的部落愿意南下归附。


这其实是个相当难以妥善处置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情在表面上有着相当大的好处,首先,对内是一种政治成功的宣示,所谓威加海内、四夷臣服,这都是大大的祥瑞,作为当时的统治者很难拒绝这种十分有面子的事情。不过这还只是面子,里子上的好处也很让人心动。我们知道,明成祖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为了避免被削藩而造反时,其主力之一就是所谓的朵颜三卫,也就是归附的几个蒙古部落,当初明帝国就是把这些蒙古部落安置在边境地区,帮助镇守各地的亲王们出兵对抗外敌,而朱棣造反的底气之一就是从其兄弟手里得到了这支部队的控制权。


同样,唐帝国的军事辉煌也和这些内附的游牧部落有直接的关系,唐太宗时期在击败了东突厥后,对游牧民族的统治阶层采取了宽厚对待、力求招抚的态度,而以当时大唐的赫赫声威和李世民的个人魅力,一大批游牧贵族及其部落对唐朝抱着十分忠诚的态度。比较著名的如突厥族的阿史那杜尔、执失思力,铁勒的契·何力等,都为唐朝初年的军事辉煌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唐朝击败吐谷浑的作战里,契·何力及其本族骑兵就起到很大作用;在唐太宗东征高丽的战争中,我们可以发现来自突厥、铁勒的骑兵以及来自西南诸部族的舟船和山地部队;而在贞观22年发动的由阿史那杜尔指挥的征服西域的军事行动,更是从军事统帅到骑兵部队都是以归附民族的军队为主。在唐朝有一种见诸史册的军事力量叫做城傍,具考证就是那些迁居到唐人边镇之旁,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的游牧部族,他们在战时被征发成为唐军的组成部分。


事实上,中原王朝压在这些内附游牧部落身上的兵役任务往往是很重的,他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汉人王朝在边境的军事力量,减少了国防开支。由于这些内附部落熟悉北方边境地区的地理环境,适应那里的生活,同时保持了吃苦耐劳而又好勇斗狠的民风以及骑马作战的技巧,因此成为了边境军事行动理想的军队提供者,中原王朝自然会越来越热衷于征发他们去执行作战任务。可是大家也都不傻,都知道打仗很辛劳也有危险,这些兵役摊派的太狠,就会引起反感和敌视。


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出来混的迟早要还,这些内附游牧部落和汉人在文化上差别甚大,本来就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因为暂时的窘迫而来到汉人处避难,但如果因为边境汉人管理的粗暴管理等因素而激化了矛盾,或者仅仅是他们异心萌生,那么其和中央王朝的关系就会日益紧张并走向决裂。更麻烦的是,如果这个内附部落在漠北还有同文同种的其它部落,那就恰好给内附的部落提供了一个“自由”的样板。人类的一个通病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些内附的部落就会忘记内附后从汉人政权得到的好处,而满心憧憬纵横驰骋的自由生活。唐朝时内附的突厥部落就是在其漠北其它突厥部落复兴后起兵响应,顺带还摧毁了唐帝国在河套地带建立的军马场,造成了十几万匹战马的巨大损失。

可见这些内迁的游牧民族在带来很宝贵的军事资源的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其危险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被汉人王朝内部的叛乱军事集团所利用和裹挟。除了朱棣利用朵颜三卫的骑兵外,最典型的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安禄山之所以敢于起兵反叛,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作为一个混血胡人在东北多年的经营,已经将其所要抵御和管理的那些散布在幽州和辽东地区的诸多少数民族的力量予以整合,形成了一个包括胡人、胡化汉人和汉化胡人于一体的军政集团,这个集团既有汉人将领和谋士的战略战术,又有胡人士兵的彪悍,整体实力压倒其它战略方向的军事集团。


而另一种模式就是这些边境少数民族尤其是内迁的部族起兵反叛,最典型的就是西晋八王之乱时起兵反叛的刘渊,他所率领的匈奴部落就长期怨恨于汉人政权对其施加的沉重负担,那么当汉人政权陷入内乱时,他们看到机会就起兵南下。而这些内迁后定居在汉人范围内的游牧部落其实比外部的还要危险,因为首先他们在位置上就相当有利,比如刘渊所部就定居在山西中部,那些防备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关口,如杀虎口、雁门关等都在其身后,他们起兵后可以迅捷南下直扑洛阳。同时他们长期和汉人生活在一起,对汉人的文化和组织,生活习俗、兵力虚实了解的颇为透彻,出兵可以避亢捣虚,竖起大旗就可以招揽汉人才俊,这和关外的那些游牧部落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正因为如此,西晋末年在汉人自己以八王之乱的内斗耗尽力量后,那些内迁的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对汉人大肆杀戮,开启了中华文明十分黑暗的篇章。


因此关于利用周边民族的军事力量来巩固国防的问题,实在是个十分复杂和微妙的事情,当一个王朝处于强盛期,君王英武、中枢强健、军队骁勇,那么一切都好说,即使内迁蛮族作乱,也可以将危害控制在较小的程度上,可一旦内政混乱、军备废弛,这就将成为一个定时炸弹。事实上,民族间的同化是很困难的,就如同一个人走过幼年期后性格就极难改变,在经过文明的萌芽期后,各个独立文明的性格也是十分顽固的,除非两个民族之间差距巨大,同时小的民族被打散混居,否则同化将十分缓慢,甚至还有反复。所以当一个农耕文明帝国结束了其扩张期,开始划好边界并面对不断汹涌而来的蛮族侵袭或归附的部族时,真的并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处置方式,只能见招拆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鼎新:文明竞争中的决定因素
为什么古代中国军事威胁多来自北方?
非常与正常:理解蒙古-突厥与波斯两种文化关系的桥梁
宋辽百年对峙期间,辽人为何一直强调,宋辽是南北一家人
从草原视角看中原王朝的扩张极限在哪里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和草原帝国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