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国在桂陵惨败给孙膑后为何还能独霸天下,打得商鞅落花流水?

嫉妒,隐忍与复仇——孙膑庞涓的生死智斗(9)

主笔:江湖闲乐生

公元前353年,齐国大将田忌与军师孙膑围魏救赵,于桂陵大破魏军,活捉了魏国大将庞涓,而与此同时,魏国也拿下了赵都邯郸,秦国也拿下了魏国的少梁,楚国也拿下了魏国南部一块地盘,这一场中原混战,真是乱到无以复加。现在我们先来盘点一下各国战果。

先说输家。

第一输家当然是赵国,损兵十几万,还丢了国都邯郸,以及满城的子女财帛,经此一难,赵国几十年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一个刚刚崛起的新兴诸侯顿时沦为二流诸侯,直到赵武灵王(赵成侯之孙)时期才重新崛起。

第二输家就是魏国了,赵国的顽强出乎魏王的意料,魏军损失不少,而桂陵一战更损失了三万武卒和一个名将庞涓;但好在攻下了一个十万以上人口的大城邯郸,可算是有赔有赚,只是其霸主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宋卫等小国也因此而倒向了齐国的怀抱,这一点有些得不偿失。

再说赢家。

第一赢家当然是齐国。靠着孙膑匪夷所思的精妙谋略,齐国成为了收拾残局的最后赢家,经此一役,齐国坐承魏赵之弊,从边缘大国一跃成为新兴霸主,从此威震诸侯,与强魏分庭抗礼。

第二赢家是楚国。此一役,楚国趁火打劫捞到了魏国睢、濊之间的一块地盘。

第三赢家是秦国。当时秦刚刚进行商鞅变法五年,国力蒸蒸日上,此一役,秦国也趁着中原混战,在西边夺取了战略重地少梁,正式拉开了反攻西河的大幕。

第四赢家是韩国。韩国比较弱小,哪个大国都不敢惹,但又觉得机会实在难得,便趁着诸侯混战偷偷去攻打东周,周天子不敌,只得献上高都、利二城求和。

看来,至战国中期,天下已经从单极走向了多极世界,七雄之间是城头变换大王旗,从前晋、魏一方独霸数百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各大国实力有差距,但差的并不多,任一场大战随时有可能改变各国之间的势力均衡。你看,区区的一场桂陵之战,就让整个国际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先是魏国独霸、领导中原四面扩张,现在变成了齐秦崛起打压魏国霸权。事实上,桂陵之战后,齐、宋、卫、楚四国仍在围攻魏国的南部重镇襄陵(今河南今河南睢县),前后长达两年之久,从公元前354年,一直围到了公元前352年。

魏惠王心里那个气啊,当初是自己带着小弟围别人,现在自己的小弟投靠了别人来围自己,耗子拿杆枪还敢打猫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惠王立刻把自己手下最铁的小弟韩昭侯叫了来,要他跟着自己去解襄陵之围。

在三晋联盟之中,赵国背叛魏国已经被收拾了,韩国如今还能咋样,乖乖听命呗!于是,在魏惠王十八年(公元前352年),韩魏联军大举南下,大败诸侯联军,一举将颓势扭转,齐国好不容易争到的霸权瞬间付之东流。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桂陵一战魏国并未伤筋动骨,小破皮而已,不过损失了区区三万武卒,算个屁!魏国最盛时号称有正规军四十万,其中武卒二十万(重甲步兵),奋击二十万(轻装步兵);另外还有辅助部队三十万,其中苍头二十万(民兵预备役),厮徒十万(杂役及运输队),另外还有车六百乘,骑五千匹。至桂陵之战前后虽稍稍衰弱,但仍有“带甲三十六万”(秦统一天下的前夕,也不过六十万军队而已),以至“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战国策》中苏秦语)

看来,不管怎样当时魏国仍是天下第一强国,众诸侯的老大哥,齐国跟它比还是嫩了点儿。

事已至此,齐魏楚四大巨头只好坐下来谈判,这一场中原大战打的实在太久,波及面实在太广,大家也实在没心思继续耗下去了,早点完事儿早点好。

战胜国魏国提出,齐国交还魏将庞涓,楚国交出侵夺魏国的土地,各国退兵,这件事儿就算完,不然咱还继续打下去。

其他的好说,关键是庞涓,这样一来,孙膑可就没办法报仇了,齐威王有些犹豫,不知该如何选择。

于公,庞涓是一流名将,交给魏国岂不是放虎归山?于私,孙膑是威王的老师,又是齐国的大恩人,现在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帮他报仇,却要如此放弃,威王也实在心有不甘。

这时,孙膑站出来表示:现在魏国仍然很强大,我们齐国还不能和它彻底翻脸,不如见好就收交还庞涓算了。至于报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这次能打败庞涓,下次就还能打败他,我不着急。

大公无私,这才是一个国之良将应有的气度和风范!

齐威王闻此,心中着实欣慰,当下大大嘉勉的孙膑一方,遣使同意了魏国的条件,但是有一条,魏国必须将邯郸还给赵国,这样大家就两清了。

以一个庞涓换一个大国都城,怎么算都是魏国吃亏,但是魏惠王却答应了。

对此魏惠王的解释是:与其不得人心的占了别人的国都,每天还得应对赵军在邯郸北面的顽强袭扰,不如换个名将回来,这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再说了,魏国占领邯郸三年,早把地皮刮了个干干净净,只留一个空城,还给赵国也没啥,只要赵国肯继续做我们的小弟就行。(盖魏惠王之行径,尚颇有春秋霸主之遗风,即过分追求霸主形象,而忽视土地人口的得失。此亦为魏国根本上时代逐渐衰亡之一大原因。)

当然,真正让魏惠王松手的,其实是来自西边秦国的打击和威胁。秦国当时,正趁着中原混战、惠王无暇西顾的契机,对魏国的西河之地日侵月夺,甚至在公元前352年底派商鞅拿下了魏国旧都安邑,魏惠王着急上火,这才决定暂与东方诸侯和好,以将邯郸、襄陵的兵撤回来,交给庞涓去夺回西边地盘。

于是,在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魏国将瓦砾上的城市邯郸还给赵国,魏惠王与赵成侯在邯郸城南的漳水会盟,赵国重新做了魏国的小弟,并不稳固的三晋联盟暂时被强权胶住(其实转年赵就开始在邯郸以南修筑南长城,此时不过虚与委蛇罢了),魏惠王志得意满,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认为桂陵之败不过是小小的挫折而已,根本不足挂齿。

这可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襄陵一战后,魏国重新又抖起来了,魏惠王二十年(公元前350年),庞涓重出江湖,率军反攻秦国,大败商鞅,一举夺回了安邑、少梁,进而杀入秦地,围攻定阳(今陕西宜川西北),秦孝公一看形势不对,赶紧跑到彤地(今陕西华县西南)与魏惠王进行友好会晤,表示服软并乞和,请求罢兵修好。魏惠王此时若肯招呼赵韩一起动手,说必定能就此灭掉秦国。然而魏惠王竟又再次沉迷在了自己的霸主虚荣之中,秦君这么一告饶,惠王居然也就这么算了。

至此,战国又暂时形成了势力均衡,魏国自觉霸业不稳,乃暂停攻伐,齐秦楚也自觉水平尚不足以挑战霸权,于是大家各自苦练内功,等机会来临再来大干他一场。

这一等,就是足足九年之久。

这九年,是战国时期非常难得的九年和平时期,各国之间基本无战事,秦国埋头商鞅变法,韩国埋头申不害变法,赵国在瓦砾中重建国都,楚国继续碌碌无为。魏国则开挖鸿沟运河,继续大力发展农业。

这九年,庞涓每日卧薪尝胆,苦读兵书,训练武卒,整顿军旅,不敢片刻懈怠,他发誓自己一定要雪洗昔日桂陵之辱,在魏王面前,在魏军面前,在孙膑面前,在天下人面前,重新证明自己当世第一名将的实力。

偏狭与虚名,天下多少英雄为你断魂蚀骨,执迷不悔,执迷不悟。

这九年,齐威王在齐国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吏治大改革,百姓安居乐业,齐国国力大盛,只差一个表现的机会而已。

这九年,孙膑每日在稷下学宫辩论讲学,著书立说,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昔日的恩怨情仇金戈铁马仿佛已成一场大梦,若不是空空如也的双足不断提醒自己,他恐怕早将过去的伤心恨事给忘却了。

图:梦泉书院(孙膑书院),位于今山东

喜欢沉浸于过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智的性格缺点之一,往者已矣,过去的都过去了,再苦苦执着于过去又有什么意义呢?来者可追,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却可以改变将来,只有把握当下向前看,才是一个真正的智者所为。

很显然,无论在军事上还是生活上,孙膑都是一个智者。面对苦难他能发愤,面对仇恨他能豁然,面对平淡他能从容,比起执着的庞涓,孙膑其实是幸福的,虽然他曾遭遇过那么可怕的不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战国(三十二)师兄弟间的死战
中国古代史(先秦)(二十一)
历史上“围魏救赵”的真相是什么? 【转】
他出身显贵,曾与商鞅同窗,最终却沦为商鞅的配角
魏惠王放弃的两个人,一个率齐军大败魏国,一个助秦始皇完成统一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场战役终结了鬼谷子两位高徒之间的恩怨终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