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动用32人才能扳动船舵:俾斯麦号首航就出现的致命缺点!

本文译自冯.穆伦海姆-雷希贝格男爵(Brukard Freiherr von Müllenheim-Rechberg)的回忆录《SchlachtSchiff Bismarck》。


在我看来,林德曼是一个极为称职的海军军官和炮术专家,他切身实践着俾斯麦那句名言patriae inserviendo consumor(我的全部都奉献给祖国),不仅仅在口头上,更在行动上。每当我们谈起林德曼时,总是不由得表示出恭敬,他对工作的高度热忱、对职责的绝对忠诚、近乎苦行僧似的勤奋态度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林德曼还有着一颗博爱之心,对于基层水兵格外关心,他能记住某个人的相貌还有他的个人爱好。机械一等兵赫尔曼·卜迪希后来回忆道:「我在俾斯麦号上呆了一年,当值日官马克斯·罗尔曼的助理。他的宿舍在住宿船阿蒂加斯将军号上,我能在那儿碰见许多军官,也因此认识了林德曼。如果一个水兵冒冒失失地挡了军官的路,那么十有八九会被训斥一番。而只要「老头子」上了船,不管大家有多么激动,都会不由自主地保持安静,尽管他袖子上有一堆环,随便一个小兵还是能很快同林德曼熟悉起来。」

林德曼正在检阅仪仗队,他身后是本书作者,身着副官礼服。


9月份俾斯麦号终于迎来了起锚的日子,前往东海进行试航和训练。9月14号俾斯麦号先调了个头,第二天便在驳船的簇拥下,冒着风暴和雷雨航向下易北河畔的布兰克内瑟。平时有军舰经过时,河岸上总是挤满了挥手致意的人群,然而如今乃是战争时期,此番低调出航,岸边连一个人也看不到。我们前一天晚上锚泊在布伦斯比特尔,第一次下锚的时候把我吓了一大跳,粗重的铁链快速向前滑动,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这声音在舰艏和航海舰桥上听得格外真切。船只已经停稳,远方的巡洋舰就像「在城市的那一边」那样遥远。夜幕降临后响起了一阵防空警报,「英国佬」又来了。探照灯的光柱来回游走,俾斯麦号上的防空火力进入戒备,然而什么都没有发现。

▲9月15日俾斯麦号驶离汉堡的布洛姆&福斯船厂。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进入了基尔运河,从进入运河起战舰便进入了所谓「战备密闭状态」。让我先解释一下「最高密闭状态」即「临战状态」,此时战舰将关闭所有水密门,密封通风口,船体被划分出十八个水密隔舱,舰上的避弹所、舱室也各自密封。军舰一旦进入最高密闭状态就意味着马上进入战斗等紧急情况。而「战备密闭状态」则允许开放联络通道,通风口也保持开启,通常在危险海区航行时会采用这个级别。两者之间还有一个「行军密闭状态」用于在具有潜在风险的海域航行。穿过基尔运河需时两日,由于水道狭窄,因此需要特别小心,一点小的失误就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17日晚抵达希尔港后,林德曼专门向全舰通报表扬了轮机舱的年轻官兵们。

俾斯麦号在易北河航行。航行期间俾舰曾同拖船大西洋号发生碰撞,所幸没有损伤。


按照计划我们用了一周时间将火炮调试完毕,然后28日前往汇合地点,在扫雷艇「破障者13号」的引导下前往阿尔克纳(吕根岛),之后单独前往戈滕港。我要专门提一下破障者,破障者是德国海军为了扫雷专门改建的一型辅助船,它专门负责清除普通扫雷艇无法处理的水雷,以保证大型舰艇在雷区的安全。离开戈縢港基地后,我们在但泽湾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各项测试,包括消磁系统、加减速及操纵性试验,然后在23日进行了第一次高速试航。所有试验结果都令人十分满意,在海浪下仅有轻度横摇和纵摇;舵机响应迅速,转向时侧倾十分柔和,尤其舰体转向十分容易,低速时甚至不需要拖轮辅助就可操纵。

俾斯麦前部炮塔一瞥,B炮塔后面是露天的航海舰桥和装甲包裹的司令塔。


值得注意的是推进器操纵的测试,推进器操纵指的是在船舵损坏后,通过调整两侧推进器推力的办法来控制航向的方法。测试结果十分不理想,其原因在于俾斯麦号的三个推进器设计得过于集中,造成转向力矩过小,在将船舵固定于正中位置后,俾斯麦号几乎保持航向,哪怕使用最大功率船只还是像在风中一样飘忽不定。当时船上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个缺陷在未来的意义。最后测试了机械操纵失效后的人力操舵,人力操舵室位于15cm副炮后方II号区域的上层平台甲板,总共需要32人才能扳动船舵。由于高速航行造成的回正力矩过大,使用人力操舵时航速最高不能超过20节。


最令人难忘的环节便是高速测试。这个钢铁巨人以最大功率全速航行,两道巨大的艏波向后延伸,舰体运行十分平稳,但露天甲板上还是能感受到振动。振动有多强呢?这当然和所处的位置有关,如果在住舱里,那么你就必须把桌上的碗碟固定好,以免掉到地上。振动不光发生在最高航速,在某些特定速率都会有共振产生。我在巡洋舰柯尼斯堡号上曾遇到过共振将舰上光学设备震坏导致火控系统失灵的意外,当时为了消除共振不得不改变航速。不过我在俾斯麦号上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加速和高速试验一直持续到了11月,期间记录到最高航速为30.8节,比设计航速还要高!它带给船员们的欣喜和骄傲,一直持续到后来的大西洋作战中,更强化了成为船员们对这艘强大战舰的无限信任。


在这些天的试航与训练中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返航时有一天海浪很大,俾斯麦号的船舵突然发生了故障,就在停船修理期间,我们发现不远处的海中有一艘小渔船,它被渔获塞得满满当当,几乎快沉到水里了。渔船上的人看到我们便用喇叭喊:「能借我们避避风吗?收成太好我们是在装不下了。」林德曼下令照他们说的办,把这条小渔船护送回了戈縢港,第二天我们的菜单上多了一道鲜鱼!


这次出海期间舰员们还进行了紧张地训练,熟悉各种紧急情况的处置。诸如密闭舱室,紧急集合,扑灭火灾之类的日常训练,让年轻水兵们熟悉了装备,适应了海上生活。隔断中弹部位火源,使用水喉灭火;向标定的位置扔救生圈拯救落水者;亦或是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船员们管这种日复一日的训练叫做「过堂」,所有人都必须牢记自己的岗位和职责,一直练到闭着眼都能熟练操作为止。进行损管训练时,大约1600名非当值的舰员先在后甲板集合,警报器一发出信号,如「突·突·突·突·突」(表示关闭水密门),舰员们立刻奔向各自的指定位置,动作之麻利,全无慌乱与推搡。三步并两步冲进下层甲板,找到电门把手,合上开关,向右撤离,动作一气呵成。经过反复训练,只要命令一下,五分钟内所有舱室都能依条令准备完毕。


当然,动作麻利虽然是好事,但是当你从一条没走过的升降口往下跳之前,最好还是先看清楚路。赫尔曼·卜迪希和他的两个同志负责维护电气设备。他们的工作地点在IX号区下层平台甲板的配电房,那儿全是各种仪表和测量设备,用来显示舰上各处的用电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负载和电力分配。这三个人穿着工作服,看起来毫不起眼,突然卜迪希在后舱发现了一条平时不怎么用的升降口,他们图省事,掀开舱盖咚咚两下就跳下去了。卜迪希的腰上挂着沉重的工具,跳下去的时候似乎撞到了什么软软的东西,也没在意就走了。当他们气喘吁吁地回去向长官维尔纳·绍克上尉报告时,绍克二话不说命令他们三个:「立刻去队长那报到!」他们来到队长的房间,队长鼻青脸肿,正冷冷地瞪着他们:「你们好啊先生们,」队长直截了当地说:「你们穿的都差不多,我差点就抓不着你们了!你们腰上那些铁家伙把可我的脸砸得够呛,算我倒霉,下次给我注意点!滚吧!」从此以后这三个人每次下楼梯前都要先喊一声,以免他们队长再站在下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追歼德舰“俾斯麦”号(5)
这锚抛的差点艺术,起锚时才发现锚链缠绕了......
传奇战舰俾斯麦号与U-556的“刎颈之交”:生于战火,亦终于战火
空中搏斗 空中格斗之追击俾斯麦号
追击俾斯麦号
真实还原二战隆美尔后勤崩溃的场景模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