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收姜维哪有什么师徒斗法,其实只是体制败犬跳槽!

收姜维是传统三国故事中的经典好戏,集中了姜维和年迈赵云的对打以及未来师徒的斗智,非常热闹。而真实历史中收姜维很简单,姜维自己主动投奔了诸葛亮,一点戏剧性都没有。姜维投靠诸葛亮的逻辑很简单,那就体制不要我,我就投孔明。

两汉人都很直接,讲究“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举荐制度。东汉没有科举制度,当官举孝廉全靠长官举荐,形成了三公开府、郡守开府、州部开府三种举荐制度。被推荐者把推荐自己的人视为仅次于皇帝的主君,要在推荐者死后像孝子一样一麻戴孝,荀彧的叔叔荀爽就因为袁绍亲爹袁逢的举荐为其守孝(这也是荀家最初跟袁绍的原因)。

袁绍家族因为这种人情关系,是门生故吏满天下的超级政治豪门。东汉三国时期政治人物都喜欢拿举荐做人情,把这换作是政治结盟的前提,司马懿就因此缔结了强大的关系网络,那种视举荐人情为废纸的人会被全天下唾弃(董卓、吕布就是典型)。东汉、三时期的地方政务由地方长官征召的豪强负责,他们大多不由朝廷任命,把地方长官也当做是主君。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初期的政治生态中,姜维家族就是这种寒门(这可不是穷人,而是家里不是几代省厅级的意思,不少寒门的家底要超过世族)。姜维的老爹名叫姜迥,当过当过天水郡将,在和西北官员的传统项目——PK叛羌、叛戎的战争中牺牲。

姜维早年当过郡上计吏(负责向中央汇报工作),也曾经被雍州长官征辟为州从事(这还是地方长官私自征召的官员)。老爹姜迥为国捐躯,他有了中郎将参本郡军事的头衔职务。在曹魏的体制中姜维很难更进一步,因为曹魏政权继承了东汉末年对凉州等西北籍官员的歧视政策,中央政权是颍川、河北世家的天下。

而姜维对此是很不甘心的,他的西北老乡傅玄(傅燮的孙子,北地傅家是东汉末年、魏晋时期西北排名前几的政治豪门)就说他“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很想突破自己的阶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备受曹魏官场歧视的西北豪强、百姓们(其实主力还是豪强,当时的西北豪强有上百年造反传统)纷纷响应诸葛亮,这惊呆了天水郡郡守马遵。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带着郡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和姜维等干部视察防务工作,听完消息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就扔下了部下跑路,在他看来姜维等人就是叛徒。万般无奈的姜维只好跑回天水郡的首府冀县城,而冀县乡党们却铁了心不放他进城,生怕他帮助曹魏“反正”。

由于上司已经跑路、地方失陷,变成曹魏体制败犬的姜维走投无路才不得不投靠蜀汉。他的跳槽在当时并不算背叛,因为他的长官马遵有错在先。曹魏的官场体制不容姜维,那姜维的跳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跳槽后的姜维还成了蜀汉升官最快的官场新星。

为何传承千年的戟在三国时被矛取代?

三国名将们原来是中国第一代甲骑具装重骑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治通鉴:事情能成,无非是找准共识!
汉代刺史职权的变化:从监察官到地方最高长官,为分裂埋下了隐患
维系“大一统”还是分裂帝国?带你了解东汉“故吏”的双重作用
【淘史】汉武帝如何监督“一把手”
【学习时报】汉武帝如何监督地方“一把手”
极具政治烙印的制度——都督制的演变与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