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王朝:最精华片段,跟海瑞的终极对决,嘉靖首次吐露肺腑之言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系列文章第176篇:

嘉靖四十五年,海瑞送走家人,准备好棺材,给嘉靖帝上了一道疏,这就是著名的《治安疏》。

海瑞这是死谏,目的也是为了代圣人言,可惜嘉靖帝最终没有杀他。因为没有杀他,也就证明皇上认可他说的话,而认可他说的话,就证明他说嘉靖帝是昏君说对了。如果嘉靖帝不承认是昏君的话,那么海瑞就不可能活下来。

所以,海瑞没死成,嘉靖帝留了骂名,同时海瑞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才感慨:

“求仁不能,取义不得,遗骂名于君父,博直名于己身,皇上不让我死,哪里还谈得上代圣人立言?”

可是,嘉靖帝会这么轻而易举承认自己是昏君吗,他又该怎么反击海瑞呢?

一、

海瑞没有死成,自己在那里掉眼泪,王用汲却异常高兴,根本就没仔细想海瑞这句话背后的意思,而是冲着牢门大喊一声:

“皇上圣明!”

这四个字还是相当讽刺的,前面也提到过,嘉靖帝不管杀还是不杀海瑞,他都会陷入两难境地,这会形成一个悖论,而且无解。

有点类似于《雍正王朝》中王掞朝堂之上直接喷康熙帝是“不教而诛”。如果治王掞的罪,那么就证明他说得对,康熙帝没有说服人家就治罪,确实是不教而诛。如果不治王掞的罪,也证明他说得对,等于康熙帝承认了自己是“不教而诛”。

所以,最后康熙帝气得差点失态,还是张廷玉提醒了一下,才下令让王掞回家活着。只要他死了,就治他儿子不孝,而如果他活着,那么王掞前面讲的备好了棺材就是一句空话,也就从侧面证明他说皇上是“不教而诛”也是一句空话。

而嘉靖帝也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帝王,他没杀海瑞,在海瑞看来,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昏君。但是他又不想承认自己是昏君,也不想认可海瑞说的话是正确的。那么就注定,他跟海瑞之间,还会有一场交锋,而这场交锋才是全剧最精彩的地方。

所以,当黄锦去传旨的时候,圣旨上说的并不是皇上赦免的海瑞,而是天命赦免的海瑞:

“勾决罪官海瑞一名。着黄锦传旨,不许骑马,不许乘坐车轿,午时正步行至诏狱。若午时三刻旨意未能送达,是天命赦免海瑞。”

二、

这样就表明,嘉靖帝并不认可海瑞说自己是昏君,所以勾了他死刑。但上天认可海瑞《治安疏》中提到的问题,所以,天命让海瑞活。既然问题存在,那么下一步就是两者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普通人如此,帝王同样如此,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的嘉靖帝终于还是向徐阶发问:

“朕御极这么多年,这么多错处,平时你们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敢于奏谏?”

催问急了,徐阶也就说了实话,大体意思是,天下是一家,皇上是君父,大臣是媳妇,生民是子孙。媳妇能忍则忍,能瞒则瞒,实在瞒不下去了,宁可苦子孙,不能苦君父。

而嘉靖帝也说出来《治安疏》中的精髓:

“他谏的是,朕没有顾好这个家,没有做好这个君父。”

可是,现在想做,也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是嘉靖帝第一次在徐阶面前吐露心境,但何尝不是对徐阶的又一次考验:

“徐阶,这几天朕一直在想,退了位,让裕王继位吧。”

徐阶自然是吓得跪倒在地,不敢再接着话茬讲下去……

嘉靖帝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有心改革吏治,却年岁已老,重病缠身。有心传位给裕王,又担心自己被架空,毕竟放弃权力,对他来说,比放弃生命都痛苦。

三、

徐阶还是相当聪明的,他不认可海瑞的行为,但认可海瑞说的话:

“陛下天质英断,睿识绝人……百废俱举,皆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

也就是说,徐阶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的说法,只是因为他现在生病了,只要病养好了,回宫视朝,必然可以大明中兴。

徐阶就代表百官,也就是说,百官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这跟赦免不赦免海瑞无关。

而随后就是世子进献祥瑞,他是怎么说的呢?

“那个海瑞却说汉文帝和皇爷爷的坏话,上天便降下了这只神龟,就是要让他们明白,海瑞的话说得不对!”

世子代表皇室,也就是说皇室也不认可嘉靖帝是昏君这个说法,这也跟赦免不赦免海瑞无关,但世子愿意用赏赐换来释放海瑞。

统一了其他人的口径,下面只剩下海瑞了,嘉靖帝必须向海瑞证明,自己真的不是昏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海瑞被带进了精舍,正中间坐着裕王、嘉靖帝、世子,三个人犹如一个笔架。嘉靖帝问海瑞,坐在你面前的到底是什么?海瑞回答:

“回陛下,臣眼里看见的不是笔架,而是我大明江山的一个‘山’字!”

嘉靖帝一生都喜欢跟群臣玩文字游戏,群臣往往都按照他的思路在猜谜,这一次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海瑞,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必须在这次谜面游戏中,把海瑞圈进去,让他输的心服口服!

四、

由于海瑞直接驳斥了嘉靖帝跟世子关于笔架的比喻,让裕王惊恐万分,直接训斥海瑞:

“江山也是可以分开来说的吗?读书不通,仅凭一个直字管什么用?”

于是海瑞说出了自己的解释,也表明了,他对大明朝期望是什么样的:

“皇上、王爷、世子就是我大明江山的山,群臣和百姓才是我大明江山的江。”

这其实就涉及到海瑞《治安疏》中的话了,天下不是嘉靖帝一个人的天下,不能把群臣和百姓玩弄于股掌之中。大明朝最理想的治理方式是君臣共治,嘉靖帝一个人是无法治理这么大的江山的。

但嘉靖帝很快拿一首刘禹锡的诗驳斥了海瑞: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是郎意,水流无限是侬愁。”

意思就是说,江水拍山而去,山留在这里不动,但江水拍了山就流走了,根本就没有停留,又哪来的共同管理江山?

海瑞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这个比喻不够恰当:

“臣的比方是不甚恰当!”

嘉靖帝马上乘胜追击:

“朕问你,既然为君的是山,你说的这些圣君贤主,哪一座山还在?”

海瑞继续嘴硬:

“在史册中,在人心中!”

海瑞这么说,显然还是认为嘉靖帝是昏君,但嘉靖帝并没有生气,因为他就要憋大招了。

五、

由此,全剧中最经典的一段话说了出来:

“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长江水清,黄河水浊,长江在流,黄河也在流。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折里劝朕只用长江而废黄河,朕其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

这就是嘉靖帝治理国家,维护平衡的终极手册,有一句话在剧中出现过很多次,那就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同样的道理,这段话也适用于官员,可以引申为“官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嘉靖帝跟吕芳谈论的“媳妇公婆论”也罢,自己下的“罪在朕躬”的罪己诏也罢,抄没严党财产的问罪也罢。这不过是展现给世人看的,展现给史官记录的,展现给后代人去猜测的,至于帝王到底想表达什么,这需要你自己猜。

有人理解成,这句话中的长江指清流,黄河则指严党,也印证开篇嘉靖帝讲的“云在青天水在瓶”。有些人是云,有些人是水,所站的角度不同,所做的事情也不同,所以也就没有忠臣和奸臣之分。

其实这只是最浅的一种理解,在海瑞的眼中,真正的黄河是嘉靖帝,真正的长江是指海瑞,要知道这部剧的名字就是《嘉靖和海瑞》。

嘉靖帝已经是惊涛拍岸,即将决堤,而海瑞却一时语塞,变作了涓涓细流。长江、黄河本就无法评价好坏,他俩本就该共同维护江山,实现共治。

嘉靖帝此番语录有几个目的:

一是驳斥海瑞,治理国家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非白即黑,如果按照海瑞的《治安疏》所讲,一味打倒某一派,另一派必然就会泛滥。

二是表明自己并不是昏君,想坐稳江山,就必须把自己的个人喜好扔一边,如果不这样制衡,一旦泛滥,哪还有自己说话的份?

三则是向裕王传授治国理念,裕王一味偏袒清流,以后也会被他们制约。而你面前的这个海瑞,就是黄河,就是大明朝的一把利剑,以后平衡关系会用到的。

最终,海瑞无言以对,也可以理解成编剧不让他有言相对,不然,尺度就控制不住了。

裕王有没有学到嘉靖帝的精髓,我想是没有的,不然海瑞也不会一直不被重用。世子有没有学到嘉靖帝的精髓呢?也是没有学到,跟群臣怄气,更是几十年不上朝,最终大明朝支离破碎。再到后来的朱木匠,黄河泛滥后,长江再泛滥,终于到崇祯帝,干了黄河,干长江,但江终于是没过了山,随后整个江山都丢了。

随后,海瑞再次被押回了诏狱,而世子却哭着对嘉靖帝讲,皇爷爷为什么说话不算数,明明答应我要放了海瑞的?

是啊,他为什么要忽悠一个小孩子呢?

我们下回再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王朝1566》帝王权术炉火纯青的嘉靖帝,是昏君,还是明君?
大明王朝:海瑞单挑三代帝王——“长江黄河论”,原来不堪一击
大明王朝经典台词
读懂了这三个人物,就读懂了《大明王朝1566》|七日七剧(1)
大明王朝:陈洪崛起,冯保被罚,吕芳的“盒饭”已经热好了
盘点:《大明王朝1566》中出现的经典诗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