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匡胤死后,为何皇位没有由儿子继承,而是由弟赵光义继位了呢?

在我国古代,皇位的继承一般选择的是“立嫡立长”的规矩,此说法也经过历史沉淀的经验和教训,证明是对维护皇权最为稳妥的方法,大臣们也更不会有何异议。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作为储君的太子突然死了怎么办?是该由太子的儿子还是由太子的几位兄弟中选择一位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呢?

这些似乎都还可以接受,然而发生在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身上,却是明明自己有儿子,到最后却是由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到底是什么原因没有选择嫡长子继位,而是变成了“兄终弟及”呢?这还要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时说起。

一、“陈桥兵变”与“烛影斧声”

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作为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皇帝亲军最高将领)兼宋州归德节度使34岁的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联合自己京城中的禁军亲信,里应外合兵不血刃地接手了开封都城。8岁的后周小皇帝柴宗训被迫让位,赵匡胤于是登基为帝,建立了宋朝,是为宋太祖。

一晃十六年过去,宋太祖赵匡胤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军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先后平定了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其余各个政权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基本上统一了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的繁荣发展。

公元976年(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50岁的赵匡胤突然暴毙而死,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继承了皇位,是为宋太宗。赵匡胤身体硬朗,且无疾病缠身,为何会突然暴毙呢?这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疑团。而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烛影斧声”之说。

据说赵匡胤逝世那天晚上还和他的弟弟赵光义一起饮酒的,当时房间内只有他们两个人,至于具体发生的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只是门外的侍从从烛光映照的窗外看到人影晃动,并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还有赵匡胤说“好为之”的话,结果赵光义出来后不久,赵匡胤当夜就去世了。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宋·文莹《续湘山野录》)

另有明人编纂的《宋史纪事本末》中记载: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陈桥兵变和“烛影斧声”两个事件都离不开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就是赵光义。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秘密联合赵匡胤的亲信弟兄们和赵普,一起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可以说,赵匡胤能顺利登帝,赵光义功不可没。“烛影斧声”中,赵匡胤应该是和赵光义就皇位的继承问题发生了争执,最后,赵匡胤也是说出了模棱两可的话“好为之”,是好自为之呢还是好好当皇帝呢?叫人捉摸不透。

问题来了,为什么赵匡胤不及早册立太子、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要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有机可乘当了皇帝呢?


二、“金匮之盟”与“兄终弟及”

“金匮之盟”这个说法来自于《宋史纪事本末》记载中,说的是公元961年建隆二年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与太祖赵匡胤和宰相赵普立下盟誓,说前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幼子为帝,主少国疑,为避免以后再发生这种情况,就定下了在太祖百年后将皇位传给他的三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再传给四弟光美,光美后再传给太祖的儿子,这样可保大宋江山永固,并将此盟书藏于金匮之中,史称“金匮之盟”。

关于“金匮之盟”的说法可信与否,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确有其事,因为赵匡胤在位时一直没有册封太子以断绝晋王赵光义之念,又或者他的儿子根本不足以堪当大任;有人认为“金匮之盟”不过是赵光义为自己顺利即位而堵住天下悠悠之口的一种说辞而已,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杜太后遗嘱之事,第一,“后宫不得干政”便是最好的证明,第二,杜太后临死时虽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还年幼,但赵匡胤还是皇帝且身体硬朗,又不是赵匡胤快死似的,莫不是杜太后老糊涂了?

先来看看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德芳

公元976年赵匡胤去世时德昭26岁、德芳18岁,《宋史》记载“德昭喜愠不形于色”,终太祖赵匡胤一朝,德昭始终未被封王,官至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能是赵匡胤有意磨练他的秉性。德昭是于公元979年太宗赵光义即位的第三年去世的,据说是被太宗呵斥大骂为表明自己清白自刎而死的;

四年,从征幽州。军中尝夜惊,不知上所在,有谋立德昭者,上闻不悦。及归,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赏。德昭以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宋史》)

德芳在太宗朝与他的哥哥一样官至检校太尉,公元981年,23岁的德芳病逝。关于德芳的死,史书上只用了“寝疾薨”三个字一笔带过,就是说德芳是在睡觉中疾病发作而死的,个中缘由,也无从考究。

总之,赵匡胤在死前只封了他的弟弟赵光义为晋王,却没有封他的两个儿子为王,可能是有意磨练、慢慢晋封,也可能是在他的弟弟赵光义和儿子赵德昭之间徘徊犹豫,又可能是赵匡胤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在50岁突然暴毙,不急于考虑这些身后之事罢了。谁料人算还是不如天算,一切来得都是那么太突然了。

本应是“兄终弟及”,可偏偏老四魏王赵廷美也因公元982年谋反篡夺皇位未成被贬出了京师,两年后病逝,年仅38岁。再加上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先后已经去世,于是,赵光义死后,皇位自然也就传给了他的儿子赵恒了(后来的宋真宗),怎么就那么巧呢?


三、赵匡胤的大臣和亲信为何不扶植他的儿子德昭为帝呢?

关于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是如何登基为帝的,前面在《宋史纪事本末》中已提及,就是赵匡胤死后,他的弟弟赵光义是第一个知道消息赶到宫里的,又或者就根本没离开过皇宫。而守在赵匡胤身边的宋皇后见到晋王赵光义到来后,先是吃了一惊,很快冷静下来,考虑到大势已去,便向晋王说道:“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也毫不推辞,边擦眼泪边说:“共保富贵,无忧也。”

看来晋王赵光义对于自己继位登基一事,早已是谋划已久,成竹在胸。凭着自己晋王的身份兼开封府尹、中书令、同平章事的权位,皇城中的一举一动、朝中的大小事务,早已是了然于胸。

反观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无论在资质上还是在朝中的势力,均不如他的叔叔晋王赵光义,加上赵匡胤也没有公开册封太子,所以在继位的问题上也大臣们也只能奉“金匮之盟”的诏书来执行,反正都是他们赵家的人坐天下,谁做不都一样呢?

关于赵匡胤的亲信大臣与“义社十兄弟”,早在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建隆二年)和公元969年(开宝二年)就通过“杯酒释兵权”而安享富贵、不问朝政了。宰相赵普也在形势倒向晋王的同时选择了与晋王赵光义站在一起,因为,也有他能证明“金匮之盟”的事实了,只要拉拢了赵普,赵光义的继位就是名正言顺、无可非议的了。

题外:虽然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没有继承了皇位,但天道轮回,谁又能想到终南宋始末,除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外,其余皇帝的位置又都轮上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来坐了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烛影斧声,萦绕千年的大宋宫廷迷案
宋太宗兄终弟及,他为什么能继承宋太祖的皇位呢?合乎情理吗?
宋太祖驾崩,其心腹为何不拥护他儿子当皇帝,赵光义靠什么登基?
宋朝第一谜案:宋太祖为何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而不是自己的儿子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4、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
烛影斧声?别闹!没有“烛影斧声”,皇位也是人家赵光义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