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板桥:卖画就是卖画,何须与我讲价

郑板桥:卖画就是卖画,何须与我讲价_99艺术新闻网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扬州红桥有一次盛大的文人雅集。和诗者达7000人,共录得两万多首诗,编辑了300余卷。

 

红桥雅集上,“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当场作了《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4首诗,之后余兴未尽,又作《再和卢雅雨四首》。这时的郑板桥已是65岁的老者。红桥雅集为他的人生奏响了最后一个强音。

 

我今反以做官为苦

 

早年初到扬州时,郑板桥30岁,心情如同现在的北漂。此前,出身穷苦读书人家的他在家乡江苏兴化子承父业,当了几年私塾老师,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养活妻子儿女。正当他为全家生计心力交瘁时,他的儿子不幸夭亡,年仅50岁的父亲也离世,郑家的生活愈加困苦,还欠下了不少外债。迫于生计,郑板桥背井离乡,前往扬州卖画。

 

“落拓扬州一敝裘,绿杨萧寺几淹留。”在扬州,郑板桥住的是不收房钱的寺庙。衣服破了,是同为落魄人的歌妓帮他缝补。患难时期收获的情感更加弥足珍贵。一首《悼亡妓》,纪念了当时郑板桥的一段感情:“楼闲别语太凄清,乍忆长生七夕盟。绝代可怜人早死,十年未见我成名。”而生活极为困顿时,他甚至不得不拉下脸皮向诗友兼富商马秋玉借钱度日。

 

郑板桥的仕途,也比常人奇怪些。十几岁开始考童试,中秀才是在康熙年间;雍正十年(1732年)中的举人,当时郑板桥40岁;44岁以倒数第三名的成绩中进士时,皇帝已是乾隆。科举之路长达3朝,历经3个皇帝,也算罕见,他自嘲“一枝桂影功名小,十年征途发达迟”。

 

中了进士,并不就意味着马上就有官让你做。从进士到做上官,这个演变的快慢,取决于你会不会打点。事实证明,郑板桥不会。所以他待业了5年。如果不是雍正最小的弟弟慎郡王允禧欣赏郑板桥的书画,向吏部推荐,他可能还得继续待业下去。

 

郑板桥当官的地方是山东范县,职位是知县。4年后,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他面临的现实严酷至极:头一年海水倒灌,加上瘟疫、饥荒,人们到了卖妻弃子的境地。

 

严重的灾荒中,开仓放粮是首要举措。然而动用国库皇粮需要层层审批,太慢了,老百姓等不起。于是他“擅开官仓”,顶着掉乌纱的危险,换来了“活万人”。人是活下来了,后续的生活怎么办呢?郑板桥带头捐了半年的俸禄,修建东关土城。很快,地方恢复正常。但郑板桥却因为开官仓,没把上司放在眼中而被诬告,撤职罢官。

 

郑板桥早就不想当这知县了,“人皆以做官为乐,我今反以做官为苦”。他骑着毛驴,带着一个书童一箱书,又回到扬州,开始了晚年卖画生涯。

 

不准砍价,不准赊账

 

再回扬州,境遇就与30年前不同了。郑板桥名气大了,求字求画的人络绎不绝。

 

扬州著名的画家李鳝作诗迎接郑板桥:“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郑板桥的竹西寓所成为文人、画家聚会的地方。李鳝、李方膺等名家都常来聚首,这对扬州画派作为流派的产生、发展十分重要。

 

扬州画派和当时商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江浙一带盐商兴起,他们愿意花大价钱买书画作品装饰厅堂,也装饰自己的文化品位。这就跟现在的煤老板花钱收购当代艺术品一样。扬州就是当时盐商聚集的地方,也是唯一的画家可以卖画为生的地方。“扬州八怪”不止8个人,也不都是扬州本地人,绝大部分都是冲着书画交易市场从外地跑去的。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润格写得直白极了——您要是跟我论交情想杀价,任凭您怎么说,我就当是耳边风哦。

 

当时江西有位张真人,受皇帝召见进京。扬州的富商争相讨好他,请郑板桥写对联送给张真人。由于张真人所要的对联尺幅甚大,郑板桥索价1000两,富商讨价还价为500两。哪知郑板桥写了“龙虎山中真宰相”的上联后就不肯再写,还说:“原索一千,君应五百,故只书上联。”富商只好凑齐银子,他才写了“麒麟阁上活神仙”的下联。

 

难得糊涂,吃亏是福

 

郑板桥是个大明白人。他有妾,但却写过“自知老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他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自觉又老又丑,这些人接近他不是感情使然,而是贪图他的银子。

 

郑板桥说过“难得糊涂”。我们不能把这4个字单独摘出来望文生义。这4个字下面郑板桥还写了一行小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自从成功学甚嚣尘上,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也被借来弄成了一门学问:糊涂成功学。其实郑板桥说这话,可不是说以糊涂为手段去获取成功,而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退一步的心态有多难,多重要。

 

郑板桥一生颇多坎坷,考了20多年才以倒数第三名的成绩中进士;年纪一把才如愿做上官;穷苦相伴的妻子离世,年仅50岁的父亲仙去,儿子又夭折。一般说来,天生桀骜的人,后来却有十分平和的好心态,那几乎都是被生活生生揉捏出来的。郑板桥的人生和领悟正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板桥:难得糊涂其实从来不糊涂
郑板桥在清代文人当中,是一个杰出人物,可他为什么要说“难得糊涂”?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难得糊涂,还是心如明镜?人生远在意料之外
郑板桥与扬州的一生情缘
郑板桥卖画:不准砍价,不准赊账
汉桥话画:郑板桥《竹石图》竹引清风,石存岳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