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军,掌舵中信27年,退休后脚步不停:新疆是他的“第二故乡”

一个人的一生,倘若能得旁人一句“未有败笔”的评价,想必定会是无比美满的,就像王军。

他出生名门,自小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却没有追随父母脚步,而是选择迈向截然相反的道路,凭借自身努力拼搏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王军用他自己的经历告诉世人:一直活在父母阴影下的小树苗,只要抱着一颗奋斗不止的心,总有一天亦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以自己的姓名傲立人间,彻底摆脱父母“附属品”的角色。

那么,属于王军的故事又是什么?

01,名门后代:非凡家世塑造他的灵魂

王军出生在1941年的湖南浏阳。他的父亲唤作王震,是中国的开国上将,少年时代长于佃户家庭,让其饱受旧时代黑暗压迫,萌生反抗念头。

14岁时,王震孤身至长沙当兵,后成为铁路工人,开始接触革命组织和进步思想。1927年,王震先后加入中国青年团及中共党组织,开启他的辉煌一生。

建国前,王震一直追随党中央奋斗在抗战第一线,立下无数汗马功劳。1949年以后,他接受上级任命,前往苍凉荒芜的新疆担任中央西北局委员、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等职务,始终贯彻党中央政策,严格执行“人民解放军既是人民子弟兵,也是工作队和生产队”的指示。

正因有王震的率领,昔年穷困偏僻的新疆地区才能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北疆打破了“自古不种植棉花”的传统。

新疆工业总值稳步增长,1953年达到4年前的36倍;钢铁、纺织、发电等工矿企业逐渐开办……新疆人民真诚爱戴同样热爱新疆土地的王震将军。

1975年,王震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协助已经病重的周总理紧抓经济工作,支持邓小平开展全面整顿,恢复国民经济。

次年,王震在“拨乱反正”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历史转折的创造者之一。随后,他连任国务院副总理,当选国家副主席,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添瓦,付出辛劳,直至病故。

父亲的表率影响在王军的生命中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记,哪怕他没有走上和父亲相同的道路,也一直坚守父亲传承下来的信念,为国、为人民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母亲同样是王军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引路者”。他的母亲叫王季青,其幼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养成了坚韧品性,从未被任何艰难打倒。

中学毕业后,刻苦学习的王季青考入北京大学,读历史专业。1935年,她加入中共组织;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拉开序幕,满腔热血的女学生直奔最前线,加入晋西北八路军,担任文化教员。

在王季青的身上,能看到那个时代里革命女同志特有的一份“柔情”和“固执”,她没有走上前线,而是留在后方,致力于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大半辈子,用无私之心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

她和王震的婚姻,颇具一股“传奇”意味,属于“先婚后爱”的典范,因为谁也没有想到,明明是上司见二人般配,执意搞出的“撮合”,反而成就了他们夫妻一世相伴、至死不渝的深情。

对王军等子女而言,父母即是“文武”结合的典型,父亲的英勇无畏教会了他们如何保持敏捷的行动力,当一名出色的“实践者”;母亲则培养了他们的学习方式及思维逻辑,帮助他们充分使用自己聪明的大脑。

非凡的家庭塑造非凡的灵魂,王军在如此优质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也会朝着更好的未来大步前进。

1960年,19岁的王军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他的成绩优异,毕业后就被安排到江南造船厂当工程师。1967年,26岁的他转入武昌造船厂,继续担任工程师一职。

1977年,王军入伍,成为一名中国解放军海军战士。部队的生活,让深藏在王军骨子里的坚韧愈加明显,也给他的日后埋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978年,退伍的王军没有走上原定的道路,而是抱着“闯一闯”的心态,毫不犹豫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火热浪潮中。

他其实是有创业资本的,除了父母、学校教会他的知识,昔年王军还曾跟着华夏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周游全国,对轻工、重工、钢铁、机械、电子等领域都有一定接触。

再加上他的记忆力绝佳,故而说起这些内容,总能说得“头头是道”,让聆听者无不折服在他的魅力里。

02,中信“疯子”:乐于挑战,精神充沛

不过,创业可不仅仅靠“说”便够了,它也需要恰到好处的“幸运”及坚持不懈的努力,刚好,王军全部占有。

1979年,是王军此一辈子中非常清晰地“分水岭”之一。那一年,他的“老邻居”荣毅仁在邓小平“可围绕改革开放进行一些实际工作”的指示下,向党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的意见书。

当年6月,党中央批准荣毅仁的意见书。10月,在荣毅仁的领导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荣毅仁担任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

荣毅仁算是见证王军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长辈,因此他对王军的未来非常看好,最初筹备建立中信集团时,即向王军抛出了橄榄枝,为王军创造了实现愿望的途径。

别看王军在一众老先生的衬托下,显得仿佛一只尚未展翅飞翔的“小鸟”,实际上,诸如荣毅仁等前辈,对王军的评价可是相当高的。

他们说:“王军的家庭及成长背景,造就了他严谨务实的品性,也培养了他出色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

王军确实没有辜负长辈们的厚望,咬紧牙关,与成员们共同奋斗,夜以继日、从不停歇。

累了,就在房间地板上铺一张地毯,躺到上面小小打个盹;饿了,便随意在附近找家餐馆填饱肚子。

中信集团的业务部,在他的领导下,越来越好,最终成长为这个庞大公司旗下多数子公司的最初雏形。

同事们皆说:“王军的精力之充沛旺盛,着实令旁人'自愧不如’啊!”他喜欢把出差行程安排在晚上,交通工具上休息、白天落地继续忙工作,坚决不浪费一丁点时间。

偶尔,王军也会享受一下难得的“闲暇”出差时间,只不过,他的“享受方式”稍稍有点儿特别。某一回,常振明陪同王军到东京出差,正巧旅店附近有一家小小的烤串店,王军便主动邀请他一起前去品尝。

烤串店主要经营鸡肉,每一个串上大概有4块,王军吃了50来串后,听老板说店里已有记录是60串,王军只要再吃几串,便能破了这个店铺保持了80余年的记录。

心血来潮的王军果然兴致勃勃要老板再上10来串烤鸡肉,直接高出店内记录10余串,成为新的记录保持者。

有人想不明白,王军怎么这般“疯”呢?其实,他在中信集团内一直有一个“疯子”外号,不只生活方面,工作领域中的王军同样“疯态”不改。

1993年,荣毅仁从中信领导位置退下,王军接手,成为中信第二代领导人。此时大市场环境并不理想,王军及中信集团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危险。

一来,“大企业”开始消肿计划,中信集团未有例外,直接和600余家投资企业“断绝”联系;

二来,中信内部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一个3万余人、拥有13个直属公司、7个子公司、6个下属公司、7个海外子公司的大集团,竟然账面上只有200万元,仅够支付总公司员工1个半月的工资,实在是太“离谱”了!

王军没有办法,只得在某次活动上找到中信国安的领导李士林,请他尽快帮自己筹集1500万元。李士林一头雾水,问王军:“你是不是要开展什么新项目?”

王军无奈叹息一口,回答:“给员工发工资……”

李士林震惊地瞪大双眼,为王军的答案感到“荒谬”。实际上,不仅李士林觉得“荒谬”,王军亦“想不通”,从来没有感受过失眠的他开始整夜整夜无法入睡。他尝试过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安眠药物,却依旧无法缓解内心焦虑。

有一次,王军的助手给他递上一份中信集团国内投资项目相关的报告,王军甫一翻开,立刻无语至极:到底是多差劲儿,1000余个项目,发展良好的居然没有几个。

幸而王军天生乐于挑战,敢于朝着困难前进。他一边抓紧摸清资产结构、理顺资产关系,一边紧急召唤子公司负责人来京,要求他们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利润指标、连本带利归还向总公司申请的贷款。

同时,他找到当时担任机关党委书记的温晋平,请他召集机关内部年轻人一同开几场战略研讨会。王军告诉大家,一定要实现“刺刀见红”的目的,不能光谈成绩,而是必须切实解决问题。

“脱虚就实”的几场研讨会开完,王军终于找到了问题根本:

一是战线过长,影响投资效益;

二是总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不当;

三是资金运行方式容易造成人民币贬值的负面结果,且需公司自己承担此种压力。

他开始绞尽脑汁想解决方法:向经营状况良好、资金充沛的子公司借钱;对公司业务进行优化、整合、删减等工作。

就这样,王军硬生生把已经“站”在“悬崖边上”的中信集团拉了回来,让它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王军的成功,令他走入上层领导的视线,真正在中信集团站稳了脚跟,赢得了一票群众基础。1995年,王军正式出任中信集团董事长一职。

1996年,世人眼中理应“成长”的王军再度重犯“疯态”,他第一次独断专行,果决让出中信泰富将近20%的股份,使得国有资产直接损失36个亿。此一结果,导致王军被中央领导约谈,并差点儿失去董事长的职位。

但事后种种证明,王军的决定没有错误,他让中信获得108亿资金补充,支撑集团平稳度过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没有向国家伸手要钱。

他说:“我当时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就算我被撤职,公司能安然无恙,亦是值得了。”

2003年,王军再度遭遇艰难抉择。彼时,中信银行正处于改制前期,累积不良资产超300亿元。

如果想要解决相关问题,就必须要求助于其他机构来填补资金缺口,把“3钱”当成“2钱”贱卖了,再用“3钱”卖“5钱、10钱”的方式进行引资。

他倾尽整个集团之力,停止了3年内全部行业的投融资金,向中信银行集中注入资金,令其以净资产3倍的价格引入了西班牙对外银行,跃居当时外资参股中国银行最昂贵交易之一。

同时,王军又率领中信集团以开设新公司的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完成了中信集团成立以来最大“手笔”的跨行业重组,塑造了属于中信整合的灵魂。

03,不止于此:哪怕赔本,我们也必须中标

当然,王军的“奋斗目标”可不只中信集团,深受父母影响的他,也把视线放在了国家建设方面。

鸟巢建设开始前,王军特地交代员工:“国家体育馆对中国而言是一件大事,能够参与其中,会让中信赢得超出商人标准的巨大荣誉,所以即使我们赔本,亦必须拿下这个项目。”

要知道,鸟巢身为国家级建筑项目,所需要的成本是无法预估的,且聚焦全世界的关注,任何方面皆不可出现丝毫差错。

因而许多商人都担心自己承担不起这般责任和风险,拿不到可观利润,于是纷纷“临阵脱逃”。

唯有王军一人主动迎难而上,“自投罗网”般强势参与当中。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谁又敢说不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

除此外,王军还是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首任董事长,该俱乐部正是他一手创办的。虽然中国足球前景始终不容乐观,但王军在此之中的努力却值得人们铭记。

国安的口号“永远争第一”就是出自王军之口,这句话,不仅代表了他对国安俱乐部及中国足球的期望,也是王军对自己、对中信集团的基本要求。

王军从来没有掩饰自己对“第一”的野心,一直奋力奔跑在“更好、更棒”的道路上。

2007年,早就将骨血融入中信集团的王军告别了相伴27年的“老伙计”,为自己的中信“生涯”画下一个完美句点。

有人说,王军本可以继续待在中信集团,可他为了让集团领导班子能平稳过渡,到底还是选择了“事了拂衣去”的洒脱。

他说:“我相信常振明,相信中信的未来,我很放心,一切皆是我想要的结果。”

04,永不停歇:所谓“闲人”王军并不清闲

没有退休前,王军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构想是:“找一家高尔夫球场,当一名草坪修理师父。”

为了让自己能够达成此“愿望”,他在早年间便建立、收购了7家高尔夫球会,设计及建造了50来个高尔夫球场。

对王军来说,高尔夫不但是他最青睐的运动,亦是促进人际关系、和世界接轨的方式之一。他对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具有绝对的推动功劳。

他对朋友说:“高尔夫可以改变人的性格,让你慢慢归于平和。”

那退休后的王军,真如他自己所愿成为了一名“闲人”,尽情享受自己的爱好了吗?

其实没有,除了中国高尔夫球协会主席、亚巡赛名誉主席外,王军又出任了深圳市朝向管理集团的董事长、金榜集团的主席及中国天然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等等。

他依旧没有停下“奋斗”脚步。

2007年,王军决定跟随父亲的步伐,对新疆进行为期3年的投资。他打算让中国天然计划入股乌鲁木齐的商业银行,取得绝对股权。

再在乌市头屯河区建设一个大型的国际会展中心,以10亿元收购、扩建3个煤炭生产基地,进行20亿到30亿元的煤炭化工与煤电项目的投资工作。

就像王军向记者说得那样,新疆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喜欢新疆的一切,关心新疆和新疆兵团,即便他口上自称已成“一介闲人”,也无法掩饰他对新疆建设的付出和努力。

2008年,中信泰富又遇危机,挂心中信的王军二话不说,直接跑到集团总部与常振明、孔丹商讨“究竟救不救”、“如何救”等问题,并告诉常孔两人:此次危机乃是中信所面临最严峻一次,必须下定决心,果断、狠心、迅速地处理。

78岁那年,王军因病于广州逝世,结束了他的传奇一生。

纵观王军的一辈子,会发现源自父母的“革命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惧任何险阻,始终迎难而上,以充沛精力和清醒、客观、理智的态度面对人生所有难题,似乎是一位永远无法被打倒的“巨人”。

正如中信员工对他的评价,王军此生确实没有留下丝毫“败笔”,但他的“完美”与他的出身、幸运无关,而是他凭借自身努力创造的。

王军的坚韧、刻苦、谨慎、务实和永不言“放弃”是他身上最值得世人学习及敬佩的精神;“事了拂衣去”的洒脱、对祖国的责任感和失明感则加深了他的传奇色彩。

文/南宫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9年--93.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章
开国将军之子:王军78岁去世!掌舵中信27年,员工:没留任何败笔
追思远行的王军先生:轰轰烈烈的一生就此真正谢幕
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的财团,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落幕中信
无锡最牛的8大家族,说出来分分钟羡慕死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