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烽火映黔山|“文化西迁”到贵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平、天津陷落,南京、上海失守,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遭到灭顶之灾。为了保卫文化尊严,保存文脉,大批学校纷纷内迁,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化西迁”。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含着眼泪,扛着行李,带着家眷,搬运大量图书、仪器,风尘仆仆地向西南、西北转移,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悲壮而又充满奋发、不屈精神的文化大搬迁。位于大后方的贵州,在这场“文化西迁”中,也先后接纳了许多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学、中学、军事院校。

浙大,“文军”的艰难长征

“八·一三”事变后,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

1940年1月16日,浙大全体师生从贵阳抵遵义,因遵义至湄潭的公路还有部分路面和桥梁未竣工,迁到遵义的浙大只好临时安排房舍复课。6月,浙大农学院师生陆续迁到湄潭,6月10日正式开学上课。至此,浙江大学结束了两年多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在贵州黔北找到了一方科学教研的净土,并在这里开花结果。

1940年5月,浙大农学院、理学院和师范学院理科系迁往湄潭,受到当地热烈欢迎,师生与当地政府官员、社会贤达留影。 李龙江 供图

浙大在遵义湄潭办学7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7年,是浙大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当时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均在这里教学。浙大不仅保护了一批著名教授和科学家,而且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栋梁之才,如程开甲、徐承恩、潘家铮等。其中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就是在湄潭浙大读完一年级后转学联大的。他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我在浙江大学学习时间不长,但是我对浙大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束星北、王淦昌先生的启迪下,开始了我的学术生涯。”

英国著名学者、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曾在1944年10月来湄潭教学。回到英国后,李约瑟在《自然周刊》上发表文章写道:在重庆与贵阳之间叫遵义的小城里,可以找到浙江大学,是中国最好的四个大学之一。他甚至把浙大与他的母校相提并论,称浙大为“东方剑桥”。

浙大西迁历尽千辛万苦,一迁浙江建德,二迁江西泰和,三迁广西宜山,1940年2月才在遵义、湄潭落脚,行程2500公里。由于浙大西迁的路线与红军长征时期前半段路线基本吻合,而落脚点又都是对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因此人们称它为“文军的长征”。

八大高校内迁贵州

浙大由杭州迁入遵义、湄潭,这是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内迁的缩影。在其前后,还有7所高校相继迁来到贵州。

这七大高校为: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之江大学工学院迁贵阳;唐山工学院迁平越(今福泉);中正医学院迁镇宁;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迁榕江。1944年底,黔南事变发生、独山沦陷后,又有部分高校再次迁移。

随着一所所著名高校迁入贵州,一批堪称国宝的专家学者也随之而来,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卢鹤绂、陈建功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主要论文在湄潭成稿,如两弹元勋王淦昌、卢鹤绂完成了《中子的放射性》、《关于探索中微子的建议》、《从铀分裂到原子弹》、《原子弹之潜力及利用》科研项目。

在八大西迁高校中,与贵州关联最为紧密的大夏大学最先入黔,驻黔时间也最长。该校是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文科尤为突出,贵州兴义人王伯群任董事长和第二任校长。1924年,厦门大学300余位教师和学生因学潮离校奔赴上海,厦门大学原教授欧元怀、王毓祥等人与刚卸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王伯群,共同筹备成立了大夏大学,聘马君武为校长,教授还囊括了何昌寿、邵力子、郭沫若、田汉等。

1937年冬,大夏大学来到贵阳,最初在当地讲武堂上课,即今河滨公园对面黔剧团一带。很快,就面临经费紧张和校舍不足等办学难题。即便如此,受该校感召,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谢六逸、著名社会教育学家马宗荣等黔籍学者仍集聚门下。1946年9月,大夏大学回迁上海,1952年秋,在中山北路校址上与光华大学建立华东师大。

奠定贵州现代教育体系

抗战前,贵州现代教育体系较为薄弱,浙大等8所高校在抗战时期内迁贵州,奠定了贵州现代教育体系。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史继忠曾这样评价:“抗战前,贵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贵州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在抗战时期,它主要得益于学校的内迁。”

大夏大学的进入,结束了贵州没有大学的历史。此外,在高校内迁浪潮的助推下,贵州先后新建了三所本土大学——国立贵阳医学院、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和国立贵州大学。

抗战初期,华北华东沦陷区学生纷纷流离失所,其中相当一部分流亡至战略后方西南地区。为给流亡医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奠定西南地区医学教育基础,教育部决定在贵阳市建立国立贵阳医学院。

1938年1月1日,校筹委会在汉口建立,著名热带病学医学家李宗恩被任命为筹委会主任。3月1日,国立贵阳医学院(现贵州医科大学)宣告成立,成为全国仅有的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

陆海空三军院校也纷纷迁贵州。陆军大学、步兵学校、军官外语补习班迁遵义;防空学校、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迁贵阳;炮兵学校迁都匀;陆军军官学校四分校迁独山;军医学校、兽医学校迁安顺;中华民国海军学校迁桐梓;通讯兵学校迁麻江,辎重兵学校迁龙里,中央陆地测量学校迁镇宁。

八所大学在贵州度过了抗战的艰苦岁月,延续了中国文脉,保存并培育大批文化精英,贵州对中国教育作出了宝贵贡献。抗战前贵州没有大学,骤然来了这许多学校,贵州人从此可以不到外地求学,在贵州就可考入名牌大学。这些大学设有文、理、工、农、医、法商、师范40多个系科,全面提升了贵州高等教育水平,并推动教学、科研发展,


本文节选自《文化西迁:贵州高等教育在地平线升起》(史继忠 著)

史继忠,贵州地方志协会副会长、贵州历史学家。《文化西迁:贵州高等教育在地平线升起》一文于2015年发布于系列丛书《文化西迁到贵州》。

(感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省档案馆提供的大力支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抗战时期沦陷区几十所高校内迁
抗战时的遵义:物产丰富黔北花海 百姓却穷得衣不遮体吃不起盐
西部农产品:贵州好茶亮相央视,C位出道势不可挡!
西迁入黔的浙江大学
你好,我叫贵州,新的一年了,这是我的新名片~
“黔山万水”之间,贵州人如何为中国开眼看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