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老粗”这是一个渐行渐远的称呼,大家记得不?
在常人印象中,农民是散慢的,趿踏着鞋,叼着烟卷,你跟他说话,他注意力绝对不集中。一说话,粗声大嗓,要么木讷着掐手指头,或者谈到兴趣上,手舞足蹈。农民一起聊天,三句话少不了下半身的话题,所以被城里人称为“大老粗”。而自从人类诞生到现在,谁能离开这些大老粗?想想看,这样的大老粗,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能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安居乐业这么一点点欲望啊!他们虽粗野,可是他们哪个不是种庄稼的能手,人类的衣食父母?所以,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朝天,汗湿禾下土,单调的生活,自然养成了说粗话,下粗力,干粗活的特有习性。试问,说农民是衣食父母,如果没有这样的大老粗,一个个都文质彬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到哪里去找衣食父母?

我回乡下十年,由衷地感到,就是这些大老粗,才是传统农耕的顶梁柱,平日里你看着他们似乎很散漫,但做起农活来,个个都是轻车熟路,什么季节做什么,总是井井有条,忙而不乱。你看他们:想起什么重要,就一声急,放下所有,含着饭去干他的活了。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是常有的事;抢种抢收,他们跟战场上的士兵一样冲锋陷阵,刮风下雨影响春耕秋收,抓住时机,做的得心应手!有时候你看他们懒懒散散,但该干的时候绝对不偷闲。这种散漫中的底气,寻常人学不会的,根本不像外卖之类那样每天不住的疯狂的跑!这叫张驰有度啊!我肯定,他们才是农耕的财富根本,已或即将熄火,应该抢救的一批人才啊,因为文物放在地下,啥时候扒出来都可以,这些人一经消失,需要下多大功夫才能还原!

我十年前回乡下,种田人主要是四零后,现在主力是五零后,六零后种田的人已经不多,因为四十年前他们在外打工该积累经验的,已经积累了,在城里安家的已经安家了,该有作为的有作为了,继续种田的所剩无几了。七零后,早在取消农业税时,奔赴城里当起农民工了,他们的师傅是六零后。那个时候,这个群体有些文化,在前辈的带领下,投亲靠友,学了些搞建筑,做买卖的技术,在乡下几乎找不到七零后了,八零后,更是读大学的读大学,打工二代早已形成,不再关心种田了。九零后,早已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新市民、啃老族。零零后正在挣分数考研,毕业就失业,在城市边缘刷抖音,当网红,跑外卖,是坚决的与农业决绝了。

老许同志,一直以杞人忧天的态度看到当今的农业,细心地观察着社会进程中的细微变化,发现当今虽然把农业的地位看的很高,但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虽然每年中央一号文件讲的非常认真严肃,但贯彻起来,需要投入,没有招商引资来的快,没有资本做支撑,哪个重视农业,哪个会灰头灰脸,不如招商引资,可以大大增加鸡的屁。但招商引资做农业,往往因现今的农业着实不好做,牵扯到农民根本利益,资本家们圈地一两年,要么落荒而逃,要么所剩无几的在苟延残喘,高大尚的农业,肯定芸花一现,根本存活不了几天,况且除了烧钱,没有妙法。所以,我对大老粗们情有独钟。

乡下十年,我跟大老粗们打了十年交道,深感中华农耕文化,农耕文明都体现在每个大老粗手上肩上。比如,对二十四节气,对每天的天气变化判断,对每年收获什么的预测,他们都进行深入的思考。他们个个都是气象学家,人人都是改良土壤的专家能手。今年夏天,我要把仓库的粮食搬出来,我的想法是一些收割机收割的粮食草杆太多,老卡机器,夏天晒稻,再扬一遍,打算用筛沙网筛,他们不满意,非得到稻场上去。我说仓库离稻场那么远啊,他们说,那么远也比你这样速度快,于是,他们找来一辆三轮,很快把稻子搬到稻场,摊开,不到一小时完工,按照我原来预计的上午筛,中午晒,下午收,他们三下五去二,干完活就斗起"地主"来。

下午,四点钟前,继续斗地主,四点多后收摊,赶紧到稻场扬场,不到一会功夫,扬净了,装袋入库,轻松搞定,要是在院子里晒,堆的厚,潮气不会散去。我看他们活也做了,牌也玩了,就明白,你看着农民很散漫,但真干起来,他们熟悉的很,玩也玩了,活也做了呢!他们是散而不慢,慢而不散啊!他们怎么不是文武之道,张驰有度?!

在乡下,如果你要专门问他们种庄稼要注意哪些问题,他们是不能详细论述的,但遇到问题,你一问他们,个个不假思索地给你解题。所以,必须跟他们促膝交谈,并且态度要老实,甚至也要俗一回,跟他们乱侃大山,不妨一些下半身的话题,让他们开怀大笑,让他们感到咱也是和蔼可亲的,以期真正交朋友。他们会说收割的稻子的时候要八成熟就可以了,叫做宁割谷冒浆,不割谷长秧,说割青一点出米率高;过去堆稻垛比现在的米好吃,收割机割的稻口感不如堆垛后的稻米厚实等。从书本上看,堆垛解决了后成熟期,也即经过堆垛,稻捆发了烧,稻子在堆垛时促成熟,加速了后成熟期。糯稻人工割,放田里露上几天,糯米更粘糊。大豆不要放太阳下暴晒,阴干出豆腐率高,麦怕连阴雨,谷怕午时风的顺口溜张口就来,如此等等,等等。

我这十年,感受到做农民还真的需要粗声粗嗓粗气,这样才显得他们有力气,精气神十足,尤其是能吃能睡,能忙乎,根本不像当年我做刀笔小吏时那样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就是该吃的吃,该喝的喝,绝对不客气,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别跟他谈什么素食之类,该说的话说出来,不要藏藏掖掖,因为我是五十年代人,回到乡下,许多人都了解我的个性,越是随和,越能够融入到这个群体中去,虽是发小和旧交,现在更加深一层新感情,让他们看到我是对故乡的深爱,诚心帮助他们增加收入而来,绝对没有打他们的主意的意思。我跟他们所不同的是,我可以把祖辈和他们的种植经验用文字通过网络向人们表述,代替他们倾诉他们无法表达的情结。

现在,我深深的忧虑就在于,我将古稀,他们已经古稀,给我们留下的日子不多了,举目四望,十年前七十岁的人,现在已经八十岁了,他们开始拄拐杖了,十年前六十岁的人,现在力气明显不如从前了,这些老人遵照乡下习俗,一个个的准备了棺材,寿衣之类,俗称"装老",他们担心哪天突然离开这个人世,后人不在身边,邻居发现,帮忙解决后事。


这一切,都让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这些大老粗们,是何等看淡生死,何等淡泊名利,何等视死如归,这是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大自然规律,他们一生侈望,所追求的就是有吃有穿不愁钱花。可是,从这些大老粗们准备后事的背后,我又看到,这批大老粗们一旦离开人世,新的农耕力量会是哪些人?八零后?但他们因为计划生育,大都独生,上有四个老人,下有放开生育的几个孩子,谁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九零后?在城市化的今天,农民都被赶进了城市,谁又愿意从城里回到乡下从事农耕?


现在,当我看到我们这代人日渐苍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许多少年时期的伙伴们嘴中常常挂着寿材(棺材)已经准备好了,死时有准备了,或者说,明年还种不种田呢?身体会不会有不测呢?还活不活到明年呢?就感到阵阵痛楚埋在心中。所以,当我看着他们趿踏着鞋,叼着烟卷,一副十足的庄稼人模样,虽然话粗,理不粗,虽然懒散,根本不懒散,仿佛他们已经和这个世界产生了老远的距离,并且渐行渐远。又仿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财富在无情的流失。如果还不觉醒,那只能让我们的子孙们付出应该付出的代价了!所以,我呼吁,要说物质文化,非物质文明之类,这些现在尚在的非物资文明,活宝,中国的大老粗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力军的老师,这笔宝贵财富无论如何不能丢!

只有农民安居乐业,才有农业的春天

农耕十年,开始交班,重振农业靠后生!

消灭了力气活,就消灭了农民

为什么说吃饭的学问越来越多

在新农人队伍中,有的是大写特写的女人们!

我要让孙子们知道我们小时候的味道是啥味道

办农民合作社,我由衷佩服大集体时期的生产队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农民自留种,复兴梯田农耕文明——众筹一口好粮,让后代再见璀璨农耕文明
悼念一条河
韦德昭|双抢(一)
秋韵
印度推行用冥想诵经来提高农作物产量
宣纸烙画,民以食为天 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