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释胡、狄、匈奴兼述赤狄长狄对中国的入侵和土著白狄的向西迁徙(5)
userphoto

2022.11.05 四川

关注

释胡、狄、匈奴兼述赤狄长狄对中国的入侵和土著白狄的向西迁徙(5)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固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其后冬,匈奴军臣单于死。”“汉使王乌等窥匈奴。匈奴法,汉使非去节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庐。王乌,北地人,习胡俗,去其节,黥面,得入穹庐。”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越南语:维唯惟duy,山sơn,猃狁hiểm-doãn,淳thuần(王力zjiuən),鲜tiên,玁hiểm,荤huân,凶匈hung,兄huynh,雄熊hùng,爨thoãn,串quán。

chún禅谆、zhūn《集韵》照谆。康孟祥、竺大力译(v)jan、摄摩腾、竺法兰译dhyan为禅(禅腺、禅仙);支谶译ra、ruṇ为轮(来谆),支谶译ra、支谦译ran为伦(来谆);安世高译(v)pi、支谶译vas、vāi、支谦译(v)bhi为维(喻脂),支谶译vi、(v)vi、ve、vāi、(v)bhi为惟(喻脂)。淳维可还原为*dhanbhi、*dhunbhi、*dhanvi、*dhunvi、*dhurvi、*dharbi等。支谶译dan、dhān、支谦译(v)dha为檀(定寒)。

由于Cal可变作Sar,Sar人也可视为Cal(羯)人。

金腰带、鲜卑的出现意味着塞人因素进入鬲族系统。

战国末年的荀况在著作中曾用过”字。《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然而这里的“匈”字与匈奴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在《荀子·强国》里,在谈到秦国时说:“今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而《史记·匈奴列传》:“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三国”是燕、赵、秦。虽则司马迁在这里所用的“匈奴”二字可能是用他当时所通用的名称去追记战国时代的一个外族,但是荀子所说的“胡貉”既是与秦的北边为邻,那么应该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匈奴。然而荀子不用匈奴而用胡貉二字,说明匈奴这个名称在荀子时还没有被采用,或者这两个字还没有通用。

《战国策·燕策·燕太子丹质于秦》里出现了匈奴这个词且连用二次。其文云:“樊将军(於期)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这是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7年)的事情,上距秦之统一天下七年,是目前所能找到的匈奴这个名词之最早见于著作者。《战国策》为前汉刘向集先秦人所记战国时事之书。刘向是宣、元时代人。虽然有人对这部书所记的事情也有怀疑的地方,但在刘向之前的司马迁作《史记》时已多采其文,所以我们对于匈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上面所录的那段话似乎不应有所怀疑。

匈奴这个名词,自从太傅鞫武与太子丹用了之后,好像直到汉代的贾谊才再用。

匈奴这个族称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无疑地要以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为研究这个问题的最早的系统材料。但是,直至秦,匈奴的通用名称仍是“胡”。秦始皇时,曾有传说:“亡秦者胡。”秦始皇以为这是指所谓的匈奴,因此便派蒙恬去伐胡,并修筑长城。可见在秦时,通用的名称是胡而不是匈奴。

司马迁作《史记·匈奴列传》时,这个名词已普遍通用,但是在贾谊的《新书》里,已数见匈奴这个名词。贾谊卒于公元前168年,而司马迁在二十三年后始出生,所以贾谊采用这个名词比《史记》要早数十年。在贾谊的《新书》里,除《势卑》篇屡用匈奴之名外,还有一篇是以匈奴为题的。这两篇都是讨论对付匈奴的对策。

在贾谊死前三十一年,汉高祖曾被匈奴困于平城。这三十年中,匈奴不断扰乱汉朝边境,追溯上去,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遣蒙恬征伐匈奴,这说明匈奴的势力很强大。从李牧时起,尤其是秦亡之后,匈奴南下,成为西汉王朝最大的外患。可以推想,是在这个时期,匈奴之名才逐渐地被普遍采用,从而有人笔之于书。

《荀子·天论》“君子不为小人匈匈也辍行。”中“匈匈”是喧哗之声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之“天下匈匈”中“匈匈”是喧扰骚乱之意。说不定是因为秦时及汉初,匈奴族常常入侵,骚扰北边,时人因受害而生厌恶之心,因而用这两个字去名这个民族的。

鞑靼(tatar)之名,见于我国史书固晚,见于欧洲史书则更晚。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赵破奴)为匈河将军,攻胡至匈河水,无功。”《汉书·赵破奴传》文同,但《汉书·匈奴传》:“从票侯赵破奴万余骑出令居数千里,至匈奴河水。”丁谦《〈汉书·匈奴传〉地理考证》说:“匈奴水指塔米尔河西源,以匈奴王庭在此水滨,故以为名。”

单于的王庭从此(冒顿)由漠南阴山迁至漠北安侯水(今鄂尔浑河)东侧今和硕·柴达木湖(Kosho-Tsaidam nor)附近,汉史称之为龙城或龙庭。龙城以西有蹛林(塔米尔Tamir河)。Tamir:Ta弥或Ta民。

dài端泰、zhì澄祭,支谶译dṛś为[上带下足]、译rāṣ为赖(来泰)、奈(泥箇、泥泰)、译bhās为会(匣泰、见泰),康僧会译vat为会(匣泰、见泰),牟融译dā为大(定箇、定泰)。蹛可还原为*tat、*tā等。

漠北之战:余吾水(流经乌兰巴托)、安侯水、郅居水,三水合流后流向北海。弓卢水流入呼伦湖。

安侯*Arghu

余吾。余yú喻鱼、xú,越南语余dư、斜tà、邪tà。《史记·匈奴列传》:“匈奴闻,悉远其累重于余吾水北。”集解:“余,一作斜,音邪。”支谶译(v)jan为旬(邪谆)

支谦译ho为休(晓尤)。休屠各之休或出自库词头或出自古英语定冠词阴性、主格、单数sēo。摄摩腾、竺法兰译sro、支谦译so为须(心虞)。虚xū晓鱼,越南语虚hư、须tu。

支谶译cin、dhyan为真(照真)、译yo为俞(喻虞)、踰(喻虞),支谦译yu为渝(喻虞)。

白鸟库吉在《蒙古民族起源考》一文里,曾以为冒顿的意义为圣,但他又说了下面一段话:“匈奴谓创建国家之王曰冒顿。冒顿现读若Mou-tun,《〈史记·匈奴列传〉索隐》载冒音墨,又作如字。《汉书》注云:'宋祁曰:'冒音墨,顿音毒,无别训。’’故冒顿之古音似若Mok-duk或Bok-du(Mok-dok,Bok-dok)。若根据现音之Moutun而求其语源,则可与满州语威势权力之义之Muden及荣盛之义之Mukden,互为比较。但如有正确之古音,则可据而探求之,此至当之办法也。因此,余视Bokdok为冒顿(古音墨毒)之古音,以为蒙古语译义曰Bogda(Bogdo)之译。Kowalewski氏《蒙古字典》(P.1212)释Bogda为Saint divin,Vénérable,Révérend,Seigneur,Miatre,title de grands personages。故解为帝王之称号,至为适当。成吉思汗之尊号又称Sotto bogdo čingiz,故冒顿单于正同bogdo čingiz一语。夏德于其所著《阿提拉族谱考》中,大部分之工作均费于解释冒顿二字,而谓系蒙古语译、义曰猛勇之Boghatur之音译。”白鸟库吉将冒顿解释为圣,若然,冒顿*Bokdok的词根*bok当和Iran语bagh'神圣’、Russia语同义之bōg同语源。蒙古语Bogda可能是汉语博大(越南语bác-đại,博*bac在英语中变为big)之音译。

莫贺咄Baghatur:伯爵。爵jué精药,越南语tước。

季羡林称柘羯、赭羯为čākīr、čākar之对音,意为卫士、战士。荤育。

墨毒,日本汉音为boku toku、吴音为moku doku

岑仲勉《冒顿之语源及其音读》

冒顿一名,夏德(Hirth)著中国古史,比之于突厥语baghatur(《鞑靼千年史》9页写作baghdur,实同一语),犹云英雄勇士,自是不易之论。方壮猷氏《匈奴语言考》(北大《国学季刊》二卷四号)乃云:“余按蒙古语之Bagatur一语,北魏书等皆译为莫贺咄,与冒顿二字音声颇不相类。”据其前文,则读冒顿如宋祁所音“墨毒”也,

《史记索隐》云:“冒音墨,又如字。”顿字不注音,则司马当读为如字。《通典·边防门》于外语异读者常注音而冒顿亦不注,知杜氏两字均读如字。忆少年读书时,师以“音墨突”为训(殆据《两般秋雨菴随笔》),颇觉有异,今再思之,古人固多假借,然率限于同声之字,若“顿”读入声,只此一例,“毒”或“突”之同音字原有多字,何必假“顿”以表之。师谓翻译者偶尔粗率,何以史、汉两书于此名并无异译?间尝综合此四种音读:

(甲) 冒顿  均读如字;

(乙) 墨顿  《索隐》读音之一;

(丙) 墨毒  宋祁注音;

(丁) 墨突。

推求其故,乃决夏德氏所定语源Baghatur之万不能推翻。亦惟如是,然后前面之疑团都可澄清而沏解。

白鸟氏云,蒙古、突厥等乌拉尔、阿尔泰语中,凡两母之间挟有gh音者,常默不发音,故上述之baghatur(莫贺咄)可以转讹为batur之形,Burjat语之batur,满洲语之巴图鲁(bato-ru),即因此转讹者也(《东胡民族考》下43页)。伯希和氏亦屡言突厥、蒙古语许多方言中,两母音之gh常不发声,谓之音隙(《通报》廿七卷)。再准外语发声,b常变为汉语m(如上bagh=莫),又汉时音译以n代r之例,则batur可读如matun,今吾县读“冒顿”如字为mo tun,(甲)读之可证者也。

依上所说,蒙、突方言中亦自有能发gh音者,故略去中间之a,则baghtur变为maktun, 今吾县读“墨顿”为mak tun(汕头读墨如bak),此(乙)读之可证者也。

今福州语k、t两种收音往往相混,与隋唐韵不协,“突”读touk,毒读tuk,发声甚近,宋祁所闻,殆属于类此之言语,此(丙)读之可证者也。

白鸟氏云(《东洋学报》3卷189页):“《汉书·匈奴传》注'宋祁曰,冒音墨,顿音毒,无别训。姚令威云,仆阅《董仲舒传》,冒读莫克反,又如字,《司马迁传》亦音莫克反’。则冒顿当时之音为bok-dok,夏德氏考定为突厥及蒙古语之bagatur。余辈毋宁谓为蒙古语bogdo之对音,即神圣之义。漠北鞑靼人称清帝为Bogdo khan,人之所知也。”

《后汉书》九:“建中十二年秋八月,曹操大破乌桓于柳城,斩其蹋顿。”蹋顿,《三国志》一同。章怀《后汉书》注云:“蹋顿,匈奴王号。”按乌桓是东胡族,与匈奴无关,且蹋《切韵》tap,就言音论,断不能与冒顿牵合也。但此之误实不始于章怀。《魏书》一云:“始祖乃告诸大人曰,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又《史记·高祖纪》正义引《括地志》:“《汉书·匈奴传》曰,蹋顿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大约因两名之下一字相同,蹋字右侧复多少类“冒”,故后人混而为一。《太平广记》389引《异苑》“魏武北征蹋顿”,固未尝误,若同书441引《博物志》“魏武帝伐冒顿,经白狼山”,则晋人已铸此谬矣。

如果把顿(墨)解释为duc'公爵’,那么冒顿(即貊公爵)可以同时也是蹋顿(tap公爵),且tap是其族名。

tà定盍,越南语đạp。支谶译ap、av为廅(影盍)。

mào明号、mò明德,越南语冒mạo、德đức。

dùn端、dú《字汇》当没切(端没)、zhūn,越南语đốn。

mò明德,越南语墨mặc、陌mạch、没một。

dú定沃,越南语độc。

tū定没,越南语đột。

康巨译duṣ为突。duc音转duṣ为即为突。

支谦译muc、支谶译mun、康僧会译mud为文(微文)。

hè匣箇,越南语hạ。

duō端末、端没,越南语đốt。

牟融译hin为天(透先)。印度人自己把地名语源和Indra神联系起来,西方学者公认“天竺”原文是古波斯文Hindu=Skt.Sindhu(河)。“天”译hin,见刘熙《释名》:“天,显也。”du译成“竺”。照这个推,Sindhu就是“身毒”。牟融译du、dhu为竺(知屋、端屋、端沃)。屋、沃是以-k收音的入声字,牟融在Hindu之后缀加了一个地名(苏美尔语ki'地’)或族名(汉语ka'家’)后缀-k。th>h。

译音所本不同或所本相同但对音不同。

白鸟库吉将冒顿(墨毒)考定为蒙古语bogdo的问题在于顿带有-n(墨带有-k)尾而蒙古语却未带有语尾。

拉丁语dux'leader领袖’>古法语duc'duke,leader,公爵,大公,领袖’>中古英语duk>现代英语duke

汉语爸和满语中阿玛相对应。突厥字母b、m相通。

犹如英语之g>w,bag>maw

六朝至唐吐谷浑,《通典》不注音,《周书》略称退浑,宋僧适之《金壶字义》乃音突欲(或浴)魂。

支谶译tu为头(定侯)。

支谶译(v)to、ro、ru、lo、支谦译(v)ḍu、rū为楼(来侯)。头曼和楼烦可能同源。

xūn晓文“用火煙炙。灼,火烫。黄昏”、xìn,越南语huân

xūn晓文,越南语

kūn见魂、hūn《集韵》匣魂“通'浑’”,越南语côn

hùn匣混、gǔn,越南语hỗn

hūn晓文,越南语huân。《汉书》五五《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注:“荤音熏。荤允,熏鬻也。”《史记·卫将军骠骑传》作荤粥。荤粥:古北方部族名。亦作荤允、熏育、熏鬻、獯鬻。

hún匣魂、hùn,越南语hồn。浑为唐铁勒族九姓之一。

yǔn喻准、qiān,越南语doãn

yǔn喻准,越南语doãn

xiōng晓庚、kuàng《集韵》晓漾“通'况’”,越南语huynh

xiōng晓钟,越南语hung,金尼阁hiūm

xiōng晓钟,越南语hung,金尼阁hìū

nú泥模,越南语nô。支谶译ta为都(端模),康僧会译ka为姑(见模),支谦译(v)dha为屠(定模、澄鱼);奴可还原为*na。此即东伊朗语的族名后缀-na(也就是汉语之奴)。

gǎn见敢,越南语cảm

鬻,越南语chúc、dục

guì见未,越南语quý,金尼阁贵kúei、未uí、ví。安世高译puṣ为沸(帮未)、支谦译为费(敷未、奉未、帮至),支谶译bud为沸,竺律炎译ve为围(于微、于未)。未韵在后汉三国时期似乎已经是ui韵了。(贵霜Kushan)

guǐ见尾,越南语quỉ,金尼阁kuèi。微尾未为同一韵的平上去,从英语ghost'鬼’、costly'贵’来看,未韵、尾韵在早期带有-s(t)尾。

guī见脂、jūn《集韵》见谆、qiū《集韵》溪尤,越南语qui,金尼阁kciēu、kīn、kūei。(龟兹Kuci)支谶译ke、j、康孟祥、竺大力译(v)si、康僧铠译(v)ji、昙谛译(v)tṛ、康僧会译dha、(v)pi、ya、vas、支谦译dhi为夷(喻脂),安世高译ḍa、支谦译ḍi、康僧会译li为迟(澄脂、澄至),支谶译ne、ni、康孟祥、竺大力译nāi、康僧铠译nya为尼(娘脂),安世高译rāi、li、支谦译ri为梨(来脂)。

支谶译mañ、man、mun、康僧会译mud、mūr、支谦译muc、māi为文(微文);支谦译kuñ为军(见文)。

支谶译maṇ(P.转声“muṇ”)为门(明魂)

竺律炎译(v)su为薮(心厚)

安世高译(v)pi为维(喻脂)

-tur(-tun)当即英语的者后缀-ter。

curse'诅咒;咒骂;诅咒之词’。允。兄。

zǔ照御,越南语chú;呪(咒)zhòu照宥'祷告;咒骂’,越南语chú;祝zhù照屋'男巫;以言告神祈福’、zhòu照宥'诅咒’,越南语chúc。祝可拟为*cuc(王力《同源字典》tjiuk),咒可拟为*cu(王力《同源字典》tjiuk)。“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咒是一件事的两面。

witch'女巫,巫婆’

《后汉书·西羌传》引《竹书纪年》云“晋人败北戎于汾隰”,其事在春秋以前。

近人遂以荤粥之士乃指匈奴,为匈奴即古薰粥之证。但据《史记》“集解”引徐广曰:“粥一作允。”駰按:应劭曰“所降士有材力者”。今《汉书》正作“荤允”。据裴駰引应劭之语,是荤允之士指浑邪王降士之有材力者而言,与殷时荤粥为种族之号不同。

《史记·匈奴列传》称战国末年“东胡强而月氏盛”。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凉、甘、肃、延、沙等州地,本月氏国。”

《史记》与《汉书》匈奴传均说冒顿“后北服浑庾”。《史记·匈奴列传》说“至冒顿而匈奴最强大,尽服从北夷”

毛诗《出车》序说“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

《吕氏春秋·审为篇》高诱注:“狄人猃狁,今之匈奴。”

《史记·匈奴列传》说“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其深入内陆,猖獗可知。齐釐公,公元前730-前698在位。《春秋·僖公十年》:“夏,齐侯、许男伐北戎”。鲁僖公十年为公元前650年,同年《左传》未述说这一事件。

无终,春秋时山戎国名;秦置无终县;隋大业初改名渔阳;唐武德二年分渔阳县置无终县,万岁通天二年改名玉田。治所在今河北玉田县。

左传襄四年、昭元年

wú明虞,越南语vô,金尼阁vû,王力《同源字典》miua;终zhōng照东,越南语chung,王力《同源字典》tjiuəm;金尼阁chūm。安世高译ma、支谶译mā、mo为无。无终可还原为*Macum或*Matyum。*Mac-um。终从冬(dōng端冬,越南语đông,王力《同源字典》tuəm,金尼阁tūm)得声,上古汉语读音应是tum;无终应还原为*Matum。无终*Matum可译为冒顿。安世高译ca为招(照宵),《汉书·西域传》译Kabul为高附。支谶译druṁ为伅(《集韵》定混),上古韵有可能是um,倱伅也作“浑敦”;支谦译biṁ(b)为萍(并青)、频(并真)。无终*Matum中的Mat-可译为蜜。支谶译mat、madh、支谦译mad、康僧铠译mit为蜜(明质),支谶译man、mun为文(微文)。*Matum或可作*Manum。北běi帮德、bèi《集韵》帮队“通'背’”,越南语bắc,王力《同源字典》pək;北*pac的声母置换为m即是貊*Mac。北戎可拟为*Pacƥum或*Pacthum。英语North'北’源自*Dard或鞑靼Tartar。

越南语种chủng、族tộc,上古汉语的种(zhǒng照肿、zhòng照用,上古音为*cum或*tyum/*tum)。终可能是汉语种之音转。

yǔn喻準、qiān,越南语doãn。在允吾(读为“铅牙”)、允街中,允读qiān。铅qiān喻仙、yán,越南语diên。梵语y-被译为喻母、j-部分被译为喻母。中古汉语谆準稕为同一韵的平上去。支谶译(v)jan为旬(邪谆)、译ruṇ为伦(来谆),支谦译kun为均(见谆)、译ran为伦(来谆)。允在后汉三国时期可还原为*yun、*yan、*jun、*jan等。汉语喻母y-既出自上古汉语端系(舌头音)、也出自上古汉语见系(舌根音),允在上古汉语的读音可拟为*gan、*gun、*can、*cun、*dan、*dun、*tan、*tun等。允所对译的外来音还可还原为*gar、*gur、*car、*cur、*dar、*dur、*tar、*tur等。考虑到许(xǔ晓语,越南语hứa)这个允的同义词的声母亦出自上古汉语舌根音,允所对译的外来音可还原为*gur或*gar。gur在突厥语中意为姓,gar即古塞语gar(i)'地区;国家’。若然,奄蔡北的严国亦是嚴狁。

王力《同源字典》晕hiuən。

brahm,支谶译为梵(奉梵、东),支谦译为枫(非东)。安世高译vām为梵。

yù喻屋,越南语dục。康僧铠译yug、ug为郁(影屋)。

梵文Asita被音译为阿私多,又作阿夷、阿私陀、阿斯吒、阿斯陀等,义为不白、无比或端严。印度有阿私多仙。Asita中A(乌)为族名,si为氏、为夷,ta为族(可比较印度人对吐蕃Bod的称呼Bhota、Bhauta、Bauta。这个-ta后缀相当于现代英语的者后缀-ter。-ta实即汉语的“者”,特别地“吒”之译音就是“者”。

支谶译(v)ta、支谦译ṭhu为吒(知祃)

藏族人自称他们的地区为Bod(即'蕃’之对音,在中部方言中读作Po),他们南部的邻居印度人非常正确地转写并保存了这一名称,称作Bhota、Bhauta或Bauta。

猃狁之名,初见于周宣王之时;混夷之名初见于《诗经》。《大雅·绵》:“混夷駾矣。”混之古音为昆,混之意义为犬。因此,《说文解字》马部引作“昆夷”,口部引作“犬夷”。《毛诗·采薇》序作“昆”,《尚书大传》作“畎”,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云:“畎,音工犬反,昆、混并工本反。”昆与混同音。昆混与犬畎的区别在于尾缀不同,昆混是吐火罗语ku'狗’(即汉语之“胡”)缀加名词变格词尾-n,犬畎是ku缀加形容词变格词尾-an;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指犬。胡这个吐火罗语的译音词本义是犬。《史记·赵世家》载苏厉为齐遗赵惠文王信称,若秦出兵,越句注山,断常山一线,则“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这表明胡产名犬。胡地所出名犬大概就是猃(长嘴猎犬)或大狗(藏獒)。

狗(犬)是胡人率先驯养的,因此以胡ku为狗命名。胡人也可能是因为自诩为狗种而被称为胡ku的。《说文》称:“赤狄本犬种”。犬戎与自诩为犬种有关,当是赤狄。

玁狁为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也作“獫狁”(《史记·匈奴传》)、“荤粥”(《史记·五帝纪》)、“獯鬻”(《三国志·蜀·马超传》)、“薰育”(《史记·周纪》)、“荤允”(《汉书·霍去病传》)等。狁yǔn余准切(喻母准韵),只见猃狁中,没有单独意义;狁应是译音字,是对突厥语吾尔gur'姓’的音译。《诗·小雅·六月》篇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是猃狁亦有犬戎之目也。

按猃狁之名,初见于周宣王之时,有《诗·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穫……,薄伐玁狁,至于大原。”匪茹即匪奴、匪人)诸篇可证。玁狁,兮甲盘、虢季子白盘作“  ”(第一字上厂,下敢。第二字左来,右允),不 敦作“ 允”(上厂下敢),《多友鼎铭》中玁作嚴。《多友鼎铭》称多友追击嚴狁“孚(俘)车十乘”知嚴狁使用战车。金文之玁当读为敢。敢所对译的是拉丁语canis之简can(即昆*con之音转)。从敢之玁即拉丁语之can-is。秦*chan(qín从真,越南语tần;支谦译chan为秦)当是嚴*gam(yán疑严,越南语nghiêm;安世高译gān为疑删之颜;王力《同源字典》颜ngean、嚴ngeam)之语音交替,并和阿拉伯-波斯语的chiens'狗’同源。犬戎之名,始见于《左传》、《国语》、《山海经》、《竹书记年》、《穆天子传》等(在年代上皆较诗经晚出),皆春秋战国以后中原呼昆戎之称。据“出车”“六月”,以及不期 、多友鼎二铭,可知猃狁出入地主要为泾水流域;而据虢季子白盘、兮甲盘二铭,则猃狁出入地尚包括部分洛水流域。《说文》十篇上“犬部”:“猃,长喙犬也。”若将狁解释为突厥语gur之对音,那么猃狁就是长喙犬姓。猃狁又被称作西戎。《诗·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知猃狁又被称为西戎。畎戎亦有西戎之称。《国语·晋语一》:“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与同书“秦本纪”亦分别称之为“西夷”或“西戎”,《汉书·匈奴传》作畎戎。

《左传》僖二十二年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杜预注曰:“允姓之戎,居于陆浑,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是陆浑之戎即为允姓之戎,必与猃狁同族或其一支。此允当是昆之音转:kun>yun。甲骨文之允是一个头戴圆锥尖帽的人(奴仆)。又据《左传》昭公九年及襄公十四年称允姓之戎原居于瓜州,又称为姜戎。姜戎氏是指戎子驹支。《左传·襄公十四年》:“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乃祖吾离于瓜州,……’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逐我诸戎。……’”。允姓之戎仅仅是被逐的诸戎之一。姜、羌一声之转,《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姜作为族名应作羌。若将戎解释为胡,姜戎就是羌胡;若将戎解释为人,姜戎就是羌人。姜戎与嘉戎相比,姜比嘉多了个名词变格词尾-m。嘉戎应是姜戎。《左传》上的写法“戎子驹支”清楚表明驹支是戎人。《左传》僖二十二年云:“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可证姜戎为被发民族,与西羌同俗。《后汉书·西羌传》:“今凉州郡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可为证也。从甲骨文上看,允与羌亦相近:允为头戴圆锥尖帽的人,羌则是以羊头为冠的人。从读音上,羌*kam既可视为是ka(夏)缀加名词变格词尾-m,也可视为是ka(夏)缀加mi(藏语之人或乌孙之靡)之简,也可视为是焉耆语koṃ之音转。

《汉书·西域传》西夜国条云:“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汉时称匈奴及西域城郭诸国为胡,是匈奴与羌、氐种类不同,《汉书》已明言之。夏*ka与羌*kam在语音上相近,但在人种上差异很大,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羌*kam应解作kami夏民。犹如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一样,夏族和其统治的夏民(羌)是两个不同的种族。《后汉书·西羌传》云武丁征西羌、鬼方,三年乃克,故其诗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氐羌或即*Thikam/Thyssagetae。2006年9月22日晚,CCTV-12,《邻邦故事12》《尼泊尔下》,廓尔喀士兵大多数是蒙古人种,他们虽然身材矮小,平均身高仅1.6米,但是作战勇敢。脸上被涂上伪装色。这些人或许就是氐人—低人。王国维据大、小盂鼎纪盂伐鬼方事;盂鼎出歧山县,疑鬼方当汧、陇之间或更在其西。鬼方与西羌同地,且为比邻,则西羌亦必在汧、陇以西可知。薰粥初见于《孟子》,由太王事薰粥及太王去邠之语视之,薰粥必在歧山之西北。昆夷,《后汉书·西羌传》称:文王为西伯,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史记》谓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huán(豲当即乌桓之桓:可汗也。翟豲即翟汗)之戎。杨恽亦谓安定山谷间为昆戎旧壤。猃狁,据《诗·出车》篇“薄伐猃狁,至于太原”。顾亭林以为今平凉。据此,是殷之鬼方、西羌,周之昆夷、猃狁、薰粥,皆在陇县西北、汧水之北、泾水之南。盖陇坻以西,自古以来即为戎地,张衡所谓“陇坻之险,隔阂华、戎”者也。《史记·匈奴传》云:“左方王将居东方,直上谷以东,接秽貉、朝鲜;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居东方的左方王将所统辖的部落可以称为东胡,居西方的右方王将和月氏相接。月氏亦被称为胡。是匈奴在中国北部,氐、羌在中国西部。荤粥与混戎乃一音之转,二者皆为犬戎。如果Huns是匈奴的比对正确,由于古英语hund为犬,匈奴Huns即是犬戎。《史记·骠骑传》有“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浑粥之士乃指匈奴,为匈奴即古薰粥之证。据《史记》“集解”引徐广曰:“粥一作允”。骃按:应劭曰“所降士有材力者”。今《汉书》正作“荤允”。粥与允当是对同一突厥语词gur'姓’的不同音译;薰粥即荤允,可写作*Hungur,匈牙利Hungary可能源自该词。《史记·匈奴传》:“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稍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据此浑粥之士当为骑士。匈奴人长大后皆是武士。正因如此,kārā(夏类)在古波斯语中为“武装的人们;军队”。浑为匈奴可从《隋书》的记载中推导出来。《隋书·北狄列传》称铁勒(赤狄)为匈奴苗裔,而浑为铁勒诸部之一,浑当是匈奴(苗裔)。

混夷之名初见于《诗经》。《大雅·绵》:“混夷駾矣。”混之古音为昆,混之意义为犬。因此,《说文解字》马部引作“昆夷”,口部引作“犬夷”。《毛诗·采薇》序作“昆”,《尚书大传》作“畎”,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云:“畎,音工犬反,昆、混并工本反。”昆与混同音。昆混与犬畎的区别在于尾缀不同,昆混是吐火罗语ku'狗’(即汉语之“胡”)缀加名词变格词尾-n,犬畎是ku缀加形容词变格词尾-an;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指犬。胡这个吐火罗语的译音词本义是犬。《史记·赵世家》载苏厉为齐遗赵惠文王信称,若秦出兵,越句注山,断常山一线,则“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这表明胡产名犬。胡地所出名犬大概就是猃(长嘴猎犬)或大狗(藏獒)。

昆夷又作串夷。《诗·小雅·采薇·序》:“西有昆夷之患”《诗·大雅·緜》作“混夷”、《皇矣》作“串夷”,《汉书·匈奴传》作“畎夷”。《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郑笺:“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知混夷即猃狁又称“串夷”,盖“串”读如“患”,与“犬”同音。正因为犬戎的为害,才成为患的。串、患音来自犬,越南语串quán与汉语拼音的犬quan(越南语为khuyển)相近亦表明串夷之串即是犬也。串当即犬*kuan之音转。在四川话中爨与串读音相同,似乎南中大姓爨cuàn即“串”。爨 cuan与畎quan大概都源自cu(狗/胡)缀加形容词变格词尾-an,只是后来因语音的流转而变得不同;爨或即犬,爨夷或即昆夷、畎夷。但越南语之爨为thoãn、允、狁为doãn,爨可视为允姓之戎。越南语秦为tần、晋为tấn,两者都是大夷*Tani之简;若按越南语,秦晋都是因大夷*Tani而得名的。

《大雅·绵》“混夷駾矣。”《说文解字》马部引作“昆夷”,口部引作“犬夷”。《毛诗·采薇》序作“昆”,《尚书大传》作“畎”,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云:“畎,音工犬反,昆、混并工本反。”“畎夷即畎戎也,又曰昆夷,昆字或作混,又作绲。……昆、混、畎声相近耳,亦曰犬戎也”。四字声皆相近也。是昆戎即犬戎。《后汉书·西羌传》:“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迁与歧山之下。”此事《孟子》则指为薰粥,则薰粥亦即犬戎也。薰粥、昆戎本一声之转,昆戎既为犬戎,则薰粥亦当为犬戎也。又《后汉书·西羌传》引古《竹书纪年》云:“穆王西伐犬戎,取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而《诗·小雅·六月》篇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是猃狁亦犬戎也。

《大雅·绵》“混夷駾矣。”《说文解字》马部引作“昆夷”,口部引作“犬夷”。《毛诗·采薇》序作“昆”,《尚书大传》作“畎”,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云:“畎,音工犬反,昆、混并工本反。”“畎夷即畎戎也,又曰昆夷,昆字或作混,又作绲。……昆、混、畎声相近耳,亦曰犬戎也”。四字声皆相近也。是昆戎即犬戎。《后汉书·西羌传》:“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迁与歧山之下。”此事《孟子》则指为薰粥,则薰粥亦即犬戎也。薰粥、昆戎本一声之转,昆戎既为犬戎,则薰粥亦当为犬戎也。又《后汉书·西羌传》引古《竹书纪年》云:“穆王西伐犬戎,取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而《诗·小雅·六月》篇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是猃狁亦犬戎也。

koṃ/kweṃ相当于古爱尔兰语的con(昆)并被汉语音译为匈;因此,昆即兄(匈)也。兄凶雄汹熊公皆源自匈(匈从勹从凶;王莽曾改匈奴为恭奴。与恭相对的是凶,可见匈有凶义),狠亦出自昆。

canine'犬的;犬’这个印欧语词的日耳曼形式hound、hund;拉丁语形式canis;希腊语形式kuōn、kunós;梵语形式śván,所有格súnas,在《吠陀》经中为śuván。日耳曼语同族词:古高德语hunt,古英语hund,古弗里斯兰语和古撒克逊语hund,哥特语hunds,古北欧语hundr;古北欧语多出的词尾-r当是衬音或名词标记。比较古爱尔兰语之cū,所有格con;吐火罗语A(焉耆语)之ku/koṃ,吐火罗语B(龟兹语)之ku/kweṃ;原始印欧语词干当为*cu-(蒲立本《汉语的历史和史前关系》拟作*kjwon-、*kjun-);其名词变格形式为*cun(-n为古英语的名词变格词尾),*cun即汉语的昆、混;其形容词变格形式为*cuan(-an为古英语的形容词变格词尾),*cuan即汉语的犬。希腊语kuōn源自*cuan实即汉语的犬。古爱尔兰语狗之所有格con即汉语昆戎之昆。在*cu之后缀加吐火罗语的词尾-ṃ(可能相当于古英语的名词变格词尾-n)就成为焉耆语之koṃ、龟兹语之kweṃ,koṃ/kweṃ相当于古爱尔兰语的con(所有格)并被汉语音译为匈。梵语śván、所有格súnas,《吠陀》经之śuván,其第一个音节皆是*cu之音转。拉丁语canis的词根ca(夏)则是cu的语音交替,其后缀-nis与布匿Punic/腓尼基Phenic中的-nic、Magnus'大;伟大’中的词尾-nus相当(和Magnus同出一源的梵语Mahā、英语big、汉语博*bak都不带词尾),似为所有格词尾或族名后缀(意为奴、夷)或抽象名词词尾(古英语为-nes);拉丁语ca-nis和希腊语ku-nós相对应。拉丁语canis中的can-还可视作古汉语的犬*can。阿拉伯-波斯语的chiens'狗’与拉丁语的canis相近,两者比较有:拉丁语之c变作阿拉伯-波斯语的ch,拉丁语a变作阿拉伯-波斯语的ie,且阿拉伯-波斯语省去了ni之尾音-i。阿拉伯-波斯语的chiens'狗’也就是古汉语犬*can是汉语秦(犬戎)之语源(支谦译梵语chan为秦)。cu缀加上后缀-was(相当于古罗马男子姓名后缀-us)就成为赫梯语的kuwas'犬族人’。狗*cu/*ko的声母向匣母、晓母音转后就成为狐、胡。犬*kuan=ku+an,汉语的犬其实源自吐火罗语的ku'狗’缀加英语的形容词变格词尾-an。吐火罗语的ku'狗’缀加英语的名词变格词尾-n后就是汉语的昆kun。昆夷即犬夷。

古英语hund'dog狗’的词尾-nd为鼻冠音词尾,其古老形式为*cund。*cund=原始印欧语狗*cu+鼻冠音词尾-nd。古英语阳性名词hund'dog狗’的变格形式有:

单数        复数

主格        hund        hundas

生格        hundes      hunda

与格        hunde       hundum

宾格        hund        hundas

工具格      hunde               

现代英语之hunt'打猎;寻找;搜索’、hunter'猎人;猎狗;猎马’、hound[haund]'猎狗;用猎狗打猎;追逐’皆源自hund。猎犬在围猎中承担着追逐、为主人叼回被猎杀猎物的任务,因此古英语hund(犬)衍生出现代英语hunt'1、打猎2、寻找;搜索’、hound[haund]'猎狗;用猎狗打猎;追逐’。汉语的驯、训、寻亦出自猎犬hund。和田塞语kūys'寻求,搜求’同样体现出'寻’出自狗。猎犬hund追寻是嗅着气味追踪的,因而循亦出自猎犬hund。scent'闻嗅追踪’即循也,-cent即hund、canis。猎犬hund对主人忠诚而驯服,犬同时也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因此猎犬hund又指驯。猎犬hund的速度迅速而产生迅。因牵着或载着猎犬hund巡视(《诗·秦风·驷 》:“輶车鸾镳,载猃歇骄”),猎犬hund成为巡的代称。对猎犬hund发出指令叫训。以狗为殉且殉狗正是猎犬hund因此叫殉。

《礼·曲礼上》:“效犬者,左牵之”疏:“然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昆与混同音。昆混与犬畎的区别在于尾缀不同,昆混是吐火罗语ku'狗’(即汉语之“胡”)缀加名词变格词尾-n,犬畎是ku缀加形容词变格词尾-an;它们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指犬。胡这个吐火罗语的译音词本义是犬。《史记·赵世家》载苏厉为齐遗赵惠文王信称,若秦出兵,越句注山,断常山一线,则“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这表明胡产名犬。胡地所出名犬大概就是猃(长嘴猎犬)或大狗(藏獒)。

昆夷又作串夷。《诗·小雅·采薇·序》:“西有昆夷之患”《诗·大雅·緜》作“混夷”、《皇矣》作“串夷”,《汉书·匈奴传》作“畎夷”。《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郑笺:“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知混夷即猃狁又称“串夷”,盖“串”读如“患”,与“犬”同音。正因为犬戎的为害,才成为患的。串、患音来自犬,越南语串quán与汉语拼音的犬quan(越南语为khuyển)相近亦表明串夷之串即是犬也。当即犬*kuan之音转。在四川话中爨与串读音相同,似乎南中大姓爨cuàn即“串”。cuàn清换,越南语thoãn)与quan大概都源自cu(狗/胡)缀加形容词变格词尾-an,只是后来因语音的流转而变得不同;爨或即犬,爨夷或即昆夷、畎夷。但越南语之爨为thoãn、允、狁为doãn,爨可视为允姓之戎。越南语秦为tần、晋为tấn,两者都是大夷*Tani之简;若按越南语,秦晋都是因大夷*Tani而得名的。

昆夷即犬夷。《大雅·绵》“混夷駾矣。”《说文解字》马部引作“昆夷”,口部引作“犬夷”。《毛诗·采薇》序作“昆”,《尚书大传》作“畎”,颜师古注《汉书·匈奴传》云:“畎,音工犬反,昆、混并工本反。”“畎夷即畎戎也,又曰昆夷,昆字或作混,又作绲。……昆、混、畎声相近耳,亦曰犬戎也”。是昆戎即犬戎。昆kūn古浑切(见母魂韵)、hún《集韵》胡昆切(匣母魂韵);越南语côn。昆夷之昆当即古爱尔兰语狗的所有格con或古英语hund'dog狗’的古老形式*cund.《后汉书·西羌传》:“武乙暴虐,犬戎寇边。周古公逾梁山而迁与歧山之下。”此事《孟子》则指为薰粥,则薰粥亦即犬戎也。薰粥、昆戎本一声之转,昆戎既为犬戎,则薰粥亦当为犬戎也。又《后汉书·西羌传》引古《竹书纪年》云:“穆王西伐犬戎,取其五王,王遂迁戎于太原。”而《诗·小雅·六月》篇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是猃狁亦犬戎也。

猃狁之名,初见于周宣王之时。

混夷、獯鬻,宗周时的猃狁

狗(犬)是胡人率先驯养的,因此以胡ku为狗命名。胡人也可能是因为自诩为狗种而被称为胡ku的。《说文》称:“赤狄本犬种”。犬戎与自诩为犬种有关,当是赤狄。

按猃狁之名,初见于周宣王之时,有《诗·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襄。”、《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穫……,薄伐玁狁,至于大原。”诸篇可证。玁狁,兮甲盘、虢季子白盘作“  ”(第一字上厂,下敢。第二字左来,右允),不 敦作“ 允”(上厂下敢),《多友鼎铭》中玁作嚴。《多友鼎铭》称多友追击嚴狁“孚(俘)车十乘”知嚴狁使用战车。金文之玁当读为敢。犬戎之名,始见于《左传》、《国语》、《山海经》、《竹书记年》、《穆天子传》等,皆春秋战国以后中原呼昆戎之称。据“出车”“六月”,以及不期 、多友鼎二铭,可知猃狁出入地主要为泾水流域;而据虢季子白盘、兮甲盘二铭,则猃狁出入地尚包括部分洛水流域。猃狁又被称作西戎。《诗·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赫赫南仲,薄伐西戎”,知猃狁又被称为西戎。畎戎亦有西戎之称。《国语·晋语一》:“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史记·周本纪》与同书“秦本纪”亦分别称之为“西夷”或“西戎”,《汉书·匈奴传》作畎戎。

敢所对译的是拉丁语canis之简can(即昆*con之音转)。从敢之玁即拉丁语之can-is。秦*chan(qín从真,越南语tần;支谦译chan为秦)当是嚴*gam(yán疑严,越南语nghiêm;安世高译gān为疑删之颜;王力《同源字典》颜ngean、嚴ngeam)之语音交替,并和阿拉伯-波斯语的chiens'狗’同源。

豻即古代赫赫有名的猃:长嘴猎狗。猃专指长嘴猎狗,猃和犬的分化可能是后来产生的。玁xiǎn虚检切(晓琰),中古晓母出自上古见系;元部与谈部的区别是轻重或长短,而非韵尾的不同;玁之读音可拟为*Cian。*Cian既可视为是犬*cuan之语音交替,也可视为是Cina字母的换位或是姬Ci(Ci为Cu狗/胡之语音交替)缀加古英语形容词变格词尾-an。猃xian这个在古代极有名气的长嘴猎犬是姬胡的特产,日耳曼语之hund'猎犬’也出自昆kun(即kuni胡人)。去掉*Cian的介音-i-就是敢。猃xiǎn虚检切(晓母琰韵)、力验切(来母艶韵),可拟为*Carian。Cari-an意为卡里的,其词根Car可对译为敢can、猃,而rian相当于力验切之猃。

敢所对译的是拉丁语canis之简can(即昆*con之音转)。从敢之玁即拉丁语之can-is。秦*chan(qín从真,越南语tần;支谦译chan为秦)当是嚴*gam(yán疑严,越南语nghiêm;安世高译gān为疑删之颜;王力《同源字典》颜ngean、嚴ngeam)之语音交替,并和阿拉伯-波斯语的chiens'狗’同源。

yǔn余准切(喻准),只见猃狁中,没有单独意义;狁应是译音字,是对突厥语吾尔gur'姓’的音译。《诗·小雅·六月》篇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是猃狁亦有犬戎之目也。

是对突厥语吾尔gur'姓’的音译。《诗·小雅·六月》篇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是猃狁亦有犬戎之目也。

《说文》十篇上“犬部”:“猃,长喙犬也。”若将狁解释为突厥语gur之对音,那么猃狁就是长喙犬姓。

从文字材料上看,鬼方一名出现的时间最早。甲骨文中已有鬼方一名,见于《合集》8591、8592、8593。当时的鬼方似为商人之敌人。在龟兹Kuci、贵霜Kushan,龟、贵对译吐火罗语之Ku;据此类推,鬼当亦是吐火罗语ku之对音。鬼方可拟为*Kupam。鬼为吐火罗语(月氏语)之ku'狗’(古爱尔兰语cū'狗’)之音译,鬼方意即犬(狗)方、犬(狗)番。

昆(混)夷的狗当是古代极有名的长嘴猎犬(猃)。甲骨文之犬是长嘴猎狗。这一长嘴猎狗品种是“犬戎”驯化出来的。甲骨文“犬”字头上有一丫状物,似单、干、叉,当是表示长嘴猎狗三角形的头和长嘴。甲骨文犬之造型昭示出犬即长嘴猎狗。《诗经·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获之。”捕兔、逮兔之犬自是猎狗。狩猎部落狩猎时,特别需要猎狗、猎鹰的帮助。猎狗出自狩猎部落一点都不奇怪。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苏撒A(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彩陶高杯是苏撒彩陶文化的精品。这一作品的中上部有一排追逐的猎犬。猎犬头部呈丫字型,是典型的长嘴猎犬。公元前3500年的苏撒A彩陶文化已拥有长嘴猎犬。犬戎昆夷可能是从埃兰Elam移动到中国的。犬戎和埃兰有诸多相似之处。首先昆仑(即昆戎)和埃兰人都是黑胡;其次犬戎秦人和埃兰人都行屈肢葬;第三,都拥有长嘴猎犬;第四,犬戎所在地区曾是中国的彩陶文化区,彩陶可能与犬戎有关。

xiǎn虚检切(晓琰)、 力验切(来艶),指长嘴猎狗。《说文》:“獫,长喙犬。一曰黑犬黄头。从犬,佥qiān声。”长喙犬即长嘴猎狗。狁yǔn余准切(喻准),只见猃狁中,没有单独意义;狁应是译音字,是对突厥语吾尔gur'姓’的音译;猃狁意为(长嘴)猎犬姓。玁xiǎn虚检切(晓琰),越南语hiểm;中古晓母多出自上古见系;獫又有力验切的读音,因此獫、玁可拟为*Clem/*Clam/*Cam;猃狁为*Clemgur、*Clamgur、*Camgur。由于这个族群豢养的是长嘴猎犬,族名猃遂指长嘴猎犬。音节*clam、*cam还可释羌、康、王,猃狁*camgur也可释为羌姓、王姓、康居、羌渠等等。猃狁也有可能是羌姓(羌族)或王族斯奇提亚人。不过,没有人提到斯奇提亚出产长嘴猎犬;玁、獫*cam实为吐火罗语koṃ/kweṃ之音转。

英语hyena'鬣狗’并不出自獫,而是出自汉语的犴。犴án俄寒切(疑寒)'北方的一种野狗’,越南语岸(疑瀚)ngạn、干cán;上古汉语为*can。《仪礼大射礼》:“干五十。”郑注:“干读为豻。”《周礼夏官射人》:“射豻侯,一獲一容。”郑注:“《大射义》'豻’作'干’,读如'宜豻宜狱’之'豻’。豻,胡犬也。”豻,匣母;干,见母。豻án俄寒切(疑母寒韵)、可颜切(溪母删韵)亦作犴,《词源》承袭《说文》将豻解释成古时生于北地之野狗;àn五旰切(疑母翰韵)、侯旰切(匣母翰韵)。豻之读音是见系向疑母、匣母音转的活化石。豻侯,射矢之的。的之边以豻皮为饰。士射用豻侯。《周礼夏官射人》:“士以三耦,射豻侯”。犴又被称作“逐虎犬”或“逐兽犬”。《说文·犬部》:“[犭幵],獟犬也。从犬幵声。一曰逐虎犬也五甸切”《广韵》:“逐兽犬”《集韵》本作干或作犴。犴(干)这一北地野狗(胡犬)当即鬣狗或斗犬。鬣狗是等级分明的群居动物,连狮群也要畏惧三分;将鬣狗称为“逐虎犬”并不过分。

《汉书》五五《霍去病传》:“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注:“荤音熏。荤允,熏鬻也。”《史记·卫将军骠骑传》作荤粥。荤粥为古北方部族名,亦作荤允、熏育、熏鬻、獯鬻。

獯粥、荤粥、混夷皆是匈奴先前的称呼。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服虔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韦昭曰:“汉曰匈奴,荤粥其别名。”混、荤、浑、獯,皆是昆之音转。

zhōu之六切(照屋)、yù余六切(喻屋)同“鬻”,越南语chúc;鬻yù余六切(喻屋)、zhōu之六切(照屋)《集韵》“'粥’本字”,越南语dục、chúc;育yù余六切(喻屋),越南语dục。王力《同源字典》中的屋韵为ok;梵语muc支谶译为目(明屋),支谦译为文(微文);梵语muk支谦译为目(明屋),竺律炎译为木(明屋);梵语c在后汉三国时期通常被译为照母;鬻粥的上古音当是*cuc,这可由鬲的读音予以印证。由于鬻为粥之本字,鬻中之鬲当表音。鬲lì郎击切(来锡)、gē古核切(见麦),越南语lịch、cách。族zú昨木切(从屋)、zòu则候切(精母候韵)、còu千候切(清母候韵),越南语tộc;支谶译梵语cak为作(精箇、精铎);从屋之族可拟为*cuc。梵语之kula'族’(kula之简kul与gur对应)、gotra'族,家族’(gotra 之got与gur相对应,这种对应犹如Goti与German的对应)与之同源,英语race'种族,人种,民族’当是由*cera之两个音节交换位置而来;英语clan'(苏格兰高地人的)宗族,氏族’和梵语kula'族’也存在关联。鬻粥*cuc当是汉语的族、突厥语的吾尔gur'姓’。《史记·楚世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之鬻也是突厥语吾尔gur'姓’之音译。在鬻熊之后直到楚文王熊恽皆是熊姓。“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当解作“季连之苗裔曰熊姓。”汉语中杂有突厥语成分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突厥Turk的祖先土(Tur)方在殷商时期就已在中国北方。荤hūn许云切(晓文)、xūn,越南语huân;支谶译梵语mun为文;荤可拟为*hun,当为昆之音转。熏xūn许云切(晓文),越南语huân。獯xūn许云切(晓文),该字没有独立意义,只用在獯鬻之中,显然是个译音字。混hùn胡本切(匣混)、gǔn,越南语hỗn。昆kūn古浑切(见魂)、hún《集韵》胡昆切(匣魂),越南语côn。允yǔn余准切(喻准)、qiān(允吾读如铅牙),越南语doãn;gur音转为yun(g->y-,-r>-n)即是允。獯粥、荤粥、荤允意即昆(混)族。

淳,越南语为thuần、王力《同源字典》为zjiuEn;维,越南语为duy;淳维可拟为*Tundi。淳维*Tundi之-di为汉语的氏,-ndi与埃及语蓬特Punt之-nt相当,可解作Tunic(蓬特Pun即古罗马之布匿Punic、希腊之腓尼基Phenic)土夷。淳维*Tundi可交替为*Tandi,其首音t音转为s后就是山氏(即山戎);*Tandi所对应的*Tardi即达尔德人Dards;*Tandi中的n脱落后之*Tadi即是鞑靼Tatar;*Tadi所音转之*Sadi沙氏即是萨家Sakā。英语之淳honest'诚实的,正直的,老实的;真诚的,坦率的’可能源自淳维*Tundi,其词根hon显然是荤(混、昆)。猃狁之狁和荤粥之粥可视为突厥语之吾尔gur'姓’;猃可视为山之音转;*Tun可音转为荤,即有*tun>sun>hun;猃狁和荤粥都是山戎。北单于之属悦般*Turpan也是Tur人。在希罗多德《历史》中陶利卡人Tauri为斯奇提亚Scythia的一个民族。Sakā之kā可视为家,Sa可能是Tur之音转,若然塞种Sakā就是突厥Turk。

甲骨文和金文没有山戎一词,也没有山方之类的词;甲骨文和金文同样没有淳维。遍检《左传》未见山戎之称。山戎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中,《国语·齐语》称齐桓公“遂北伐山戎”。山戎可能是商灭亡后逃逸的商人之后。《史记》以晚近的山戎、淳维为匈奴,当是因为山戎、淳维构成了匈奴的主体。由于Kushan被译为贵霜,双靡即商弥,因此山shan可译为商,山戎就是商戎。如果Sakā之kā义为家,那么Sakā=Sa。Sa缀加名词变格词尾-n就是山戎之山;Sa缀加名词变格词尾-m则是商。山戎、商人可能就是Sakā。西有又高又瘦、比较黑的萨珊人Sashan(即Sash-an沙氏国),广大的斯基泰地区有高颧骨的Sakā(Sa家)人,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处有“其王释种也”的商弥*Sami(塞王),在新疆则有疏勒*Sarak(塞王),在最东面则有长狄鄋瞒Souman<Soman、Suman<Saman(man为日耳曼语的人和汉语的蛮),他们的同类山戎被司马迁当作匈奴。Sarmatae。

女真之-真可视为鲜卑语后缀-。《南齐书·魏虏传》记录的北魏官吏和公差的称号均以-真结尾:“国中呼内左右为'直真’,外左右为'乌矮真’,曹局文书吏为'比德真’,檐衣人为'朴大真’,带杖人为'胡洛真’,通事人为'乞万真’,守门人为'可薄真’,伪台乘驿贱人为'拂竹真’,诸州乘驿人为'咸真’,杀人者为'契害真’,为主受辞人为'折溃真’,贵人作食人为'附真’。三公贵人,通谓之'羊真’。” 支谶译cin为真(照真)。帖木真[təmu:ʤin],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帖木真兀格作Témudjin-ugé。真*cin即蒙语之qin和鄂伦春语之-ʧin。qin是蒙语中指示某一种干事的人的指示词,相当于'…人’。鄂伦春语的附加成分-ʧin,黏附在名词和动词词根后,表示从事某一活动的人。例如:iikə锅+ʧin→iikəʧin做饭的人;adʊn马群+ʧin→adʊʧin放马人;mɔɔlaa砍柴+ʧin→mɔɔlaaʧin砍柴人。鄂伦春语的附加成分-ʧin实即鲜卑语的从事者后缀-真。-真和英语的古老行动者后缀-ster相当(tapster'酒店服务员’、huckster'小贩,叫卖者’、teamster'赶牲口的’、malster'麦芽制作者’、webster'纺绩者’、dunster'索债人,管账的’、songster'歌者’、rimester'打油诗人’、trickster'骗子,耍花样的’、gamester'赌棍,游手好闲的’、punster'滑稽家,爱说俏皮话的’)。在后汉三国时期,梵语ty-亦被译为照母字,真(照真)亦可还原为*tyin,此时,-真和突厥语-tur、汉语者*ta(r)或*ca(r)相对应。“女真”的字面意思可解释为“女人”,这可能是契丹人对这个族群的蔑称。

zhě照马,越南语giả;王力《同源字典》赭(zhě照马,越南语giả)作tjya;后汉三国时期,译经师通常将梵语ty-、c-译为照母字,如支谶译(v)tya、ca、(v)ca支谦译tyā为遮(照麻);者的古音为*ca或*tya。者*tya出自*tra、*tar,突后缀-tur和汉语的者*tar同源。

*tyin=tyn

犹如屯音转为镇一样,敦/顿也音转为真。突厥语后缀-tur(即英语的者后缀-ter和汉语的者)先被译为敦/顿,后来则音转为-真。如女真、库伏真、铁木真。拓跋鲜卑的真后缀其实就是者后缀。《南齐书·魏虏传》:“国中呼内左右为'直真’,外左右为'乌矮真’,曹局文书吏为'比德真’,檐衣人为'朴大真’,带仗人为'胡洛真’,通事人为'乞万真’,守门人为'可薄真’,伪台乘驿贱人为'拂竹真’,诸州乘驿人为'咸真’,杀人者为'契害真’,为主出受辞人为'折溃真’,贵人作食人为'附真’。三公贵人,通谓之'羊真’。”乌矮之拼合音就是外;“直”为内;守门=可薄,“可”为守、“薄”为门;“羊”当是汉语王*kam、公*kom之音转,羊真(王者)和敦煌*Dunhwam可能同源。杀人者为契害真,清楚表明真就是者。契在汉语中原本就有刀割、刀刻之意,害要么是人、要么就是汉语的害。拓跋鲜卑语和英语一样大量使用者后缀。突厥之顿(毒)、咄-tur变成了英语之-ter(-ther、-der)和拓跋(土后)鲜卑之“真”。这个真后缀被蒙古语所继承。“比德真”、“乞万真”、“羊真”成为了蒙古语的bichgiin'秘书’、khelmerch'译员’和jiazguurtan'贵族’。成吉思汗之成吉思ʧiŋgis从语音上看,可能源自族名黠戛斯kirgis,有强铁之义。村上正二先生称铁木真Temurchin[təmu:ʤin]即[təmɔrʤ]是铁匠或铁匠炉的意思,《蒙古秘史》的注者道润梯步称[təmu:ʤin]是“铁化”或“变为铁”抑或“铁一样”之意。其实Temurchin[təmu:ʤin]之后缀真-chin[ʤin]就是者,[təmu:ʤin]的准确含义是“铁者”。“铁者”与“铁伐”相当,铁作为最锐利之金属而受到古人的推崇。“铁者”铁木真果然如铁一般坚硬和锐利,令整个世界为之胆寒。虽然chin可视为是china(即姬人Cina)之简;但比较铁木真Temurchin和jiazguurtan,可知chin(相当于陈)为tan(屯敦之音转即田也)之音转。

支谶译kiṁ(+n)、cin、dhyan为真。亦可拟为*tyin,可和tun相比较。

淳维可还原为*dhanbhi、*dhunbhi、*dhanvi、*dhunvi、*dhurvi、*dharbi等。支谶译dan、dhān、支谦译(v)dha为檀(定寒)。

jan、jun

照谆之淳则可还原为*can、*cun或*tyan、*tyun。

淳,越南语为thuần、王力《同源字典》为zjiuEn;维,越南语为duy;淳维可拟为*Tundi。淳维*Tundi之-di为汉语的氏,-ndi与埃及语蓬特Punt之-nt相当,可解作Tunic(蓬特Pun即古罗马之布匿Punic、希腊之腓尼基Phenic)土夷。淳维*Tundi可交替为*Tandi,其首音t音转为s后就是山氏(即山戎);*Tandi所对应的*Tardi即达尔德人Dards;*Tandi中的n脱落后之*Tadi即是鞑靼Tatar;*Tadi所音转之*Sadi沙氏即是萨家Sakā。英语之淳honest'诚实的,正直的,老实的;真诚的,坦率的’可能源自淳维*Tundi,其词根hon显然是荤(混、昆)。猃狁之狁和荤粥之粥可视为突厥语之吾尔gur'姓’;猃可视为山之音转;*Tun可音转为荤,即有*tun>sun>hun;猃狁和荤粥都是山戎。北单于之属悦般*Turpan也是Tur人。在希罗多德《历史》中陶利卡人Tauri为斯奇提亚Scythia的一个民族。Sakā之kā可视为家,Sa可能是Tur之音转,若然塞种Sakā就是突厥Turk。

由于梵语字母c通常译为照母,照谆之淳可拟为*cun;淳维可拟为*cundi。淳维*cundi当即匈奴的本名。淳维*cundi意为*cund+i=犬夷,其中的*cund为古匈奴语和原始日耳曼语的犬。

越南语:维唯惟duy,山sơn,猃狁hiểm-doãn,淳thuần(王力zjiuən),鲜tiên,玁hiểm,荤huân,凶匈hung,兄huynh,雄熊hùng,爨thoãn,串quán。

甲骨文没有山方,金文、《春秋》、《左传》均无山戎,山戎当是在春秋以后进入中国北方的。

Sauromatae>Saurom>Saur-rom>Saun-rom山戎

shān审山,越南语sơn

山戎一词最早出现于《国语》中,《国语·齐语》称齐桓公(公元前685-前643)“遂北伐山戎”。山戎可能是商灭亡后逃逸的商人之后。《史记》以晚近的山戎、淳维为匈奴,当是因为山戎、淳维构成了匈奴的主体。由于Kushan被译为贵霜,双靡即商弥,因此山shan可译为商,山戎就是商戎。如果Sakā之kā义为家,那么Sakā=Sa。Sa缀加名词变格词尾-n就是山戎之山;Sa缀加名词变格词尾-m则是商。山戎、商人可能就是Sakā。西有又高又瘦、比较黑的萨珊人Sashan(即Sash-an沙氏国),广大的斯基泰地区有高颧骨的Sakā(Sa家)人,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处有“其王释种也”的商弥*Sami(塞王),在新疆则有疏勒*Sarak(塞王),在最东面则有长狄鄋瞒Souman<Soman、Suman<Saman(man为日耳曼语的人和汉语的蛮),他们的同类山戎被司马迁当作匈奴。Sarmatae。

《春秋·庄公二十年》:“冬,齐人伐戎。”《左传》没有记述。

《史记·匈奴列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史记·五帝纪》:“[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索隐:“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荤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正义:“荤音熏,粥音育”山戎按汉语来解释就是山中之戎、生活在山里的戎人。无终即山戎、北戎,春秋时原分布在今山西太原,后迁河北玉田县西北无终山,故名。善种冬葱、戎菽。公元前7世纪势力渐强,侵郑、齐、燕等国。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1年)侵燕,齐助燕败之,得其冬葱、戎菽移至齐国。周景王四年(前541年),无终及群狄与晋战于太原。无终之无可能是无锡之无,大概相当于“有殷”之有、“於越”之於、“句吴”之句。终可能是中或匈,终、中都可能是工(公、攻)之音转。

闪米特人Sem-ites即闪人也。这个闪Sem可能与山戎之山、陕西之陕有关。闪米特Semites 出自苏美尔Sumer,即有Sumer>Sum(略去词尾er儿)>Sem。Sum可译为宋,Sum的语音交替形式Sam则可译为商。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遗址1979年出土的玉人头带有鲜明的闪米特人种特征:鹰钩鼻、团团脸、丹凤眼、招风耳。该玉人头在脸颊下部打有圆孔,系上绳之后头向下,当是陕西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的敌人。佩带头颅向下的玉人表达的是系住他们的愿望。这一人头像表明,闪米特人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已抵达中国陕西。

《大唐西域记》中“其王释种也”的商弥又作双靡、赊弥、舍弥、赊摩,亦作俱位。靡、弥为乌孙的王号,摩为靡之语音交替,位为靡之音转。商弥当作*Sami,其中的Sa即Sakā(Sa家)也。双、商当是对Sam(以第个音节的首音收音)的音译,舍、赊则是对Sa的音译。俱位之俱ku或是Sakā之kā的音转,或是因胡人后来占据该地。

《史记·匈奴列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史记·五帝纪》:“[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索隐:“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荤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正义:“荤音熏,粥音育”

Sauromatae>Saurom>Saur-rom>Saun-rom山戎

支谶译man为文(微文)、为漫(明换)、译mañ为曼(明愿)、为文。若将头曼之曼解释为宇文之文,那么头曼就是头君、 君。

Sakā之中的kā可能是汉语的家,这从Sakā被译为塞(*sak)、释(支谶译śak、śāk为审昔之释)种以及塞克之地变作锡斯坦中得到印证。

chún禅谆、zhūn《集韵》朱伦切(照谆)。后汉三国时期,梵语c-、ty-常译为照母;支谶译(v)jan为旬(邪谆)、康孟祥、竺大力译为禅(禅腺、禅仙),摄摩腾、竺法兰译dhyan为禅,康僧铠译(v)ca、(v)cā为阇(禅麻),支谦译ran为伦(来谆);淳可还原为*jan、*jar、*can、*car、*dhan、*dhar等。支谶译vas、vāi为维(喻脂)、译vi、(v)vi、ve、vāi为惟(喻脂),支谦译(v)bhi为维,无名氏译bī为惟。

双靡又称商弥、俱位等,其中的-位应是乌孙王号靡(弥)之音转;俱位*kumi意即胡王,这与玄奘《大唐西域记》称“其王释种也”相一致。若把淳维之维视为靡(弥)之音转,那么淳维就是昆靡、昆莫。这里的昆靡不宜解作大靡,而应作昆人之靡解。《史记·楚世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之鬻也是突厥语吾尔gur'姓’之音译。在鬻熊之后直到楚文王熊恽皆是熊姓。“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当应作“季连之苗裔曰熊姓。”汉语中杂有突厥语成分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突厥Turk的祖先土Tur方在殷商时期就已在中国北方。

《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十三年,山戎伐燕”《史记集解》引服虔曰:“山戎,北狄,盖今鲜卑也。”山shān审山,越南语sơn;戎róng日东,越南语nhung,金尼阁jȗm;山戎的古音可拟为*sanƥum,可视为Sauromatae前三个音节Sauroma的对音:Sauroma>Saurom>Saur-rom>Saun-rom。如果“山”为梵语Darada之意译,那么,山戎就是达尔德人(Dards,吐蕃称为Darta)。

*Cram可音转为康*Kham,羌*Cram中的r和后面的元音a交换位置后为*Carm,*Carm缀加阴性后缀-a即是*Carma。*Carma 可以解读为羯(car)靡(mi)或羯(car)+阴性后缀ma。*Carma也可能来自*Car+am(复数属格词尾)=*Caram,最后两个字母交换位置即是*Carma;略去*Caram中的r即是*Caam =*Cām>康*Kham,缀加族名后缀-家即是康居。

獯粥、荤粥即昆(混)姓、昆(混)族也就是昆(混)夷。现代汉语中粥与周同音,獯粥(荤粥)去掉獯(荤)后,所剩的粥可能指周。*cuk也可视作上古的狗*cu(即吐火罗语的ku'狗’、爱尔兰语的cu'狗’)缀加族名后缀-k,此时獯粥、荤粥意即大胡(狗)族。《汉书》五五《霍去病传》称:“票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注:“荤音熏。荤允,熏鬻也”《史记·卫将军骠骑传》作荤粥。荤允即荤粥、熏鬻,允即粥、鬻也。作为译音字的允、粥、鬻所对译的都是突厥语的吾尔gur'姓’。gur之g音变为y、-r对译为-n就是现代汉语的允yun。荤hūn许云切(晓文)、xūn,荤、熏实即昆也,荤允、荤粥、熏鬻即昆姓(昆夷)也。《史记·五帝纪》:“[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索隐:“匈奴别名也。唐虞已上曰山戎,亦曰荤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玁狁,汉曰匈奴。”淳维之淳chun仍是昆*cun之音转,维对译的大约是ci,淳维*cunci仍是昆夷。

Budini人的统治阶级地位和他们赋予自己民族的肯定性褒扬还反映在梵语Buddha佛陀之中。有人认为God'上帝’与Goti(或Gothi)'哥特人’有关并非空穴来风。这些自诩为贵种、被尼采当作超人的族群在奴隶们的眼中无疑就是上帝。Bud与Budi的关系犹如God与Gothi(这个thi事实上就是日耳曼语di)的关系(阿尔泰语的Töc'神’与族名Türk也是同源的),佛就是Bud也(希腊语的阿波罗Apollo'太阳神’也与Bu这个音节有关。木尔坦Multan的红肤色佛像当是Budi肤色的真实反映);与此相应,波斯语的Baga'神’、芬兰-乌戈尔语的Bhagas'神’当和貊、Bactria之Bac-、Pārsa之Pār有关。令人惊奇的是“博大”从语音和意义上都和Buddha对当,两者毫无疑问是同源词。汉语“博大”之“博”(越南语bác)对应的也是Bud,“博”之大义表明Budini(布氏夷)的高大。“博大”反过来就是“大博”。在《韩非子·爱臣》中就出现了博大一词:“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早于佛教传入的时间,博大并非佛陀Buddha的音译。

希腊语basileus'国王’、basilicon'国王的’

巴托司Battus是利比亚语的国王(希罗多德《历史》卷四155),此Battus和Buddha也相对应。苏美尔城邦首脑称为帕达西Patesi既和Pater'父亲’相关联,也和Bud相联系。Bud到了突厥语,成为Baš“头”;到了蒙古语则成了英雄Bator/Baatar。

Baga在伊朗语中为“神、上帝”、在突厥语中为“父”、为“莫贺”,都是尊者,享有至高的地位。英语的big、汉语的伯、爸、辟(义为君)、丕(义为大)与之同源。他们都源自族名貊貉*Maga/*Baga,是从貊貉的高大、凶猛、居于统治地位引申而来。汉语的昆、兄(匈)、君源自胡,“魁”之大义源自鬼(方)。貊貉之后缀-ga既可释为“夏”,也可视为族名后缀“家”。若释ga为夏,Maga就是马-夏联合体或大夏;若释ga为家,Maga就是马家(肯定是马上民族)。此民族在中国被称为貊貉(靺鞨),在伊朗被称为Magi(美地亚Medea一部落),在中亚曾占有巴克特利亚Bactria并建立巴克特拉Bactra(亳都),在印度建立起了摩揭陁Magadha国。Maga这一民族最先驯养马,世界各民族的马字基本上都出自*Maci。

突厥语的baga'父’与拉丁语的pater、英语的father、汉语的父(父亲)相比较,-ga显然是一个相当于英语-者后缀-ther(-ter)之后缀。英语的“从事者”后缀-ter(-ther)与汉语的“者”是同源词。满语的“皇阿玛”意即“皇阿爸”,在其他语言中的妈却成为了满语的爸。这不是性别的颠倒,而是因为许多语言是以表示“大”的词来指代“妈”“爸”。

梵语Mahā'大’源自Maga。汉语对梵语Mahā的音译“摩诃”与貊貉/靺鞨相近。梵语mahā'伟大的,大的’;maha-,构词词素,'大,伟大’,例如:Mahabharata,《摩呵婆罗多》(意为“伟大的故事”),Mahadeva“大神”,Maharaja[印度]“伟大的君主”“大王”,Mahatma圣贤,伟人(“伟大的灵魂”),Mahavamsa“大编年史”。拉丁语magnus,梵语mahā的同源词,'大的,伟大的’,构词形式magn(i)-,例如:英语magnitude'巨大的,伟大的’,拉丁语magnanimus[文学用语]'伟大的思想’,拉丁语magniloquentia'虚夸’,英语magnification'[名词]放大’。比较拉丁语magnus和梵语mahā,可知梵语mahā第二个音节的h-来自g-。mahā-duc:大公爵。maḥ(P.mak)支谦译为莫(明铎)、摩诃。

突厥语bagatur'英雄、勇士’、蒙古语巴托batur'英雄’之后缀-tur即英语的从事者后缀-ter和汉语的“者”。莫贺咄bagatur即'baga者’。冒顿也就是墨毒意即墨者、王(释墨为莫)者。在蒙古语中,batur(巴者)为英雄、baga(巴家)义为小;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巴(蒲)人地位的变化。在匈奴或蒙古人征服了baga(貊貉)后,baga(貊貉)受到贬低和压制并被人小看。

岑仲勉《冒顿之语源及其音读》

冒顿一名,夏德(Hirth)著中国古史,比之于突厥语baghatur(《鞑靼千年史》9页写作baghdur,实同一语),犹云英雄勇士,自是不易之论。方壮猷氏《匈奴语言考》(北大《国学季刊》二卷四号)乃云:“余按蒙古语之Bagatur一语,北魏书等皆译为莫贺咄,与冒顿二字音声颇不相类。”据其前文,则读冒顿如宋祁所音“墨毒”也,

《史记索隐》云:“冒音墨,又如字。”顿字不注音,则司马当读为如字。《通典·边防门》于外语异读者常注音而冒顿亦不注,知杜氏两字均读如字。忆少年读书时,师以“音墨突”为训(殆据《两般秋雨菴随笔》),颇觉有异,今再思之,古人固多假借,然率限于同声之字,若“顿”读入声,只此一例,“毒”或“突”之同音字原有多字,何必假“顿”以表之。师谓翻译者偶尔粗率,何以史、汉两书于此名并无异译?间尝综合此四种音读:

(戊) 冒顿  均读如字;

(己) 墨顿  《索隐》读音之一;

(庚) 墨毒  宋祁注音;

(辛) 墨突。

推求其故,乃决夏德氏所定语源Baghatur之万不能推翻。亦惟如是,然后前面之疑团都可澄清而沏解。

白鸟氏云,蒙古、突厥等乌拉尔、阿尔泰语中,凡两母之间挟有gh音者,常默不发音,故上述之baghatur(莫贺咄)可以转讹为batur之形,Burjat语之batur,满洲语之巴图鲁(bato-ru),即因此转讹者也(《东胡民族考》下43页)。伯希和氏亦屡言突厥、蒙古语许多方言中,两母音之gh常不发声,谓之音隙(《通报》廿七卷)。再准外语发声,b常变为汉语m(如上bagh=莫),又汉时音译以n代r之例,则batur可读如matun,今吾县读“冒顿”如字为mo tun,(甲)读之可证者也。

依上所说,蒙、突方言中亦自有能发gh音者,故略去中间之a,则baghtur变为maktun, 今吾县读“墨顿”为mak tun(汕头读墨如bak),此(乙)读之可证者也。

今福州语k、t两种收音往往相混,与隋唐韵不协,“突”读touk,毒读tuk,发声甚近,宋祁所闻,殆属于类此之言语,此(丙)读之可证者也。

Baga在伊朗语中为“神、上帝”、在突厥语中为“父”、为“莫贺”(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突厥法与突厥社会”注18称:“莫贺”意思为“父”),都是尊者,享有至高的地位。英语的big、汉语的伯(比父亲年长者称为“伯”,伯比父亲更为尊贵。伯bó帮陌,越南语bá;百bó、bǎi帮陌、mò,越南语bách;柏bó、bǎi帮陌、bo“大。通'伯’”pò,越南语bách、bá)、爸、辟(义为君)、丕(义为大)与之同源。他们都源自族名貊貉*Maga/*Baga,是从貊貉的高大、凶猛、居于统治地位引申而来。汉语的昆、兄(匈)、君源自胡,“魁”之大义源自鬼(方)。貊貉之后缀-ga既可释为“夏”,也可视为族名后缀“家”。若释ga为夏,Maga就是马-夏联合体或大夏;若释ga为家,Maga就是马家(肯定是马上民族)。此民族在中国被称为貊貉(靺鞨),在伊朗被称为Magi(美地亚Medea一部落),在中亚曾占有巴克特利亚Bactria并建立巴克特拉Bactra(亳都),在印度建立起了摩揭陁Magadha国。Maga这一民族最先驯养马,世界各民族的马字基本上都出自*Maci。

突厥语的baga'父’与拉丁语的pater、英语的father、汉语的父(父亲)相比较,-ga显然是一个相当于英语-者后缀-ther(-ter)之后缀。英语的“从事者”后缀-ter(-ther)与汉语的“者”是同源词。满语的“皇阿玛”意即“皇阿爸”,在其他语言中的妈却成为了满语的爸。这不是性别的颠倒,而是因为许多语言是以表示“大”的词来指代“妈”“爸”。

母亲:吐火罗语A(焉耆语)mācar、吐火罗语B(龟兹语)mācer

zhě照马,越南语giả;支谶译ca、(v)ca为遮(照麻);者的古音可拟为*ca。

古诺斯语ƥrífa>中古英语ƥrīven'to thrive增长,兴旺’,古诺斯语ƥrífa即汉语的长。长cháng直良切(澄阳)'短之反’、越南语trừờng、tràng,zhǎng知丈切(知养)'幼之反’、越南语trửởng;原始姬的长为*ƥramb。*ƥramb在英语中经词首辅音和词尾辅音的脱落和r>l而成为英语的lang,在诺斯语中经a>i、m脱落和b>f而成为ƥríf。*ƥramb的词尾-b在汉语和越南语中都发生脱落;ƥr音转为精母、am音转为em就成为增zēng,ƥr中的r脱落就成为越南语的tǎng'增’;ƥr中的r音转为i,am音转为an就是汉语的添tiān,am音转为em就是越南语的thiêm'添’;ƥr音转为澄母就成为汉语的长cháng,ƥ音转为t就是越南语的tràng'长’;ƥr音转为知母就成为汉语的长zhǎng,ƥ音转为t、am音转为ửởng就是越南语的trửởng'长’。古诺斯语ƥrífa>中古英语ƥrīven'to thrive增长,兴旺’和drīfa'to drive’很接近。

Tab。戎thum。

支谦译(v)dam为蓝(来谈)、di为履(来旨),支谦译kum为金(见侵)、kam为今(见侵),安世高译sim、康僧会译(v)śam为深(审侵,越南语thâm,英语deep)

如果墨毒*Macduc确为貊公爵或貊人领袖,那么冒顿很可能出自貊人。当然冒顿也可能是在他的族群征服貊人后出任貊公爵的。

他们都源自族名貊貉*Maga/*Baga,是从貊貉的高大、凶猛、居于统治地位引申而来。汉语的昆、兄(匈)、君源自胡,“魁”之大义源自鬼(方)。貊貉之后缀-ga既可释为“夏”,也可视为族名后缀“家”。若释ga为夏,Maga就是马-夏联合体或大夏;若释ga为家,Maga就是马家(肯定是马上民族)。此民族在中国被称为貊貉(靺鞨),在伊朗被称为Magi(美地亚Medea一部落),在中亚曾占有巴克特利亚Bactria并建立巴克特拉Bactra(亳都),在印度建立起了摩揭陁Magadha国。Maga这一民族最先驯养马,世界各民族的马字基本上都出自*Maci。

满语的“皇阿玛”意即“皇阿爸”,在其他语言中的妈却成为了满语的爸。这不是性别的颠倒,而是因为许多语言是以表示“大”的词来指代“妈”“爸”。

支谦译muc、支谶译mun、康僧会译mud为文(微文)。支谦译(v)da为帝(端霁)。按支谦的翻译,duc可译为顿。

汉语爸和满语中阿玛相对应。突厥字母b、m相通。

六朝至唐吐谷浑,《通典》不注音,《周书》略称退浑,宋僧适之《金壶字义》乃音突欲(或浴)魂。

有两个读音即毒dú徒沃切(定沃)、dài《集韵》待戴切(定代),在王力的汉代音系中沃韵为[ɔk]。定代之毒*dak可能是更为古老的读音:定代之毒*dak>定沃之毒*dɔk。定母代韵正是代的读音。代在汉代可能读如毒。如果把代视为是代北民族语言的译音,那么代的原音可能是tar(或tur)。此Tur即甲骨文中的土方、后来的突厥Turk。代即突厥也,代马即突厥马。吐谷浑—土姓之昆、拓跋“土后”也是土方之后。如果代韵出自月部[ɑt]的话,汉时之代应是Tat

墨毒,日本汉音为boku toku、吴音为moku doku

梵语Mahā'大’源自Maga。汉语对梵语Mahā的音译“摩诃”与貊貉/靺鞨相近。

突厥语bagatur'英雄、勇士’、蒙古语巴托batur'英雄’之后缀-tur即英语的从事者后缀-ter和汉语的“者”。莫贺咄bagatur即'baga者’。冒顿也就是墨毒意即墨者、王(释墨为莫)者。在蒙古语中,batur(巴者)为英雄、baga(巴家)义为小;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巴(蒲)人地位的变化。在匈奴或蒙古人征服了baga(貊貉)后,baga(貊貉)受到贬低和压制并被人小看。

白鸟库吉将冒顿(墨毒)考定为蒙古语bogdo的问题在于顿带有-n(墨带有-k)尾而蒙古语却未带有语尾。

莫贺咄Baghatur:伯爵。jué精药,越南语tước。

《后汉书》九:“建中十二年秋八月,曹操大破乌桓于柳城,斩其蹋顿”蹋顿,《三国志》一同。章怀《后汉书》注云:“蹋顿,匈奴王号。”按乌桓是东胡族,与匈奴无关,且蹋《切韵》tap,就言音论,断不能与冒顿牵合也。但此之误实不始于章怀。《魏书》一云:“始祖乃告诸大人曰,我历观前世匈奴蹋顿之徒,苟贪财利抄掠。”又《史记·高祖纪》正义引《括地志》:“《汉书·匈奴传》曰,蹋顿围高帝于白登七日。”大约因两名之下一字相同,蹋字右侧复多少类“冒”,故后人混而为一。《太平广记》389引《异苑》“魏武北征蹋顿”,固未尝误,若同书441引《博物志》“魏武帝伐冒顿,经白狼山”,则晋人已铸此谬矣。

如果把顿(墨)解释为duc'公爵’,那么冒顿(即貊公爵)可以同时也是蹋顿(tap公爵),且tap是其族名。

译音所本不同或所本相同但对音不同。

白鸟库吉将冒顿(墨毒)考定为蒙古语bogdo的问题在于顿带有-n(墨带有-k)尾而蒙古语却未带有语尾。

冒顿所攻破的东胡可能是使用鬲的夏家店文化的主人——鬲族,随后貊族便成为了北方的主导民族。作为貊族的一支之乌桓大约就在这个时候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的。夏德Hirth、白鸟库吉、方壮猷等将冒顿比拟为突厥语的莫贺咄Baghatur。突厥语官名莫贺咄Baghatur相当于汉语的伯,本是一种尊称,然后演变为一个官名。莫贺Baga在突厥语中本意为“父”,在伊朗语中意为“神”,它和汉语的“伯”相对应。《汉书·匈奴传》注:“宋祁曰,冒音墨,顿音毒,无别训。”

mò莫北切(明德),越南语mặc;貊mò莫白切(明陌),越南语陌为mạch;毒dú徒沃切(定沃),越南语độc;毒的古音为*doc或*duc。*Mac中的c或g音转为w后之*maw可译作“冒”;梵语muc,支谶译为目(明屋)、支谦译为文(微文);按支谦的译法,duc可译为“顿”。毒*duc当即古法语的duc'duke’。古法语duc和拉丁语dux'领袖’同源:拉丁dux'领袖’>古法语duc'duke公爵,大公,领袖’>中古英语duk。在匈牙利王朝早期历史中,dux为“王子”或“公爵”的头衔。墨毒*Macduc意为貊公爵或貊人领袖。

支谶译tu为头(定侯)。

但《史记·卫青传》附传云:“公孙贺,义渠人,其先胡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据此,义渠而为胡种,则义渠为胡可知。又《秦本纪》:“惠文君初更七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公孙衍传》云:“义渠君朝于魏,犀首谓义渠君曰:'中国无事,秦得烧掇君之国;有事,秦将遣轻使重币事君之国。’其后五国伐秦,秦乃以文绣千匹、妇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曰:'此公孙衍之所谓耶!’乃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六国表》五国攻秦叙于惠文君初更七年,与《本纪》合,则《本纪》之匈奴当即《犀首传》之义渠。彼此互稽,则义渠实即匈奴也。义渠既灭,其未北走者,乃同化于汉,改姓公孙氏,公孙贺、公孙敖皆其苗裔也。

冒顿单于遗汉帝书:“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匈奴传》)《史记·匈奴列传》记冒顿单于前178年致汉孝文帝书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胡当为(匈奴)自称。Mag>Maw,duc>dun。支谶译muc为目(明屋)、支谦译为文(微文)。冒顿读音为墨毒。孝文皇帝前六年(前174年)致冒顿单于书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

胡,牛顄垂也。从肉古声。

匈奴应是吐火罗语(月氏语)*koṃna之音译。xiōng许容切(晓钟),越南语hung,金尼阁《西儒耳目资》hium(加清、上、去符号);nú乃都切(泥模),越南语nô;匈奴xiōngnú/hung-nô,中古汉语为*humnu(音转成蒙古语Hunnu),上古汉语为*kum-na. 匈奴*kum-na中的*kum为吐火罗语A(焉耆语)之ku/koṃ、吐火罗语B(龟兹语)之ku/kweṃ,意为“狗”,-na为抽象名词词尾;*koṃna意为犬夷。“匈奴”一名当是从月氏语传入中原的。

东伊朗语后缀-na实即汉语的奴、夷,可解作人。匈xīong许容切(晓母钟韵)。从工从口之古既是古胡字又是古匈字(工可以音转为匈)。《周书·王会》中的“匈戎”大概是最早的匈奴,到了秦汉之交匈奴之称开始流行起来。匈不仅可解释为焉耆语koṃ/龟兹语kweṃ之音转(此时吐火罗语之ku'狗’即汉语之胡,匈即胡也);而且可解释为弓之音转;匈有可能是从工之古的音转(从中之古表明中亦是工之音转,中与匈或许同源)。由于古就是胡夏,如果匈是从工之古音转的话,匈就是胡。'匈’还可能是西戎的反切读音。由于王莽改匈奴为恭奴,匈奴可解释为与恭奴相对的凶奴。由于匈奴就是胡,因此匈/胡当即吐火罗语的狗koṃ(kweṃ)/ku。冒顿“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史记·匈奴列传》)匈奴的成分是复杂的,他们的共通之处是都为“引弓之民”,将匈奴解释为弓人也是合理的。乌孙为赤狄,匈奴中的贵种呼衍(胡人)为白狄,匈奴包含了赤狄和白狄。

亦可能是兄之音转。

漠北之战中流入呼伦湖的弓卢水(今克鲁伦河)可能就是匈奴水。Kerlum河所流注之Dalai nor,而俱轮泊即此湖水之另一名Kulun nor之音译。弓gōng见东,越南语cung,金尼阁kūm。弓卢可还原为*kumla、*kumra等。

林梅村认为析罗漫来自吐火罗语A的klyom、吐火罗语B的klyomo,对译梵语的ārya'神圣的,高贵的’。匈奴之匈或出自该词。“匈奴”很可能是汉人所起的名字,本意为“凶奴”。

匈奴之匈也可能出自汉语的弓或猃狁之猃。匈奴或即弓奴。

gōng见东,越南语cung。古英语boga'bow弓’>中古英语bowe。

古英语boga'bow弓,rainbow彩虹’>中古英语bǫue、bǫwe>早期现代英语[boU]>现代英语bow[boU]。在这里,最可值得关注的是-g>-w音转。古英语boga即汉语的弓、虹。弓gōng居戎切(见东)'射箭的武器;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弯曲;旧时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算单位,五尺为一弓即一步,三百六十弓为一里,二百四十方弓为一亩’,越南语cung;波斯语kamān'弓’,阿拉伯语qaws'弓;弧;拱’;拉丁语arcus'弓’。虹hóng户公切(匣东)/jiàng古巷切(见绛)'彩虹;在词赋中比喻半圆形建筑物为虹’、hòng胡孔切(匣董),越南语hồng,虹为弓之音转(声母由见母音转为匣母或韵母由东韵转为绛韵);彩虹似弓,因此可以弓去指彩虹。匈xiōng许容切(晓钟),越南语hung。古英语boga和汉语弓、虹同源。两者的关系如下:古英语boga>*gabo>*gab>*gom(即弓、虹*gom/*gam)或者古汉语弓*gomb>*gamb>*gab>*gabo>古英语boga。按古英语boga音转为汉语弓的顺序,原始姬语的弓出自bo家也就是蒲类*Buri/玛果伊人Magi(即汉语的貊*Mac)。古代的美地亚弓特别有名,玛果伊人Magi是美地亚最著名的部落。大概是蒲类*Buri/玛果伊人Magi将这一先进之弓传给姬人的。按古汉语弓*gamb音转为古英语boga的顺序,原始姬语的弓出自匈(匈奴)。由于'弓’在计量单位里等于'步’(bù,越南语bộ)表明古汉语的弓曾是boga,因此发展的顺序是由boga到弓*gam。汉语的亩和步同样存在某种联系。蒲类*Buri/玛果伊人Magi是真正的雅利安人Aryan(即殷人)。可以肯定复合弓技术是由殷人(即雅利安人Aryan)带入中国的。古代姬人从殷人那里学会了复合弓的制作技术。

bēng北萌切(帮耕),越南语bǎng,金尼阁《西儒耳目资》pēm;绷子:束负小儿的宽布带;四川话称“弹弓”为“弹绷子”。弸péng并耕、滂耕'强劲的弓;充满’,汉语的弸当是bo+ma=boma>*bem。弸显然和boga存在关联

宫因其侧面似弓而被称为弓*comb/*gomb的。宫室在古代是一种防御工事,宫的两个口是弓箭的射击孔,宫与弓存在紧密联系。奴仆弯腰垂手的形象和弓十分相似,因此原始姬语以弓来表示身、躯。身shēn审真'身躯的总称;自我;亲自;怀孕’,越南语thân,英语body'身体,躯体;尸体,死尸’。躯qū溪虞'身体;塑像单位名’,越南语khu、xu,英语body。弓*comb>*co>*cu>躯qū,弓*comb>*co+nd=*cond>*con>身shēn。英语body源自姬人以Budini人为人牲,古代姬人将这些人牲的尸体、躯干称为body。殷人则以胡*co、周*cu人为人牲,并将他们的尸体称为躯、身。

甲骨文的身在向侧面拱起的大肚子里画有一点,象征里面的新生命。身的本义是娠'怀孕’。娠shēn审真/zhèn 照震'怀孕’、zhēn/zhèn'养马人’,越南语thần。身即娠也,娠的两个反切表明它的声母曾是*c-。孕yùn喻证'怀胎;长养’,越南语dựng,英语pregnancy'妊娠,怀孕’、pregnant'怀孕的,怀胎的’。孕出自弓:弓*comb>*yom>*yem>孕yùn。英语前缀pre-表示'前;在前’'先于,预先’,gnant可能是汉语的娠。

古英语wāmb'womb肚子,子宫’,该词和汉语的宫、瓮、弓是同源词。大肚子、宫、瓮(瓮wèng影送,越南语ủng)的侧面都似一张弓。汉语以弓来表示身/娠,英语以弓来表示(大)肚子进而以怀孕的大肚子来指子宫。弓*comb>wāmb、womb。wāmb即汉语的仜。仜为匣东,《说文·人部》:“仜,大腹也。”弗里斯兰语wamme、womme,古撒克逊语和哥特语wamba,古高德语wamba,中古高德语——德语wamme,古北欧语vömb;它们的基本含义是“肚子”或“大肚子”。

*comb还演变成凯尔特语的*camb-'弯曲’:古爱尔兰语camb、camm,盖尔语、威尔士语cam'弯曲的’,康瓦尔语camma、gamma。

林梅村认为析罗漫来自吐火罗语A的klyom、吐火罗语B的klyomo,对译梵语的ārya'神圣的,高贵的’。匈奴之匈或出自该词。“匈奴”很可能是汉人所起的名字,本意为“凶奴”。

匈奴之匈也可能出自汉语的弓。匈奴或即弓奴。

gōng见东,越南语cung。古英语boga'bow弓’>中古英语bowe。

古英语boga'bow弓,rainbow彩虹’>中古英语bǫue、bǫwe>早期现代英语[boU]>现代英语bow[boU]。在这里,最可值得关注的是-g>-w音转。古英语boga即汉语的弓、虹。弓gōng居戎切(见东)'射箭的武器;支撑车盖的弓形木架;弯曲;旧时丈量地亩的工具和计算单位,五尺为一弓即一步,三百六十弓为一里,二百四十方弓为一亩’,越南语cung;波斯语kamān'弓’,阿拉伯语qaws'弓;弧;拱’;拉丁语arcus'弓’。虹hóng户公切(匣东)/jiàng古巷切(见绛)'彩虹;在词赋中比喻半圆形建筑物为虹’、hòng胡孔切(匣董),越南语hồng,虹为弓之音转(声母由见母音转为匣母或韵母由东韵转为绛韵);彩虹似弓,因此可以弓去指彩虹。匈xiōng许容切(晓钟),越南语hung。古英语boga和汉语弓、虹同源。两者的关系如下:古英语boga>*gabo>*gab>*gom(即弓、虹*gom/*gam)或者古汉语弓*gomb>*gamb>*gab>*gabo>古英语boga。按古英语boga音转为汉语弓的顺序,原始姬语的弓出自bo家也就是蒲类*Buri/玛果伊人Magi(即汉语的貊*Mac)。古代的美地亚弓特别有名,玛果伊人Magi是美地亚最著名的部落。大概是蒲类*Buri/玛果伊人Magi将这一先进之弓传给姬人的。按古汉语弓*gamb音转为古英语boga的顺序,原始姬语的弓出自匈(匈奴)。由于'弓’在计量单位里等于'步’(bù,越南语bộ)表明古汉语的弓曾是boga,因此发展的顺序是由boga到弓*gam。汉语的亩和步同样存在某种联系。蒲类*Buri/玛果伊人Magi是真正的雅利安人Aryan(即殷人)。可以肯定复合弓技术是由殷人(即雅利安人Aryan)带入中国的。古代姬人从殷人那里学会了复合弓的制作技术。

bēng北萌切(帮耕),越南语bǎng,金尼阁《西儒耳目资》pēm;绷子:束负小儿的宽布带;四川话称“弹弓”为“弹绷子”。弸péng并耕、滂耕'强劲的弓;充满’,汉语的弸当是bo+ma=boma>*bem。弸显然和boga存在关联

宫因其侧面似弓而被称为弓*comb/*gomb的。宫室在古代是一种防御工事,宫的两个口是弓箭的射击孔,宫与弓存在紧密联系。奴仆弯腰垂手的形象和弓十分相似,因此原始姬语以弓来表示身、躯。身shēn审真'身躯的总称;自我;亲自;怀孕’,越南语thân,英语body'身体,躯体;尸体,死尸’。躯qū溪虞'身体;塑像单位名’,越南语khu、xu,英语body。弓*comb>*co>*cu>躯qū,弓*comb>*co+nd=*cond>*con>身shēn。英语body源自姬人以Budini人为人牲,古代姬人将这些人牲的尸体、躯干称为body。殷人则以胡*co、周*cu人为人牲,并将他们的尸体称为躯、身。

甲骨文的身在向侧面拱起的大肚子里画有一点,象征里面的新生命。身的本义是娠'怀孕’。娠shēn审真/zhèn 照震'怀孕’、zhēn/zhèn'养马人’,越南语thần。身即娠也,娠的两个反切表明它的声母曾是*c-。孕yùn喻证'怀胎;长养’,越南语dựng,英语pregnancy'妊娠,怀孕’、pregnant'怀孕的,怀胎的’。孕出自弓:弓*comb>*yom>*yem>孕yùn。英语前缀pre-表示'前;在前’'先于,预先’,gnant可能是汉语的娠。

古英语wāmb'womb肚子,子宫’,该词和汉语的宫、瓮、弓是同源词。大肚子、宫、瓮(瓮wèng影送,越南语ủng)的侧面都似一张弓。汉语以弓来表示身/娠,英语以弓来表示(大)肚子进而以怀孕的大肚子来指子宫。弓*comb>wāmb、womb。wāmb即汉语的仜。仜为匣东,《说文·人部》:“仜,大腹也。”弗里斯兰语wamme、womme,古撒克逊语和哥特语wamba,古高德语wamba,中古高德语——德语wamme,古北欧语vömb;它们的基本含义是“肚子”或“大肚子”。

*comb还演变成凯尔特语的*camb-'弯曲’:古爱尔兰语camb、camm,盖尔语、威尔士语cam'弯曲的’,康瓦尔语camma、gamma。

如果以古英语boga来替代匈,那么,匈奴很可能是貊*Mak=Magi

《史记·匈奴列传》:“而晋北有林胡、搂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冒顿“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未提及林胡和塞人。匈奴的主体可能是林胡。胡汉交战图中胡(匈奴)人的浑脱帽和塞人的高尖顶帽是不同的。

古英语boga>*gabo>*gab>*gom(即弓、虹*gom/*gam)或者古汉语弓*gomb>*gamb>*gab>*gabo>古英语boga。

但《史记·卫青传》附传云:“公孙贺,义渠人,其先胡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据此,义渠而为胡种,则义渠为胡可知。又《秦本纪》:“惠文君初更七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公孙衍传》云:“义渠君朝于魏,犀首谓义渠君曰:'中国无事,秦得烧掇君之国;有事,秦将遣轻使重币事君之国。’其后五国伐秦,秦乃以文绣千匹、妇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曰:'此公孙衍之所谓耶!’乃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六国表》五国攻秦叙于惠文君初更七年,与《本纪》合,则《本纪》之匈奴当即《犀首传》之义渠。彼此互稽,则义渠实即匈奴也。义渠既灭,其未北走者,乃同化于汉,改姓公孙氏,公孙贺、公孙敖皆其苗裔也。

孙次舟《匈奴出现在中国边塞的时代》(原载1947年5月《西北通讯》第3期)“匈奴之出现于中国北方,实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3世纪初)。不惟王国维因袭旧说,谓其于殷、周以还即窜入中国内陆者,失之荒唐;即《史记·李牧传》言赵将李牧曾大破匈奴者,亦出于汉人之误解,并无其事。李牧所大破者实为东胡,非匈奴也。”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武灵王时曾略夺林胡、楼烦之地,至惠文王时又夺东胡“欧代”地,则赵所结怨者实为三胡(林胡、楼烦、东胡)。李牧守代、雁门,其地适与东胡接,西与林胡邻,则李牧之所大破者应为东胡,而受降者则林胡耳。只以司马迁偶有未照,未将匈奴与东胡之差异分别清楚,于叙述赵、胡交涉之时,乃突然羼入“匈奴”之称,致有此误会而已。其北为林胡、楼烦。李牧所破匈奴当为林胡、楼烦。

lín来侵,支谦译kam为今(见侵)、译kum为金(见侵);支谶译ru、ro、lo、支谦译rū为楼(来侯)。兰可能出自林胡或楼烦。林可还原为*rum/*ram或*lum/*lam,挛、连、兰可能是林*ram/*lam之音转。匈奴的主体可能是林胡Sauromatae可释为少林氏。罗马roma即林地。*rum即汉语戎(金尼阁jûm)也。东罗马,中古波斯语及粟特语作From、Hrum、Hrom、Porum,均系罗马Roma(Rum)之译音。《旧唐书》《新唐书》译为“拂菻”,玄奘《大唐西域记》译作“拂懔”。菻lǐn来寝,懔lǐn来寝,戎róng日东。

昙果译rañ、昙谛译raṇ、支谦译lan、lān、康僧会译lin为兰(来寒)。

梵语(v)ṭi,支谶译为利(来至),康僧铠译为梨(来脂);支谦译(v)tna为阑(来寒);单tan可译为兰。

连题=挛鞮,休屠各=屠各,於越=越。

匈奴单于之姓虚连题中的虚、休屠各中的休、须卜氏中的须也可能是词头“库”。《汉书》载单于姓挛鞮者,《后汉书》作虚连题,虚连题即挛鞮,挛、连即兰也,鞮、题即氏也。虚连题或应解作赫连氏。

rim、rum;rum(戎)或能音变为hum(匈)。

师古曰:“挛音力全反,鞮音丁奚反。”《后汉书》作“连题”。挛鞮即连题。虚-当是匈奴语的词头。虚xū晓鱼,可还原为ha。支谦译ho为休(晓尤)。休屠各之休,虚连题之虚,於越之於,可能是同一词头即稽胡语中的库词头。挛luán来仙;梵语rañ,康孟祥、竺大力译为连(来仙),昙果译为兰(来寒);挛连即兰也。挛鞮之鞮、连题之题即焉提(阏氏)之提,实即汉语之氏。挛鞮、连题即兰氏。兰可能是单之音转。

师古曰:“挛音力全反,鞮音丁奚反。”《后汉书》作“虚连题”。挛鞮即连题。虚-当是匈奴语的词头。虚xū晓鱼,可还原为ha。支谦译ho为休(晓尤)。休屠各之休,虚连题之虚,於越之於,可能是同一词头即稽胡语中的库词头。挛luán来仙;梵语rañ,康孟祥、竺大力译为连(来仙),昙果译为兰(来寒);挛连即兰也。挛鞮之鞮、连题之题即焉提(阏氏)之提,实即汉语之氏。挛鞮、连题记兰氏。兰可能是单之音转。支谶译(v)to、支谦译(v)ḍu为楼(来侯),楼烦可还原为*Topan。头曼tuman或出自楼烦*Topan。梵语(v)ṭi,支谶译为利(来至),康僧铠译为梨(来脂);支谦译(v)tna为阑(来寒);单tan可译为兰。

昙果译rañ、昙谛译raṇ、支谦译lan、lān、康僧会译lin为兰(来寒)。

连题=挛鞮,休屠各=屠各,於越=越。

匈奴中的林氏当即战国时分布在今山西朔州至内蒙古的林胡;林胡亦称澹林、澹褴、儋林,原音可能是*Daran(即达尔德斯坦Dardistan)或者源自匈奴语的撑犁(天)。

襜褴Danlan为后来匈奴的主体吗?*Daran。

*lam/*ram可音转为林*lum/*lim、*rum/*rim和楼*low/*row

支谶译(v)to、支谦译(v)ḍu为楼(来侯),楼烦可还原为*Topan。头曼tuman或出自楼烦*Topan。梵语(v)ṭi,支谶译为利(来至),康僧铠译为梨(来脂);支谦译(v)tna为阑(来寒);单tan可译为兰。

支谶译(v)to、ro、ru、lo、支谦译(v)ḍu、rū为楼(来侯)。头曼和楼烦可能同源。

支谶译ru、ro、lo、支谦译rū为楼(来侯)。

支谶译(v)to、支谦译(v)ḍu为楼(来侯),楼烦可还原为*Topan。头曼tuman或出自楼烦*Topan。

将林胡之林的声母由流音置换为舌头音,林胡就是东胡、*丁胡;可以认为林胡是东胡的另一读音。丁零之丁当和林亦有关。

甲氏*Kapti与迦毕试相近,甲氏被称为赤狄是因为*Kapi夏靡(夏人之王)是赤狄。铎辰氏*Dakchenti(徒落切之铎可拟为*dak)之铎*Dak与磔迦国Ṭakka-deśa的词根Ṭak、拓跋之拓(他各切,透母铎韵)同源;辰当即铁木真、女真之真(即冒顿=突厥语莫贺咄Bagatur中的咄-tur/顿之音转,此-tur实即英语的者后缀-ter和汉语的者),它与-ka家的意义相当;铎辰是道地的土类。

若将潞之原音拟为ru,那么《左传》所记长狄鄋瞒五个首领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斯中的侨如、焚如、荣如、简如之如即是潞也;楼兰之楼为ro/ru,楼烦(即楼番)、蠕蠕都将与潞氏有关;楼烦当为潞氏之后。由于Hrom被译为拂菻、KaraKorum被译为喀喇和林,林胡之林可还原为*Rum(可译为戎),当是*Ruma或*Rumi之简;林胡就是潞胡

lìng来劲、líng来清、来青、lián来仙。安世高译sim为深(审侵),支谶译biṁ(b)为洴(并青)、支谦译为瓶(并青)、萍(并青)、频(并真),康孟祥、竺大力译rañ为连(来仙);来青之令当即来侵之林。狐hú匣模,狐与胡同音。令(líng)狐即林胡。令狐为春秋晋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公元前636年晋重耳从秦返国,渡河,围令狐。《左传·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戊子,败秦师于令狐,至于刳首。”故城在今山西临猗县(旧猗氏县)。后演变为复姓。汉置猗氏县,因猗顿故居而名;属河东郡;后为晋令狐地。猗yī影支'长’、yǐ影纸'依靠’,顿即冒顿之顿(读音为毒duc),猗顿意为长(人)公爵、长(人)领袖。临猗县在山西省西南部,涑水河下游、黄河东岸。

高阙,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北。《史记·匈奴传》谓战国赵武灵王自代旁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水经注·河水》谓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举望若阙,故名。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戍。汉卫青率十万人击匈奴,败右贤王于此。

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山脉至此中断,成一缺口,望若门阙,故名。战国赵武灵王向北开拓疆土,沿阴山筑长城至此;西汉卫青领兵出此,与匈奴作战。北魏置戍,隶沃野镇。

高阙,《正义》:“《地理志》云,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其地约在今临河县北的大狼山山谷。

定襄郡,汉高祖六年置,治成乐,东汉移至善无,建安二十年废。辖境在今内蒙古阴山南。/定襄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分云中郡置。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辖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和林格尔、清水河等一带。东汉移至善无(今山西右玉南),辖境西北缩小,仅有今清水河,东南扩展,包有今山西右玉及旧平鲁城一带。东汉末废。隋大业时曾改云州为定襄郡。古定襄县,西汉置,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东汉建安末废。今定襄县在山西省中部偏北。

五原郡,秦九原郡,汉武帝改置五原郡,地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九原(今包头市西)。辖今内蒙古后套以东、阴山以南、包头市以西和达拉特、准格尔等旗地。东汉初匈奴南单于分部众屯此,末年废。古五原县在包头市西北,西汉置,东汉末废;今五原县在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东部、后套平原上,南临黄河。

九原县,本战国赵邑,秦置县。为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秦末地入匈奴,郡、县俱废。西汉元朔初复置,为五原郡治所。东汉建安中徙废。九原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取匈奴河南地后置。治九原(今包头市西)。辖境相当今内蒙古后套及其以东至包头市,黄河南岸的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地入匈奴,郡废。

jiǔ见有,越南语cửu;五wǔ疑姥,越南语ngũ,王力《同源字典》nga。康僧铠译u为忧(影有),支谦译ku为究(见宥),中古汉语尤有宥为同一韵的平上去,九可还原为*ku。安世高译gān为颜(疑删),藏缅语族之五基本上都是ŋa/ŋo。九原即ku人之原野。若将九还原为*cu,则九原即周原。

周原:周地原野。原:水源,根本;宽阔平坦之地。

浑源,在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桑干河支流浑河上游。汉为崞县、繁畤县地;唐置浑源县,以浑源川而名,属云州。金置浑源州。1912年复改浑源县。

阴山的树木,不只可以用做弓矢,也可以用做车与穹庐的架子。匈奴是游牧民族,阴山有禽兽,是匈奴人打猎的地方,是匈奴人依靠以取食物的地方。

阴山保不住了,匈奴在幕南就难于立足。他们跑到幕北,就是越过了大戈壁而到了蒙古高原最北的地方。在这里,地既平又少草木,多大沙。地平则难守,少草木,多大沙,对于随水草而生活的民族是极为不利的,这也就是《汉书·匈奴传》上郭吉所谓幕北寒苦,无水草之地。

《史记·匈奴列传》:“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適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壍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秦占据了河南地,与匈奴以黄河为界。河南鄂尔多斯等为秦地,河北为匈奴之地。秦渡河所据的“阳山北假”或指阴山或指与阴山相对之山。秦、汉时称阴山最西的一段为阳山,即今内蒙古狼山。因位于当时黄河正流(今乌加河)之北,故名。《史记·蒙恬传》“度河,据阳山”即此。“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居上郡。”

上郡,战国魏文侯(公元前445-前396年)置。秦治肤施(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汉辖境约当今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乌审旗等地。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废。位于北方边区,秦始皇时蒙恬统兵三十万屯此以御匈奴。

上郡,秦昭王三年(公元前304年)置,领肤施等二十三县。汉高祖元年改为翟国,后仍称上郡。地在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

《史记·匈奴传》云:“秦昭王时,宣太后诈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据此,是秦北之义渠,赵北之林胡、楼烦,燕北之东胡,原皆为匈奴也。按匈奴之在北边者,中原每称之曰胡。故凡《史记》《汉书》所称之胡人,皆指匈奴而言。(胡是一个更大的种类概念,匈奴则是一个政治实体的名称)。

“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匈奴收复了河南地等失地,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中国退到了原来的故塞。中国和匈奴重以故塞为界。

匈奴是在赵长城之北兴起发展起来的。“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十余年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

头曼在位与死的时间,《史记》、《汉书》都没有涉及,唯裴骃《集解》引徐广说,冒顿之立为单于,是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秦始皇死于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蒙恬也于这一年赐死。

李牧被杀于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

军臣单于于卫青所败之次年,即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死去。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元朔二年:“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虏略渔阳二千余人,败韩将军军。汉令将军李息击之,出代;令车骑将军青出云中以西至高阙。遂略河南地,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数十万,走白羊、楼烦。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天子曰:“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谷旧塞”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固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其后冬,匈奴军臣单于死。”“汉使王乌等窥匈奴。匈奴法,汉使非去节而以墨黥其面者不得入穹庐。王乌,北地人,习胡俗,去其节,黥面,得入穹庐。”

朔方*Surpam。朔shuò山觉,越南语sóc;方fāng帮阳、páng《集韵》并唐、fáng并阳、wǎng《集韵》微养,越南语phương,王力《同源字典》piuang,金尼阁fām、pcâm、vàm。康僧铠译myak为藐(明觉、微小)。朔方*Surpam>悦般*Surpan。安世高译ja为悦(喻薛)、支谦译为阅(喻薛),支谶译yakṣ[tʂ']为阅(原始姬语为rād),安世高译śud为阅。悦(越南语duyệt)可还原为*yad、*yar、*sud、*sur、*sul、*dur(出自*dar,*dar又音转为单*tan、*tat、*tar)、*rād等。

朔方郡,汉元朔二年以河南地为朔方郡。/朔方县,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东汉末废。朔方郡,西汉元朔二年置,治朔方(今杭锦旗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东汉移至临戎(今磴口北),末年废。定襄郡,汉高祖六年置,治成乐,东汉移至善无,建安二十年废。辖境在今内蒙古阴山南。/定襄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分云中郡置。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辖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和林格尔、清水河等一带。东汉移至善无(今山西右玉南),辖境西北缩小,仅有今清水河,东南扩展,包有今山西右玉及旧平鲁城一带。东汉末废。隋大业时曾改云州为定襄郡。古定襄县,西汉置,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东汉建安末废。今定襄县在山西省中部偏北。

霍去病出北地郡(鸡鹿塞)逾居延、过小月氏、攻祁连山的路线可能就是冒顿西击月氏的行军路线。杭锦后旗→和叶尔阿木德→哈日敖日布格→雅干→策克→嘎顺诺尔→赛汉陶来→海西新村→天仓→金店→酒泉。

汉武帝时在鄂尔多斯西北设朔方郡,往西北于今乌兰布和沙漠一带设临戎、三封、窳浑三县城,其目的就是为了切断阴山以北至鄂尔多斯的重要通道。

朔方*Surpam。

悦般*Surpan亦出自Sarmatae。

或源自楼烦*、土方*tapam、或出自林

支谶译(v)to、ro、ru、lo、支谦译(v)ḍu、rū为楼(来侯)。'楼’除可还原为流音声母外,还可还原为to、ḍu。楼烦可还原为*ropan/*lopan、*rupan/*lupan,可还原为楼烦*Topan、*Dupan。

甲骨文中的另一大异族土方*thu-pam音变为春秋时的戎。土tǔ透姥、dù《集韵》定姥(《诗·豳风·鸱鴞》“徹彼桑土”《释文》“土,音杜。……韩诗作杜,义同。《方言》云:东齐谓根曰杜。”古诺斯语rót'root,根’),越南语thổ;方fāng帮阳、páng《集韵》并唐、fáng并阳、wǎng《集韵》微养,越南语phương;王力《同源字典》土tha、方piuang;金尼阁《西儒耳目资》土tcù、tù、方fām、pcâm、vàm。吐鲁番一词在钢和泰藏卷塞语地志中写作tturpaṃnä、在突厥语中写作turpan,吐鲁番即Tur番、土番、土方。

爱德华·谢弗 “与'胡’这个字相对等的梵文字是'sulī’,而'sulī’则来源于由'*sugdik’(粟特人)衍生出来的'Śūlīka’这个字,并且在字义上也由单指粟特人,引申为指称'伊朗人’。”(《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悦般*Surpan

窣利在巴列维文中作Sūlik,此外还有Surik、Sogd等不同写法。

斯坦因A.Stein)在安得悦(Endere)发现的一件佉卢文契约文书,即著名的No.661号,其中买卖的一方是suliġa vaġiti vadhaġa。Suliġa一词,托玛斯(F.W.Thomas)疑指“疏勒人”,并举疏勒的藏文拼法shu-lig为证。科诺夫(S.Konow)则认为,Suliġa即窣利(粟特)。

在和田、敦煌等地出土的八至十世纪的于阗语文书中,有一个与其他民族并列的词sūlī,复数形式是sūlya,贝利(H.W.Bailey)教授曾先后提出指“疏勒人”、“书吏”、“粟特人”三种假说,现在已经摈弃前两说,而确定为窣利(即粟特)的对音。于阗语文书中的sūlī/sūlya,贝利教授从斯文赫定(Sven Hedin)等人的收集品中共找出十四个例证。荣新江将sūlī、sūlya、sūlo、sūlīna、sūlyana、sūlyau、sūlyä都译为粟特人。贝利指出,在于阗语佛教文献中,sūlīya一词又意为“商人”,从一个表示粟特人种的专有名词变成一个表示“商人”的一般名词。实际上,这恰好证明了在于阗的粟特人主要是从事商业的,因此于阗人才会把“粟特”和“商人”等同起来。

碎叶故址在托克玛克城西南八公里处之阿克-贝西姆。碎叶Sūyāb为Sūy+伊朗语āb'水’,Sūy为中世波斯语Sūlik的词根Sūl之音转。Sūl即悦般(番)之悦。希罗多德《历史》所记载的Tanais(中亚Tanais即今锡尔河)河的支流Syrgis的词根Syr、锡尔(Syr)河、乌兹别克斯坦Uzbekistan的苏尔汗河(Surkhon Daryo)的词根Sur皆出自悦*sur

托克马克(俄Tokmak/吉Tokmok,-mak可释为莫)为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城市,楚河谷地东部的主要经济中心。在楚河左岸。西距比什凯克60公里。黑汗王朝的首府八剌沙衮(Balasagun)就在托克马克附近。1134年(延庆三年),大石耶律改都八剌沙衮(改名虎思斡耳朵),同年,年号由延庆改为康国。大石于康国十年殁。在托克马克南方15公里处有八世纪建的布拉纳塔(Bur-ana Tower)。碎叶城故址在托克马克城西南八公里处的阿克-贝西姆(Ak-Beshim白色Be城)。

 “东干”是突厥语Tun-gan的音译,“留下来”的意思。操突厥语的人把中国西北回族称为东干人。

霍去病出北地郡(鸡鹿塞)逾居延、过小月氏、攻祁连山的路线可能就是冒顿西击月氏的行军路线。杭锦后旗→和叶尔阿木德→哈日敖日布格→雅干→策克→嘎顺诺尔→赛汉陶来→海西新村→天仓→金店→酒泉。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甚众。

操突厥语的人把中国西北回族称为东干人。

朔方郡,汉元朔二年以河南地为朔方郡。/朔方县,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东汉末废。朔方郡,西汉元朔二年置,治朔方(今杭锦旗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东汉移至临戎(今磴口北),末年废。定襄郡,汉高祖六年置,治成乐,东汉移至善无,建安二十年废。辖境在今内蒙古阴山南。/定襄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分云中郡置。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辖今内蒙古长城以北的卓资、和林格尔、清水河等一带。东汉移至善无(今山西右玉南),辖境西北缩小,仅有今清水河,东南扩展,包有今山西右玉及旧平鲁城一带。东汉末废。隋大业时曾改云州为定襄郡。古定襄县,西汉置,治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东汉建安末废。今定襄县在山西省中部偏北。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一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牛翦将车骑,赵希并将胡、代

Siraces,拉丁名Siraces或Siraci,希腊名Sirakoi。Siraci出自*Sarac塞王。Sarmatae中的-ae可能是-oi之音转,Sarmat-同样是塞王。

希腊人称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ns)为[sarmatos]意即“骑手”。而在古罗马语中,sar意即“种马”,表明一种适合重装骑兵骑的马匹。希腊语的“骑手”一词出自萨尔马提亚人表明,萨尔马提亚人以其骑射而著称。在古代,萨尔马提亚人很可能就是骑射技术的传播者。

公元其512年,这个名字首见于史书。

Sauromatae、Aorsi、Siraces、Iazyges、以及Roxolani。

碎叶河(Sūyāb)又名楚(Chu)河

《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义渠为秦所灭,秦因置陇西、北地、上郡。秦“筑长城以拒胡”的时间是在秦灭义渠之后,大致在公元前270年。秦置北地郡治义渠(今甘肃西峰市),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市西南)。辖今宁夏贺兰山、青铜峡、山水河以东及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东汉末地入羌胡。今地图中定边、盐池、银川、青铜峡、景泰(皋兰)境内的长城当是秦长城的一部分。

《史记·赵世家》载赵烈侯“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史记·魏世家》载魏武侯“十一年,与韩、赵三分晋地,灭其后。”《史记·韩世家》载韩景侯“六年,与赵、魏俱得列为诸侯。”魏武侯十一年与赵烈侯六年、韩景侯六年同为公元前403年。《史记·赵世家》关于魏文侯三十八年卒的记载是正确的。

《史记·匈奴列传》:“其后既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则赵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义渠分布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在今甘肃合水、正宁、环县、宁县、泾川等县地。春秋时,势力强大,首领自称王。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义渠为秦所灭,置义渠县,属北地郡;东汉末废;故城在今宁县西北。西汉时部分居河西。其遗民有用以为姓的,如汉昭帝时的义渠安国。“索隐”引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有王,秦灭之,今在北地郡。”似乎义渠为西戎。但《史记·卫青传》附传云:“公孙贺,义渠人,其先胡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据此,义渠而为胡种,则义渠为胡可知。又《秦本纪》:“惠文君初更七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公孙衍传》云:“义渠君朝于魏,犀首谓义渠君曰:'中国无事,秦得烧掇君之国;有事,秦将遣轻使重币事君之国。’其后五国伐秦,秦乃以文绣千匹、妇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曰:'此公孙衍之所谓耶!’乃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六国表》五国攻秦叙于惠文君初更七年,与《本纪》合,则《本纪》之匈奴当即《犀首传》之义渠。彼此互稽,则义渠实即匈奴也。义渠既灭,其未北走者,乃同化于汉,改姓公孙氏,公孙贺、公孙敖皆其苗裔也。

yì疑寘,越南语nghĩa,王力《同源字典》ngiai;渠qú群鱼,越南语cừ。安世高译gān为颜(疑删),支谦译kin、kī为翅(审寘)、译(v)ba为陂(帮支、帮寘),支谶译pre为薜荔(来寘、来霁),支谦译ri、lā、li、康僧会译re为离(来支、来寘、来霁、《集韵》彻知);义可还原为*gi或*ge、甚或*ga。后汉三国时期,梵语g-通常译为群母;牟融译(c)cha、支谦译sa、(v)sa为车(穿麻、见鱼),支谦译(v)dha为屠(定模、澄鱼),王力《同源字典》鱼部为a;渠可还原为*ga。义渠可还原为*giga、*gega、*gaga等。义渠*gaga(或*giga、*gega)中的后缀-a为阴性后缀,词根*gag与German的词根Ger相对应,两者都出自羯*Car。*gag还演变为后来阿拉伯-波斯地志中的Gog。*gag还可和貉*kac、月氏*Goti(即哥特)相比对,*giga、*gega可和姬*ke/*ci相比对。面临游牧化浪潮,行火葬的义渠选择了筑城自首。义渠抵御游牧化的深层次原因是,游牧地区比同样面积的农业地区养活的人口少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义渠如果被游牧化将无法养活现有人口;义渠只能抵御游牧化。义渠抵御住了游牧化浪潮,但在它的西面的月氏却在乌孙的压力下变成了马上民族。在中国西部传播骑射技术的马上民族是乌孙(以及乌氏)。从亚洲Asia一名出自乌氏*Asi来看,乌氏*Asi(包括乌孙、乌桓)也就是马(*Marc)部落无疑是欧亚大草原游牧化的主角。马(*Marc)部落在历史上被称为雅利安(Aryan=殷人)和阿尔泰夷(Artaei,古代波斯人的自称)。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赵“围魏黄,不克。筑长城。”

骑士knight、cavalier、骑兵cavalryman、cavalry、骑ride

Hr

R能音转为晓母h吗?支谶译rāt为越(于月、匣末)

匈奴*Humna或出自土方*Thupam。

牟融译dā为大(定箇、定泰),支谶译(v)bhās、康僧会译vat为会(匣泰、见泰)。中古汉语泰韵出自上古ā、at、as。

*ƥum=土方或汝*ƥu缀加尾鼻音-m。

胡汉交战图中胡(匈奴)人的浑脱帽和塞人的高尖顶帽是不同的。

《史记·匈奴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司马迁并未称山戎、猃狁、荤粥就是匈奴,它们是匈奴的一部分。北蛮在唐虞之时“随畜牧而转移”不确。中国北方游牧化是在春秋之后发生的。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都是有房址的定居文化。“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匈奴单于曰头曼,头曼不胜秦,北徙。十余年而蒙恬死,诸侯畔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適戍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度河南与中国界于故塞。”反复争夺河南地。冒顿先大破灭东胡王“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侵燕代)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后北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

yǔ喻麌,越南语dũ;越南语鬻dục比庾多出了一个族名后缀c。越南语族tộc。

突厥语Qara'黑色’

屈射。射shè神祃、神昔、yè喻祃、yì喻昔,越南语xạ。神母为牀三。支谦译ḍa为荼(定模、神麻),支谶译di为示(神至)。物韵:安世高译pūr为不(帮物、有、尤,非虞),支谶译pūr和put为弗(非物)、译ut为鬰(yù影物)、支谶译bud为勿(微物),昙果译ur为鬰(yù影物),康僧铠译mud为勿(微物),支谦译gul(v)为掘(群月、群物)、译kuṭ为崛(群物、疑物)、译puṣ为弗(非物)。中古物韵为ut。昔韵:支谶译śak、śāk为释(审昔)。屈射可还原为*Kudak

支谶译maṇ(P.转声“muṇ”)为门(明魂)

tà定盍,越南语đạp。支谶译ap、av为廅(影盍)。

季羡林称柘羯、赭羯为čākīr、čākar之对音,意为卫士、战士。荤育。

《史记·匈奴列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秦开)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当是之时,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其后赵将李牧时,匈奴不敢入赵边。”秦、赵、燕三冠带之国修筑长城以拒胡并不表明长城以内没有胡人。事实上,长城以内原来的戎狄之地仍有土著胡人在那里繁衍生息。

匈奴崛起于蒙古草原,活动中心在阴山

匈奴崛起于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被游牧化的群狄。可能包括被秦击败而逃入北狄中的义渠人。义渠行火葬。

在中国西部,内有与秦接壤的义渠,外有月氏、乌孙。

公元前一千纪或早得多的时代,在西北蒙古,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萨彦山脉与阿尔泰山脉旁侧的地区,出现了另一个具有特色的人种-文化区,它与帕济里克型与乌尤克型的古石墓之分布相一致。只有相邻的图瓦地区的古石墓才被考察过。古石墓的结构(具有不同类型墙垣的古石墓)设置各不相同,但是丧葬仪式总的说来却都一样。封堆的中央置有一具石棺,或者用石板砌成的准石棺,内葬一人,侧身屈肢,头朝西或西北,石棺与随葬品一起放在很浅的墓坑中。石棺墓中所发现的颅骨属于欧罗巴型,稍杂一点蒙古种成分。这类颅骨和见于南西伯利亚之卡拉苏克、奥库尼伏墓葬与图瓦的类似遗址,以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之塞克-乌孙墓中的头骨十分相像。学者们将图瓦的石棺墓归入乌尤克文化的最早阶段,时在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或者将它们看作自具特色的蒙古针叶林带文化。古墓葬属于卡拉苏克时代。

石板墓文化属于典型的蒙古人种北支,而蒙古针叶林带的居民及乌兰贡(Ulangom)居民都属于欧罗巴人种,只杂有少量的蒙古人种成分。果真如此,同属于石板墓文化的北匈奴应是典型的蒙古人种北支。但是北匈奴大型石板墓葬中出土的墓主肖像类似突厥人并不支持北匈奴为蒙古人种的结论。东汉画像砖胡汉交战图中的胡人形象也表明胡人是长鼻之印欧人种,而非蒙古人种。

从公元前7世纪就已出现的带有封丘的方形石墓(即蒙古国的北匈奴墓葬)似乎表明匈奴的主体是北匈奴,他们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出现在蒙古国,后来(公元前3世纪)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从蒙古国南下进入内蒙古,从而和秦国接壤。当然匈奴也可能是在冒顿时期进入蒙古,他们在进入蒙古后可能沿用了当地的墓葬形式或者说并未改变当地居民的墓葬形式。

匈奴崛起于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被游牧化的群狄。可能包括被秦击败而逃入北狄中的义渠人。义渠行火葬。

在中国西部,内有与秦接壤的义渠,外有月氏、乌孙。

《史记·匈奴列传》:“其后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蚕食,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义渠“筑城郭以自守”开始城市化而非游牧化。

有人称蒙古语delger'广大’、darga'酋长’、daruya'君主’,这三个单词显然出自'单于’。支谶译tat为单(端寒、禅仙、禅獮、禅腺)、译ha为于(于虞)。于阗Khotan,佉卢文Khotana,婆罗谜文Hvatäna,和田语Hvamna;于在婆罗谜文及和田语中均为a元音。伯希和将于的古音拟为*go,单于可还原为*tango、*tanga。《汉书》卷九四上《匈奴传》云:“单于姓挛鞮氏,其国称之曰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单于*tango当为匈奴语天的派生词,其“广大之貌”由匈奴语的“天”派生而来。Mongol语谓天为tegri、tengeri,Turk语曰Tangi、tengri、tegri、tengere、tangara、tängri。单于*tango当为Turk语曰Tangi之派生词。单于当是突厥语tangara的音译。于yú于虞,越南语vu,王力《同源字典》hiua,金尼阁iụ(加浊平符号∧)、hiū;王wáng于阳、wàng于漾,越南语vương、vượng,金尼阁vâḿ、uâḿ;支谶译ha为于,在后汉三国时期,于母字主要对译梵语v-,将梵语h-对译为于母只此一例。王和于同为于母字,王的韵尾-m脱落后即是王,'单于’也可解释为单(*tan、*tat、*tar、*dar)王。汉语天是在大(dā)上加一,亦和广大有关。天tiān透先,越南语thiên,王力《同源字典》thyen,英语day'白天,昼;一天,一日;工作日’,古音为*than。伯希和将于阗的古音拟为*Godan。支谶译go为耆(群脂),群脂之祁可还原为*go。支谦译(v)dam为蓝(来谈)、译di为履(来旨),康孟祥、竺大力译rañ为连(来仙);dan可音译为连;'祁连’可视为*Godan的音译。*Godan的词根god在英语中义为'神;造物主,上帝,天主’,-an为古英语的形容词词尾;祁连*Godan意为'神的’,祁连山因此被意译为天山。

《史记·匈奴传》云:“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集解”引徐广曰:“圁在河西,音银。”“正义”引《括地志》云:“白土古城在盐州白池东北三百九十里,又近延州、绥州、银州,本春秋时白狄所居。”洛,梁玉绳云当作“潞”。“正义”引《括地志》云:“潞州赤翟地;延、银、绥三州,白翟也。”按唐延、银、绥三州即汉北地上郡地,今榆林、庆阳一带,正战国时义渠之地林胡,据《括地志》在朔州楼烦岚州,与银州比邻,今山西北部宁武、神池、保德一带,亦春秋时白翟之地也。

义渠在今甘肃合水、正宁、环县、宁县、泾川等县地。战国时为秦所灭,置义渠县,属北地郡。

义渠分布在岐山、梁山、泾水、漆水之北。春秋时,势力强大,首领自称王。有城郭。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为秦所并,秦因置陇西、北地、上郡。西汉时部分居河西。其遗民有用以为姓的,如汉昭帝时的义渠安国。

苏联古米略夫《匈奴历史的几个问题》(王正译《历史译丛》1962年第2期)内容主要反驳美国学者麦恩庆·赫尔芬(O.Maenchen-Helfen)否认匈奴人即欧洲匈人的论点。文中转述麦氏在人种学方面的意见,说麦氏认为“欧洲匈奴人是没有大胡子的,因为他们把胡子拔掉了,而亚洲匈奴人却有大胡子,并且是大鼻子的”(东汉画像石胡汉交战图中的匈奴头戴浑脱帽、手舞环首弯刀、高鼻、脸上没有胡须也看不到头发)。接着,作者反驳说:“诚然如此,但难道欧洲人没有改变过蓄胡子或刮胡子的时尚吗?”麦氏说“亚洲匈奴人留发辫,而欧洲匈奴人则仅留一圈剪得很整齐的头发”。作者又反驳说:“留发辫只是拓跋族,故他们被称为'索虏’,亚洲匈奴人反而是留分头、整齐地剪成一圈的,这在诺颜山出土的铜牌上可以见到。”

濊貊(Yemack)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民族,又称貉、貉貊,古文献称之为“白民”、“亳人”或“发人”。

“时石勒亦竟取百姓禾,时人谓之胡蝗”。实行“胡汉分治”,禁说“胡”字,称羯人为国人,称汉人为汉人。实行火葬。刘耀称石勒为大(太)胡。

克拉普洛忒起初认为月氏是藏族,不久,又改旧说,认为是日耳曼族的哥特人。

从火从犬之狄的读音本如胡,为什么变为舌头音呢?难道和匈奴的主体种群有关?

匈奴单于从头曼(?-前209年)开始。汉人对头曼的身世一无所知。从头曼开始,匈奴才兴盛起来。

游牧民族通常是在生存压力之下,才侵入农耕地区。

人口密度达到一定时才会形成力量。

生活方式的改变并非易事。

Sarmatae、鲜卑*Sarbi、单桓*tarvan、*tarpan、*darvan、*darpan

《史记·匈奴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驘(骡)、駃騠、騊駼、驒騱。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荀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駃騠,俗称驴骡,为公马和母驴所生的种间杂种;一般无生殖力。騊駼,《字林》曰:“北狄良马也。”《汉书·百官公爵表上》有“騊駼监”颜师古驻:“如淳曰:'騊駼,野马也。’”驒騱,畜名,似马而小。鋋chán禅仙、yán喻仙“铁把短矛”,读音可还原为*jan、*dan等。“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计。其法,拔刃尺者死,坐盗者没入其家;有罪,小者轧,大者死。狱久者不过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其坐,长左而北乡。日上戊己。其送死,有棺槨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至数千百人。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其攻战,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以冒敌。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

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大家知道,日耳曼人中,没有一个部落是居住在城郭内的,就是个别的住宅也不容许彼此毗连。他们零星散落地逐水泉、草地或树林而居。他们的村落和我们这种房舍櫛比的村落形式不一样;他们在每座房屋的周围都留着一片空地,要不是为了预防火灾,就是不善于建筑。他们甚至不会使用石头和瓦:一切营造均用原木,不另加工,也没有装饰或娱目的地方。有些房屋涂上一层亮油油的粘土,倒有点像壁画似的。他们还喜欢在地下掘窖,窖上复以一层粪土,作为冬天藏物之用,因为地窖里可以杀寒。同时,当敌人来到的时候,地面上的东西纵被蹂躏,埋在地下的窖藏或不致为敌人所发现,或者就因为敌人懒得搜寻而可幸免。”(16节)“日耳曼人多以畜群的多寡相夸耀,这乃是他们所钟爱的唯一财富。”

《晋书·匈奴传》云:“北狄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十九种中有“秃童”种。

“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尖顶帽”(刘文锁著《尼雅 静止的家园和时间》P87)和大流士一世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中塞人首领斯昆哈(Skunxa)所带尖顶帽如出一辙。这表明塞人首领曾在且末一带活动。扎滚鲁克古墓群位于北纬38°07′16″、东经85°28′29″。墓葬区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50米。距古墓群5公里处为来利勒克遗址。距古墓群1公里处及来利勒克遗址附近为古代且末河河床。现在的且末河(车尔臣河)位于古墓群东10公里处,由南向北流。古墓群地表无任何植被,为沙质土址。墓葬形制主要以竖穴土坑墓、长方形棚架墓和单墓道长方形竖穴棚架墓为主。单人、双人及丛葬都有。表现出三期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墓葬距今约3000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数量很少,属于先且末国时期的文化。二期文化的墓葬较多,是该墓的主体文化,年代为春秋-西汉,属于且末国文化时期。第三期文化墓葬为东汉至魏晋时期。第一期文化墓葬的形制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彩陶器、木器等。二期文化墓葬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穴土坑棚架墓、单墓道长方形竖穴土坑棚架墓,流行上肢仰身、下肢上屈的葬式以及多人合葬。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到利比亚地区“除去纳撒摩涅司人之外,游牧民是用和希腊相同的办法来埋葬死者。因此他们注意使垂死的人在死去的时候坐着而不是仰卧着。”(Ⅳ,190)《魏书·高车传》其殡葬“掘地作坎,坐尸于中”“无异于生,而露坎不埋”。据13世纪游历过蒙古的天主教士伯郎嘉宾的记载,蒙古贵族死后将尸体端坐在帐篷正中。保持住姿被埋葬就是上肢仰身、下肢上屈之屈肢葬。

三期文化墓葬以方形竖穴土坑棚架墓和洞室墓为特征,流行单人或二人合葬。普遍随葬实用器物、彩色绘面、蒙面、金箔和面糊封口、羊毛塞鼻等埋葬风俗以及生前流行手臂刺青、男女留辫、好戴帽、毛布包脚、蹬皮靴或毡靴、穿袍裙或皮衣皮裤、戴项链、佩木腰牌和发饰串珠等生活习俗。胡人佩戴金属腰牌的习俗当发轫于斯。古墓中出土的竖箜篌乐器是中国境内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实物。扎滚鲁克墓葬陈列室以1996年出土的24号墓葬为主,位于扎滚鲁克古墓群的南西区,为单墓道长方形棚架墓,墓室用盐碱水处理,硬度极大,墓室内的干尸干化程度很好,保存非常完整。墓向东北方,墓圹二层台式,墓道分两级台阶,墓室为长方形,底长5米、宽2.7米,通深3.4米。墓葬为家庭丛葬墓,共有男女、小孩14人,以仰身屈肢葬为主。随葬有石、陶、木、铜、铁、棉、毛服饰及殉牲等,年代距今约2600年(公元前600年)。90号墓葬出土的两具干尸。90号墓葬位于古墓群东区,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用盐碱水处理,硬度极大,墓葬保存非常完整,属夫妻合葬墓。男身高1.80米,女身高1.55米,男尸怀中随葬有一马鞭,女尸着红色套裙,两具干尸皆有羊皮靴,为仰身屈肢葬,随葬有陶、木、棉毛服饰,年代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前221年)。戴尔·布朗编著的《早期欧洲:凝固在巨石中的神秘》刊载了这一斯昆哈式尖顶帽:“这顶帽子和另外12顶公元前1000年左右,不同风格的帽子于1985年被维吾尔族考古学家多尔衮·康伯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车尔臣发现的。”这顶帽子表明塞人在公元前1000左右就已经生活在且末了。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山区的河井墓地,出土了公元前800年左右的青铜马具(马衔?)(《早期欧洲:凝固在巨石中的神秘》P187)。那里发现了许多马的墓葬,里面埋着马的全尸或马的一部分,暗示着马在当时是一种受到尊敬的动物。

祝中熹《早期秦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2月)彩图26“传出自秦域的骨雕筒”中拉弓射箭的射手头戴高尖顶帽,表明其是Sacae人。甘肃博物馆征集到的传出天水地区的骨筒。至迟在春秋以前塞人已经到达河西走廊地区,同居于河西昆仑的昆夷发生接触。部分昆夷被迫南迁四川,就可能与这次世界性的移民大浪潮有关。种种迹象表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塞人的影响事实上已伸展至陇山东西,波及泾渭流域了。位处甘、陕、川交通要冲的嬴秦,与东移之风正盛的塞人发生接触与交往,是很自然的事情。

戴尔·布朗主编《早期欧洲 凝固在巨石中的神秘》(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P186塞人尖顶帽:这个13英寸高,由棕色羊毛织成的尖帽与波斯浅浮雕中看到的帽子非常类似,也像中亚游牧部落经常戴的一种帽子。斯基台人在波斯历史上就被称为'戴尖帽的萨卡人’。这顶帽子和另外12顶公元前1000年左右、不同风格的帽子于1985年被维吾尔考古学家多尔衮·康伯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边缘的车尔臣发现的。

甲骨文的兄字、允字下为人、上为人头上的顶的一个圆锥形物,这个圆锥形物很可能是圆锥形帽。果真是圆锥形帽的话,那就意味着这是个塞人形象。

大流士一世贝希斯敦摩崖石刻中的塞人首领斯昆哈戴的就是这种帽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匈奴是从哪里来的?
史记四库本卷一百十
史上最有趣匈奴史
匈奴来自何方?
“匈奴”族名来源辨析
匈奴、猃狁、獯粥,傻傻分不清楚?三代草原霸主的兴替前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