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阅读题
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
——唐宋八大家散文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 鹤 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译文:
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译文:
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译文:
11.B  “和”读hè,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常见文言实词有120个,除“和”与“阴”在其中外,“升”与“狎”不在其列,但在新的教学大纲规定要掌握168个实词之列,故不为超纲。可根据语法结构分析明确,“和”后面是代词宾语“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
12.A  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项:“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项:“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
13.C  A项:“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项:“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
14.D  其实这个选项未必是错的,根据文意,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有两种说法,一为苏轼,一为山人。命题者认为是苏轼,故这样设置题目选项,作为高考试题,观点的明确性、周密性应是无隙可击的,学术上存在着争议的东西不应进入试卷。
15.(8分)
⑴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⑵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
⑶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
〔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暮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和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象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象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处在象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奋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①,少以荫补②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③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选自《四部丛刊》)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             穷:生活贫穷。
B.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       羁:寄居或停留在外地。
D.犹从辟书,为人之佐。       辟书:聘书,指接受某部门长官的聘请。
C.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     荐:推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    ②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
B.①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  ②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
C.①非诗之能穷人。           ②而写人情之难言。
D.①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     ②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3.下列句子中补充出的内容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梅圣俞)辄抑于有司        B.(语诗者)乐于诗而发之
C.(谢景初)次为十卷。        D.(予)辄序而藏之。
4.下列各组句子中,均说明诗文“愈穷则愈工”的一组是
①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②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③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
④其为文章,简古纯粹
⑤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②⑤
5.下列对本文写作意图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亡友困厄生活的同情和不平。
B.对亡友其人其诗文的赞美倾慕。
C.对造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社会的批判。
D.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文学主张。
6.下列有关“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A.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是说诗人在受到困厄环境磨砺,幽愤郁积时,方能写出内容精美的诗歌作品。
B.序中“达”“穷”皆限指政治仕途。为此,作者对梅尧臣仕途困顿表示了痛惜,同时他还高度评价了梅尧臣的诗作。
C.在欧阳修之前,孔子有“诗可以怨”、司马迁有“发愤著书”、韩愈有“不平则鸣”的说法,“穷而后工”的观点,是对前人思想的发展。
D.作者提出“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的观点,深刻地概括了古代作家生活境遇和诗歌创作的关系。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已故挚友梅尧臣的诗集写此序言,重点不在评梅诗,而在对梅一生怀才不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B.《梅圣俞诗集序》从议入手,提出“穷而后工”的论点,然后择要介绍梅尧臣的生平,进而引发作者感慨。行文先议后叙,转换自然。
C.第二段写“长老”“世人”都惊异于梅尧臣的诗才,这些并非闲笔,从正面肯定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很高成就。
D.作者怜友惜才,将梅尧臣设计为“御用诗人”,固然有情感深厚地为友人鸣不平的意思,但多少显露了他的思想局限。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或用“/”句读。(10分)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3分)
(2)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2分)
(3)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3分)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2分)
1.A 2.B 3.B 4.D 5.C
6.B / 这里的“穷”主要指政治仕途上的困顿,但据文意,不能设限。
7.C / 应是从侧面反映了梅尧臣诗文所取得的成就,世人也没有惊异于梅的诗才。
8. (1)然而当时人无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向梅圣俞请教。
(2)虽然对梅圣俞了解很深,最终也没有举荐他。
(3)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旧稿)。
(4)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参考译文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庐陵欧阳修序。
三、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喜雨亭记①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②。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③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容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古文观止》)
[注解]①本文为嘉佑七年(1062)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作。②这三个典故分别是:周成公得一异禾,便作《嘉禾》一篇;汉武帝在汾水得一宝鼎,于是改元为元鼎;叔孙领兵大胜北狄,俘秋君侨,即给儿子取名侨如。③扶风:即凤翔府。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雨麦于岐山之阳   雨:天上落下    B.既而弥月不雨        弥月:不足一月
C.农夫相与忭于野   忭:惊恐草一木  D.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繁兴:繁荣兴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其占为有年           ①忧者以喜,病者以愈
A                      B
②其可得耶             ②始旱而赐之以雨
①雨麦子峻山之阳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C.                     D.
②属客而告之            ②五日不雨则无麦
7.下列六句话,分编为四组,都体现作者关心百姓、与民共忧同乐思想的一组是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③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④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贸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⑤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⑤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②④⑤   D.①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因久旱逢甘雨而欣喜,作者的心情也很高兴,故以“喜雨”名其亭,这与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表现作者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悲欢离合,而是天下苍生的幸福安宁。
B.全文结构谨严,脉络清晰,如剥茧抽丝。语言轻快活泼,文笔淋漓酣畅,充分表现作者的喜悦心情,极富感染力。
C.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以一“志”贯穿,首尾呼应,结构谨严。
D.开篇点明用“雨”命名的缘由,接着援引古人以喜为名的三个例子,这三件事不仅有趣,而且都与国家政治有关。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看重的是国计民生,而非亭名。
5、A(雨:用作动词;弥月:满月;忭:喜悦;繁兴:多发。) 6、D(A①那;②岂  B①因此;②把  C.①的;②他们) 7.B(除①②,其余均能体现)  8.C(全文以一“喜”贯穿)
附文言文译文:
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当时下雨这一件喜事。古时的人有了喜事,就用它来给物取名,表示永不忘记。周公得了“嘉禾”,用它作为他的书名;汉武帝得了鼎,用它作为他的年号,叔孙战胜了北狄,用北狄国君的名作为己儿子的名。他们的喜事虽然大小不等,可是用它来表示永不忘记却是一致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署。在厅堂北面建了个亭子,在南面开了个水池,引来了水,种上了树,当作休息的地方。这年春天,岐山南面下了麦雨,占卜说是个丰收年。接着,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老百姓正在因此担忧。过了三个月,到四月初二日(乙卯)才下雨,四月十一日(甲子)又下了雨,老百觉得没有下够。四月十四日(丁卯)又下大雨,一连下了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衡市上一起唱歌,农民们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病情好转,我建的亭子正好在这个时候落成。
于是在亭子里摆上酒席,向客人敬酒并告诉他们给亭子命名?我说:“五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五天不下雨就没有麦子”十天不下雨行吗?”客人说:“十天不下雨就没有稻谷。”我说“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年饥荒,诉讼案件就会接连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那么,我和你们几个人虽然想要悠闲自在地在这亭子里玩乐,那能做得到吗?现在老天没有遗忘这里的百姓,刚刚出现旱情就赐给了雨。使我和你们几个人能够悠闲自在地在这个亭子里玩乐的,都是雨的赐予啊!这又怎能忘记呢?
已经用“雨”给亭子命名,接着又歌唱道:“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珍珠,寒冷的人不能用它做衣服;如果天上落下的是美玉,饥饿的人不能拿它当粮食;一连下了三天雨,这是谁的功劳呢?老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认为没有这个功劳,归功于皇帝;皇帝说不是这样,归功于上天;上天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太空渺渺茫茫,不可能给它命名,我就用‘喜雨’来叫我的亭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007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上梅直讲书
苏 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从车骑数十人                  从:带领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3分)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B.(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6.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3分)
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8.翻译和断句。(8分)
(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断句。(3分)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②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4
文言实词
3
B
游:交际、交往、共事。
5
文言虚词
3
D
(1)转折;(2)递进;(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
6
信息筛选
3
C
作者通过假设对此进行否定。
7
内容归纳
3
D
“成为贤人”错。
8.(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断句。(3分)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错1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翻译: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
“道”1分;“容”1分;意思对1分。
②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翻译:那么周公和谁一起享受富贵的快乐呢?
“谁与”1分;“乐”1分;意思对1分。
附: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相州昼锦①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予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②,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③,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夕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昼锦:据《汉书》载,项羽曾经说过一句话:“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以衣锦还乡为荣耀的事情。韩琦以武康军节度使身份兼相州知州,因相州是他的故乡,所以取项羽的话改“夜”为“昼”命名厅堂,以示荣耀。
②大纛:古代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③桓圭:古代公爵所执的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场合。衮裳:古代皇帝和三公所穿的礼服。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相与骈肩累迹                          累:重叠
B.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                    荣:荣耀
C.以遗相人                              遗:留给
D.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                  铭:铭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富贵而归故乡                     图穷而匕首见
B.买臣见弃于其妻                   侥幸得志于一时
C.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D.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韩琦有美德的一组是
①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②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③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
④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
⑤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
⑥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魏国公韩琦回家乡相州为官时兴建“昼锦堂”一事,旌扬韩琦有高风亮节。
B.主要叙述韩琦年轻时即高中科举,当时很有声望,虽身居高位却不以此自我夸耀。
C.文章开头写季子和朱买臣,是为了拿他们的骄矜自夸反衬韩琦的谦逊和不事张扬。
D.作者虽未登“昼锦堂”,却为能诵读魏国公之诗而高兴,因钦敬其为人而写此文。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
译文:
(2)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译文:
(3)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
译文:
9D(铭,铭刻)
10A(“而”,连词,表顺承;B均作介词,但前表被动,后解为“在”;C作代词,但一个代人,一个代道理;D、前作副词,为“于是”,后表判断,为“是”“就是”)
11B(①指韩琦出身、家庭背景;⑤⑥均是指韩琦处理政事的能力)
12C(文章并未写季子和朱买臣骄矜自夸,只是为了借他们衣锦还乡乃人之常情,来衬托韩琦的品质之高贵)
13 翻译(9分)
(1)大凡读书人处在穷困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的人和小孩都可以轻视他,欺侮他。
(2)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事迹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从而光照后世,并且留传到永远。
(3)他的言语中把快意于恩怨、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誉,却把它当作警戒。
【翻译】
做官做到将相,富贵之后回到故乡,这在人情上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同时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看的。读书人还处在穷苦的时候在乡里受苦,一般人和小孩都能轻视他,欺侮他。像苏秦遭到他嫂嫂的无礼对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离弃一样。他们一旦坐着华贵的大车,旌旗在前面引路,骑马的侍从在后面跟随,路两旁的人,互相肩膀挨着肩膀,脚印叠着脚印,一面望着一面赞叹。这时那些平庸的男子,愚蠢的妇人,却东奔西跑,吓得汗流浃背,羞耻惭愧,趴伏在地上,在大车扬起的灰尘和骏马的足迹之间懊悔请罪。这是一个读书人,在当时得意,因而意气洋洋的表现,过去人们把它比作穿着锦绣回到故乡那样荣耀。
只有尊敬的丞相魏国公却不是这样。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德,是当时有名的公卿。自从魏国公年少的时候,就已经中了高高的科第,做了大官;天下的读书人,闻风下拜,希望瞻仰丰采,大概也有多年了。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魏国公早就应当有的。不像那穷困的人,在一个时候侥幸得志,出乎平庸男子和愚蠢妇人的意料之外,从而使他们惊骇,并向他们夸耀自己。既然这样,那么作为仪仗的大旗,不足以显示魏国公的荣耀;三公的命圭和礼服,不足以表现魏国公的显赫;只有恩德遍布百姓,功勋施及国家这些事情铭刻在钟鼎石碑上,颂扬在乐章里,光照后代,流传到永远,这才是魏国公的志向。读书人也是在这一点上对魏国公寄予希望啊。哪里只是炫耀一时,荣耀一乡呢?
魏国公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经以武康节度使的身份来治理相州,就在后园里修建了“昼锦堂”。后来又在石碑上刻了诗,把它留给相州的人民。他把快意于恩怨和炫耀名誉看作可鄙,大概是他不把前人所夸耀的东西算作荣耀,却把它当作警戒。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国公对富贵持怎样的看法了!他的志向哪里能轻易估量呢!所以他能够出将入相,勤劳为国,做到平安的时候和艰险的时候表现完全一样。至于遇到重大事件,决断大的主张,他垂着衣带,拿着手板,不动一点声色,却能把天下治理得像泰山一样安稳,真可以称得上关系国家安危的大臣了。他的丰功伟业,刻在钟鼎上,谱在乐歌里,都是国家的光荣,不单是乡里的荣耀啊!
我虽然没机会登上魏国公的昼锦堂,幸运的是曾经私下里诵读过魏国公所写的诗;我因魏国公的志向能够实现而高兴,很乐意讲给天下人听,于是写了这篇记。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嵁岩①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②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③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使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④。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馀。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楷法。
【注】  ①嵁岩:峭壁。  ②天作地生:天地间自然形成。  ③度土:治理水流,修筑城邑的工程。   ④蠲之浏如:蠲(juān),除却污秽;浏如,水很清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石焉,翳于奥草     翳:遮蔽
B.视其蓄,则溶漾纡馀   纡馀:曲折萦回的样子
C.公之择恶而取美       择:选择
D.林麓之崖,间厕隐显   间厕:交杂错置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有石焉,翳于奥草②有泉焉,伏于土涂。
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④永州实惟九疑之麓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6.下列句子中的带点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辇山石,沟涧壑              B.芟其芜,行其涂
C.视其蓄,则溶漾纡馀          D.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
7.联系全文,对本文内容与特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即小见大,化无为有,以新堂为媒介,借事明理,托物言理,言从新堂而起,意却在新堂之外,把题旨确立在如何为政上,内容充实,立意颇高。
B.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以叙发端,经叙而议,议后再叙,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会贯通,做到景情事理的和谐统一。
C.文章交错运用偶句和散句,散中有整,参差多变,音节徐疾相济,形成一种行文流畅,顿挫有节的艺术风格。
D.从整体上看,文章结构以翻腾开合,跌宕多姿取胜,且在直起直落中饶有映衬、对比之美。
4.C(择:去除)
5.A(①②表被动的介词。③的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6.D通“殖”,生长(A沟:动词,疏浚沟通;B行:使动用法,使……通行;C蓄:名词,积水)
7.B “以议发端,经议而叙,叙后再议”
参考译文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得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
韦公到永州作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象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象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吗?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那这座大堂就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转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注】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周武。
(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           大辟:指死刑
B.此岂近于人情哉             人情:人之常情
C.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冀:希望
D.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于兹六年矣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B.若屡为之          若事不济,此乃天也
C.约其自归以就死    木欣欣以向荣
D.乃罪大恶极        臣乃敢上璧
3.下列各句中作者认可的君王“施恩德”行为的一项是(  )
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
B.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C.大意其必来而纵之
D.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见的一项是(   )
A.《纵囚论》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古代说理文中名篇,文章以观点鲜明、逻辑严密、中心突出取胜。
B.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C.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
D.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5.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宁以义死,不苟幸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期:希望
B.是上贼下之情也                 贼:揣度,揣摩
C.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约:约束
D.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   本:根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 / 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C.然此必无之事也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 敏于事而慎于言
3.《纵囚论》以反对纵囚为主题。下面表示欧阳修反对纵囚的最根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B.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D.信义行于君子,而形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每段议论时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并大量运用对比技巧以形成强劲的说服力。
B.文章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勘太宗与死囚的心理活动,一反前人的赞许,一针见血地道破纵囚与自归的动机各是邀取名声与侥幸求生。
C.全文以情理、恩德为两经,以太宗、死囚为两纬,丝丝衔接,环环紧扣,明承暗接,前伏后应,使整篇议论交织一体,文势流贯畅达。
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1.D/ 贼:揣度,揣摩。
2.B/ B若:均作连词,表假设。A于:前句的,介词“到”,后句的,介词,“在”。C以:前句的,连词表目的,译为“来”。后句的,连词去修饰,相当于“而”。D乃:前句的,判断词“是”,后句的,副词“才”。
3.B/“而又纵之,而又来”是作者对君王施恩考量所作的合乎情理的推断。
4.D/ 君子与小人在难易之间,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表达过了。
5.(1)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
(2)不标新立异来自称高明,不违背人情来求得好名声
(二)
1.C(约:约定时间。)
2.A(上一个“以”为“用”,下一个“以”为“因为”;B、两个“其”均代词,他们,指囚犯;C、两个“然”均为“然而”;D、两个“而”均表示并列关系。)
3.A(欧阳修认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非圣人之法。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
4.A(文章每段议论时并没有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是欲擒故纵,顿挫有致。)
5.(1)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
(2)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
[参考译文]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象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中特别难以办到的。
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选取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了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终于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失约的:这是君子难于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么?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们的气质,所以出现了象这样的情况。”我说:“唐太宗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得这种声誉啊。这样看来,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释放回来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动回来一定能够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了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经常的法律么?不能作为经常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么?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练习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岭外”一般是指 地区,由此看来宋之问诗的一二句是写 ,三四句是写 。 2,本来应该是“近乡情更切”,可作者为什么“近乡情更且”?这种手法叫什么手法?其作用如何?请作具体说明。 [作者] 宋之问(约656-712),唐诗人,曾先后事奉张易之和太平公主,后贬钦州。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对格律诗的形成、完备颇有影响。他在放逐中的诗歌能够表达真切感受,写得比较平实自然。 [相关历史地理知识] 钦州:隋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唐时辖地相当于今广西钦州、灵山等地。 岭外:又称岭表、岭南、岭峤、岭海,是指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座山岭的总称)以南地区,唐代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广东、广西大部及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岭南是蛮荒之地,也是唐、宋时流逐官员的地方。 汉江:即汉水,长1532千米,流域面积17.4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蟠冢山,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 [简解] 具有一定的常见(常见)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知识,对于理解古文、古诗,是很有作用的。我们知道了“岭外”的知识,便自然知道“岭外”指的就是“五岭以南”地区,而这个地区原本是唐、宋流放地,就能准确解答第1题了,答案为“五岭以南地区”。知道了“汉江”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由南向北行进,从而知道史的1、2句是追述贬官岭南的情况,而3、4句是写作者临近家乡时的心情。 再看1、2句和3、4句之间,实际上有因果关系。因为贬官到遥远的岭南,很就没有得到家乡、亲人的音信(“音书绝”),对于亲人的近况一点也不了解;因此临近家乡、临近旧居的时候,内心忐忑不安,“不敢问来人”,生怕有什么意外。这一心理描写,真是惟妙惟肖、意味悠长。 长期贬谪天涯,一旦赦还家乡,自然是兴高采烈的,作者却反而胆怯起来了。这无疑是反衬手法,以此来反映他的矛盾心理,突出他强烈而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这一手法是很巧妙的。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具有常见的历史地理知识和较强的联想能力,必须首先把诗歌看懂读透;然后在按照题目要求,有的放矢地分析、解答。 [参考答案] 1,五岭以南地区 追述贬居岭南情况 回归近乡时的心情 2,因为贬居岭南“音书断”,不知家里情况,有种种疑虑,心情十分矛盾。这是映衬手法,更能表现出深切的思念、关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练习2 马嵬驿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试题] 1,“石壕村”源自唐代诗人 的诗歌 ;“长恨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其号为 。 2,诗的三、四句中的“石壕村”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长生殿”与一、二句中的 相呼应。 3,诗的三、四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清代文学家,浙江钱塘人。提倡“性灵说”,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和《子不语》。 [常识] 马嵬,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5里。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逃四川,路过此地,禁军兵谏,处死杨国忠,并且逼迫玄宗命杨贵妃(杨玉环)自缢。 长恨歌:白居易所作长篇叙事诗,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题解] 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路过马嵬坡,吊古伤今,题写了这首诗。 要解答好试题,必须先弄清作者思路,把诗歌读懂。诗人的思路是由古到今、由君王到百姓,通过对比,提出自己的见解。 诗的起句便一反古人,面对马嵬坡而呼吁人们不要老是吟唱当年白居易写得《长恨歌》,替唐玄宗和杨贵妃垂泪;承句直接指出,那是因为人间也有“银河”阻隔,使人们不能团圆。第三句转到安史之乱时期的大诗人杜甫,杜甫所写的《石壕吏》等一系列的诗歌,描写了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最后一句诗人指出百姓的泪多于长生殿上的泪,人民的痛苦远远地超出了唐玄宗的个人痛苦,实际上这是再次强调“莫唱当年长恨歌”,而应当去多多关心人民的疾苦。由此看来,作者对文人们一到马嵬坡,就想起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应当以民为本,始终关注人民的疾苦。怀古是为了讽今、或者是为了抒怀,袁枚的这首诗自然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解答试题了。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杜甫 、 《石壕吏》, 白居易 、 香山居士。 第2题需作简要分析。“石壕村”是民间乡村,是当时百姓苦难的象征,所以和“人间”相呼应,唐玄宗身居“长生殿”,自然和“长恨歌”相呼应。 三、四两句,“石壕村”和“长生殿”并列,以泪相比,所以是运用的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长恨歌》的不以为然。(意思对即可) 练习3 过华清宫 杜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过华清宫 崔撸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中尘。 [试题] 1,两首诗的一、二句有所不同,杜牧从 的角度切入,崔撸却是从 角度切入。 2,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始”字用得极好,请作简要说明。 3,你认为哪首诗的主题更深刻?为什么? [注释] 华清宫:位于骊山脚下,唐玄宗为杨贵妃所见,内有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霓裳曲:传说是唐玄宗为杨贵妃舞蹈制作的乐曲。渔阳:地名,今天津蓟县,安禄山在此起兵造反。渭水:河名,源出甘肃,经陕西、河南,汇合洛水,流入黄河。 [题解] 这是比较阅读,一般是要求比较内容或特色。这就需要在读懂作品的前提下,依照题目要求仔细辨析它们的异同。 杜牧站在华清宫前,首先想起了历史,所以直接从安禄山造反入手,把“霓裳一曲千峰上”和中原“破”进行对比,尖锐地揭露和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严重错误,是对晚唐统治者的警诫。而崔撸则是从眼前所见的华清宫衰败景象入手,最后感慨“湿云如梦雨中尘”,寄情于景,含蓄委婉。 这样,我们就可以准确地解答第1题,同时也为解答第3题作好了准备。第1题的答案分别为“历史事件”和“眼前景象”。 第2 题考查词语的作用理解。“始”在诗中的意思是“才”“方才”。一个“才”字显示了唐玄宗寻欢作乐的时间之长,也显示了唐玄宗耽迷声色、荒淫误国的恶果,既有极强的讽刺性。所以这个“才”字用得非常之好。 这两首诗,杜诗主题显明,崔诗主题含蓄;杜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揭示了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而崔诗只是一般的历史变迁的感慨。所以,比较起来杜牧的诗主题更深刻。 2008年4月17日 练习4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愿逃俗氛,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试题] 1,诗中的“此君”是 ,和它“同一色”的是 。 2,这首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为什么?(至少2点理由) 3,从内容上来看,前四句所写的对象主要是 ,表现 ;后四句所写的对象则是 ,表现 。 [题解] 这道试题,还是以读懂为主,兼带诗歌常识。 读诗必须看题目,因为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我们通过题目依据“起、承、转、合,把握作者的思路,也可以透过题目了解诗歌的题材,有时还可以推知诗歌的体裁(近体或古体)。 这首诗的题目是“绿竹引”,“绿竹”就是此诗的线索。诗的1、2句点“绿”和“竹”,写珠子生长在“青溪绿潭”边,和潭水“同一色”,即为“绿竹”。此竹不但碧绿青翠,而且姿态优雅美好--“婵娟”。3、4句接着写竹子的遭遇。“仙实”但凤凰却不来光临;一直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古人有言说:“凤凰非练实不食,非梧桐不止。”“练实”就是竹实(“仙实”),即竹子结的果实。但是竹子结出了“仙实”,凤凰却不来光临,只能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空山里也没有人赏识。一个“徒”(白白地)字道尽了竹子的感伤无奈,一个“空”字,写出了竹子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哀怜同情。 5、6句中的“秉”、“ 逃”、“ 卧”、“ 弄”等词表明,作者转而开始写人,叙写自己的际遇,抒发自己的情感,说自己秉承早年的心愿,为了脱离俗世的污垢,回归嵩山过上了隐居生活。7、8句写自己和竹子朝夕相处内心甚感宽慰,借用典故表明自己要和竹子终生相伴--保持竹子一样的高尚品节(王徽之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这样,习题1和习题3就得到了正确的解答。1,“此君”即竹子,“同一色”的是“潭”和“竹”,颜色当然是绿色。3,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竹子的“居处”和它的孤独寂寞、不为人赏识;后四句主要写自己的隐居和志向--保持竹子的高洁品格。(可惜此人言行不一) 分辨古体和近体的方法有多种,这首诗与七律相似,所以可以用律诗的基本要求来辨别。如果是七律,那么七律压韵是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可以转韵,而《绿竹引》前四句和后四句不同韵。律诗一般要求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但是此诗的5、6两句显然不能对仗。根据以上两点,可以判定《绿竹引》是古体诗。这种辨别疑似近体的试题一般是不会拿来考试的,所以不必过分注意,只要大概了解就可以了。 练习5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试题] 1,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 。 2,诗中的“玄鬓”指的是 ,“南冠”指的是 。 3,这首诗最主要的手法是 (填四字),颈联中还运用了比喻象征,“露重”和“风多”比喻的是 。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解] 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其他三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初唐四杰”的诗歌虽然还残留着齐、梁以来的绮丽习气,但是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比较清峻,对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起了积极作用。 骆宾王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反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他写的《讨武曌檄》气势磅礴、文采斐然,武则天读后曾有“宰相安得失此人”之叹。其诗多悲愤之意,又善骈文。 诗的1、2句点题,第一句点“咏蝉”,第2句以“南冠”点“在狱”,“南冠”是典故,一般指被囚禁而志不变的忠贞之士。3、4句承接,“来对白头吟”的是“玄鬓”,而“玄鬓”就是“蝉”。这四句说自己被囚禁在监狱之中,忽然听到了蝉的鸣叫,引起来无穷的忧伤感慨。5、6句一转写因为“露重”,所以蝉“飞难进”,因为“风多”(大),所以“响易沉”(叫声容易消散)。7、8两句感叹,没有人相信我的“高洁”,又有谁能够替我表白心迹呢。全诗托物言志,表达出深沉的忧伤感慨。 这样我们就能够结合注释(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准确解答习题了,参考答案如下: 1,王勃 杨炯 卢照邻 2,蝉 自己 3,托物言志 仕途的风波和自己遭受的迫害、打击 4,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练习6 羌村(其二)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槽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释] 安史之乱中,杜甫逃出长安,追上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为了营救房管,触怒肃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人。 [试题] 1,杜甫,字 ,因官职而被称为 ,因诗歌成就被称为 。 2,从诗中看来,“还家少欢趣”表现在 。 3,联系时代和杜甫思想、经历,诗中的“百虑”指的是 。 4,对“畏我复却去”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因为孩子怕我而离开,另一说是孩子怕我有离家远出。你认为那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5,分析诗中“萧萧”和“煎”字的表达作用。 凡是在试题中出现的注解,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的注释,必须高度重视。 [题解] 第1题为文学常识,答案为:子美、杜工部(杜拾遗)、诗圣。 此诗的1、2句中的“迫偷生”、“少欢趣”是一个纲,下文便全面展开。细读诗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畏我复却去”、“忆昔”“绕池树”、“抚事煎百虑”、“斟酌”“慰迟暮”,正是作者“少欢趣”的种种方面--即家庭的离合、忆昔的惆怅、国事的忧虑、迟暮的感伤等等百感交集。由此第2题也获得了正确的解答。 凡是在试题中出现的注解,尤其是关于时代背景或作者经历的注释,必须高度重视。通过这首诗的注释,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诗写于安史之乱中,“迫偷生”的原因是因为“为了营救房管,触怒肃宗,被放回鄜州羌村探视家人”--即为了国家、时事而遭到打击。这也是杜甫“抚事”的重点,也是“煎百虑”的主要方面。这样,结合作者的家庭和自身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较好地解答第3题了。杜甫“煎百虑”的内容无非是国家命运、人民疾苦和个人的仕途坎坷。 第4题,是一个比较理解。比较理解不能脱离原诗,不能脱离语境,不能脱离作者的思想情感,要从诗歌本身得出正确的结论,切不可主观臆断。请看“畏我复却去”的前句是“娇儿不离膝”。“娇儿不离膝”说明孩子非常喜爱父亲,所以“孩子怕我而离开”是毫无根据的。而“另一说是孩子怕我又离家远出”,却是十分合理的。为什么呢?其一,前后两句形成映衬,更能表现父子的深情;其二,孩子“畏我复却去”,又说明父亲离家已经不是一次,更能表现安史之乱危害的剧烈。所以这个描述内涵和感情极为丰富,自然是“更合理”的。 第5题是词语分析。诗歌中的词语考察,无非是分析词语在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考察的词语大多为动词、形容词,以及副词,此外还有叠词和名词(名词组成画面)。本诗中的“萧萧北风劲”是写景,“抚事煎百虑”是写自己的心境,所以前者一定是渲染气氛,创造一种忧伤悲凉的气氛。“萧萧”描绘风声,表现秋风之大,创造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意境。“煎”写心境,是煎熬的意思,突出内心极其复杂强烈的焦虑痛苦,体现他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生动而感人。 练习7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试题] 1,从词的长短来看,这首词属于其中的 。词的别称有 、 等。 2,“过尽”一词内涵的意思有两层,分别是 和 。 3,简析“斜晖脉脉水悠悠”的表现手法和作用。 [题解]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原本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所以称为曲、曲子词。词的别称还有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等。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大约58字以下)、中调和长调(大约90字以上)。词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叫上下片(也有单支的小令和三、四片的长调)。 词的上下片之间起过度作用的句子叫“过片”,“过片”一般在下片的开头(也有少数在上片末尾的)。 “慢词”是按照曲子的节奏来定的,所谓“慢词”就是音乐节奏舒缓的词作。 词是按照一定的曲子填写的,所以可以没题目,但是一定有词牌。作为基本常识,词牌和词题(题目)必须分清,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 由此可知,第1题的答案为:[1] 小令,[2] 曲子词、诗余(长短句、乐府、琴趣、乐章)。 第2题考察对词语表达作用的理解。词语是用来叙事、描绘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而且叙事、描绘常常又是和情感相融的;所以,我们应该先读懂作品,揣摩句意,然后由表及里,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情感。“过尽”一词写女子看遍了江上的船只,说明她伫立远望的时间十分久长;这一长时间的孤立期盼,又与“皆不是”形成强烈对照,真切地表现了她相思之情和失望之意的深长悠远--这就是从表层到深层的理解。 第3题考察对“景语”的理解。古诗中的写景,往往寄寓着情感。我们就要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人物或作者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温庭筠的这首小词属于闺情题材,主人翁是闺中思妇,所以作者的叙述描写都是为表现思妇的情感服务的。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斜晖和江水写得情意绵绵,实际上表现的是思妇的情感,这叫寄情于景。所以我们可以回答说:作者寄情于景,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无穷无尽的相思和忧伤(要点到,意思对即可)。 练习8 阅读诗歌,完成习题。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琴 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从题材上看,这两首诗属于 诗。朱熹诗揭示的道理是 ,苏轼诗暗示的道理是 。 2,分析这两首诗在表达上的不同。 [题解] 古代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旅)诗,边塞诗,咏怀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哲理诗,爱情(闺怨)诗等等,应该能够加以基本的识别。练习8所选的两首诗都是阐述道理的,所以是“哲理诗”。 对于哲理诗必须弄清两点:一、说明(或隐含)着怎样的道理;二、这种道理是如何来表达(或显示)的--即表现手法。 题解1,朱熹的诗说,由于春水上涨,所以“艨艟巨舰”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原来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推不动,现在却在水中自然地漂动起来了--即“春水生”是“自在行”的条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朱熹诗中说的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与必要条件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需要恰当条件的,或者说当一定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就会发生变化。 苏轼的诗说琴放在匣子不会发出琴声,必须要手指弹奏才行;但是光有手指没有琴,也不会产生琴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想听到优美的琴声,琴和手指(善演奏的手指)两者是不可缺一的--即事物是互相联系的(用哲学来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互为作用的。 题解2,从表达上来看,两首诗是明显不同的。朱熹的诗先叙事,再转而对比、议论,由“事”而“理”,“理”由“事”出,在比较具体的叙述中显示哲理。苏轼的诗全是议论(虚写),问而不答,引人思考,在体悟中明白道理,显得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2008年5月5日星期一 练习9 [双调] 水仙子 重观瀑布 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露华凉人怯衣单。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试题] 1,从作者的观察视角来看,作品中有 ,如 ,主要表现 ;有 ,如 主要表现 。 2,“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等,其作用是 。 3,请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作一个简要的比较分析。 [题解] 这是乔吉著名的元曲小令之一。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通俗地说,杂剧是戏剧剧本,散曲是依照宫调、曲牌填词而演唱的歌曲。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几支歌曲依照规则组合在一起的就叫套数(套曲),单支的歌曲就叫做小令。每支单曲都有宫调、曲牌和题目(题目有时可以没有,象词一样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比如所选作品中的“双调”是宫调名,“水仙子”是曲牌,“重观瀑布”是题目。 描写山水风景,就象画画一样,要表现出山水风景的空间立体感,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描绘。从观察的视角来看,无非是远、中、近,正、侧、反,俯视、平视、仰视等。如曲中“石壁高垂雪练寒”是远望,“ 冰丝带雨悬霄汉”是仰视,“露华凉人怯衣单”是近观感受,而“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则是“远、中、近”和“仰、平、俯”融合。 所以我们在第1题的横线上,可以填入“仰视”,如“ 石壁高垂雪练寒”,主要表现瀑布之“高悬”气势;“俯视”,如“晴雪飞滩”,主要表现水势之湍急壮观(意思对即可)。 2题中的“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首先在总体上是运用了排比,而每个句子又运用了比喻(连用比喻也叫博喻)。排比的作用一是可以增强气势,二是可以从不同方面或不同层次来表现事物或表达思想情感。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作用,是使描绘更加具体形象,表达更加生动感人。所以,“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动态、色彩,栩栩如生,表现了瀑布飞泻的宏伟气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意思对、要点准即可)。 第3题是比较分析,比较必须抓住比较对象的根本特点(相同或相异)。此题中两者都写瀑布高悬的景象,是很明显的共同点;所以,主要是比较的是它们不同点。李白的诗句没有具体的形态、色彩描写,着力于瀑布的“神”,表现瀑布“飞流直下”的震撼人心的磅礴气势;乔吉则重在描绘瀑布的形态、色彩和给人的感觉(寒)。两者各有特色,但是李白的“飞流直下”的气势,是乔吉所远远不及的(诗如其人,没有李白的胸怀、豪情,是写不出李白那样的诗歌的。怪不得古人有言:“杜甫可学而李白不可学。”)。此题只要比较点准确,分析合理即可。 2009年5月1日星期四 练习10 赠韦侍御黄裳 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注释] 韦黄裳,曾任侍御,据《旧唐书》记载,其为人好谄媚权贵。 飙:风。 [试题] 1,诗中与“受屈不改心”相应的句子是“ ”、“ ”,这两句表现了松树 的品格,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 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 2,此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 和 ,作用是 。 3,诗歌五至八句是指出 ,作者写作此诗的意图是 。 [题解] 综观此诗:前四句,李白先写松树,表现松树凌冬不凋、昂然挺立的雄姿,傲岸不屈的精神;中间四句,写桃李以美艳取悦于人,却不能久长,与青松形成鲜明对比。后四句,李白揭示主题,语重心长地告诫黄裳,要学习青松而不要作桃李,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心志。 题解1,读全诗可知,“受屈”指的是受“霜雪”之寒和受“微飙”之摧,所以和“受屈不改心”相应的句子应该是“亭亭凌霜雪”和“岂为微飙折”。这两者表现了松树历经艰难而坚强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完全一致的。 题解2,“长松”和“桃李”是对比,同时又是比喻(象征),其作用自然是既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长松”和“桃李”的不同品格,又鲜明地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为人必须不趋炎附势,坚持高尚坚贞的品格。 题解3,诗歌的5--8句是写桃李可以迷人一时,好景不长。它们奴颜婢膝而“卖阳艳”确实可以使人“行且迷”,但是春天一过,桃李就“碧叶成黄泥”,下场悲惨了。也就是说献谄媚人仅能得意一时,却不能长久。因此,李白写作此诗的意图也十分明确:“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希望黄裳做个正人君子。
高考诗歌鉴赏分类训练
宁远一中  胡海鸥
一、 伤别离情类。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理解全诗主旨的关键在“飘零似客心”一句,其中的“客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诗人“惊” 的原因有哪些?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客心”指游子的心意。诗人“惊”的原因有:由落叶想到季节变化,时光流逝;由落叶飘零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由落叶“惜故林”激起强烈的思乡之情。全诗借“落叶”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角思归
顾况
故园黄叶满青苔,梦破城头晓角哀。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从题目看,这首诗抒写了思归之情,然而全诗没有出现一个“思归”的字眼。诗人是怎样曲折、生动地表现思归之情的呢?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先写梦见故园情景,用梦境寄寓思归之情。接着写早晨哀怨的角声更引发了思归之情,于是愁肠欲断,而又无人知晓。最后写起床独自徘徊,唯有残月相照,用寂寞冷清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思归之情。
3、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山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       细味文意,这首诗的首联“偏惊物候新”的“惊”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要“惊”?
【参考答案】“惊”字表明作者身在异乡,四处奔波因而对景物变化十分敏感。“惊”有“新的一年又到了,何时才能回家乡”的感慨。
(2)       体味中间两联几个动词“山”、“渡”、“催”、“转”在诗中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形象地展示了早春气候逐渐变化的特点。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昌阻风
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       诗人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情景交融或正话反说,以乐写哀,欲抑先扬。②表达了诗人满腹的乡思和愁绪。
(2)       前后两层意思是否相悖?这样写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并不相悖,而使诗更显构思精巧,以闲适写哀愁,含蓄委婉或从侧面表达了诗人浓浓思乡之情。
5、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       有人说,一个“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3分)
【参考答案】“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       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分)
【参考答案】“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6、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戍”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参考答案】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不低于50字,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①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参考答案】“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该诗是苏轼在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时所作。
(1)    请分析前两句中“溢”和“转”这两个动词在诗句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2)    全诗前两句写景采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层层铺垫、动静相衬、反问、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参考答案】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托真情)
1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参考答案】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阅读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释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智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  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哪个字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
【参考答案】拟人。“议”。
(2)  诗的首联统领全诗,颔联和颈联是分别扣住其中的哪个字进行描述的?诗的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阴”、“晴”。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3)  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精神愉快,神清气爽。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参考答案】解行舟;人已远。
⑵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二、咏史类
15、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              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参考答案】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16、阅读下面二首怀古咏史诗,完成以下题目。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甲]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新丰绿树起黄埃②,数骑渔阳探使回③。
霓裳一曲千峰上④, 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①华清宫:建在骊山上(今陕西临溪县南)的唐代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②新丰:唐县名,在陕西临津东北,离华清宫不远。⑧渔阳:唐郡名,是范阳节度使所统辖的八个郡之一。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这里用渔阳指代安禄山反叛之地。④霓裳一曲:《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舞曲。
(1)              两首诗均有炼字精确而语义深沉的特点,试分析第一首的“笑”字和第二首的“破”字有何深意。
【参考答案】“笑”字描写了荔枝到来杨妃的神态,寄寓了作者的讥刺。 “破”字形象地揭示安史之乱产生的后果,象征着苦难而饱含作者的愤慨。
(2)“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无人知”三字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无人知”三字指出只有杨妃知道,是荔枝送到了。既是陈述,又包含着飞骑送荔之举的荒唐程度令人难以置信的讥讽和愤慨。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2)全诗除了使用典故之外,还用什么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也可回答为: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解析:古代怀古咏史诗大致有倾向于感性和倾向于理性之细别,前者通过一些氛围情调的渲染,感叹前朝,发思古之幽情;后者则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后世之借鉴。这首诗属于后者,作者用意在于揭示刘备基业丧失的原因(短于教子)本可避免。)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水殿龙舟: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后出游的船,他自己乘坐的称船“龙舟”,高四层,还有高三层的“水殿”九艘。
(1)本诗第二句中“至今”和“千里”两词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从时间之久和地域之阔评说大运河影响之长远、作用之重大。
(2)诗人对隋炀帝修汴河这一历史事件持何种态度?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人从客观角度肯定了大运河的功劳(从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可看出。),后面两句通过假设的方式表明对隋炀帝的否定。(分析:三四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这种荒奢享乐的事情,那么把修浚运河与大禹疏河治水的功德相提并论,也是不过分的。这个假设尖锐地指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荒唐享乐,与大禹艰辛劳累为民造福不可同日而语。)
1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史
李商隐
北湖南隶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注] 北湖:即玄武湖 南隶:即鸡鸣隶
从内容与表达技巧方面评价这首诗歌。
【参考答案】这首诗第一句点明地点,第二句点出历史事件,茫茫湖水,一片降旗,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的终结,又烘托出空虚飘渺之感。第三句承上启下,第四句以发人深省的议论,把眼前湖水、城墙上的降旗、三百年的沧桑冶于一炉,六朝更迭,一场春梦,险要地形无济于事,这难道不是正在走向衰落的晚唐政权的历史借鉴吗?诗虽短小,艺术概括力却极强。
2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参考答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三、咏怀类。
2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①西塞山:三国时吴国的西部要塞。②王浚:西晋龙骧将军,建造大型战船以伐吴。寒流:指长江。
(1)  诗人写王浚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结合一二联作具体的分析。
【参考答案】采用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  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苈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漳汀封连:分别为今福建的漳州市、长汀县和广东的封川县、连县,唐代为偏远地区。②飐:吹动。薜苈:一种缘墙牵藤常绿蔓生的香草。③共来:指与作者一道贬到南方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④百越,文身地:均指少数民族地区。
(1)  这首政治抒情诗通过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请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一腔孤愤和忧郁难言的苦闷心情,也抒发了对朋友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政敌的长期无情迫害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愤怒的谴责。【解题指要】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大多与时代和作者的经历、政治态度密不可分,又因为这首诗是寄给朋友,含思友之情则不在话下。
(2)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颔联写风雨楼前的近景,既真切,又细致;颈联写山重水曲的远景,想象丰富,一俯一仰,视野各异,上实下虚,情景交融,色彩强烈。起到景中寓情的作用,抒发了无穷的愁思。【解题指要】“诗中有画”是中间两联的特色,可从画面构图切入分析;而景中寓情自不待言;“愁”是诗眼,解答这首诗的任何一个思想内容的问题,都离不开这个“愁”字。
2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释】①赴阙:去京城。②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县。中条: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两山分处黄河南北。
(1)              中间两联对仗是这首五律的精华之所在。请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加以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气象壮阔,雄浑苍茫,笔力雄劲,有高屋建瓴之势;且富有动感,富有变化,富有气势,富有非同寻常的境界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题指要】中间两联都是写景,首先要分清诗人写的是大景还是小景,再结合这首诗的风格,就能做出完整的回答。
(2)              诗人以“犹自梦渔樵”作结给人以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一感觉?结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趣?
【参考答案】给人一以外的感觉。京城在望,明日就到,可诗人却不想升迁,反而想到要去过一种“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喜爱林泉的志趣。【解题指要】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2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 谷 园
杜  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释】①金谷园:晋代石崇的别墅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的金谷涧中。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绿珠。孙秀要抢夺绿珠,石崇不答应。孙秀就假传圣旨,要逮捕石崇,绿珠跳楼自杀。
(1)  诗人描绘的金谷园遗址有何特点?抒发了怎样的情思?
【参考答案】描绘出一种苍凉、凄迷的境界,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怀古幽思。
(2)  诗人在景物描写中最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例加以分析、说明,并说出它的作用。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如“无情”的流水,“自春”的草,啼鸟的“怨”等。既反衬出诗人的多情──对“繁华事散”的不尽感慨,还抒发了对“繁华事散”产生无穷的感伤。【解题指要】拟人修辞手法容易回答,关键在于怎样发挥,在发挥时应抓住“繁华事散”这四个字,因为这是诗眼。刘熙载说:“眼乃神光所聚”,“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耀”,就是说鉴赏时必须透过诗眼,窥视诗人神府。
2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②,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③。
【注】①暮砧:黄昏时分的捣衣声。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参考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对景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能回答诗人的情感】
2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首诗歌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何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善于利用衬托的手法,以动写静,以明写暗,以繁华写萧条冷寂;间接抒情表达诗人孤寂、凄凉、忧伤的情感。
27、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  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风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诗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中“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愁”在词中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同意“关键”之说。本词前面的词句描写了极富情感的景物:“重帘燕过、红花落庭、栏入凉波、翠幕风生、雨滴圆荷”,“酒醒”句实属点睛之笔。(本词从写景入手,上片写帘外之景,从视觉所及落笔,下片由帘外转入帘内,从听觉着墨,写阁中人的感受,以情语作结,极有跌宕之致)
2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闲”字对于创设全诗的意境极富情趣,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诗的上阕写西湖的天光水色无限美好,各种景物都色彩鲜明,在这样美好的景色里,动物也悠闲自在地安然入眠,西湖的歌管弦曲也不能影响它们了。“闲”字正折射出月夜西湖恬静的风光,更折射出诗人的喜悦心情。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2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借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对比手法的使用。“当年”与“现今”对比,“天山”与“沧州”作比,突出了理想与现实,过去与现今的巨大落差。词人回顾了当年在梁州戌边,期望为收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过去,可如今壮志未酬,年老体衰。一则表达了作者虽然身处沧州,却依然念念不忘国事,心驰骋在遥远的边关,想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未灭胡,空流泪且鬓发已白的惆怅与苦闷之情。
30、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鹧鸪天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语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著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
你认为词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几曾著眼看侯王。词中塑造了一个流连山水,不受礼法约束,能够呼风唤雨的“水山郎”,才情盖世,傲视王侯,豪情万丈。
3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___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____。
【参考答案】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⑵下片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从此袁宏名声大振。
结合前两联诗句简要分析“空”字的妙处?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参考答案】首联写出秋江空寂之景,第二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把诗人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首联空寂之景交融到一起。既有怀才不遇的孤独与寂寞,又有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33、阅读戴叔伦的《题三闾大夫庙》,完成诗后练习。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问:“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参考答案】本诗诗眼是“怨”。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使滔滔沅湘意蕴深长,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怨”字还流露出作者面对屈原庙无尽的怀念和凭吊之意。)
34、读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3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 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 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 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该诗是天文祥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写的。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请具体分析作者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及典故的运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通过离宫、夕晖、孤云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通过“旧家燕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迁的伤感;通过“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三个采分点)
36、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    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参考答案】是梅。两个“道是”句写花开的季节在冬春之际,花色如雪,香气高雅不同一般,花枝旁逸,花栽种在农家院内。
(2)    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用对比的手法。明写梅花不择环境“一般开”,暗赞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高洁品格。
37、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       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3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情感主旨的把握。①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愁”。②“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③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④“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39、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问题: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
(1)                有人说这是一首极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其处境无限凄凉。
(2)分析此词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4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    本诗写景很有层次感,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代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写景中寄寓着身世之叹,表现了诗人抑郁沉闷,惆怅、忧思的思想感情。
4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终 南 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即秦岭。②太乙:在长安、武功县境,是终南山的主峰名。天都:天帝所居之处。一说是指当时的首都长安。连山:山峦连绵。海隅:海边。③回望合:回望山顶,白云聚合,笼罩在终南山上。霭:云气,雾气。入看无:走近去看又不见了。④分野:我国古代天文学把二十八宿星座与地下的州联系起来划分称为“分野”。中峰:即太乙峰。⑤人处:有人居住的地方。樵夫:砍柴人。
(1)    这首诗主要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终南山?诗人笔下的终南山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诗人以描写性的夸张手法,多角度描绘出终南山的高峻雄伟,气势磅礴,境界壮阔。【解题指要】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容易看出,难在对特色的分析,解答时应抓住几个关键词语:“近天都”、“到海隅”、“中峰变”、“众壑殊”等。
(2)    尾联“隔水问樵夫”这一细节描写其妙无穷,请从两个方面加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一是从侧面描写出终南山的辽阔,其景观非同寻常,使诗人流连忘返;二是反衬出终南山之幽寂、空旷,山远人稀。【解题指要】问渔夫而须“隔水”有潜台词,不作深入的探讨是找不到答案的。而要深入探讨须张开联想的翅膀,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诗也就是“想诗”,即对诗句反复玩味。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此不可不知,不可不牢记之也。
4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零,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此词上片写西湖景色,下片写人,关键在“游人去,始觉春空”,游人一走,诗人才感空虚寂寞。可见西湖的好与不好,与群芳的关系并不大,而在于游人在不在。游人走后,又有燕子飞来,取代了游人的位置,一阵喜悦掠上心头,所以诗人仍然觉得西湖好。
4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⑴、⑵题。
横 塘
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注]:南浦,泛指送别之处。
⑴诗的第三句中“年年”一词表达了什么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送客之地的景物。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横卧,朱塔屹立。以南浦借指横塘,已揭示出离别之意。石桥、朱塔都成了离别的见证者,诗人以景物依然,反衬人事之变化,物是人非,使人油然而生别离之情。第三句直接写年年送客横塘,以“年年”一词表明送客频繁,横塘路春意勃发而人却分离,寓有伤感之意。
⑵诗的第四句全是写景,请试析它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第四句诗人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写横塘景中的与离情别绪更直接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月 上 瓜 洲
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       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参考答案】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意思对即可。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结合词的上阕”的要求。第一点要扣住“塞草连天”的秋景来答,第二点要扣住“何处是神州”的感喟来答,第三点要扣住“又见新秋”的“又”字来答。
(2)       请结合词的下阕,简要分析词人内心的情感?
【参考答案】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意思对即可。第一点应扣住下阕“英雄恨……水东流”——恢复中原、施展抱负的雄心,随着江水,东逝而去——来答,只要答到“报国无门”等即可。第二点应扣住“惟有”两字来答。)
四、咏物类
4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洞中蝙蝠
自居易
千年鼠化白蝙蝠,黑洞深藏避罗网。
远害全身诚得计,一生幽暗又如何?
(1) “远害全身”的意思是            。
【参考答案】远离祸害,保全自身。
⑵诗人对洞中蝙蝠持怎样的态度?结合原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结句心 “—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4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 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①, 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 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光可摘③, 轩栅势堪呼④。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素练:白色的生绢。②胡:这里指猢狲。—说指胡人。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口蛾眉,状如愁胡。” ③绦:丝绳。镟:铜环。④轩楹:堂前廊柱。
诗人主要以哪些手法来表现出鹰的什么形象?
【参考答案】首联“风霜起”是作者在看画时的想象,渲染了画鹰的气势;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的鹰形态逼真;尾联想象画面上的鹰正在搏击凡鸟,毛血洒落原野,突出了鹰的飒爽英豪之气。
47、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两题。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同是写梅,两首词都运用了的     写作手法,但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不同的,陆词运用的是          ,范词运用的是         方法。
【参考答案】(环境)烘托 ;拟人; 比喻。
(2)、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结合词句分析。
【参考答案】陆词抒写梅花的高洁刚强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孤寂幽独品格。
4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陂(bēi):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什么品质?
【参考答案】末句“纵被”与“绝胜”照应,“吹作雪”与“碾成尘”对比,表达诗人要保持高洁的品德,不愿“碾作尘”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身处污浊官场,始终坚持改革的政治理想。)
4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       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       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5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       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晚春?
【参考答案】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图。
(2)       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答: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5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梅花词和杨元素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作。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通感。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的梅花盛开的情景。(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争闹枝头,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5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 “       ”,;其“诗骨”是“          ”。
【参考答案】孤  ;飞鸣声念群
⑵在颔联、颈联和尾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
【参考答案】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②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5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    诗中的“早雁”是怎样的一个物象
【参考答案】诗中的早雁是遭射四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人形象。
(2)    扼要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表面句句写雁,而实际上句句写人,风婉而细腻,清丽含蓄。
5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 1).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2).本诗在艺术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参考答案】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造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5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参考答案】主旨: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       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得分点:空间、立体感、浩然正气;写突出正气充满天地也对。不陈述理由不给会。说"秋后"好,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
5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1)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是如何表现的?
【参考答案】“有情”一在“加我林壑清”,二在“为君起松声”。拟人手法把风之情描绘得栩栩如生。
(2)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清简要分析此诗的 "余味"所在。
【参考答案】诗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借风咏怀,寄托自己的"青云之志"。
57、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参考答案】“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⑵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①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②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5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里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
[注:①阿谁,即“谁”。]
问: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5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首句以“芳草”“垂杨”“碧流”组合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以优美的背景烘托白鹭美好的形象。次句,“雪衣公子”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一个洁白美好的白鹭形象。“立”字写出了其孤独、寂寞之状。第三句表现了白鹭心存高洁、无人赏识的一腔愁苦之情。末句“独”“叹”两字直抒悲、愁之情;“斜阳”以景衬情。(答出一句即可)
6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绿竹引
宋之问
青溪绿潭潭水侧,修竹婵娟同一色。
徒生仙实凤不游,老死空山人讵识。
妙年秉逃愿俗纷,归卧嵩丘弄白云。
含情傲睨慰心目,何可一日无此君?
(1)首联中的“同一色”指的是        和        ;颔联写的是      颈联写的是
【参考答案】潭水和修竹;竹,诗人自己。
⑵作者为什么说“何可一日无此君”?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绿竹的高洁品质与诗人自己愤世嫉俗、孤傲遗世心态是一致的,因而他将绿竹视为同类。
6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并与下文的“    ”字前后呼应。
【参考答案】比喻,雪
(2)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南朝谢燮的《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突出的是坚强、不甘人后,但也没引起人们重视,有怀才不遇之感。)
6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参考答案】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⑵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参考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6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此诗用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6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三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  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北。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1161年,金兵南侵,宋军曾在此地大败金兵,可是后来依然以签订屈辱和约而暂得停战。
(1)词的首尾都描写了景物,开头的景物的特点是          ,而结尾景物的特点是
【参考答案】雄奇伟丽  ,清丽幽远。
⑵下阕开头的“闻塞笛””是实写还是虚写?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虚写,表达自己杀敌报国的意愿。
(3)    词的结尾以景作答,试分析其言外之意。
【参考答案】李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
6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此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看出?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手法,嫌、故两个词语可看出。作用是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6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
此诗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6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问: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操守。
6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五、咏怀类
7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 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2)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参考答案】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第四句转而写景,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71、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
咏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1)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
(2)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7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⑴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很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系”字既切合都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的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般般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⑵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7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古人讲究炼字,结合诗句分析 “侵”“拂”两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六、边塞类
7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着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1)       首联“旧是胡儿饮马泉”一句,隐含着怎样的历史变迁的感慨?
【参考答案】此地曾经落入胡人之手,今已收复。
(2)“何人倚剑白云天”——诗人希望能够有威镇边塞的将领,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慨叹?
【参考答案】月夜笳声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事并没有结束,失而复得的土地仍有复失的危险,因此呼唤威镇边关的将领。
⑶请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关心国势的强大,边防的巩固,希望边塞不要再落入胡人之手。李益可能是多数考生不大熟悉的诗人,但诗的内容易于把握,考生“就诗论诗”即可读懂,不需要背景资料,不需要“注释”的帮助。三道题目,前两道题以诗句为切入点,考查对诗的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三道题让考生就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道题形成的梯度符合考生阅读这首诗时认知活动展开的规律,同时为考生表述个性化的观点和感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白雪皑皑,全没有内陆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仍十分寒冷。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是对戍边将士英勇精神的反衬。
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入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诗人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出战士戍边为国的情操。(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7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哓。
[注] ①武威:即凉州。碛西:沙漠之西,这里指安西。②火山:即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③太白西:指西域一带遥远之地。
(1)  首诗写了刘都护采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由近到远的描写方式,对友人的赞赏与牵挂。
(2)“胡天哓”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请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双关,一是实指号角的声音响彻胡天,一是表达诗人要求平定判乱的愿望。
77、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饶黑山。
[注]①金河:即黑河,源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流入黄河。②玉关:即今甘肃玉门关。                  (1)这首七言绝句,被后代诗人高度评价,是世代流传的佳作,在诗的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句子成对,句式对偶,直起直收,音韵铿锵,形式美,烘托一个“怨”字。
(2)  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
7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①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②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79、阅读下面唐诗和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睹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②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 ①范仲淹写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地区抗击西夏。②燕然:山名,汉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勒,雕刻。
请就两诗的内容和风格(或情感)作一简单比较,谈谈自己看法。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写了西北边塞将土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王诗激越雄壮,范词有些孤寂、悲凉。
8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1)第一句中的“空”字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的荒凉、冷落与艰苦。
(2)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参考答案】“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七、山水田园类
8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问题:这首诗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怨别伤离之情(或离愁别绪)。
8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2)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参考答案】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丽。
8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
(2)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参考答案】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84、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 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参考答案】 “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之情。“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8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苏轼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
8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闲"字是全篇之眼,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参考答案】闲立庭中,沐雨盛开的栀子花等待如花的村姑们采摘云鬓,不料今日却花前冷落,问津无人。花"闲"正因人不闲,不写人忙人自忙。着一"闲",以虚衬实,灵趣顿生。
8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 磨,拭
(1)  诗中描画了一幅雨后池塘图,前二句与后二句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前二句着眼于“静”,写的是雨后池上的静态美,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的是雨后池上的动态美。
(2)  有人评说“淡磨”二字看似平常却颇可玩味,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淡磨”即轻磨拂拭的意思,诗中将经雨水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的明镜,比喻中有拟人,这比一般常见的“水面如镜”比喻更显新意而更见意境,如此略带动感的“淡磨”,不仅突显了雨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情态,同时也让人联想到此前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给人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八、哲理诗
8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画竹
郑燮
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
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
诗中的"龙孙"指什么?请分析本诗是运用什么手法来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参考答案】初长的幼竹(竹笋的别称)。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8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答: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惋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其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是什么情、什么理。
【参考答案】出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竟无力挽转的叹惋,对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九、讽喻类
9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  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亦应年年税紫芝。
【注释】①新沙:新淤起的沙洲。②渤澥:古时对海的别称。小堤:这里指海中突起的沙洲。③紫芝:神话传说中的紫色的灵芝草。
这首绝句是千古传唱的名篇,你认为它在构思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这样构思好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①最大的特色是想象奇特。一是能将官府横征暴敛,无孔不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出来,可谓入木三分。二是在幽默中含有冷峻,极其深刻地揭露出官府横征暴敛的罪行。②诗人说要是官府的税收人员能够到达海上仙山呢,就要向神仙们科以更重的税,这是荒唐而极不合理的想象,却令读者意念上奇妙生趣,因为愈远于理,也就愈觉得作者有独步妙想。【解题指要】采用假设性的联想,是这首绝句构思的最大特色,只是本诗想象较为奇特。因是批判性的诗,自然在揭露中语含讽刺,而揭露的对象可从“税”中悟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0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指导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类型解析
诗歌鉴赏 第 3 节 鉴赏表达技巧 板块(考题)精练
古诗歌鉴赏训练九
201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模拟、联考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2010年最新名校模拟精汇(130题)(转)?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