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第二十七讲 至德道凝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

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

多么伟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荡荡啊!

洋洋,指盛大,浩翰无边的样子。本句话是一个感叹句,表达了对于君子之道进行赞美,赞美它的浩翰无涯。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本句话是一个比喻句,用来比喻圣人的中庸之道,可以像天地一样生发养育万物,可以无限高远,就像天一样。而这个结果,它也是需要一个具体的过程的,也是从最普通,最平常的一端,一步一步慢慢慢慢走到不平凡的一端,从而变成可以发育万物,可以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气度恢宏从容,礼仪有三百条,威仪有三千条,等待圣人来实行这样的大道。

优优,指充足有余。三百是大礼,三千是小节,是大礼的细节。有这么多的礼和小节,这些礼的精神和作用,是要有人传承的,所以必须待其人而后行。

那么连起来,前面这几句话,子思要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圣人之道,它有两方面的特征,第一,它可以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这就是可以至大而无外,同时,它又可以渗透,可以贯穿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中,因而它又是至小而无内的。所以从大到小无所不包,可以说涵盖的是非常全面的了,所以下面总结说: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

就是说,圣人之道,它一定是通于性灵的,是合于自然规律的,不像法治或者制度,只要达到固定要求就可以。所以子思说,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如果你没有真正修到那个境界,没有修到明心见性的至德境界,你是不可能凝然静定,不可能与天地参。总而言之,你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你就不能成就极高的道。

紧接着,下面这一段,是对中庸之道极佳的一段描述。这五句话极为重要,它指明了君子修养德行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又注重知识学问,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学问的途径,来达到尊德性的目标。只有尊德性,才能存心而全面地把握道体的广大,只有道问学,才能致知而深入地来体悟道体的精微。放到现在,这个尊德性,就是德育的问题,而道问学,就是智育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讲的德育和智育,其实就是子思讲的,要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

达到广博境界,又钻研精细之处。

本句话,致广大而尽精微,和我前面学过的,君子之道费而隐,是一样的,所以,那个费,就是广大的意思。那个隐,就是精微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广大和精微要两手抓,要双管齐下。

所谓的致广大,就是要我们要有抱负,有胸襟,有心量。有高远的志向,有包容的胸怀。尽精微,就是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要在细节上,在深度上,下功夫。事情见到一分就做一分,哪怕在最小的事情上,都能够踏踏实实去做,不敷衍,不浮躁。

极高明而道中庸

极端高明而又奉行中庸之道。

了解的时候,要极高远,极远大,但是表述的时候却极为的朴实和平常。所谓庸德之行,庸言之谨,说的就是高明之后的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

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见解。

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比如我们读经典,对于经典,我们初接触,感觉就是似曾相识,好像哪里见过,文字和道理都不陌生。但是,再接触,反复接触,我们就会发现,我会不断有新知,不断有新得。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礼。

为人朴实厚道而又崇奉礼节。

说,君子有许多行为准则,而崇礼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需要强调的,我古代的这个礼,它不单单是礼节,更重要的是代表一种社会的秩序。所以,崇礼就是不仅遵守礼节,还要遵守社会公德,还要遵循社会秩序。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

所以君子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身居低位而不会犯上作乱。

并且: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国家政治清明时,君子立言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君子沉默来保全自己。

我们说子思的这个观点,它和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以及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一脉相承的。

并且诗经里也这么说: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经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你既要明白道理还要洞察是非,这样就能保全自身。

明哲保身就是出自于此,但是起初的这个词,它是没有什么贬义的,就像诸葛亮的出师表师表中写的,说到自己隐居南阳的时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当时的这种心境,就是这句话要表达的境界。

所以,这里的明哲保身,它是通过保全自己来完成重任。这和苟且偷生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因为孔子还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当需要的时候,有志之士,他们会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仁爱之道,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

所以,何时明哲保身,何时杀生成仁,分情况儒家会有自己不同的说明。

其此之谓与。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最后,用以反问的句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强调君子实行圣人之道,要学会明哲保身,从而才能进退自如。

好,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说,本讲在讲君子的中庸之道,而下一讲,子思话锋一转,开始讲小人如何反中庸。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四书之中庸讲解,下一讲的内容。

如果你想完整地学习《道德经》、《鬼谷子》、《中庸》等国学经典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现在里面已经系统讲解了,100多讲国学的语音课程。快来加入我们的读书计划吧!在这里,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的至诚之道
中庸章句集注(五)
语音版《中庸》赏析(26)大哉圣人之道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
礼记集说卷一百三十四
#学国学#《中庸.第二十七章(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