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庸》

字数5040,阅读10~20分钟


《中庸》


285(前言全摘录)



《中庸》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在儒学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于《中庸》的作者: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思“困于宋,作《中庸》”。子思(前483 前402),姓孔,名级,字子思,鲁国人。他是孔子之孙,又为曾子的弟子。他在《中庸》中,通过对孔子中庸思想的阐发,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因而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受业于子思(或作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将其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思孟学派,所以子思又是儒家思想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中庸》就是阐述中庸之道的书,它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仁”为指导,以“诚”为基础,以“中庸”为方法的人生哲学,旨在追求人类社会协调和谐地正常发展。

中庸之道在儒家学说中,既是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又是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

所谓“中”,就是适度、正确、合宜而含有真理之意,体现了处理事物的正确性;所谓“庸”,就是平凡、普遍并含有运用之意,体现了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性。

所以,“中”与“庸”的结合,乃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故所谓“中庸”,就是正确而普遍适用的真理。


“在认识论 上,中庸之道表现为“叩其两端”以取“中”的全面调查研究的方法。既反对主观而片面的武断,也反对人云亦云地随声声附和,而是一种力求与客观实际适相符合的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


在方法论上,中庸之道的基本法则是坚持“中”,戒“过”而勉“不及”。“过”与“不及”同为“中”之对立面,“中”为“是”,“过”与“不及”为“非”,故中庸之道的实质乃是坚持“是”而反对“非”,既不是在“不及”与“过”两端之间机械地对半折中,也不是在“是”与“非”之间取其中性。


因而作为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可以包括如下几项内容:其一,在调节同一事物内在的两极之间的关系时,中庸之道体现为在相反相成的关系中,要求达到既“中”且“正”的“中正”思想,而决不是折中主义;


其二,在协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因中致和”与“和而不同”的“中和”思想,而决不是调和主义;


其三,在历史发展观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时中”思想,既非随波逐流地赶时髦,更非顽固的保守主义;


其四,在对待事物变化规律的“常”与“变”的关系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的“执中达权”思想,既反对没有灵活性的“执一不通”而死守教条,也反对没有原则性的“见风使舵”或任意妄为。


正由于中庸之道包含了“时中”和“执中达权”的权变内容,故它并非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其功用在于推动事物协调和谐地正常发展。


286


在人的品德修养上,中庸之道作为伦理道德的行为标准,要求必须遵循戒其“过”、勉其“不及”的“中行”准则,以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德境界,而决不是同流合污的乡愿或无原则的老好人哲学。



若从哲学的高度进行考察,“仁”是整个儒学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礼”是为了实行“仁”的宗旨而设的具体条文;


而“中庸”则是贯穿于“仁”与“礼”两者之间的方法论。


“礼”必须根据“仁”的宗旨并遵照“中庸”的法则才能制订出最合理、最适用的条文;


“仁”只有遵照“中庸”的法则并通过“礼”的实施,才能有效地实现其宗旨。


“仁”与“礼”两者相为表里,并通过“中庸”而达到辩证地统一。


因此,“仁”“礼”和“中庸”三者构成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不过,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中庸”,体现在人伦道德方面就是“义”。“义”者,宜也,正相当于“中庸”的正当、适宜、合理等涵义。


因此,“中庸”与“仁”和“礼”的关系,也相当于“义”与“仁”和“礼”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仁、义、礼三者构成了儒家关于人伦道德学说的基本框架。


然而,由仁、礼、中庸构成的整个儒学框架,又是建立在“诚”这个基础之上的。


“诚”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为真实;作为道德范畴,是为诚实。而内心之“诚”体现为对人尽心时则谓之“忠”;


“诚”之外在表现则是取信于人的“信”。“忠”和“信”都是儒学重要的基本德目,二者虽然有内在和外现之不同,而其本原则同出于“诚”。


所以,“诚”可谓是实行“仁”的最根本的素质。


假若没有“诚”,一切德目都无从谈起;只有具备了“诚”的素质,建立其他德目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无论“诚”或“忠”和“信”都必须贯穿有“中庸”这一方法和准则。不“诚”固然有违“中庸”品德;


然而无原则地片面地求“诚”,也会由于“失中”而有害于“仁”。


例如在军事机密的问题上,只有严守保密的原则才是合乎中道的“诚”;假若无原则地向他人表示“诚”,就会造成泄密的危害,这就违背中道而有害于“仁”了,因而不能算是正确意义上的“诚”。


总之,“仁”是整个儒学的总纲,“诚”是整个儒学得以建立的基础,而“中庸”则是贯穿于儒学的一切德目之中而起到方法和准则的作用。


只有在“诚”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把握“中庸”这一方法和准则,才能指导儒学最有效地从事“修已以安人”乃至“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仁”的最高境界。


因此,在今天从事现代化文明的建设中,《中庸》所阐述的关于“中庸”和“诚”的哲学,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将发挥其更为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一章

290

288

天然赋予人的禀赋叫做“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规律而行动叫做“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叫做“教”。


作为道,是人们片刻不可离开的;可以离开的,也就不是道了。正因为如此,道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总是谨慎地进行检点,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总是心怀恐惧,不敢怠慢。没有比处于隐蔽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本色,没有比在细节的事情中更容易显露出真情。所以,道德高尚的君子总是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一人独处的时侯。


欢喜、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感情还没有表现出来,就叫做“中”;表现出来时,没有太过和不及,都能恰如其分地符合于自然之理,就叫做“和”。所谓“中”,是天下一切道理的最大根本所在;所谓“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就可以各就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够各随其性而生长发育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脩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292

291

孔子说:“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们的言论和行动都能符合中庸的准则;而没有道德修养的小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偏要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的言行之所以能符合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们随时能按照所处的环境而保持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状态;小人的言行之所以会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顾忌心和畏惧心,因而总要恣意妄为。”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七章

298

孔子说:“人人都认为自已是明智的,可是在利欲的驱使下,他们却像野兽那样落入危机四伏的罗网或陷阱之中,竟谁都不知道如何躲避;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明智的,可是当他们选择了中庸这一道德准则后,却连一个月这样短暂的时间都不能坚持下去。”




第十章

301

然而孔子认为,像子路这样血气方刚、勇猛无比的人,“北方之强”是他本身已经具备的,所以指引他更应兼取“南方之强”的长处,再加以德义涵养,才能达到合乎中庸之道的“强”。这种强,待人和气而又不迁就别人;保持中立而能不偏不倚;国家有道时虽居高位而不改变穷困时的志向;国家无道时至死不改变自己一贯的志向。做到了这四点,那才是真正的强。这乃是一种刚柔相济的、符合中庸之道的品德高尚的“强”。



第十四章

309

本章紧承上章“道不远人”之意,进而阐述人必须适应所处环境的重要性,所以,“素其位而行”乃是本章的宗旨,主要是谈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正确面对现实,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自己所拥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从切合实际出发,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追求合理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要知道,远大的理想是靠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去实现的,即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在适应现实的基础上再追求学业、事业上的成功,这才符合中庸之道。假若脱离客观实际地好高骛远,甚或不顾条件是否允许铤而走险,希冀侥幸成功,这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




第十四章

311

讲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安心地处于平素的位置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羡慕本分以外的名利。若平素处于富贵的地位,那就做富贵者应该做的事;若平素处于贫贱的地位,那就做贫贱者应该做的事;若平素居于夷狄之境,那就依夷狄的处境行事;若平素处于患难之境,那就依患难的处境行事。这样的话,君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可以自得其乐而泰然处之。


君子居于上位,不会仗势欺凌居于下位的人;居于下位,不会巴结奉迎居于上位的人。端正自己的行为而不苛求于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怨恨之心。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讲求中庸之道的君子,安分守已居于平坦之地以等待时机:而肆无忌惮的小人,却敢于铤而走险以期侥幸获得非分的东西。


孔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行道有相似之处:如果箭没有射中靶心,就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第二十章

332

“广泛地学习,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切实地履行。除非不学习,学习了没有学会就决不放弃;除非不询问,询问了没有理解就决不放弃;除非不思考,思考了没有获得结果就决不放弃;除非不辨析,辨析了没有彻底明白就决不放弃;除非不履行,履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决不放弃。别人用一分功夫能做到的,自己就下一百分的功夫;别人用十分功夫能做到的,自己就下一千分的功夫。如果真能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起来;即使是懦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起来。”


第二十一章


333

本章承上章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阐述“诚”与“明”的关系。


天性由诚自然而明,是圣人;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明而达到诚,是贤人。两者虽不同,其功用则是相通的。由本身的真诚而明白事物的道理,这是天性使然,所以叫做“性”;由明白事物的道理而逐渐做到真诚,这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所以叫做“教”。不管是先天的“诚”,还是后天的“诚”,只要做到了“诚”,就能够通晓事物的道理;通晓了事物的道理,就能更好地做到“诚”。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真诚是人的最基本的优秀品质,其他一切优秀品质都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


这章以下至二十六章,都是反复推明此章之意,以阐明“诚”的含意,强调“诚”的重要。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七章


344

而中庸之道的本体,在于道德与知识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高深和平凡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内在的道德素质与外在的举止礼仪的统一。无论是道德与知识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高明与平凡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内在素质与外在礼仪的关系乃至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都应各方并重,使之相反相成而适得其宜。所以无论处于任何境地,只要遵循中庸之道而行,自然能应付裕如。



第三十章


351


孔子之所以伟太,就在于他能积极向一些典范圣王学习。他在继承了自尧舜以至周代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能进而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原理进行分析综合,创建了以“仁”为宗旨、以“中庸”为方法的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使之能以“和而不同”的原则包容宇宙之间的一切事物和道理。这就像天地那样广大,可以包容万物;又像四时、日月那样有条不紊,按照一定的规律而不停运行;在天地之间,万物可以同时生长而不相害,不同的观点可以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各具特色的“小德”包涵在兼容并蓄的“大德”之中,就像部分包涵在整体之中那样协调和谐,这才显示了如同天地一样的宽宏博大气象,乃成为中华民族历代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并能身体力行,为人表率,从而又使自己成为万世学习和敬仰的楷模,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中庸》一书,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具体的学习榜样。




第三十三章

357


第一层阐述中庸之道的特质和前景,以及入德之本。先引《硕人》行对比,以论证中庸之道蕴藏深厚,故能日益彰显;然后揭示中庸之道所蕴含的妙理,并指出其入门功夫在于自身的修养。


第二层论述慎独存养是君子修德的基本功夫,以呼应首章所提出的“慎独”之义。先引《正月》之诗以论证君子修德,重在慎独;然后又引《抑》之诗以说明君子的慎独功夫,即使在别人不易察见之处,也不敢有所疏忽,生怕愧对神明,这在于随时都应存有恭敬、诚信之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星:《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章疏解
王正丨儒家心性工夫论之建立
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中庸》简介
孔子德育经典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