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书治要360》第十二集第3讲

      “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真的学习到了吗?譬如,我们都有自己最佩服的人,想一想我们最佩服的人,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点、有什么长处,我们学到了吗?我们最佩服的人都是我们身边的人。譬如,我的母亲就有很多的优点,但是我没有继承下来。我母亲为人非常孝悌。现在我们学孝,还说要回家给父母洗脚,把这个作为行孝的开始。其实上一代人他们给父母洗脚是很自然的现象,非常正常。像我的姥爷是一个农民,家里很贫穷,每一次到我们家来的时候,他的脚可能很长时间没洗了,厚厚的一层灰,但是我母亲都很自然地端来水给我姥爷洗脚,洗出几盆黑水,她也没有任何的嫌弃。

      母亲对于兄弟友悌,自己有好东西,舍不得吃、舍不得用,首先拿给兄弟来用。因为她从小母亲过世,她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她是大姐,靠自己的勤劳,带着两个弟弟生活。有一次,一个弟弟得了重病,我姥爷认为这个孩子已经死了,就要拖出去,放到山林里去处置了。但是我母亲抱着弟弟不肯撒手,觉得他还能够活过来,还给他喂水、照顾他。后来这个弟弟真的活过来了。古人说“孝感动天”,我母亲确实做到了悌感动天。所以,她回到家乡的时候,这些兄弟姐妹对她都特别尊重。我母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勤劳、节俭,特别能吃苦。即使以后富裕起来了,别人送给她很多好的衣服、好的东西,她也从来不浪费,都是把好的先拿给别人去用。母亲特别讲恩义、情义,经常教导我们说:“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相报。”别人对我们有一点点的恩惠,一定要想着记着,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回报。特别是在对待朋友上,这种恩义、情义、道义就体现得更加明显。母亲特别地自强自立,自己家庭没有任何的背景,出身很贫寒,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从我上初二开始,就是我母亲一个人把我们兄妹三人带大,而且把每一个孩子都送进了大学,靠的是她一个人微薄的收入。特别是我和哥哥同时上大学的时候要缴学费,对我们家庭来说很艰难,但是我母亲坚持将我们兄妹三个人都供完大学,而且将我供到博士。

       母亲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不谄富、不骄贫”。对于富贵的人不谄媚巴结,而对弱小的人特别同情,非常有平等心。而且我母亲非常有志气,即使在贫穷的时候,也没有做过任何不道德的事情。做到了《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无论是富贵的时候,还是贫贱的时候,都没有丧失做人的道德,都坚守自己的气节。

我母亲不贪财,她经常告诉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不义之财,绝对不能够贪取。”在我小的时候,母亲有一次在旅店里捡到了一个装满钱的书包,当时这些钱也是不小的数目了,她只是在那儿等丢钱的人回来取。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满头大汗慌里慌张地过来问:“有没有见到一个书包,里边装了很多的钱?”我母亲就把这些钱还给了他。原来这些钱是一所学校所有老师的工资。这个年轻人刚刚到学校没有多久,如果把这笔钱丢了,回去没法交代,他可能都会走上绝路了。我母亲把这些钱如数奉还,她的同事还笑话她,说都没有给你买一个礼物表示感谢,她却觉得这样做是应该的。她做会计的时候,大家都特别信任她。

      我母亲没有名利之心。她把三个孩子全都供到大学,特别是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是保送的,很多记者想去采访她,但是我母亲都拒绝了,而且说:“这都是国家老师培养的,我们对国家非常感恩,对老师非常感恩。”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告诉我要积极地入党,但是要端正态度,入党是为国家、为人民着想,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现在每当我拿出上大学时母亲写来的信看,都非常佩服母亲的境界。她这一生做了很多事,把儿女个个培养成才,但是从来不居功,而且确实是做到了知恩报恩。母亲处处为对方着想,从来不愿意给别人添任何的麻烦,能自己做好的事就自己做好,从来不因为自己的事,给别人添麻烦。母亲还特别地关心国家大事,她每天都看《新闻联播》,确实有古人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母亲还特别尊师重道。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英语老师说我们这些学生的读音不太准确,有地方方言,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纠正我们的发音。但是很多的家长认为,考试又不考口语,纠正发音有什么必要?他们觉得这很浪费时间,在家长会上经常给这个老师提批评意见。我母亲却说:“老师是有经验的人,按照老师教的没有错,你就按照老师教的去做吧。”结果因为这些家长对老师有意见,这些学生对老师也丧失了信心,本来英语成绩很好,后来成绩都下降了。因为我母亲的教导,我对老师就很恭敬,结果我的英语成绩就一直提升。

       我母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特别有正确的观念,经常告诉我们说:“惯子如杀子。”当时我们觉得母亲对我们太过严厉了、不够温柔。现在才体会到,其实母亲的慈就体现在“严”字上,她不希望我们以后走弯路。所以,她对我们很严厉,这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慈悲。想到母亲身上这么多的优点,自己继承下来的却很少,所以“择善而从之”确实不容易完全做到。

有过不改是真正的过错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十三句: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一个人有过而不改,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什么是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都有光明的性德,具备一切知能,但因一念之动,不觉失明,便为过失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除了圣人无过以外,其余人都不免犯过,有这一念之动就是过。改过就像《大学》中说的“格物致知”。汉儒批注,“格”是来了的意思。来了事情,包括来了念头,这叫“格”。“格物”就是来了念头。“致知”就是“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一觉悟,就消灭。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念头一来,马上就觉悟,就消灭,发现本有的明德,这叫“明明德”。所以,改过便能明明德,成就圣人。虽然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不是普通人所能着力,但是人能够不起害人害物的念头,或一起这样的念头就予以克制,也是能够日日改过的。

       古人说:“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不好的念头生起来,就怕觉悟得太迟缓,使念头相续不断,甚至还付诸行动。有过不能觉,不能改,是真有过。如果大家明白这句话,可以悟到,能够改过,就能够恢复本来面目。人的罪过虽然很多,但是“众罪如霜雪,慧日破诸暗”。智慧一现前,就像慧日一样,把霜雪全都融化了。

能改过者为真英雄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十四句: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所犯的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就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一样,人人都敬仰。”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何在?小人有过一定是文过饰非,就是以不实的言辞来掩饰自己的过失。君子是勇于改过,并不是说君子永远不会犯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君子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过失,不掩盖自己的过失,进而能够改正自己的过失。

      《尚书》中记载:商汤的孙子太甲登上帝位之后,不明道德仁义,也不听从伊尹的劝诫,在为父亲居丧期间,也不遵循礼法。于是,伊尹把他安排在桐宫,让他为父亲守陵。太甲住进桐宫之后,终日面对列祖列宗,很自然地就处于一种忧思愧责的环境中。后来因为他能够经常追念先王的种种风范与教诲,终于成就了自己真实的德行。

       太甲继位的第三年,伊尹将太甲迎回国都。太甲向老师伊尹真诚地跪拜说:“是弟子不明于道德,才招致了种种不善;放纵欲望,败坏礼法,给自身招来罪过。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弗可逭。上天造成的灾祸,还可以避开;而自己造成的灾祸,不知道悔改,那就逃脱不了。过去,我违背了老师的教导,不能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今后还需依赖您匡正扶助的恩德,亡羊补牢,力图能有一个好的结局。”这些都是他发自内心的忏悔,都是改过自新的话。伊尹还礼,说道:“注重自身修养,说到做到,使诚信之德自上而下形成风气,这才是明君。先王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穷苦之人,使他们都能够有所依靠。所以,百姓听从他的教导和号令,没有不欢喜的。奉祀祖先,必须心存孝敬;接近臣民,必须心存谦恭。能够看得长远,叫作目明;能够听从有德之人的善言,叫作耳聪。大王能够这么做,我等蒙戴大王的恩惠将没有止尽。”

        太甲复位之后,沉痛地接受教训,成为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韩子》中说:“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是荣是辱都在于自己,是自作自受,而不在于别人。小人不知修身,不知道成圣成贤都是自己的事,而与他人无关;不懂得为自己负责,做错事之后总想方设法地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君子则能够“知耻而后勇”,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成就圣贤,为人所尊重,乃至于垂范后世。


《群书治要》第十二集第二讲学习纪要

时  间:2021年4月20日    

主持人:阮军训

记录人:孙延安

内  容:学习《群书治要360》(第十二集)

 学员心得感悟一  

      今天看到的这一段,让我又明白,今天还是学习修身,怒脾气咱们谁都有,但是我们常常可能会去劝别人,有的时候自己脾气上来似乎也有点像脱缰的野马,开着解放牌的大汽车,刹也刹不住,拦也拦不了,但是确实是这个一愤怒之后的一些冲动的言语行为,往往确实特别容易让人懊恼,所以一个愤怒的人智商是零。往往很多有牢狱之灾的都是在一怒之下做出了一些悔断肠的行为,那我就特别感觉这句话讲得好,火烧功德林,我们做的再好,就是这一发怒全都没了。我们常常听到一句比较时髦的话,发怒是因为没有满足需求,然后其实我还想到了另外一个词,发怒的另外一个词是傲慢的情绪,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在生气的时候觉察到了傲慢的情绪,生气的时候就能够避免成为自己傲慢态度的受害者。尤其是我们在工作当中常常伤情瞬息万变,残酷无情,一旦我们情绪比较激烈,傲慢的情绪一上来,我们似乎都有盲点无法加以控制。傲慢生气带来的最严重的问题是对自身发展会造成很严重的伤害,所以我们好像提到了叫做谦和啊,千组上上级啊,六爻大吉,那么在西藏的牧羊人里面有一句格言,在夏日,牧草总是先从较低的草地长起,然后才慢慢涨到雪山脚。这些格言的重点是一个不傲慢的人,一个谦卑的人能够更好地倾听来自公司各个阶层员工的心声,学习他能获得成功的经验,从而获取更多的牧草,所以我们多学习去洗耳恭听啊,从他人表达去学习。所以发怒特别会伤害我们周围的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包括我们跟孩子的关系,所以这里面谈这段文章里面谈到了就是咱们这个情绪,上来了就特别难与跟人保持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夫妻常常会有口角发生,我们上下级也常常的会有憋着一股情绪,我听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叫我们要善于去表达情绪,而不是用情绪去表达。

      我在对于情绪的处理方面,我一般是有几点啊?第一个,我会用空性来控制我自己的情绪,比如说有一个人,他特别反感我,或者是对我有意见,然后我会告诉自己,觉察到了他,此时这个人心里有傲慢心,这个人会对别人评判。但是我就想起来,其实他并不是在评判我也并不是在反感,我也并不是讨厌我,因为他只是对我的信息做了一个反馈,他只是觉得外界啊,是不是他情愿的不是他想象的不是她满意的,所以他只是相信他的判断。

      讨厌一个人其实并不是讨厌这个人,而是他讨厌了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而恰恰这种特质特点是自己不喜欢的,于是它以自己的判断去判断别人,她以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别人,所以这个人他最终不是对这个人不喜欢,不是对人,而是对他自己的感觉。是不喜欢自己的这种感觉而已,所以我就会用这种方式让身体这种正念,让我不会对别人进行很强大的攻击反击,那也好比说他信任我,他并不是信任我要借钱,而是信任他的感觉,他认为他的判断是对的,所以才借钱给我。所以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情绪只是我们自己对外界的一个解读,并不代表是事物的本身所以,有这样一句话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解读定义啊,所以其实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空性的啊,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空心的,就像一支笔的故事,这支笔对于我们来讲是一支笔,可以写字的可是,对于一只摇摇晃晃过来的小狗,它认为会是一个磨牙棒玩具而已,所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啊,这是我今天对情绪的一点感悟。

以上是我的一点分享,非常感恩大家的聆听 

学员心得感悟二     

      刚才听了刘余莉教授,今天晚上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这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话,我就特别有感悟,前面已经说了我三人行,那么这三人行的话呢,就是在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同行其中真的必定是有自己可以作为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我们可以学习他的优点,如果发现他的缺点,那么我们就可以引以为戒,我们可以反省自己,我们哪里做的不好的,那么可以改过来。

      学完这句话以后,我从中又想起了另外一句话,那么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讲到了一个逆增上缘,为什么说逆增上缘呢?在人生的旅途当中,包括我们现在都是凡夫。顺的时候特别开心,特别高兴,当逆境来临的时候呢,特别忧虑,为什么说顺则喜,逆则忧,我们现在贪噌痴慢,思维迷惑的时候还认为是正常的,这正是烦人的原因所在。

      我在我的人生当中也有很多逆境的时候,在我的朋友当中,也有很多朋友,就是不管三个也好,多个人也好,有很多朋友有可以学习的地方,那么也有很多人有过失,就是当我们看到发现他的缺点和错误的时候。我们不要向他学习,我们一定要反观自己,一定要反省自己,从他的身上找到不足,从自己的身上找到自己的不足,是否有跟它相类似的一个地方。以前我是不会的,也不会去反省自己,总觉得还会去责怪别人,为什么他会这么做?为什么他会那么做,总会去想到别人的不足,就不会去反省自己,那么通过这几年学习佛法和学习传统文化,我觉得我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能够每听到一些不顺的话都会首先反观自己。自己是不是也跟他一样呢,是不是自己也做的不对呢?那么通过这件事情真的我就会反思自己,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能够多向别人学习。 

我觉得对这句话呢,真的特别有感触,就在我们人生的旅途当中,真的就是我们顺增下缘、逆增上缘,这是佛教的一个用语,为什么顺境的时候接的是下缘?逆境的时候增的是上缘,所以叫逆增上缘,这也是在逆境的时候考验我们的道心。在困难来临之后,它会激发我们的潜能,所以会是我们的助人,如果我们以平常心去接受它,面对它,并转过来运用它,让自己更好地成长。

      顺因缘固然可以助人成功,不顺的因缘一样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和力量,成为励志向上的逆增上缘,这是我刚才学习就是刘余莉教授刚才讲的课程当中,我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择不善者而改之,我突然间想到了这句话,所以今天晚上,我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分享,谢谢大家的聆听,再见。

学员心得感悟

     下面由我向大家分享学习感悟:《论语集解》“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我们三个人本来没有贤愚之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的,因为后天的环境不同,熏染不同,才使有的人看起来贤德,有的人显得愚钝。“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那么老子道德经在第27章讲到,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是,因此善待人的是不善人的教师,不善待人的是善人的应戒示证。人共二品,亦师亦资,知道本生处,逝生因、轮回转,相去又几何,故当无别不弃,否则今凡我弃你,明凡你弃我,相弃同是再造苦难,缘缘不尽来。

      如果看到别人有不善,看别人很容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别人是我的镜子,通过他身上的毛病,我能够反观到自己身上有没有毛病,如果有这些不善,改之,自己要改。“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善人恶人岂不都是我的老师,只要我们会学,那我们就处处都遇到老师,周围人全是我的老师,所以说,“圣人无常师”,常是一定的,如果只专指某个人才是我的老师,那自己不善学,只有一个老师。圣人善学,所以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接物,他遇到的全是老师,这叫无常师。处处都是学习的地方,哪里都是课堂。只要我们能够提起这一分警觉心,这一分关照力,那我们也能做到圣人无常师,就是处处都遇到老师。

学员心得感悟

      下面我向大家分享感悟,通过今天课程的学习使我感知到,对于善者,我们随着他学,对于不善的人,我们要去改正它,这种说法不可取,为什么不可取呢?我们共同探讨,在《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谓美,斯恶已;皆知善之谓善,斯不善矣。那么“善之”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都知道分别顺和他人的做法才是善,这本身就说明不善的存在啦,那么“斯恶矣”和“斯不善己”说破了分别美和善的出现,就已经处在善恶美丑的运变之中。已经不存在绝对不变的美和善啦,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既要学习以人之德之智,而不立我是我见,既要做一个心境依境都坦坦荡荡的人,就应守内方外圆之意,内方而不割,外圆而不同流合污,这是重要的度,只有此度方能以人之心,合人知意,不生反作用而因势利导之明,对人要行之于情,动之于理,首先要会同情人理解人,要真诚要关爱,要知道人都有私心利欲,最爱听的是好话,要善于顺导和有节有度,阴阳顿挫,要心直语婉,要忌急忌硬,忌冷,最忌伤害人的心。用一颗真诚的心感动天和地,留下深情,留下厚意,留下关爱不忘记,总之,从做人以人到事业以人,中国文化真的博大精深,其乐无穷。从中常学,常习,从中感受人生以人的乐境,这本身就是智慧,就是创造,就是以人的信念和力量。

 学员心得感悟五

      “师心之人,哪知此益”。通过今天课程的学习,认为蕅益大师的这句话,应该时常贯穿在我自己在修学的路上,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因为一点点的成长而有了傲满心,有一颗谦卑的心才能在人和事上里练就自己,学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看对面人的好处,看家人的好处,找到周围人的长处,就是在为自己聚灵光,这样在求学的路上才会有成长的空间。我自己从前的生活和工作还是经历过很多酸痛的,那个时候遇事是想着改变对方,改变家人,改变周围一切,越是外求越觉得苦,哪知道最该学习和改变的是自己呢。也许,当人非要经历了一番苦痛后,才想去反思,才想着让自己去学习,原来我就是这样,当苦痛过后才想起去学习。那么,也是因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才知道低矮处,才有道。在这个过程中,越学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谦卑心升起时,会感受到生活中,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去学习的闪光点,都是自己的老师,同时也能通过别人的优点对照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所以,骄满就是修学路上绊脚石,要时刻引以为戒。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
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本周学习心得
立坤文化学员:感谢老师的耐心解答,让我在枯燥的学习中掌握要点
【心得感悟】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学习易经的十个心得感悟
职业操盘手炒股十五年心得感悟,看懂少走弯路
人生32条感悟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