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用念甚真,言可训世,向使听从,功德何量,乘此度世何难,奈恶念太多,善力减半,不可复望大拜。

《太上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为道教经典,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特别强调承负法则。

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旨在劝善。《太上感应篇》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太上感应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宋卫仲达,初为馆职,被摄至冥,核善恶二录,恶录盈庭,善录只一小轴。冥官色变。索秤称之,小轴反压起恶录。官喜曰:“君可出矣!”仲达曰:“某未四十,安得如许恶状?”官曰:“但一念不正,鬼神无不知,知即书之,不待为也。”曰:“小轴中何事?”官曰:“朝廷尝大兴工役,修三山石桥,君力谏之,此疏稿也。”曰:“谏之未从,善力何能至此?”官曰:“公用念甚真,言可训世,向使听从,功德何量?乘此度世何难?奈恶念太多,善力减半,不可复望大拜。”后果官止吏部尚书。

这段话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宋朝官员卫仲达,刚做馆的时候,被阴司小鬼捉拿到阴间,阴司官核对他的善恶档案,发现所记录的生前善恶,恶贯满盈,善的记录只有一小卷。阴司官脸色大变,很生气,吩咐手下拿秤来,把两种册子分别称称看,没想到那一小卷善档案的重量竟然超过了那一大堆恶档案的重量。官高兴的说:“您可以出去了!”卫仲达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怎么会有这么多过失和罪恶呢?”官说:“只要起一个不正的念头就是罪恶了,鬼神全都知道,知道了就会记录下来,不会等你做出来才算。”卫仲达问:“小卷中记载了什么事?”官说:“有一次朝廷想在福州府大兴土木,叫很多老百姓去做苦工。你上书劝谏,那一卷档案就是你的奏章底稿。”卫仲达说:“我虽然劝止,但上级并没有听从,善念的力量怎么会那么大呢?”官说:“您用心真诚,所劝之言可以做世间明训,假如上级听从了您的话,那善的力量要比现在大多了,功德无量啊!你要是一直用这样的念头做人,那么你得善报还有什么难的呢?无奈您恶念太多,善力减半,今后不能再寄希望当宰相了。”后来卫仲达果然官止吏部尚书。

《了凡四训》讲到卫仲达先生,“初为馆职”,就是刚刚在翰林院任职的时候,这相当于现在政府秘书的工作。有一天被“摄至冥司”去了,就到了地府去了,当时核查他的“善恶二录”,结果发现记录他的恶的行为,“恶录盈庭”,那就是说他的“恶录”太多了,“盈庭”就是放满了整个院子,估计都放不下。然后再看看他的“善录”呢,记他善行的那个本子上面“只有一轴”。“一轴”就是古时候的人那个卷起来的轴,你看一拉就是那样的,一收就是变成一个小小的。

“冥官色变”,这个官员脸都变了,颜色都变了。然后呢“索秤称之”,“索秤称之”说明他们执法不是光看的,人家执法很公正的。如果一般的人讲,看到你这个恶的这么多,善的只有这么少,那我就马上给你判案了。地府不是这样的,人家是很公正的。所以你不要担心你被冤枉了,没有冤枉你的,很公平地跟你讲。

“索秤称之”,结果一称呢,小轴的重量反而压过了恶录的这个重量。结果这个官员“喜曰”,刚刚是“色变”,现在“喜曰”,马上态度就变了。“君可出矣”,你可以走了。所以估计呢,他也是一下子好像就不省人事了。

但这个时候人家还没有真走,所以先给他去核对一下,如果是非常不好的,估计一下子就回不来了。为什么会把他抓过去呢,估计他的恶录本子已经记不下了。所以人家官员就想,这个人太坏了吧,要把他找过来核对核对。结果发现,“哦,看来有点问题了,可能冤枉他了,所以你可以走了。”

但是卫仲达先生他是个有心的人啊,一般人家说,你可以走了,咱们高高兴兴地赶紧跑;他是个读书人,他看到他恶录那么多,他很紧张的。他很紧张就说明他不是个坏人,他自己没想到我怎么做了这么多坏事呢!结果就问他,说,我还不到四十岁,我怎么做了这么多恶事啊?

官员就跟他讲,只要一念不正啊,鬼神无不知道的。所以知道了就会把它写下来,记下来,不等到你去做才记下来。只要你起了这个念头,不好的,都给你记下来了。后面的话就省略了,我们把它补上,就是你要是做了的话,那更不得了。

那卫仲达先生就问道,那我那一小轴里面是个什么事情啊?官员讲道,说朝廷曾经想发动,要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就是“修三山石桥”,估计这个工作是可做可不做的,因为它做了会劳民伤财。这个时候说,你啊,“君力谏”,就是极力地去劝导皇帝,朝廷不要建这个,这可能对百姓会有伤害,而且耗资太大。这一小轴文稿是你当初写的书稿,就是上奏的那个文稿。

卫仲达先生就讲道,他说我虽然力谏了,我虽然谏言了,但是朝廷没答应,他们还是该修的修。那我这个善的力量怎么这么大呢,以至于把我的那些恶业都盖过了,就是恶的反而轻,这个善的还反而重呢?

官员就讲道:“公用念甚真。”你这一念心啊,你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你真的是这么认为,所以你才极力去做;而且你写的这个文稿,言辞写得太真切了,后代子孙读到你这个文稿都能受益。你等于说“垂训”了,可以起教导的作用。你这一念心太难得了。

“向使听从”,“向使”就是假使的意思,假如说朝廷能够听你的这个谏言,那你的功德太大了,“何量”就是不可限量。可惜呀!后面补充了一句,你的恶念太多了,乃至于让你善念这么强的这个善心、善行,减了一半。而且不仅是减一半,那他命中应该是拜相的,但是因为他恶念太多,所以损了他的福,折了他的福。“不可复望大拜”,“大拜”就是拜相,他本来是做宰相的命。

“后果官止吏部尚书。”就只做到吏部尚书,那也是大官了,那是民政部的部长,但是跟宰相比起来差太多。而这些原因,都是因为他恶的念头多。那你想想看,如果说人家是恶的念头都这样;那我们如果说是造作太多的这个不好的言语行为的话,何止是他的这个果报呢?所以自己想想自己是什么命,都不用别人跟我们算,自己都能知道。

后面感叹,“呜呼!仲达之恶,空有其念,尚损作相之现福;仲达之善,空有其言”,他虽然是善心、善言,但是他没有实现。这跟夫子是一样的,他没有机会实现,但是善意他是圆满的,他就可以以这个善意、善言,“压盈庭之恶录”,把那个都比下去了。

“况实作善恶者乎?”人家这一些恶也好,善也好,都是还没有做出来的,就还没有实现的,“恶”是念头,“善”它是善念和善行,他就没有能够具体地实施出来,但是都是这样的一个果报,更何况你实际把这些行为做出来了呢?“可见一念起处,即祸福之门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想事成裁缝铺
故事丨一念之善
衡量功德大小,有两种尺度
张法顺力谏讨桓玄(资治通鉴卷一一二之十六)
【如是说】为什么我需要这种大恶念呢?寂天菩萨
品味《弟子规》17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