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厚养薄葬是为孝

「祭而丰不如养之厚」

多一些生前关爱,少一些逝后攀比,「厚养薄葬」是一种美德。

在很多地方的农村,殡葬日益奢侈化,这项开支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农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有的家庭办一个丧礼花费高达数万元,摆流水席、唱大戏、做「法事」,购买或自建豪华墓穴,还有多达数十辆的送葬车队,可谓挥金如土。

大操大办的豪华丧葬祭奠,难见肃穆庄重的气氛,散发出浓浓的金钱味道。

厚养薄葬方为孝。趁着父母健在时,尽己所能回报养育之恩,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让父母得到多一点关心和物质保障,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

古人把行孝分为三个层次:

上孝养志(不违背长辈意志)

其次养色(脸色好看)

其次养体(吃饱穿暖)

01

厚养薄葬 重点在厚养

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纯洁无私的,父母为养育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因此,厚养父母、善待父母应成为年轻人的行动自觉。

作为晚辈,不仅要关心照料父母的衣食住行,更要让他们精神富足、心畅神爽、详和安康、生活精彩,在厚养中颐养天年,满足他们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双重诉求。

02

厚养薄葬 难点在薄葬

尽管很多人对薄葬的好处心知肚明,但攀比之风、人言可畏等因素叠加,让很多人在选择对已故老人薄葬时犹豫不决。

毋庸置疑,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在于打破思想藩篱,强公民生命哲学教育,让人们意识到传承孝道文化与移风易俗并不矛盾,厚养薄葬才是更理智的孝行。

推行和倡导「厚养薄葬」,根源在于加强生命哲学教育。

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丧事上花太多的精力和金钱并无多少意义。应该在老人生前尽孝,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这也是老人们内心所希望的。

特别是在环保理念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推行生态安葬和文明祭祀,既顺应环保趋势,也符合节俭美德。

国土资源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1.41亩。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自2000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自然死亡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每年死亡人数约为900多万人,「无地可葬」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危机。

传承孝道文化与移风易俗并不矛盾。当前,树葬、海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相继推出,并得到不少人的认同,在鼓励逝者家属减少浪费、植树造林的同时,生态安葬还带起一股文明祭祀之风。

风俗当随时代变。

厚养薄葬是时代的呼唤,是人类自觉意识的体现。让厚养薄葬成为时尚,才是全社会的福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厚养薄葬”方为孝 尽孝更应重平时
在生多敬养,死后别铺张
孝道
“厚养薄葬”真孝道
中国还有多少人在传承“孝道”?
百善孝为先 最美是孝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